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09 到底打了誰的臉?從《流浪地球》看中國電影的國際化之路

我不是所謂的影評人,也不懂電影;但我是一個觀眾,我覺得我有資格去評價《流浪地球》——這就是我想看的中國科幻片。

當然了,作為一個國際問題的研究學者——我更喜歡的以小見大,想談談中國電影的國際化之路。

為什麼?為什麼《流浪地球》可以碾壓那些投資巨大、以中外合資名義拍攝的所謂“鴻篇鉅製”?為什麼當年有各種光環加持的名導、利用資本收購的美國電影公司拍攝出來的《長城》一敗塗地?

到底打了誰的臉?從《流浪地球》看中國電影的國際化之路

中國電影的國際化道路很坎坷?但令人驚奇的是——最終還是中國人自己完成了這個過程。

《流浪地球》的製作水準、劇情、值得深思的深度已經完全不輸於美國好萊塢大片——沒錯,這是我個人的觀點,但我覺得自己夠格。中國電影不就是為了讓中國觀眾看的嗎?

因為中國電影讓中國人自己滿意了,它就是成功了;因為中國市場就有14億觀眾,不管從將市場經濟還是文化價值上看,忽視了本土市場,就不可能做到所謂的國際化。

曾經的中國電影導演以獲得國際電影節大獎為榮,但那些電影我真的不愛看

不可否認,中國導演很優秀;不少導演征戰國際電影節,比如柏林電影節、戛納電影節、威尼斯電影節,而且獲得各種大獎。

只是比較尷尬的是,我不是文藝青年、也不懂藝術,那些點一個我真的看不懂、也不愛看。我喜歡的是有熱情、有想象力、充滿希望,能引起內心共鳴的電影。

是的,這麼多年來,不少導演以獲得國際大獎為榮,也因為獲得國際大獎頭戴一頂定光環。

或許在他們的眼中,他們的電影是給專業人士看的,他們的拍攝手法獲得專業人士肯定就夠了;我等小民只是出電影票的工具,哪有資格評價電影?

否則怎麼解釋他們的電影拿了一個個國際大獎,但卻讓觀眾看得很新塞?難道不是這些名導不屑於取悅於觀眾嗎?

有的導演認為,中國觀眾素質提高了,他就可以拍出國際水準的電影

中國電影不行,知名大導演就能怪到中國觀眾身上,這不是奇聞,這就是中國最傑出導演的認知。

2017年6月18日,上海國際電影節上,國內某知名導演向觀眾開炮(不敢點名,惹不起)

“中國電影現在這麼垃圾,一定是和大批的垃圾觀眾有關係。對不對?你如果不去捧場,它就沒有生存的空間,製作人也就不去製作這垃圾電影。往往垃圾電影票房還很高。”

我滴媽呀!看個電影還看出毛病了?嚇得我趕緊把《肖申克的救贖》又刷了兩遍。

原來在大導演眼中,不是他們水平不行,而是觀眾支配配看垃圾影片。

可是我覺得冤枉啊!我覺得我的審美觀是存在的啊,難道我不懂《教父》嗎?難道我沒看過《星球大戰》嗎?

為什麼別人拍出來了?你拍不出來,就賴到觀眾身上啊?關鍵是這還沒底說理——誰讓人家是大導演呢?

有的製片商認為借船出海、收購美國電影公司就能獲得海外市場

既然獲得國際電影節認可不行、觀眾也不行;哪還有一條路——收購好萊塢的電影公司,用美國技術加持,從可以拍出好電影吧。

到底打了誰的臉?從《流浪地球》看中國電影的國際化之路

長城海報

2016年上映的《長城》,由傳奇影業(美)、環球影業(美)、中影(中)等中美公司合資,以中國長城為背景,上演了一個美國人不遠萬里拯救中國人的故事。

好萊塢的技術,宏大的場面,巨大的投資(1.5億美元)結合起來之後就是一個感覺——不是我的菜。

沒錯,全球市場很重要。導演也好、製片方也好,都很有野心——想用中西文化結合來同時打動中外市場。

關鍵是你憑什麼呢?連中國觀眾都不買賬,你的成功還有意義嗎?連中國這個14億人口的主場你都吃不透?還想打進美國市場?

國內票房相比這麼宏大的投資尷尬了,國內的觀眾反響尷尬了,海外票房同樣尷尬了。

我就想問一下,你拍成這樣的不中不洋就是有國際範了?

《流浪地球》的成功就在於講中國故事,把握中國觀眾需求

《流浪地球》導演郭帆的話讓我明白,他為何可以成功?

郭帆:我管他外國觀眾接受不接受,我先服務中國觀眾

沒錯,為什麼明白人這麼少?中國這個巨大的市場你都把握不住,又如何去打進國際市場呢?

《流浪地球》做到了,這就是一箇中國故事、中國團隊、從內到外都是中國文化的電影。無論臺詞設計、思維方式都是中國風格,看起來完全沒有那種文化隔閡,這就是我要的中國科幻片。

按照郭帆導演的說法,整個製作團隊只有四分之一的外國人,這真的很棒了,要知道現在許多電影的後期製作都是選擇外包,中國的首部科幻片製作達到這個水準已經很難得了。

我是中國觀眾,我希望中國導演拍出中國人愛看的電影

我是一箇中國觀眾,難道我不希望中國電影走向國際,獲得國際的認可?

但是我想對那些導演說一句,有野心可以,但是咱們得踏實啊。

中國市場是和美國市場一樣的最重要市場,這麼多人眼巴巴的等著好片子呢?

你們作為一個本土導演,連本土觀眾都把握不住,憑什麼衝擊所謂的國際市場?

拍出觀眾滿意的片子怎麼就是取悅觀眾,拉低你們這些導演的水準了?難道你們導演只會玩那些專業手法?需要專家才能看懂?觀眾就完全不重要?

我想說,但我只是一個普通的觀眾;我想在電影院收穫震撼、收穫希望、收穫美好。而這《流浪地球》都做到了。

到底打了誰的臉?從《流浪地球》看中國電影的國際化之路

導演郭帆

我不需要被說教,但《流浪地球》情不自禁讓我深思:我不需要故作深沉,但《流浪地球》讓我情不自禁感慨生命的意義;我真的不想動不動就被西方價值觀教育,而這一次我感受到的就是無違和的中國價值觀。

為中國觀眾拍好中國故事,你才有打進國際市場的可能。

至於那些曲高和寡、一直認為自己拍的太好,但是中國觀眾不懂,只有國際專家才能看懂自己作品的導演;或者那些野心勃勃,一直想收穫國外票房的導演——麻煩你們多到國外拍一下作品,不要讓我們這些小觀眾影響你的發揮了;你看我們不煩,我們看你們電影也不失望,互不影響多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