02.08 堅持“反清復明”266年,這個國家才是鐵桿的“明粉”

堅持“反清復明”266年,這個國家才是鐵桿的“明粉”

歡迎閱讀

編者導讀

談藝在之前的6篇文章中,分別向讀者介紹了日本、安南及琉球與明朝的外交關係。讀過這6篇文章的朋友應該大致瞭解了明政府在西太平洋周邊國家展開外交活動時所採取的策略。在本篇文章的開頭,談藝想對之前6篇文章做一個歸納性的總結,為閱讀該篇文章的朋友提供一些參考。

安南雖然在名義上是明朝的藩屬國,但他們始終以第二個“中華”自居,安南的國王雖然接受明朝的冊封,但在國內依然以皇帝身份統治國家。安南人既想獲得明政府的政治支持,但又不願意按照明政府制定的規則辦事。我在此用叛逆、桀驁不馴這兩個詞來形容明朝時期的安南王國。

堅持“反清復明”266年,這個國家才是鐵桿的“明粉”

明朝的“朋友圈”

琉球是一個剛剛加入明王朝外交朋友圈的新人,雖然剛入圈,但好在明王朝不欺生,與其他朋友圈群主有區別的是,朱元璋並沒讓琉球國王爆照片,發紅包。反而還大大方方的送了個大禮包給琉球王國。在明政府的幫助下,琉球王國迅速成為了東洋南洋海上貿易的樞紐,被讚譽為“萬國津樑”。我在此用感激、受寵若驚這兩個詞來形容琉球人對明政府的態度。

日本因為常常爆發內戰,國力始終沒有得到很好的恢復。但他們對明朝的態度卻完全區別於安南和琉球。儘管在足利義滿時期,為了經濟利益日本曾嚮明政府上表稱臣,但也很快就翻臉不認人。在他們眼中,西邊的明帝國也只是夷狄,自己才是神的子孫,天皇的臣民。在這裡我用槓精,蠢蠢欲動兩個詞來形容日本對明朝的態度。

總結了明朝東南兩端的三個重要國家對明政府的態度後,我們不難發現,真正能夠全心全意支持明帝國的可能只剩下琉球了。然而,琉球因為過於弱小,在某些方面甚至還要仰仗明帝國的保護,自然無法給明政府過多的支持,而位於南亞次大陸和中南半島上的其他小國,因為文化差異和地理位置相距過遠,更加不可能帶給明政府實質性的幫助,這些小國就如同明政府的遠親,逢年過節頂多是大家坐在一起吃個飯,拉拉家常而已。

堅持“反清復明”266年,這個國家才是鐵桿的“明粉”

當時的周邊局勢

正所謂遠親不如近鄰,在明帝國那看似熱鬧歡騰卻暗藏殺機的外交朋友圈裡,有一個國家始終死心塌地的跟隨在明帝國的左右。甚至是在這個朋友圈解散了,他仍然高舉“反清復明”的旗幟與清政府死磕,直到1910年被日本滅亡為止。這個國家就是李氏朝鮮。

朝鮮半島與華夏的歷史淵源

大量的史料和出土文物向我們證明了以下幾個事實:1,朝鮮半島至少在新石器時代就與中原地區進行了文化交流,2,儘管檀君朝鮮和箕子朝鮮的爭論至今還在持續,但商周時期華夏文化已經向朝鮮傳播的事實是不能否認的。3,朝鮮半島出土的大量戰國刀幣足以證明中原與半島至少在春秋時代就已經頻繁展開貿易活動了。《管子·揆度第七十八》裡記載:齊桓公在問齊國貿易對象有哪些時,管仲就提到過朝鮮:朝鮮之文皮,一筴也;處於山東的齊國與朝鮮隔海相望,商業交流十分活躍。4,三面環海一面與內陸相連的朝鮮半島,沒有機會接觸更多的文化薰染,他們在接受華夏文化的程度上更純粹,也更忠誠。

堅持“反清復明”266年,這個國家才是鐵桿的“明粉”

戰國時期的朝鮮

在西漢時期,朝鮮半島的北部與中部都曾直接受漢政府的統轄,與南方交趾有所區別的是,中原王朝任命前往朝鮮就職的官員很多並不是貶官或者是低素質的官吏,大量優秀官員在傳播中原優秀文化和管理經驗時,起到了模範帶頭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拉動了上古朝鮮在各領域的發展。

堅持“反清復明”266年,這個國家才是鐵桿的“明粉”

漢代朝鮮半島

隨著漢帝國的瓦解,中原歷經三國兩晉南北朝的動盪和內耗,不得不收縮自身的勢力管控範圍。這也為高句麗民族的崛起提供了一個良好的發育環境。迅速崛起的高句麗民族開始主導整個東北亞的政治格局,他們漸漸遊離出華夏文明圈,並嘗試取代中原王朝的核心地位。

堅持“反清復明”266年,這個國家才是鐵桿的“明粉”

南北朝時期

但經過隋唐兩代對半島的軍事幹預,朝鮮半島重新回到了儒家文化圈內,尤其是在唐政府將百濟納入中央直屬管轄區後,使得半島南部直接受到漢文化的影響,並將日本的勢力從該區域驅逐出去,自此,半島南北的區域文化差異逐漸縮小,為之後的高麗王朝和李氏朝鮮的統一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堅持“反清復明”266年,這個國家才是鐵桿的“明粉”

唐朝時期

兩宋時期,朝鮮半島長期奉宋為宗主國,在遼人,金人以及蒙古人的軍事壓力下,儘管高麗中斷了和宋的臣屬關係,但有一個現象卻耐人尋味,(朝鮮)鄭麟趾:《高麗史》卷30,世家30,忠烈王十四年七月戊申記載:至元二十五年中,宋商人顧愷、陸清等來獻土物。讀者應該發現了其中的微妙之處,至元是元朝忽必烈的年號,但朝鮮人仍然把當時元朝南方的中國人稱之為宋人。

堅持“反清復明”266年,這個國家才是鐵桿的“明粉”

宋代朝鮮半島

元朝對整個高麗採取了高壓統治的政策,並與高麗王室聯姻,使得高麗在這一時期並沒有機會站出來伸張自己的意識形態立場,他們只能用暗地裡鄙視,明面上吹捧的方式和元朝較勁。當然,相比遼人和蒙古人,宋金兩國對高麗人也是十分的照顧,尤其體現在朝貢貿易上,宋金兩國一般會按高麗進貢貨物的價值成倍的返還給高麗,而蒙古和遼人則完全依靠朝貢來壓榨。

(朝鮮)弘文館編:《增補文獻備考》卷173.《交聘考·歷代交聘三》如下記載:(1221年,高麗高宗八年),蒙古使團到達開京,要求高麗進貢“獺皮一萬領、觸細三千匹、細芒二千匹、綿子一萬斤、龍團墨一千丁、筆二百管、紙十萬張、紫草五斤、魷花、藍筍、硃紅各五十斤、雄黃、光漆、桐油各十斤”。並且兩國使臣“來往無定限,或一歲而四五焉。蒙使之來,一行至數十百人,贈遣供億,不可勝記”。

堅持“反清復明”266年,這個國家才是鐵桿的“明粉”

元朝時期

元朝甚至還用強制手段買賣高麗婦女,至元十一年(1274,高麗元宗十五年),元用官絹一千六百四十段,為歸附軍娶妻,買走一百四十名高麗婦女。平均劃下來,一個高麗婦女元朝用10匹絹就買下了。有句俗話說得好,不怕不識貨,就怕貨比貨,當高麗人發現中原民族和其他少數民族在對待自己時有著天差地別的態度時,自然更加堅定了他們對中原文化和漢儒秩序的嚮往與懷念了。

明朝的高麗和李氏朝鮮

在明朝洪武初年,因為北元的勢力依然存在,遼東的政治環境依然不夠明朗,加上元朝與高麗之間還存在王室聯姻的關係,高麗始終沒有對明政府有過明確的表態,而是遊刃與蒙古和明朝之間,首鼠兩端。換位思考一下的話,高麗人對明朝的態度也的確情有可原,但隨著北元的徹底消亡,高麗王朝也因王室內部的紛爭而讓李成桂成為了統治者,半島自此徹底轉向了明政府,朱元璋也欽賜“朝鮮”國號對他加以表彰。

堅持“反清復明”266年,這個國家才是鐵桿的“明粉”

明朝時期

在此之後,明政府依照唐宋時期的外交政策來對待李氏朝鮮,朝鮮的朝貢活動再一次成為了謀取利益的方式而不是被壓榨。明政府雖然嚴禁民間的對外貿易,但在對待李氏朝鮮上卻是十分優厚,朱元璋甚至親自召見朝鮮商人,要求他們積極從事兩國的貿易,對民間的商業交往也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在軍事上,占城被安南攻打,琉球北部被薩摩藩強佔,明政府往往就是口頭上表示一下譴責而已。可當豐成秀吉率軍攻打朝鮮時,明政府舉全國之力支援朝鮮,以至於元氣大傷。

而從朝鮮這一面來看,他們對明政府也是十分的尊重。永樂五年(1409)四月,安南被明政府攻滅的消息傳至朝鮮,朝鮮國王對群臣說:“安南國王奔告於皇帝,則帝之此舉,不得不爾。”他還補充說:我國少失事大之禮,必興師問罪。”資料來源:吳晗《朝鮮李朝實錄中的中國史料》(下編,卷3,頁2230)華書局1980年。從朝鮮國王的說話內容來看,他始終是站在儒家文化的立場來看待明朝攻滅安南的這一事件的,他並以此來告誡群臣不要犯和安南同樣的錯誤,也說明了朝鮮最高統治者對明政府的敬畏和認同。

反清復明的最積極分子-李氏朝鮮

堅持“反清復明”266年,這個國家才是鐵桿的“明粉”

影視劇中的反清復明

《鹿鼎記》裡的天地會總舵主陳近南和韋小寶已經成為了中國人心中反清復明的英雄人物,然而,事實上李氏朝鮮才是反清復明運動最堅定的擁護者和支持者。女真人曾發動了兩次戰爭攻打朝鮮,1627年,努爾哈赤率三萬軍隊進逼平壤,朝鮮仁祖被打的逃到了江華島。朝鮮歷史上稱這次事件為丁卯胡亂。1636年,因為朝鮮使節拒絕在皇太極的登基大典上行叩頭大禮,皇太極親率12萬大軍進攻漢城(史稱丙子虜亂),朝鮮仁祖只能親自跪在了皇太極的腳下,至此成為了清帝國的藩屬國。

不過,此時的朝鮮人又拿出對待元朝時的方法來對付清朝。以前朝鮮派往明朝的使臣往往會寫一份關於外交活動書面報告交給國王,稱之為《朝天錄》,但到了清朝之後,使臣們的外交活動報告改名成了《燕行錄》。雖然在回覆清政府的公文上照常使用清朝的年號,但朝鮮國內依然沿用崇禎的年號,有些人因為在文章或公事函署上了清朝的年號,還會受到朝鮮皇帝的責罵,官僚的鄙視。

堅持“反清復明”266年,這個國家才是鐵桿的“明粉”

清代朝鮮

另外一件事更能說明問題,在皇太極率12萬大軍進攻漢城時,朝鮮仁祖皇帝的兩個兒子被當做人質帶回了中國,後來仁祖去世,清政府將這二人送回了朝鮮。其中仁祖的大兒子昭顯世子屬於親清派的人物,二兒子風林大君是反清派的人物。這兩個人回國三個月後,親清派的昭顯世子就離奇死亡,反清復明派的風林大君成登基為朝鮮孝宗皇帝。他在登基大典上說了這樣一句話:皇明動天下之兵,費天下之財以圖完我,末年流賊之變,未必不由此,故我國(朝鮮)以為由我而亡。意思就是說,當年明朝傾盡國力支援朝鮮抵禦倭寇(壬辰海戰),以至於引發來後來的民變,最終亡國。我們朝鮮也應該以死相報。

經過壬辰倭亂,丁卯胡亂及丙子虜亂,朝鮮當時只有常備軍4000多人,孝宗經過15年的努力,將軍隊擴充到了4萬人,並在1653年強行扣留丹麥人,讓他們幫助研發新式火器。孝宗放言:我精養炮(兵)10萬,當自己兒子一樣對待,一個個都是視死如歸的好漢。現在就等中原出現變數,我們出其不意直抵關外,那麼中原的義士豪傑也會響應我們。有大臣反問他:如果失敗了怎麼辦?孝宗回到道:我們攻打清朝,是為了大義,就算失敗了,也是名垂千古的好事。

堅持“反清復明”266年,這個國家才是鐵桿的“明粉”

三藩之亂

然而,孝宗剛吹完這個牛後的兩個月就溘然長逝了,年僅40歲。15年之後,吳三桂起兵反清,察哈爾部在西部舉兵,鄭經在臺灣舉兵,王輔臣在甘陝舉兵,當時清政府能實際控制的就只剩下6個省。在這個大好機會下,朝鮮的肅宗卻才14歲,主少國疑的朝鮮正在猶豫不定時,戰機也稍縱即逝。清政府迅速平定了內亂,至此,朝鮮李朝失去了唯一一次絕佳機會。

結語

平心而論,李氏朝鮮與明政府之間的深厚友誼是真實的,當然,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特殊歷史背景,用一句老俗話套著說就是:只有永恆的利益,沒有永恆的友誼。時代在變化,以前的至親也可能因為某些事而翻臉成為冤家,這樣的情況我們並不鮮見。但從崇禎皇帝吊死煤山開始到1910年李氏朝鮮被日本人滅亡結束,半島上始終有人高舉反清復明的旗幟在四下活動,這樣的“不合時宜”的確令人吃驚。

堅持“反清復明”266年,這個國家才是鐵桿的“明粉”

感謝耐心閱讀

文章的結尾我引用朝鮮著名學者樸趾源的一句話:皇明吾上國也……四百年猶一日,蓋吾明室之恩不可忘也!清不謂上國者,何也?非中華也!更加令人奇怪的是,樸趾源竟然是力主“北學清朝”的代表人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