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18 銅川瓷廠歷史

陳爐陶瓷廠

解放初期,陳爐陶瓷業居民仍保留著舊有的生產秩序。1955年下半年,隨著全國對資本主義工商業、手工業者的社會主義改造和公私合營運動的深入開展,陳爐陶瓷業由個體生產走上了集體化道路,相繼成立陶瓷生產合作社7個和工農社2個。陶工的瓷業資產作價入社,由集體逐年付息。

銅川瓷廠歷史

1956—1958年,陳爐鎮瓷業生產合作社的分佈及主要產品的狀況是:一社為灣裡,主燒黑窯、小貨窯,使用沙梁坩土;二社為水泉頭,主燒甕窯,多使用沙梁坩土;三社為南頭,主燒碗窯,多使用郭家崖底坩土;四社為北頭,主燒碗窯,多使用郭家崖底坩土;五社為窯院,主燒碗窯,多使用永受村坩土;六社為宋家崖,主燒碗窯、黑窯,多使用沙坡坩土;七社為嘴頭,主燒碗窯,多使用沙坡坩土;兩個工農社是馬家科社和那坡社,各社獨立核算。產品以碗為大宗。據統計,每年總產量在1100萬件以上。從1953年下半年起,陳爐陶瓷產品由省供銷合作社包銷。

1958年,7個瓷業社合併為陳爐耐火材料廠,系大集體性質的企業。當時,職工所有的大部分土地無償地調撥給附近的農業生產隊。從此,陶業與農業完全分離,陶瓷生產擺脫了個體經營的束縛。當年,主要生產耐火磚、電用夾線板、瓷頭等,獲利較多,被陶瓷工人長期傳為美談。1959年,更名為陳爐陶瓷廠,仍屬於大集體性質的企業。從此時起直至1970年,該廠日用陶瓷年產量一直徘徊在800萬件左右。產品類別依舊。

1960年,該廠架通輸電線路,開始使用電力帶動石盤轉動,製作用於成型碗坯的單刀機輪,從而結束了該鎮祖祖輩輩“腳蹬輪,手拉坯”的歷史。1962年,廠試製組成立,首次利用長石、石英、高嶺土等細瓷原料生產細瓷。從1962年起到1964年,該廠自制紅磚,分別建成12面窯、15面窯和8面窯,把零星分散的場地集中在一起;在作坊周圍建起瓷窯,在沙梁興修泥池多處,用電力代替畜力耙制泥料。1965年,在那坡村建成專燒缸類製品的那坡車間。隨後,該廠自辦的鴨雞溝煤礦、留山崖煤礦、那坡斜井相繼投產,實現燃料的自給自足。

70年代,隨著機械化程度的進一步提高,尤其是雙碑細瓷車間的建成投產,全廠日用陶瓷年產量平均達到1500萬件左右,碗類產品中的青花彩繪大幅度增加,窯爐產值大幅度提高。1973年,著手進行耀州青瓷的恢復試製工作。1974年,省輕工研究所李國楨等受省輕紡局的委託,進廠協助指導該項研究課題。廠所配合,歷時3載,於1977年在10立方米的倒焰窯中,用還原焰燒出精美的耀州青瓷,當年通過技術鑑定,從而,使失傳800餘年的耀州青瓷重放異彩。在恢復試製青瓷的過程中,該廠發現併成功地利用當地的東山坩土和塔兒山釉石,為耀州青瓷和細瓷生產的發展創造了良好的條件。70年代中期,該廠將以錳粉為主要著色原料的棕紅釉普遍應用於各式缸罐之上。隨著與省輕工業研究所、西北輕工業學院、市莊裡陶瓷廠等單位技術交流的加強,孔雀藍、豔黑、鐵黃、銅綠等一批顏色釉製品相繼問世,並試製成功比較名貴的結晶釉花瓶;彩烤瓷獅曾一度經過天津口岸出口,第一次走出國門。1986年60屆廣交會上,陳爐陶瓷獨領風騷。香港《大公報》對其產品做了詳細介紹,並將部分產品印於會刊封面。

雙碑原細瓷車間建於1974年,共徵地82畝。當時,該廠投資300餘萬元,贊助購置破碎機、輪碾機、球磨機、壓濾機、真空練泥機、滾壓機、鏈式烘乾機等一系列大型陶瓷生產專用設備,建起74米長煤燒隧道窯。1976年冬點火。但因受“邊設計,邊基建,邊生產”的“三邊”方針的影響,車間設計及工藝擺佈很不合理,基建質量極差,加之技術力量缺乏,新工人未經專業技術培訓即上崗操作,工藝管理、設備管理混亂,該車間不僅不能生產細瓷,而且普通瓷的碗類產品還未實現正常生產,終因虧損嚴重而停產。1985年,陳爐陶瓷廠利用車間一角空地,開始興建325

#普通硅酸鹽水泥生產線。

陳爐陶瓷廠現設10個分廠,有職工1000多名。全廠佔地面積約14萬平方米,建築面積約3萬平方米,年產各種日用粗瓷器、仿宋青瓷及其他民間藝術陶瓷共1100萬件左右,總產值350萬元以上。其中一、二、三、四分廠生產日用瓷,工藝瓷分廠、出口瓷分廠製作青瓷和民間藝術瓷,原料分廠負責礦山陶土的開採和泥料加工,廠煤礦負責採掘供應煤炭。另有機修分廠和年產1萬噸325#普通硅酸鹽水泥的雙碑水泥廠。

市陶瓷廠

該廠坐落於黃堡鎮河西街,前身為建新實業公司瓷器廠。50年代,曾先後更名為中國建築企業公司西北公司中建陶瓷廠黃堡鎮分廠、地方國營陝西省銅川陶瓷廠、銅川市陶瓷廠。1951年5月以前,該廠主要生產碗碟、茶具和其他器皿。是年6月以後,轉產建築陶瓷。1953年,在新村設立制瓷車間,專門生產日用細瓷。1961年5月,該廠在今郊區王益村增設分廠,生產日用瓷。次年5月,分廠撤銷。1971年1月,新村制瓷車間改建為市電瓷廠。

省新川建築材料聯合廠陶瓷耐火材料分廠

1960年至1964年期間,陝西省新川建築材料聯合廠(今省新川水泥廠)下設陶瓷耐火材料分廠。時有職工130名左右。1962年7月,開始生產日用陶瓷及藝術陶瓷。所用原料購自銅川立地坡及外地。手工製坯和利用石膏模具注漿成型。坯品上釉彩繪後置直焰窯或倒焰窯內焙燒。主要生產品種有缸、壇、盆、盒、碗、瓶、壺等73個品種,造型美觀,樸素大方。其中蹲獅、花瓶、壽星壺、筆筒、枕頭等藝術陶瓷作為饋贈禮品,名噪一時。1963年11月,分廠撤銷,陶瓷生產設施俱廢。

市莊裡陶瓷廠

位於富平縣莊裡鎮火車站附近。最初,該廠選建於黃堡,1959年,遷至現址。原屬陝西省輕工局直屬企業,1966年,下放市手工業管理局。1962年,該廠初步形成生產能力時,正值國家暫時經濟困難時期,只得壓縮基建規模,精減下放職工,陶瓷產量下跌。直到1965年,企業管理才開始走上正軌。1977年,產量為700萬件,達到設計能力。

該廠現有職工990多名;佔地面積132700平方米,建築面積39832平方米,年產普瓷碗、盤及其他細瓷、藝術瓷800多萬件,產值400萬元以上。1984年,為搞活經濟,開展多種經營,先後籌建高壓瓷分廠、水泥分廠、琉璃瓦分廠、機磚分廠和日用瓷分廠。1989年,琉璃、機磚兩個分廠撤銷。全廠共有固定資產1097萬元,其中日用瓷部分為644萬元,電瓷生產線382萬元,水泥生產線71萬元。

該廠主要生產工序均實現機械化作業。破碎機、球磨機、壓慮機、滾壓成型機、鏈式乾燥機等大型機械的使用和隧道窯燒成、彩烤,把職工從笨重的體力勞動中解放出來。

近幾年來,隨著城鄉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莊裡陶瓷廠的碗盤等大宗產品十分暢銷。除供應陝西城鄉外。還遠銷新疆、甘肅、青海、河南、浙江、四川等10多個省市,受到普遍歡迎。外貿出口也有較大發展。70年代中期,陝貓1號、2號及小花瓶通過天津口岸銷往香港地區和東南亞各國,批量較小。1987年,與美國商人簽訂了水仙花盆、套花盆合同,供貨3萬套。10多年來,莊裡陶瓷廠的各種顏色釉產品在省內獨佔鰲頭,其開發的26頭銅車馬三秦餐具、三秦名勝系列掛盤、西京茶具、象牙黃酒具、犀牛樽等產品均為陝西省優質旅遊產品。產品品種正在從普瓷向細瓷過渡,銷售市場正在從國內向國際轉移。

市陶缸廠

1968年,省革命委員會批示籌建銅川大缸廠。1969年,邀請宜興陶瓷工業公司、省建築設計院、省輕化工業廳設計院來銅考察設計。1972年,市革委會成立籌建處(隸屬輕工局革委會領導),並將原軍區陶瓷廠徵地35畝撥給大缸廠。1972年後半年,徵用黃堡公社五星大隊土地78畝。1976年建成。建築面積17200平方米,購置大型專用、通用設備112臺,實際安裝88臺,建成100噸圓型倒焰窯1座、50噸方型倒焰窯1座及117米煤燒隧道窯1座。期間,國家投資434萬元,實際完成377.85萬元。職工人數達328名。1976年試產,1977、1978年兩年正式生產,共產缸品34.71萬件。截至1979年,虧損累計達100多萬元。是年,因產品滯銷虧損嚴重而停產。後改建為紡織廠。

銅川礦務局藝術陶瓷廠

籌建於1988年4月,廠址在王家河。當時,礦務局工程處派人到陳爐陶瓷廠學習培訓數月,並聘請了部分退休技工,新建窯爐1座,當年試產成功並投入生產。現有職工50多名。產品品種有仿宋青瓷、黑釉剔花瓷等,質量尚好,受到社會各界人士的稱讚。

耀縣耀州陶瓷廠

1988年在董家河村動工修建,擬使用現代化設備,配以隧道窯燒成,生產高檔細瓷及部分青瓷器。今設備安裝已大體就緒,進入試生產階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