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29 上海市政協委員安琦:“知網”查重須辯證看待

知網的全稱為:國家知識基礎設施(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NKI),中國知網(CNKI)始建於1999年,是世界上全文信息量規模最大的數字圖書館和網格資源共享平臺。知網除了在學術領域提供文獻查閱、資料下載功能外,還是各大學對學位論文檢測、防範學術不端的主要工具之一。

目前,我國的高校招生規模很大,為了避免學位論文抄襲,教育部要求各校對畢業生學位論文進行重合率檢測,簡稱查重。從2009年開始,各校紛紛出臺政策,對博士生、碩士生學位論文進行查重,有的學校甚至已要求本科生畢業論文也要查重。對於重合率超過一定比例的論文,輕者延期畢業,重者取消學位。

查重,固然是防範學術不端的手段之一,但知網在查重時,無法區分哪些文字是有效重合,哪些文字是抄襲,只是簡單地計算重合率。從事學術研究的人都會懂得,任何學術研究都是要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進行的,研究過程要查閱大量的文獻,只有查閱足夠的文獻,才能瞭解目前該方向研究到什麼程度,存在什麼問題,也才能確定自己的研究內容、研究方法和研究目標。學位論文的第一章是緒論(Introduction),在緒論中要對國內外的相關文獻進行綜述,綜述是一定要引用他人文獻的,並且要準確引用。而知網在查重過程一般都是將其作為重合內容進行統計,這顯然是不合理的。此外,在論文的其他章節,也會斷續用到他人的文字、理論,特別是一些經典知識更是會經常用到,但知網對於這些地方也是一概認為重合,這顯然也是不合理的。

但是,各校在查重時並沒有考慮上述問題,而是簡單地規定一個重合率作為判斷的依據。為了降低重合率以達到學校的規定,學生逐漸找到了應對之策,一般是先通過第三方檢測軟件(如paperpass等)進行查重,若重合率超過規定值,就會採取應對措施。這些措施包括:刪除本不該刪除的文字、把論文改的不像論文、文字顛倒、讓語句變得不通順、刻意改變一些客觀事實、在文字中故意加入一些不必要的修飾語、採取截屏轉化為圖片插入文中,甚至會撰寫兩個版本的學位論文,一個作為查重用,一個作為最終答辯用。這樣的現象已經很普遍了,值得思考。

查重在當下雖然有必要性,但產生的負面後果也是十分嚴重的。一是導致教育不誠信問題進一步惡化。學生為了通過查重而採取的那些應對措施,其實就是不得已而走上了不誠信道路,這是十分危險的;二是導致學生對學術研究方法的錯誤理解。學術研究提倡的繼承性被破壞了,學生會扭曲對學術研究方法的認識;三是導致學生在撰寫學位論文時作假,甚至對於涉及到引用自己發表的論文時也要作假。

查重,初衷是為了防止學術不端,但現在已經演變為迫使學生造假的境地,實在是荒唐和不可理喻,對於學生的誠信意識的培養,將產生不可估量的負面後果。

現在該是我們思考如何解決這一現實問題的時候了。首先,知網應該考慮如何進行技術升級,使其具有更為科學性的判斷功能。比如,對文獻綜述部分的檢測,只要是有參考文獻標註的,都應視為合理重合。而對於研究內容部分,有文獻標註的局部引用也應視為合理重合。利用大數據和AI技術實現這一功能應該並不困難。其次,對於高校學生為了應對查重所採用的種種措施應該引起足夠的重視。查重不能夠過於機械,其實,學生論文是否有抄襲問題,關鍵在於指導教師,如果導師對學生的論文的每一步都進行了指導,抄襲現象是不會發生的,查重也就不會不通過。因此,查重技術應該達到這樣一種狀態:只要論文是學生自己做的,是導師指導下一步步完成的,查重就不應該出問題,導師和學生就不應該擔心查重會不合格,而不需要為通過查重而採取什麼措施。簡而言之,只要導師和學生認為自己的論文沒有學術不端問題,查重就不該有問題。只有這樣,才能培養學生正確的學術觀、正確的誠信觀。

20年前,高校普遍沒有人擔心學生的學位論文會抄襲和作假。但就是這短短的20年,情形大變,高等教育領域誠信氛圍的退化實在令人痛心。正是由於確實存在學位論文抄襲現象,於是各校出臺防範學位論文作假的措施,查重成為一種重要法寶。但是,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查重是一種被動的防範措施,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學術不端問題,依靠這樣的方法也難以形成可持續發展。最理想有效的方法應該是,通過誠信氛圍建設,將來能取消查重,讓誠實的做人準則和誠信的學術氛圍作為學位論文質量的唯一保證。期待這一天早日到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