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09 到底打了谁的脸?从《流浪地球》看中国电影的国际化之路

我不是所谓的影评人,也不懂电影;但我是一个观众,我觉得我有资格去评价《流浪地球》——这就是我想看的中国科幻片。

当然了,作为一个国际问题的研究学者——我更喜欢的以小见大,想谈谈中国电影的国际化之路。

为什么?为什么《流浪地球》可以碾压那些投资巨大、以中外合资名义拍摄的所谓“鸿篇巨制”?为什么当年有各种光环加持的名导、利用资本收购的美国电影公司拍摄出来的《长城》一败涂地?

到底打了谁的脸?从《流浪地球》看中国电影的国际化之路

中国电影的国际化道路很坎坷?但令人惊奇的是——最终还是中国人自己完成了这个过程。

《流浪地球》的制作水准、剧情、值得深思的深度已经完全不输于美国好莱坞大片——没错,这是我个人的观点,但我觉得自己够格。中国电影不就是为了让中国观众看的吗?

因为中国电影让中国人自己满意了,它就是成功了;因为中国市场就有14亿观众,不管从将市场经济还是文化价值上看,忽视了本土市场,就不可能做到所谓的国际化。

曾经的中国电影导演以获得国际电影节大奖为荣,但那些电影我真的不爱看

不可否认,中国导演很优秀;不少导演征战国际电影节,比如柏林电影节、戛纳电影节、威尼斯电影节,而且获得各种大奖。

只是比较尴尬的是,我不是文艺青年、也不懂艺术,那些点一个我真的看不懂、也不爱看。我喜欢的是有热情、有想象力、充满希望,能引起内心共鸣的电影。

是的,这么多年来,不少导演以获得国际大奖为荣,也因为获得国际大奖头戴一顶定光环。

或许在他们的眼中,他们的电影是给专业人士看的,他们的拍摄手法获得专业人士肯定就够了;我等小民只是出电影票的工具,哪有资格评价电影?

否则怎么解释他们的电影拿了一个个国际大奖,但却让观众看得很新塞?难道不是这些名导不屑于取悦于观众吗?

有的导演认为,中国观众素质提高了,他就可以拍出国际水准的电影

中国电影不行,知名大导演就能怪到中国观众身上,这不是奇闻,这就是中国最杰出导演的认知。

2017年6月18日,上海国际电影节上,国内某知名导演向观众开炮(不敢点名,惹不起)

“中国电影现在这么垃圾,一定是和大批的垃圾观众有关系。对不对?你如果不去捧场,它就没有生存的空间,制作人也就不去制作这垃圾电影。往往垃圾电影票房还很高。”

我滴妈呀!看个电影还看出毛病了?吓得我赶紧把《肖申克的救赎》又刷了两遍。

原来在大导演眼中,不是他们水平不行,而是观众支配配看垃圾影片。

可是我觉得冤枉啊!我觉得我的审美观是存在的啊,难道我不懂《教父》吗?难道我没看过《星球大战》吗?

为什么别人拍出来了?你拍不出来,就赖到观众身上啊?关键是这还没底说理——谁让人家是大导演呢?

有的制片商认为借船出海、收购美国电影公司就能获得海外市场

既然获得国际电影节认可不行、观众也不行;哪还有一条路——收购好莱坞的电影公司,用美国技术加持,从可以拍出好电影吧。

到底打了谁的脸?从《流浪地球》看中国电影的国际化之路

长城海报

2016年上映的《长城》,由传奇影业(美)、环球影业(美)、中影(中)等中美公司合资,以中国长城为背景,上演了一个美国人不远万里拯救中国人的故事。

好莱坞的技术,宏大的场面,巨大的投资(1.5亿美元)结合起来之后就是一个感觉——不是我的菜。

没错,全球市场很重要。导演也好、制片方也好,都很有野心——想用中西文化结合来同时打动中外市场。

关键是你凭什么呢?连中国观众都不买账,你的成功还有意义吗?连中国这个14亿人口的主场你都吃不透?还想打进美国市场?

国内票房相比这么宏大的投资尴尬了,国内的观众反响尴尬了,海外票房同样尴尬了。

我就想问一下,你拍成这样的不中不洋就是有国际范了?

《流浪地球》的成功就在于讲中国故事,把握中国观众需求

《流浪地球》导演郭帆的话让我明白,他为何可以成功?

郭帆:我管他外国观众接受不接受,我先服务中国观众

没错,为什么明白人这么少?中国这个巨大的市场你都把握不住,又如何去打进国际市场呢?

《流浪地球》做到了,这就是一个中国故事、中国团队、从内到外都是中国文化的电影。无论台词设计、思维方式都是中国风格,看起来完全没有那种文化隔阂,这就是我要的中国科幻片。

按照郭帆导演的说法,整个制作团队只有四分之一的外国人,这真的很棒了,要知道现在许多电影的后期制作都是选择外包,中国的首部科幻片制作达到这个水准已经很难得了。

我是中国观众,我希望中国导演拍出中国人爱看的电影

我是一个中国观众,难道我不希望中国电影走向国际,获得国际的认可?

但是我想对那些导演说一句,有野心可以,但是咱们得踏实啊。

中国市场是和美国市场一样的最重要市场,这么多人眼巴巴的等着好片子呢?

你们作为一个本土导演,连本土观众都把握不住,凭什么冲击所谓的国际市场?

拍出观众满意的片子怎么就是取悦观众,拉低你们这些导演的水准了?难道你们导演只会玩那些专业手法?需要专家才能看懂?观众就完全不重要?

我想说,但我只是一个普通的观众;我想在电影院收获震撼、收获希望、收获美好。而这《流浪地球》都做到了。

到底打了谁的脸?从《流浪地球》看中国电影的国际化之路

导演郭帆

我不需要被说教,但《流浪地球》情不自禁让我深思:我不需要故作深沉,但《流浪地球》让我情不自禁感慨生命的意义;我真的不想动不动就被西方价值观教育,而这一次我感受到的就是无违和的中国价值观。

为中国观众拍好中国故事,你才有打进国际市场的可能。

至于那些曲高和寡、一直认为自己拍的太好,但是中国观众不懂,只有国际专家才能看懂自己作品的导演;或者那些野心勃勃,一直想收获国外票房的导演——麻烦你们多到国外拍一下作品,不要让我们这些小观众影响你的发挥了;你看我们不烦,我们看你们电影也不失望,互不影响多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