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8 五臺山——乾隆皇帝、慈禧太后、在這裡留下的故事!

南山寺北距臺懷約2公里,依山勢而建,海拔在1700米以上,共有殿堂窯房300餘間,佔地6公頃,規模之大在五臺山首屈一指,而且懸於陡峭山坡,更增添了宏偉氣勢。南山寺整個建築群由七層三大部分組成,下三層名為極樂寺,上三層叫做佑國寺,中間一層稱作善德堂。

五臺山——乾隆皇帝、慈禧太后、在這裡留下的故事!

慈禧御匾:真如自在

大雄寶殿內懸掛著一塊牌匾,上書“真如自在”四個字,上款是“慈禧皇太后御筆恩賜”,下款為“大清光緒十八年穀旦”,中上方有御印“慈禧皇太后御筆之寶”,筆力剛健,頗具功力。五臺山各大寺廟之內,歷代皇帝所賜牌匾甚多,並不罕見,可慈禧這塊牌匾因牽動著一段傳奇故事,所以就分外被人看重。

五臺山——乾隆皇帝、慈禧太后、在這裡留下的故事!

真如自在的牌匾

“真如自在”是慈禧太后贈給南山寺住持普濟和尚的題詞,以此褒獎他興建南山寺的功德。

五臺山——乾隆皇帝、慈禧太后、在這裡留下的故事!

有關“真如自在”由來的一個版本卻是這樣的:普濟和尚到達五臺山南山寺時,該寺已破敗不堪。當時廟院裡只留下了一位老僧,因寺裡沒有吃的,故不能收留他。普濟和尚說:“你只要留下我,我保證你不愁穿吃。”於是,老僧就將其收留下來。果然,第二天就有人給馱來一馱子米麵。普濟對老僧說:“你給咱刨院,我給咱到鐘樓上敲鐘。”老僧問他:“因何如此?”他跟老僧談了他的想法。菩薩頂的大喇嘛聽到一直打鐘,很心煩,便派人到南山寺查看緣由。結果見老僧在揮動钁頭刨院,便問:“刨院幹什麼?”老僧回答:“想修寺廟,可既沒錢,又沒糧,一時無奈,想感動天神……”菩薩頂的大喇嘛聽到稟告後,忙派人給南山寺送去一些錢糧。此後,普濟和尚為了修廟,又歷盡艱辛,從河北、山西、山東等八個省募化來好多金銀,用了整整六年的時間把破敗的南山寺又大修了一番。有關他的一些說法越說越玄,越傳越遠,據說,他能七七四十九天不吃結果就傳到了慈禧太后耳中。慈禧將普濟詔於京城,將其關在一間屋子裡整整餓了七七四十九天,到五十天頭上開門一看,他一點沒變,安然無恙。慈禧大驚,忙問手下人該咋辦?有人就跟慈禧耳語了一番,便又每天讓普濟和尚吃四頓,每頓6碗。一連吃了七天,他既不大便,也不小便,就像什麼東西也沒吃一樣。後見軟禁普濟的小屋頂上一圈一圈地放射金光,慈禧萬分驚訝,忙說:“莫道真佛無可見,而今朝中真佛來!”遂欣然命筆,為普濟題寫了“真如自在”四個大字,並親賜一幅鑾駕、綢緞千匹、白銀萬兩。普濟和尚想到作為一個出家人,名利其實沒有什麼用處,他提出只要半副鑾駕,並利用慈禧給的錢在北京修了七座寺院。

黛螺頂

黛螺頂是五臺山歷史悠久,聞名遐爾,別具一格的一座古剎。歷史上依次名為青峰頂、佛頂庵、大螺頂、黛螺頂。黛螺頂,始名青峰,寺宇初名佛頂庵,明萬曆二十年( 1592) 到清代乾隆十五年( 1750) ,曾名大螺頂,乾隆十五年改名為黛螺頂,一直沿續至今。寺內山門後立有的兩塊石碑: 一塊立於明萬曆二十年仲秋,上書“五臺山重建佛頂庵碑記”; 另一塊立於清康熙歲次辛未仲秋,上書“青峰頂造像建亭記”,對黛螺頂有較詳細的記述,名稱的演變以及明成化年間重建,明萬曆年間、清康熙年間、乾隆五十一年都曾重修皆有一一記載。

明代高僧法本有詩云:

踏遍塵區念已休,歸來結社碧峰頭。

無窮松韻清雙耳,不盡雲山豁兩眸。

一個蒲團消白日,半肩破衲度寒秋。

人間八萬四千夢,盡向無生一念收。

五臺山——乾隆皇帝、慈禧太后、在這裡留下的故事!

乾隆十一年( 1746) 九月,乾隆皇帝第一次上五臺山。他在菩薩頂歇宿時,眺望到對面秀逸的黛螺頂“青翠撲入眉宇”。黛螺頂的美麗,引起了這位帝王的愉悅。

關於乾隆皇帝第一次登上黛螺頂,有傳說是乾隆五十一年( 1786) 青雲和尚建好五方文殊殿後,根據筆者點校《清涼山傳志選粹》所輯的附錄中乾隆皇帝第三次去五臺山,登上黛螺頂所作的詩《跋馬至黛螺頂》:

螺頂不為高,積雪路頗滑。

策我雲錦錐,遂至金輪剎。

獅王坐堂堂,黛髻足底口。

莫作顛倒會,十六本二八。

五臺山自古以來就是弘揚華嚴的道場。早在北魏太和元年( 477) 就有劉謙之著《華嚴論》六百卷,神龜三年( 520) 靈辯法師著《華嚴論》一百卷,北齊時有曇義、曇訓、祥雲及明勖都在五臺山弘揚《華嚴》奧旨,到隋代法安、解脫在五臺山諷誦《華嚴經》,作佛光觀。又華嚴初祖杜順於貞觀十四年( 640) 派弟子智衝,往五臺山,禮文殊,取經學法。唐以後,五臺山出現了以李通玄為首的華嚴學派,和以澄觀、宗密為代表的又一華嚴學派。他們著書立說,闡揚華嚴思想,五臺山的華嚴學出現了一派繁榮景象。騰蘭宗的僧人注重實踐,也研習《華嚴經》,禪淨雙修,適應中國佛教發展的潮流,善於從各個宗派中取其精華,以至於這個五臺山特有的宗派至今綿延不斷,大有興盛之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