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15 哪一條橫貫山東省的鐵路已經運營了100多年?

中國鐵路膠濟線,通稱

膠濟鐵路,是聯結中國沿海與內陸的主要鐵路幹線之一,也是橫貫山東的運輸大動脈。鐵路自東向西共經過青島市、膠州市、高密市、濰坊市、昌樂縣、青州市、淄博市、濟南市共8座城市。本線與邯濟線一起構成晉煤外運的南線通道,也是青島港的重要疏港通道。

哪一條橫貫山東省的鐵路已經運營了100多年?

鐵路沿線有數目和種類都非常多的工業基地,例如勝利油田和坊子煤礦等重工業基地,以及青島啤酒等馳名輕工業廠家;另外,由中車四方生產的鐵路車輛在出廠及回廠大修時,都會經過膠濟線。同時,沿線也是糧食和諸多經濟作物的產地,更有極其豐富的自然人文和旅遊景觀。

本線始建於1899年,1904年全線通車,1990年完成複線改造,2006年完成電氣化改造。2008年膠濟客運專線建成後,膠濟線上只剩下普通列車運行。截至2013年,鐵路為國鐵I級複線電氣化鐵路,正線營運里程384.2公里,共設有各類車站36座。

最早提出鐵路概念的是費迪南·馮·李希霍芬,一位德國旅行家、地理和地質學家、科學家。他在實地考察山東時曾提出膠州到濰縣地勢平坦,適合修建鐵路;後來,他又在自己的著作《中國——親身旅行和據此所作研究的成果》中正式提出了修建一條從膠州灣出發、連接山東的煤田、途經濟南府通向北京和河南的鐵路。

普法戰爭後,德國完成統一,開始在世界範圍內擴張。1897年11月,德國藉口鉅野教案,強佔了膠澳地區;1898年3月6日迫使清政府簽定了《中德膠澳租界條約》。1899年6月14日,德政府據此特許德國14家大銀行集資5400萬馬克,修建膠濟線和膠沂線路(青島經沂州至濟南,後未動工)。同年9月23日,膠濟線開工,德國亨利親王在青島主持開工典禮。

德國於1898年夏分段進行初測,1899年春進行定測。線路設計為單線,按照輕便鐵路標準建成,並預留以後鋪設雙線的條件。

整個工程施工由在德國柏林成立的山東鐵路公司總辦和總工程司負責,德國人組織中國工人施工和擔任技術指導、監督。參加築路的中國工人每日約2.5萬人,採用包工形式,包工費按土方量計算。

施工中,路堤填土不打夯,用預留沉落量來保持標高;除石質路塹採用爆破方法外,均用人力挑抬土方。1899年9月23日始,施工方在青島、膠州鋪設碼頭線運輸軌料,由兩地分別向西鋪軌,鋪至濰縣後,改由一個鋪軌隊繼續施工。橋樑工程多由德國鋼橋製造廠承包;拱橋就地砌築,小跨度鋼橋隨鋪軌進展就地拼裝架設,大跨度鋼橋則先鋪設便線,便線通車後再就地拼裝。所用器材、設備大部購自德國,計值2300萬馬克。全部軌枕採用鋼枕,橋樑基樁亦多用工字號鋼或鋼枕。磚瓦石料就地採購。

施工方在修建期間,採取“建成一段、通車一段”的策略,使已經建成的區間先行通車;最終全線及張博支線於1904年6月1日建成通車。改由濟南局提出婁山至四方站施工設計資料。1960年11月,鐵道部第三設計院承擔部分區間施工設計。濟南局於1959年開始修建;1960年12月,黃臺至歷城段建成後停工。

1974年復工時,由交通部第二設計院先期一年提出北關至青島站間新建雙線的初步設計。1974年鐵道部第四工程局完成岞山至南流站等四段部分產路基和橋涵工程。1977年因調整計劃停工。1978年由濟南局在張店至益都站間施工。1980年2月鐵道部第三工程局參加濟南至藍村段一期工程施工。在雙線施工中,原濰坊站至坊子站間的14.1公里正線被改為坊子支線。1983年12月,按鐵道部的決定,二院變更了部分設計。

為組織、指揮施工,山東省政府和鐵道部組成山東省膠濟複線工程指揮部,沿線各地市、青島鐵路分局也成立指揮部和辦公室組織施工。各相關機構也派出技術人員承擔各個區間、領域的任務,其中濟南局5800人承擔濟南至譚家坊段,鐵道部第三工程局7000人承擔譚家坊至藍村段,鐵道部第五工程局承擔電力、通信、信號、工程施工。沿線地方政府和人民共投入民工3.5萬人承擔土石方工程。1984年3月至1985年3月,濟南局又參加了滄口至沙嶺莊站間一期工程增加項目的施工,並建成通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