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8 不是你不想自律,而是控制你不自律背後的罪魁禍首是基因和環境

何為自律?

是指在沒有現場監督的情況下,不受外界的誘惑、干擾和自我情緒的影響,遵循法度,自我約束!

唐張九齡在《貶韓朝宗洪州刺史制》中說:"不能自律,何以正人?"

如何養成自律,始終是人類無法攻克的一個難題

同樣是做工作,人們卻有著兩種截然不同的做事態度!

有的人工作充滿主動性,對自己要求很嚴苛,凡事追求完美,自律性很強,在一般人眼裡認為這是一種很“變態”的行為!

比如,有的人給自己設定項目提案的文本,1萬字只允許出現1個錯別字,包括標點符號計算在內!

有的人工作混日子,得過且過,“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類似這樣的道理知道的也不少,身邊人事物也經歷了不少,但還是做不到自律性,工作缺乏主動性,對待新鮮事物只有“三分鐘熱度”,激情來得快去的也快。

比如,有的人年過40了還沒有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標,一年換好幾種職業,不知道自己究竟要幹什麼!

造成這兩種截然不同的人生活法,我們需要深入探究決定成年人背後的自不自律,究竟是遺傳基因還是環境的影響作用大?迄今為止,科學界依然難以做出一個準確的定論。

但關於自律,行為遺傳學方面的研究表明 :

自控力大約40%到56%來自遺傳的影響。

而英國生物學家、牛津大學教授 ,理查德·道金斯 在《自私的基因》裡也寫道:

人的自控力和大腦前額葉的自我調節功能有關 。如果一個人的前額葉功能發育早,併發育的好,那麼他的自控力就更強,相比其他發育晚的人更有自律性。總的來說,我們自不自律和遺傳、基因和大腦的發育有直接的關係。

拋開復雜的科學研究與實驗,透過我們身邊發生的現象,或許能找到一些我們想要的答案。

自不自律,遺傳基因和環境對人的影響究竟有多大?

不是你不想自律,而是控制你不自律背後的罪魁禍首是基因和環境

下面從三種情況來進行詳細分析:

第一情況:

父母雙方,其中有一方是個非自律性的人。

如果孩子遺傳了其中一方的非自律性基因,結果會怎樣?

我們常常會聽到類似這樣的話:“哎!我女兒一點都不像我,隨他爸,比較懶!”又或是,“哎!我兒子一點都不想我,隨他媽,比較懶!”

案例:非自律性遺傳基因的“不幸者”

我認知的的一個女性朋友,勤快能幹,賣過木材,賣過服裝……可是有一次,在談到孩子的問題時,她一臉無奈地說:“我女兒隨了他爸的那個性格,我怎麼教育也沒用……”

面對這種情況,很多家長都無計可施,導致很多父母與成年後的子女陷入各種紛爭和充滿敵意的矛盾!

第二情況:

父母雙方,都是自律性很強的人。

孩子遺傳父母的自律性基因,但有一小部分孩子在遺傳上,基因的排序出現了偏差,沒有遺傳父母優秀的特質。無論父母採用什麼樣的教育方式,都很難把孩子養成一個擁有良好自律性行為習慣的人。

通常遇到這種情況,家長們都會說:“這是我親生的嗎,還是來要債的?”

案例:自律性基因的“意外不幸者”

我高中的一個同學,兄妹四個,他排行老大,父母都是自律性極強的人,母親在家養雞、養兔子、種菜,閒時還幫人做小時工……恨不得伸出八隻手去掙錢;父親在鄉鎮的林業站工作,從早也是忙到晚。可是在同樣的成長環境下,他的三個弟弟妹妹遺傳了父母的自律性基因,學習積極上進、刻苦努力,先後考入了外省的重點大學;而他這個老大,卻成了家裡最沒有出息、不成器的孩子。

如今剩下他一個人留守在小縣城裡,幹著社會最底層的工作。每次回家,到他家坐會兒,他的話語和眼神裡,都充滿了對生活現狀的無奈和不解。

對他而言,似乎這一切都是命運的安排,無力無抗爭,只能順其自然!誰又能說,投胎不是一項技術活呢?

第三種情況:

父母雙方都是自律性很強的人,孩子遺傳了自律性的基因,但還是發生了意外!

孩子沒有養成自律性的行為習慣,問題就出在哪了?後天缺乏一個自律性氛圍的家庭成長環境,家人過度溺愛,疏於管教導致孩子成了一個非自律性的人。

案例:非自律性的“受害者”

典型的中國式家庭,有一種孩子叫爺爺奶奶,或是姥爺姥姥帶大的孩子。由於隔輩親的關係,不少老人過度寵溺孩子,放任自流,沒有讓孩子形成良好的自制力、自律性意識;導致孩子成年後,“無規矩不成方圓”,無法適應社會競爭殘酷的生存規則,成了一個碌碌無為的平庸之輩。

一代自律,二代垮掉的想象比比也是,同樣也適用於國外的家庭。

例如,貝克漢姆夫婦通過自己的勤奮努力,刻苦自律的方式,爬上了社會的精英階層。然而,他們卻沒有把這種自律性的成功模式傳承給孩子,過度寵溺大兒子布魯克林,給孩子輸出簡單快樂的成長教育,一步步把孩子養成一個"成人巨嬰”。如今20歲的布魯克林,行為舉止隨心所欲,被媒體頻頻曝光出負面消息:私生活混亂、中途逃學、攝影技術不入流……這個星二代沒出息!

綜上所說的三種情況,再結合文章開頭提到的“自控力大約40%到56%來自遺傳的影響;我們自不自律和遺傳、基因和大腦的發育有直接的關係”,我們該如何正確的看待基因和環境的關係?

面對基因的“不確定性”,讓良好的環境駕馭自律,是最可行的解決路徑

不是你不想自律,而是控制你不自律背後的罪魁禍首是基因和環境

1、環境打破非自律性基因的封閉性

人的本體結構是開放的、未完成的、獨特的,但只有突破了某個臨界點,事物的性狀才能被改變。

好比一塊鐵石,在自然環境下只能被順自然的風華,一旦被扔到熔爐裡,再經過錘打、磨礪,才能變成一把鋒利的寶劍。

事實上幾乎很少“一懶到底”的人,每個人身上存在著自律性的基因,區別只是強弱程度的問題。對於“三分鐘熱度”,缺乏自律性的成年人來說,要想改變自己,實現自我價值,主要有兩種途徑:

1)、環境改變

只有在面對重大的事故、災難,或巨大不幸時,人才能感召內心的覺醒和行動的力量。

換句話,大腦原有的非自律性基因在遭受外界“地毯式”的飽和攻擊後,非自律性的基因程序被摧毀,基於求生的本能意識,大腦重新快速建立了自律性的基因程序。

案例:我認識的一個朋友,家庭生活富足,住著父母的別墅,平時愛吃喝玩樂,工作對他來說,就是混日子。但2016年,家裡遭遇了一場突如其來的橫禍,父親生意失敗,“一夜之間”破產,他過去逍遙快活的日子就此終結。眼前殘酷的現實,倒逼他做出了改變,沒過多久他像變了一個人似得,“脫胎換骨”,白天上班,晚上開滴滴,週末出去推銷保險……開始肩負起家庭生計的重任,走向人生自律的軌道。

2)、擁抱環境

邁出一小步,隨著年齡、經歷和環境的成長變化,增加對世界的理解力,不斷嘗試去探索生活的意義,知道自己要什麼,追求什麼,明確自己的人生的目標方向和動機,才能把對待人生的消極態度,轉變為積極進取的態度。

2、在自律性的環境中,寫入升級版的自律性程序

後天環境對人的成長初期形成自律性的意識,往往起到決定性的作用。

大腦的發育是伴隨時間和環境的成長,環境賦予了大腦什麼樣的信息,大腦在發育的過程中基因就會被寫入什麼的信息。

換句話說,大腦的發育在自律性環境的持續性作用下,通過自律性信息的累積加碼,激發和釋放了潛在的自律性基因,使得天平兩端的懶惰和自律,向自律性基因這一邊傾斜,久而久之被固化了下來,就形成一個人穩定的,具有自主性的自律性意識。

簡單來說,大腦在發育的過程中,被外界寫入的自律性程序遠遠大於懶惰性的程序,讓大腦的自律性基因獲得持續性的升級更新,從而使得大腦擁有了一個超強版的、發出行為指令的操作系統。

因此培養兒童早期的自律意識尤為關鍵,一旦孩子成人後,要想再培養自律性意識,操縱難度係數已經是“難於上青天”!

不是你不想自律,而是控制你不自律背後的罪魁禍首是基因和環境

關於自律性的深度思考

如今在這個物質高度發達的時代,很多擁有自律性基因的孩子,在外界過多誘惑、干擾的場景裡生活,大腦裡潛在的自律性基因被一點點蠶食,對於當下的對家長來說,正面臨著一場嚴峻的挑戰與考驗。

家長肯為孩子花錢、花時間、花愛心陪伴,並不能從根本上有效地解決孩子自律性的問題,真正的突破點在於:家長本身的自我學習、自我改變。

因為這個時代的更新太快了,世界正變得越來越繁複、嘈雜和混亂,我們需要有一條清晰的認知邏輯,才能為自己的孩子指引出一條正確的人生方向。

除去少數天生的自律者,從大概率上來說,孩子的未來是什麼樣,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父母自身的認知能力和行為能力!

因此家長一方面需要以身作則,培養孩子的自律性意識;另一方面,更為重要的是進行自我學習成長,幫助孩子建立正確的認知世界和獨立思考世界的能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