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13 聊城雜技民間老藝人:“草上飛”孟廣連

孟廣連,東阿縣顧官屯鎮孟莊(聊城市高新技術開發區孟莊)人,魯西地區著名的雜技藝人。自幼刻苦學習雜技表演,練就了紮實的基本功。少年時代他跟著父親跑江湖賣藝,各種表演都顯示出精湛的技能和才幹,“草上飛”的外號由此不脛而走。

1946年,孟廣連之父孟繼錢創建了三盛馬戲團,在山東、河北一帶演出。1954年,孟繼錢去世,孟廣連任團長,繼續在北方各地演出。在1956年的公私合營中,該團改名為勝利馬戲團。1958年,東阿、茌平兩縣合併,東阿勝利馬戲團與茌平前進馬戲團合併,成立茌平縣躍進馬戲團,歸茌平縣政府文教科管轄,“那時的節目比較多,有《馬術》、《蹬人》、《爬竿》、《飛叉》、《雜耍》、《大武術》、《頂花壇》和《柔術》等,很精彩,一些曾經看過他們演出的老年人至今記憶猶新”。

1961年,茌平縣躍進馬戲團劃歸東阿縣,更名為東阿縣雜技團。1970年,東阿縣雜技團劃歸聊城地區,更名為聊城地區雜技團,隸屬聊城地區文化局領導。1997年聊城撤地設市後,改稱“聊城市雜技團”。七、八十年代比較出名的節目有《晃梯踢碗》、《雙飛叉》、《獅子舞》、《雜耍爬杆》和《鞦韆飛人》等,不少節目榮獲大獎。

1966年6月,孟廣連曾因年齡和身體條件不適,提出退出東阿縣雜技團回鄉務農。改革開放以來,孟廣連煥發青春,帶領弟子,奔走四方,所到之處,無不備受歡迎,場場演出爆滿。

孟廣連從事雜技事業50多年,為國家培養了30多位雜技人才。對弟子既傳技藝,更傳藝德。兩個兒子也都繼承了他的技藝和事業。作為聊城市雜技團的創始人之一,孟廣連為聊城雜技藝術的發展作出了突出貢獻。

資料提供:曹傳喜


=============

探訪“草上飛”

另引用一篇2010-09-07聊城晚報的稿件

聊城雜技民間老藝人:“草上飛”孟廣連


退休後的孟廣連每天都保持著練功的習慣。沒有了當年扮關羽時的大刀,他就用木棍代替。

聊城雜技民間老藝人:“草上飛”孟廣連


聊城雜技民間老藝人:“草上飛”孟廣連


孟廣連在自己的農家小院裡種了不少花草。

昔日他單乘一匹駿馬馳騁“江湖”,其出神入化的“馬術”紅遍大江南北,得名“草上飛”。如今還居家鄉年近八旬的他風采不減當年,依然身體硬朗寶刀不老。這便是東阿縣顧官屯鎮孟莊村的老藝人——孟廣連。

聊城雜技享譽全國,東阿更是有名的“中國雜技藝術之鄉”。知道孟廣連這個名字的也許不多,而當年那個健步如飛追馬而上、在馬上上下翻飛,如履平地,猶如草地鷹飛的“草上飛”可是家喻戶曉的人物。4日,記者前往東阿縣顧官屯鎮孟莊村探尋了這位傳奇老人。

78歲的孟廣連老人精神矍鑠、身體硬朗。退休還鄉的他一直居住在70年前的舊居內,粗茶淡飯、深居簡出,依然保持著農民固有的節儉和淳樸。

新中國成立前,孟廣連的父親孟繼錢靠著古典戲法的功夫,成為魯西一帶有名的藝人,而母親師文友的蹬技也是一絕。由於家庭貧困,孟廣連三歲便跟隨父母走街串巷賣藝,小小年紀盡受人間苦累。正是這種特殊的經歷培養了他堅韌和永不服輸的性格,為以後的雜技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聞雞起舞。為了練好馬術,年少的孟廣連每天天不亮就起床練習基本功,整天跟著小馬駒練速度、技法。苦練五年,孟廣連練就了追馬而上的絕活兒。

學成後,孟廣連開始闖蕩江湖。孟廣連的足跡踏遍了大半個中國。當18歲的孟廣連在河北演出時,當地一位很有名望的老先生連看了他七場馬術表演,因其速度奇快、追馬如飛,送其藝名——“草上飛”。此後,“草上飛”的名字響徹大江南北、傳遍五湖四海,也讓聊城雜技揚名天下。

出名後的孟廣連,最多時每天演出八場,場場爆滿。

為了更好地發揚雜技藝術,把聊城雜技發揚光大,孟廣連開始創建自己的馬戲團。1946年,孟廣連和父親孟繼錢創建了“三盛馬戲團”,和當時的“東盛馬戲團”、“全樂馬戲團”齊名,成為東阿縣上世紀40年代後期規模最大的三大雜技團之一。孟廣連成了團裡的頂樑柱。1958年,“三盛馬戲團”被東阿縣人民政府改編為東阿馬戲團,上世紀70年代又被改編為聊城市雜技團。1983年,孟廣連從聊城市雜技團退休。

孟廣連從事雜技事業50多年,為國家培養了30多位雜技人才。他教育徒弟時常說的一句話是:先做人,再學藝。

練功、養花、遛鳥、養狗……在老家居住的孟廣連日子過得平靜而幸福。老人高興地說,如今他靠著每月的退休金不愁吃喝,這是前輩雜技人做夢都想不到的事。現在的雜技已經不是“三教九流”,聊城雜技已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遺產名錄。他相信,在國家好政策的支持下,一系列的民間技藝定能發揚光大。 (圖/文 記者 許金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