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26 關心父母從“心”開始

蔡永慶

如今的人越來越忙,帶孩子的重擔也自然而然推到了老人的身上。可老人本來身體在走下坡路,再手把手照顧調皮的孫兒孫女,往往不堪重負。由於過度勞累,腰椎間盤突出、肩周炎、失眠症、手指腱鞘炎等諸多身體病痛接踵而來,而隱藏更深、更加不為人知的,還有老人們不能訴之於口的心理痛苦。老人有什麼難過的事一般都不太願意說出來,子女也認為看到父母身體沒問題就行,常常疏忽老人的情緒感受,甚至不理解、不關心。日子久了,老人的鬱悶痛苦積累得太多,就容易出現精神心理問題。這和身體的病痛相比,對健康的影響可能更大。

或許很多人不理解:“老人跟著我們吃好穿好住好,不用上班,就是幫忙照看一下孩子,還有什麼不滿意的?”殊不知,身體走下坡路,病痛越來越多,還有退休後收入、地位的明顯下降,統統都是老人們不得不面臨的危機。

有些老人經常擔心身體不好,經濟收入不多,自己沒有依仗,又給子女添麻煩;若以前做領導的,退休後社會地位的巨大落差還會帶來前所未有的沮喪感;還有與子女同住的不習慣,與老伴、朋友分離的孤獨,以及在孫輩教育上經常與子女發生矛盾等,都會導致抑鬱等不良情緒的產生。長此以往,老人就容易想偏,鑽牛角尖,形成惡性循環,進而出現抑鬱和焦慮等不良情緒,甚至導致心理障礙。

那麼,該怎樣去發現老人的心理異常呢?觀察老人的精神和情緒變化是最容易發現問題的途徑。如果是抑鬱,往往表現為開心不起來,興趣下降,不太想活動,反應遲鈍,凡事往不好的地方想,甚至感到做人沒意思;如果是焦慮,則表現為過度擔心,還伴有緊張、心神不定、自主神經功能失調等症狀。還有一種“譫妄”症狀,經常被當成“老糊塗”,需要引起子女的重視,表現為老人突然變得懵懂,認人不清楚,時間、地點也搞不清,尤其晚上比較嚴重,或出現興奮躁動,白天睡覺,晚上吵鬧,自言自語,出現片斷的妄想、錯覺,這常常是提示大腦或者身體出了問題。

另一方面,睡眠情況及軀體症狀也可以從另一個方面做出警示。要是老人長期睡不好,調整不過來,或有經常性頭暈頭痛、腸胃失調、胸悶氣短等症狀,做相關檢查又沒有查出器質性病變,就要警惕是不是有“心病”。

心病還須心藥醫。筆者認為,子女對老人的關心應該落在實處。如果老人生病了,就要讓他們先把帶孩子的事擱下,專心治病,而不是“帶病工作”。身體和心理互為因果,身體好了,精神也就舒坦了。同樣,精神上樂觀開朗,病痛也會少很多。而從治療效果來看,越早治療預後越好。

到一個新環境生活需要適應,離家來帶孩子的老人會感覺更加困難。這個時候,子女一定要主動創造條件,多和父母交流,多帶他們出去活動,認識老鄉、朋友,讓他們建立自己的朋友圈子,再發展一些興趣愛好,當精神上有了寄託和依賴,就容易快速消除不安。

當然,讓相依為伴的兩個老人分開,這一點要特別慎重。即使是老年夫妻,在身體和心理上也同樣有需求,能儘量在一起最好,如果實在不行,隔段時間就應該讓老人回家走走,和老伴相聚,使他們孤獨和互相思念的心得到撫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