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12 明月何時照我還?

明月何時照我還?

桃源行

宋代:王安石

望夷宮中鹿為馬,秦人半死長城下。

避時不獨商山翁,亦有桃源種桃者。

此來種桃經幾春,採花食實枝為薪。

兒孫生長與世隔,雖有父子無君臣。

漁郎漾舟迷遠近,花間相見因相問。

世上那知古有秦,山中豈料今為晉。

聞道長安吹戰塵,春風回首一沾巾。

重華一去寧復得,天下紛紛經幾秦。


明月何時照我還?



明月何時照我還?




明月何時照我還?




陶淵明的《桃花源詩並記》後,文人騷客紛迭而至,把桃源作為詩文噫嘆的源泉。《歸去來兮辭》為陶淵明辭去彭澤令後剛回家時所作,《桃花源詩並記》卻是詩人隱居田園己有十多年之作。現代人不管陳寅恪還是唐長孺關於桃花源有無確指的考證,都不如詩文遐思萬千。

早年喜歡宋詞,本子基本不外乎唐圭璋的選本居多。唐圭璋先生被稱為“詞林宗師”,這是後來名字熟悉了方知,先生經歷坎坷,早年失怙失恃,中年喪妻,兩人的“戴月踏莎還”,而今寒深誰復問添衣?

唐圭璋《夢桐詞》集裡收錄了一首《隱括桃花源記》,所期望的大抵是“男女笑聲喧”,其實聽豔羨爛柯記,因為忘憂還要讓時間忘掉你才行。故此,唐先生也會說,“斟酒初開宴,不記是何年。”這首詞應該寫於妻子病逝之後的壯年懷想,人生猶夢,最後連至親人的容顏都模糊不清了。


明月何時照我還?



大約在唐玄宗開元七年,十九歲的王維早已名動四方,“咸陽遊俠多少年”的翩翩少年寫了一首向陶淵明致敬的樂府詩《桃源行》,展現的人間田園生活,透出了唐朝恢弘奢靡氣氛中的一股清新,隱隱仍然有“春來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處尋”的惆悵。

桃源一向絕風塵,王摩詰言其與詩友裴迪終南山同訪隱士呂逸人,呂逸人無求於功名,不碌碌於塵世,長時間閉戶著書,是真隱士而不是走“終南捷徑”的假隱士。當然王維與裴迪早年同住終南山,後又在輞川“浮舟往來,彈琴賦詩,嘯詠終日”,比之桃源更加令人神往。

清代王士禛說盛唐高不可及,其實還是讀王摩詰自在,這種隨意自然,韓退之,王介甫猶可追幾無可能。僅限於他們三人的同題桃源行,其他沒有什麼可比性。至於賀鑄只能吟唱:流水長煙何縹緲...夾岸桃花爛。


明月何時照我還?



寫過《師說》的韓愈,並不是刻板的老夫子,適逢狂人輩出的盛唐,他的《師說》呢,便屬於一本正經的狂,唐憲宗時舉國一片佛聲,韓愈上書皇帝竟然說,信佛的皇帝都是短命的,氣的皇帝恨不得立即殺了他,隨之在宰相裴度、崔群勸說下,把韓愈貶到了潮州當刺史。

這樣一本正經的狂人他的七言古詩《桃源圖》,自然是全面否定什麼神仙信仰之類的。神仙有沒有還不定呢?桃源仙境的傳說基本更是荒唐可笑。去過的人不願回來,沒去過的人活在傳說裡。

先不言“萬里蒼蒼煙水暮”,另外意境“川原近遠蒸紅霞”,如此花開之盛,如此描摹,也唯有韓退之的冷嘲熱諷。人世間的夜半雞鳴,在於有意無意間,俗人俗世,神仙桃源不如武陵人活在羈旅實在。


明月何時照我還?



讀過韓退之的“種桃處處惟開花,川原遠近蒸紅霞。”再讀王安石《春日絕句》雲,“春風過柳綠如繰,晴日蒸紅出小桃。”原來桃花燦爛的出處在這,似乎“人神共憤”的變法者王介甫 ,還在邋遢的春日逍遙。

熙寧變法的功過是非,距離愈遠非吾輩所能辨識,每一次新法就拉一遍仇恨,次次樹敵無數,其間兩度罷相,周遭所剩皆是奸佞小人。“拗相公”的《桃源行》便有了政治家的悲憫,現實殘酷,哪裡還會有桃源?

四季輪迴,桃花源裡的種桃人家,不知道種桃度過了多少春夏秋冬,“採花食實枝為薪”,或許王安石期望的太平盛世,是“雖有父子無君臣”,可惜都以為秦政沒有了,桃源中人“豈料今為晉”,以為換了天地,豈知“天下紛紛經幾秦”,桃源行算是一場夢。


明月何時照我還?



【 繪畫:吳冠中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