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春秋爭霸怎麼形成,產生什麼影響?

JesSE


一、春秋爭霸怎麼形成:

首先我們得從西周的分封制說起: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聯合各地勢力組成龐大的政治聯盟,與商軍在牧野進行決戰,商軍倒戈周軍佔領商都,商朝滅亡。周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鎬京,史稱西周。

周武王根據血緣關係、遠近親疏和功勞大小,將宗親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授予他們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權力,建立諸侯國。諸侯可以在自己的領地內進行再分封,諸侯有較大的獨立性,但需向周王進獻貢物,並服從於周天子,從而確立了周王朝的社會等級制度“分封制”。

而西周經過幾代周天子後慢慢走向衰落,到周幽王時,朝政腐敗,社會矛盾激化。公元前771年,西周被犬戎族所滅,後周平王東遷洛邑,歷史從此進入東周時期。而東周前期又被稱為春秋時期。春秋時期,社會經濟有了很大的發展,尤其是後期,鐵質農具和牛耕的使用,提高了農業生產水平,促進了經濟的發展,在這種情況下,西周的各種制度逐漸遭到破壞,尤其是分封制。

周平王東遷洛邑後,周王室的統治力大減,能夠直接管轄的地區僅有洛邑一帶,周王雖在名義上仍是“天下共主”,但已無力控制諸侯。而諸侯國勢力崛起,不再聽從王命,各自為政,也不再定期向天子納貢,致使周王室在財政上陷入困境,甚至需要依賴諸侯國的經濟支持。

周王室的地位下降,大的諸侯國勢力崛起。他們競相爭霸,操控政治局面,實際上取代了周天子的地位。從史記中我們可以得知:“平王之時,周室衰弱,諸侯並強,齊、楚、秦、晉始大,政由方伯。”——《史記·周本紀》。春秋時期由於眾多的諸侯國他們之間的政治、經濟發展不均衡,各諸侯王因為自身的利益,相互之前展開激勵的鬥爭,打著“尊王攘夷”的名義進行爭戰,爭奪霸主地位,春秋爭霸由此產生。

二、春秋爭霸產生的影響:

在春秋爭霸的過程中,產生了些積極的影響,同時也存在一些消極的影響。

(一)積極影響

1、在同周邊民族長期交往和鬥爭中,出現了大規模的民族交融。

2、爭霸過程中一些小的諸侯國畢曉梅,形成了幾個大的諸侯國,為戰國及以後的秦統一六國奠定了基礎。

3、春秋爭霸加速了新舊制度的更替

4、推動力經濟文化的交流

(二)消極影響

戰爭導致民不聊生,百姓生存家園慘遭破壞,社會動盪不安。


千秋之評歷史短視頻


事實上,周室的衰弱,只是禮崩樂壞的外因,真正的內因,源自整個社會經濟形態的發展變化。春秋為銅鐵遞嬗之時代,鐵製農具日益增多,農業日漸發達,人們漸漸擺脫半農半牧的生活而定居下來專門從事稼穡,這直接導致了人口膨脹,土地不敷使用,加之周代制度,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自上而下分封(天子、諸侯、大夫、士),則數代之後,原有土地分配殆盡,終將產生甚多無土之士民,而周之井田制又不允許民眾擅自開墾私田,於是衝突日劇,無法疏解之下只好向外發動戰爭以轉移矛盾,恰好此時碰上犬戎之亂,周室衰弱,再無能力統御諸侯,於是諸侯兼併,周禮崩潰,道德墮落,廉恥淪喪,亂相橫生,社會秩序大壞。據不完全統計,春秋時諸侯大小戰事四百八十多起,弒君逐君事件一百餘起,基本每兩三年就有一個國君逃亡或死於非命,而且各國之間每年都要打兩三仗,哪年不打仗了老百姓倒覺得奇怪了。

好在,春秋時的戰爭大多還遵從上古軍禮,其過程尚披著一層溫情的面紗,所以同樣是幾百年的大動盪,春秋時代的百姓過得要比戰國與魏晉南北朝時的百姓好得多。

但這樣的戰爭一般只發生華夏之間,一旦碰上異族可就沒那麼幸運了,就在華夏亂成一鍋粥的時候,四方的異民族亦趁機交相入侵中原,很多實力弱小之諸侯,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國破家亡,人民離散,宗廟隳懷,社稷成墟。從現有的記載來看,在西周末年,天下還有一百七十多個封國,但到春秋結束只剩了十幾個。中國歷史亂世甚多,但紛亂以至於此者,可謂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

在這樣的內憂外患、岌岌可危的局面之下,人們終於拋棄了風光不再的周天子,轉而期待各國諸侯中能出一位真正的大英雄,將已一盤散沙的華夏諸侯重新團結起來,攘除侵入中原的四方異民族,帶給天下新的政治秩序,致以天下真正的太平。

這個新的政治秩序,就叫做“霸道”;這個真正的大英雄,就叫做“霸主”。


千古名將英雄夢


首先是因為西周是實行分封制,把土地分給宗室和功臣。古代交通和國力的制約難以撐控那麼多的地盤。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滅商後分封天下,將土地和人民封給王族、功臣和貴族。一開始封了七十一國,王族佔了五十三。荀子記載: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國,姬姓獨居五十三人。實行:公、侯、伯、子、男五種爵位。統稱為諸侯,也就是說封邦建國。按爵位大小分封土地人民。諸侯必須服從周天子的命令,諸侯有為周天子鎮守疆土、隨從作戰、交納貢賦和朝覲述職的義務,治理諸侯國,保衛國家。


周天子實際撐控的地盤當然是最大最好的,周天子實際撐控的地盤是公侯的十倍以上。周禮也有講到王畿千里。除了地盤外,周天子擁有的軍隊也是多過諸侯的。《周禮·夏官·司馬》:凡制軍,萬有二千五百人為軍,王六軍,大國三軍,次國二軍,小國一軍。也就是說周天子有軍隊七萬五千人、大國三萬七千人、次國兩萬五千人、小國一萬兩千五百人。西周一開始直接撐控的地盤是宗周(以鎬京為中心,即後來的秦國關中。)成周(以洛陽為中心,即原來商朝的統治地盤中心)所以西周的軍事國力都是凌架在諸侯國之上的,何況當時三分二的諸侯國都是周王室。所以說周王室的地盤是最大的,而封國的地盤是很小的。春秋爭霸的原因在於周王室的地盤越來越小,諸侯的地盤反而越來越大。所以西周對諸侯的控制力減弱。周王室地盤越來越少的原因有兩個。

周王室喪失宗周之地:

公元前771年申侯聯合繒國和西方的犬戎進攻鎬京,周幽王被殺。太子宜臼繼位為王,遷都洛邑。史稱東周。周平王東遷後並沒有知恥後勇收復失地,反而封給秦襄公。因為秦襄公派兵護送周平王到洛邑,也是護駕有功。周王平把宗周的地都封給他。其實就是空頭支票,因為那些地方都讓犬戎佔著。史記:平王封襄公為諸侯,賜之岐以西之地。曰:戎無道,侵奪我岐、豐之地,秦能攻逐戎,即有其地。就是說周王平把宗周的地都給秦襄公了,但讓秦襄公自己去打。然是秦國數代百年時間幾乎都在跟犬戎打。

周王室不斷的分封、賞賜:

周武王滅商後分封了七十一國,之後無論是西周還是東周還是不斷的分封。必竟土地是有限的,這時西東周實際撐控土地將越來越少。

舉幾個例子據史記:1以河內地與晉2考王封其弟於河南3乃封其少子於鞏以奉王,號東周惠公。到了春秋時至少有一百七十多個諸侯,比西周初的七十一多了兩倍多。

周王室土地越來越少,自然人口軍隊也越來越少。諸侯的地盤徵反而越來越大,人口越來越多,實力就越來越強。一些諸侯實力越來越強原因有三個。

華夏文明向四周擴張:

西周時周天子直接掌管的是宗周成周,其他地盤就封給王室、功臣、貴族。目的就是讓他們拱衛周天子。當時東邊有東夷、淮夷、越即山東、徐州、江蘇、安徽等一帶。齊國、魯國、吳國、越國、楚國就是向這些地方擴張。南邊有南蠻,即今湖南、湖北一帶。楚國向這些地方擴張。所以楚國一直給中原諸國稱為荊蠻、楚蠻。北方有北狄,即山西河北東北一帶,趙國燕國向這些地方擴張。讓趙國滅掉的中國山,就是白狄建立的。西邊有西戎,即今天寧夏陝西、甘肅一帶。義渠國就是西戎建立的。


因為諸夷跟周朝是有衝突和利益相爭,周朝也是靠著周圍的諸侯國擋住他們。諸侯國在跟諸夷征戰中逐漸走向強大。

齊國:姜太公封為侯建國齊,地不過百里。史記:封師尚父於齊營丘。還沒到齊地,東夷就準備阻止姜太公就國。史記:萊人,夷也,會紂之亂而周初定,未能集遠方,是以與太公爭國。周成王時淮夷經常入侵,於是讓齊國去討伐。史記:淮夷畔周......齊由此得征伐,為大國。齊桓公時打出尊王攘夷的口號。諸候中誰受到諸夷進攻,齊國都會去救。如燕國受到山戎進攻,衛國受到狄人進攻。史記:山戎伐燕,燕告急於齊。衛文公有狄亂,告急於齊。

楚國:楚國一開始的爵位是子男,地不過五十里。史記:而封熊繹於楚蠻,封以子男之田。楚國在西周時就敢稱王,還把幾個兒子都封王。後來又怕西周打他,又去王號。楚國跟蠻夷相爭,從開始有爵位後一百多年從地五十里變成地千里。史記:楚成王初收荊蠻有之,夷狄自置。當時周天屋給楚國下命令好好看著南方。楚國在南方擴展地盤,成為地方千里的大國。史記:鎮爾南方夷越之亂,無侵中國。於是楚地千里。

華夏文明從四周擴張,秦、趙、燕等國都不如此。例如山東以前是東夷。到了春秋末年已經是孔孟之鄉,禮儀之邦。

西周當時直接控制宗周,成周兩塊經濟人口眾多的地方。諸候有義務向周天子進貢、定時朝見述職、隨天子征伐、等。如果有諸候沒有完成他的義務,那周天子就會問罪。《墨子》:諸侯朝天子曰述職。一不朝,則貶其爵。再不朝,則削其地。三不朝,則六師移之。就是說諸候一次不來朝見就削爵,兩次不來朝見就削減諸候的地盤,三次不來朝見就會派六師軍隊去打。師軍隊駐紮在成周,也就是洛邑。論語:禮樂征伐自天子出。就是問罪征伐諸侯只有天子才有這樣的權力。但是必竟天下太大了,西周又要防備犬戎。所以有時候這些事就會讓其他諸候替自己辦。


西周周成王(周武王兒子)就給了齊國姜太公這樣的權限。史記:乃使召康公命太公曰:東至海,西至河,南至穆陵,北至無棣,五侯九伯,實得徵之。齊由此得征伐,為大國。四百年後齊國伐楚,楚國講為啥來打我。齊國回四百年前召康公授予太公征伐之權力。你楚國不向周天子進貢,就是有罪。史記:管仲對曰: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太公曰:五侯九伯,若實徵之,以夾輔周室。就是說我們征伐有罪的諸候是得到周天子的任命的。而楚國打別的國家,別的國家講:吾無罪。楚國回答:吾蠻夷。史記:楚伐隨。是也。隨曰:“我無罪。”楚曰:“我蠻夷也。

諸侯征伐兼併他國:

自周平王東遷後東周衰弱,周天子已經不能禮樂征伐自天子出。所以一些強大諸侯的諸侯就替周天子做了。周天子還不敢反對,但諸侯明面上還是給周天子一點面子。論語:天下無道,則禮樂征伐自諸侯出。意思是周王室強大的時候,只有周天子有徵伐問罪的權力。誰也不敢打破這個規則。周王室衰弱時,征伐的權力在諸候那裡。所以齊晉等強國打著尊王攘夷的口號征伐他國。本來像一些諸候不朝見、不進貢、擅自征伐他國等,應該是周天子召集諸候問罪討伐。現在變成了齊晉等大國替周天子幹了。例如召陵之盟,齊國召集了八個諸候國攻打蔡國和楚國。理由是楚國沒有向周天子進貢,楚國服弱表示會進貢。


春秋初至少有一百七十個諸侯國,到了戰國初期只有二十多個諸侯國。最主要原因是因為西周滅亡,而東周又衰弱根本鎮不住諸侯。史記:平王之時,周室衰微,諸侯彊並弱,齊、楚、秦、晉始大。就是說因為東周的衰弱,強大的諸侯開始兼併弱小的諸侯。齊、楚、秦、晉開始強大起來。諸侯紛紛起來爭霸搶地盤。最為有名的是春秋五霸——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五霸有多種說法)還有很多國家都起來爭霸。吞滅小國找一些過的去的理由師出有名就行,去討伐他國而兼併。例如齊國滅郯國。理由:當年本公路過你們那裡,你們沒有好好招待我。到了後面理由也懶得找了。


這時諸候表面上還把周天子當回事,有的則是不當會事。齊桓公:尊王攘夷。楚莊王:問鼎中原。一些大國會盟討伐其他國家還會表面上徵求得到周天子的同意,有時還請周天子到場。其實就是逼迫周天子來。只有周天子才有徵召諸侯的權力。現在齊晉等國做了,再者諸候也沒有徵召周天子的權力。所以史書給天子遮醜就講天子到會盟的地方巡視。到了春秋末隨著諸候實力越來越強大,已經連表面功夫都不做了。到了戰國時齊、魏、秦、趙、燕、韓等相繼稱王、相王。稱王是自稱,如當年的楚國。但沒有人認的。相王是互相承認的。這時就連最後的遮羞布都沒有了。因為只有天子才能稱王,諸侯只能是公、侯、伯等。標誌著周天子權威的徹底消失。齊秦並強時還搞出東西二帝。

春秋爭霸影響有:

新制度的產生:各國為了更好的在爭霸中取得優勢,紛紛進行改革。改革的內容主要以制度、經濟、軍事等。例如齊國管仲、楚國孫叔敖、秦國百里溪等。到了戰國時侯紛紛變法,其變法內容很多是跟春秋時各國改革有相同之處,只是進一步深化。比如齊國管仲改革內容之一,以勞受祿、受祿不過其功、案其功而行賞,案其罪而行罰。魏國李克變法其中就有食有勞而祿有功,使有能而賞必行,罰必當。是不是跟啇鞅在秦國變法的軍功制類似。魏國李克的平糴法,就是為了防止穀賤傷農,谷貴傷民。這一政策歷朝歷代都貫徹。而早在李克之前管仲就有平準的政策,即平衡糧價。就如秦朝的郡縣制,並非秦國首創。雛形來源於晉楚兩國。漢朝以後都是實行郡縣制,雖然有的朝代變更但實際上是一樣的。關於封建王朝的制度都漢承秦制,唐承漢制,宋承唐制,明承漢唐制,清承明制。秦朝的制度大體上在春秋都能找到雛形。



民族融合:周朝的觀點是:凡遵周禮、守禮義之族人,稱為夏人。中原以外的其他族的用夷、戎,狄、蠻。東夷:指黃河下游。齊、魯、等國地盤。後面齊魯燕多年治理,夷夏同化融合。尊周禮、守禮義。但還是有一些東夷繼續傳承。據後漢書東夷有九個。西戎:指西邊的民族,在今陝西、甘肅、寧夏、青海一帶。在商朝時,周國就兼併周圍的戎族,後成為西周。秦國滅的義渠國就是西戎羌族。北戎:中原以北,就是胡人、匈奴生活在山西陝西河北一帶和以北。山海經:黃帝之孫曰 始均,始均生北狄(史記講夏王朝後裔也是對的)中山國就北狄中的白狄建立的。(中山國在戰國趙國腹中,後為趙國所滅)晉人:鮮虞中山,白狄,姬姓。姬姓為黃帝的姓。南蠻:主要有荊蠻(楚國)、越(閩越、百越、南越)所以楚國經常講我是蠻夷不懂你們的周禮,也不必尊守。史記:熊渠曰:“我蠻夷也,不與中國之號諡

四夷經常騷擾中原各國,隨著春秋爭霸各國實力猛增。有足夠的實力對付和兼併四夷。主要有秦、齊、晉、燕這四個大國。秦穆公向西擴地千里滅戎人建立的十二個國家。秦惠文王時開始蠶食義渠國,昭襄王時滅掉。史記:益國十二,開地千里,遂霸西戎。其後義渠之戎築城郭以自守,而秦稍蠶食,至於惠王,遂拔義渠二十五城。楚國則是滅掉很多蠻人建立的國家,在楚成王時楚國已經是地方千里的大國。後來楚成王北上中原爭霸受到晉國的阻攔,楚國受挫也只得向夷越發展。史記:熊渠甚得江漢間民和,乃興兵伐庸、楊粵,至於鄂。天子賜胙,曰:“鎮爾南方夷越之亂,無侵中國。”於是楚地千里。晉國則是攻打居於河西和洛陽之間的北狄。史記:晉文公攘戎翟,居於河西、洛之間,號曰赤翟、白翟。

漢朝時長江以北,長城以南已經基本上沒有少數民族,只有涼州還有。長江中游還有武陵蠻,下游還有山越人,上游夷蠻,交州還有夷越。但即使是這些地方,漢人也是佔絕大部分。再往後史書上的中國大地上已經逐漸沒有東夷、北狄、南蠻、西戎的記錄了。像唐史東夷列傳是指朝鮮小日本。南蠻主要講述東南亞國家,雲南省貴州省還有。北狄則是講述突厥。西戎則是沒有了,但有西域。

百家爭嗚:因為春秋爭霸各國都爭切的想豐富國強兵以達到爭霸的目的。各種政治、學術、思想的興起。史稱百家爭鳴。漢書:凡諸子百家,……蜂出並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馳說,聯合諸侯。雖然漢武帝時推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政策。但其他家的理論仍舊發揮著影響。漢宣帝就認為治國應當兼霸王道。王道指的是儒家仁義治天下的思想。霸道指的是法家刑治。道家的無為而治,歷朝歷代也是實行。唐太宗、明太祖都是實行道家學說治國。


小鴻哥


都別搶,我來答。

春秋爭霸有兩層意思,先來簡單說“春秋”是什麼意思。魯國史官當時按照年、季、月、日,春、夏、秋、冬的順序詳細記載了魯國以及其它國家發生的一切重大事件,後來孔子在此基礎上整理成為儒家典籍之一《春秋》。

例:隱公元年春王正月,三月,公及邾儀父盟於蔑。夏五月,鄭伯克段於鄢。秋七月,天王使宰咺來歸惠公、仲子之賵。九月,及宋人盟於宿。冬十有二月,祭伯來。公子益師卒。

這本書記載了從魯隱公元年(前722年)到魯哀公十四年(前481年)共242年的歷史,由於它的時間跨度大體上和周平王動遷以後到“三家分晉”這段歷史吻合。因此為了方便,就把東周前半段稱之為春秋,“三家分晉”以後更加激烈的兼併稱之為戰國(源自西漢劉向所編注的《戰國策》)

第二意思爭霸中的“霸”是什麼呢?這就和春秋爭霸的形成有關係了。


春秋爭霸—分封制的瓦解,天子衰微,諸侯崛起

簡單來說,春秋爭霸就是在爭誰來當老大,而且這個老大是得到周王室公開承認的。《禮記·王制》中記載說:

千里之外,設方伯。五國以為屬,屬有長。

這個方伯就屬於地區老大,協助周王室對其它屬國進行管理,實際上類似於周王室樹立的話事人。畢竟周王室鞭長莫及,權力無法輻射到很多遙遠的國家裡,那這時候周王室通過樹立方伯來進行協助管理,從而能夠有效鞏固自己的統治。

當週朝的歷史發展到周平王這裡時發生了一些變化,那就是周王室的影響力越來越弱了。而這種弱化本質上是分封制逐步瓦解導致的緣故,周平王時代是周朝發生變化的一個轉折點,在經歷兩週交際的大動亂以後,王室喪失了大片的土地、軍隊和人民。

為什麼會造成這種事情呢?其實我們沒有必要把分封制看的過於複雜,它就是一種質樸的利益分配方式,諸侯有功勞,那王室就封它一塊土地。雖然《禮記·王制》中周天子的地位“天子將出,類乎上帝”,但本質上週王室也是眾多諸侯國中的一個。

區別僅僅在於它掌握了利益分配權,因此成為諸侯聯盟中的盟主。但是隨著這位盟主手裡的資源越來越少(土地、人民和軍隊),其它的諸侯卻變得越來越強大,如此一來周王室的盟主地位就發生了動搖。

平王封襄公為諸侯,賜之岐以西之地。曰:“戎無道,侵奪我岐、豐之地,秦能攻逐戎,即有其地。”與誓,封爵之——《史記·周本紀》;賜秦、晉以邠、岐之地——《今本竹書紀年》

除了周平王分封了大量土地,原來周王室在都城鎬京附近的大片土地也被犬戎佔領,經過周幽王時代這一場大動亂,周王室的實力和影響力直接來了一個斷崖式下跌。所以到了周平王時代就成為了一個爛攤子。

平王之時,周室衰微,諸侯彊並弱,齊、楚、秦、晉始大,政由方伯——《史記·周本紀》

“政由方伯”,這四個字很直觀的闡述了周王室喪失的權力和影響力。周朝的政治基本上就是被方伯操縱了,換言之從周平王時代開始,整個東周的君主就已經名存實亡了。這是周王室和諸侯之間的政治地位發生變化導致的緣故。

但從本質上來說,是因為周王室這個諸侯盟主沒有了強大的軍事實力作為依託,從未節制各個諸侯。相反,西周滅亡以後,周王室迫切需要一兩個強大的諸侯來扶持自己,而秦國和晉國就是就是在西周滅亡之際迅速掌握了政治主動權。

那麼春秋爭霸爭的其實就是這個政治主動權,誰成為了方伯,誰就能夠“挾天子以令諸侯”,通過周天子發揮以前無法做到的許多事情,譬如發動戰爭。諸侯是沒有權力發動戰爭的,只有周天子才有這個權力。

天子賜諸侯樂,則以柷將之,賜伯、子、男樂,則以鼗將之。諸侯,賜弓矢然後徵,賜鈇鉞然後殺,賜圭瓚然後為鬯——《禮記·王制》

秦國由於周平王同意它只要收復了岐山附近的土地,就把那片土地分封給秦國。所以當時秦國就忙著去打犬戎,晉國因此獲得了這種政治主動權,從而開啟了晉國長達百年的霸主地位。不過儘管晉國佔據了主動地位,但是卻被齊桓公率先趕上,成為春秋時代第一位霸主。

齊桓公五年(前681年),齊國牽頭、組織了宋、陳、蔡、邾五國國君在齊國舉行“北杏會盟”,這次會盟是第一次以諸侯的身份召開,以前只有周天子有這個權力。這次會盟的目的是為了討論如何解決宋國內部的政治混亂,就和今天的聯合國是一樣的。

齊國在這一次會議中成為了盟主,後來他又陸續召開了高達十四次會盟的記錄,而在葵丘會盟中齊桓公確定了自己中原霸主的地位,在這次會盟中,連周天子都派人來參加。此外“尊王攘夷”的旗號就是齊桓公打出的,這也讓齊桓公獲得了很好政治主動權。

中國不絕若線。桓公救中國,而攘夷狄——《公羊傳·僖公四年》

此後齊桓公一直以諸侯長的身份打著周天子的名義對其它諸侯國內部的事務進行干預,當然作為諸侯長,也需要承擔保護周王室的義務,抵禦外敵的入侵,其實就是在政治上取代了周天子。齊桓公死後,晉文公後來在踐土之盟中被周襄王命令為諸侯長,從此開啟晉國長達百年的霸業。

總的來說,我們可以從“春秋爭霸”爭的目的來看它形成的原因,歸根結底就是:

①西周滅亡時,周王室遭受嚴重打擊,需要依靠諸侯的扶持來穩固自己的地位;

②分封制的瓦解,導致周王室必然的衰微,進而導致禮樂制度的崩潰,“禮樂征伐自天子出”變成“禮樂征伐自諸侯”;


春秋爭霸的影響

客觀上改變了東周的歷史發展,周天子的衰微,諸侯的興起。這是一場新的勢力洗牌,舊有的秩序(分封制、禮樂制度)都崩潰了。諸侯們在爭霸的過程中使舊有的秩序不斷遭到淡化,使各個諸侯國都從舊有的秩序陰影中掙脫出來。

沉寂的政治生態被注入了一種新的活力,在競爭之中無形間推動了社會的快速發展,如文化上的“百家爭鳴”,制度上分封制、世襲制逐步向郡縣制的過渡,井田制相繼瓦解,土地私有制開始出現。

競爭雖然帶來了混亂,但是卻正邁步走向一個大一統的國家,各個諸侯國在相互的兼併之中,吞併了弱小的國家,原本國家林立的格局被打破,新興大國逐漸崛起,成為新的主導者。實際上不難看到,在這種混亂之中其實是在制定新的秩序和規則。

因此到戰國時代後,原本百國林立的格局變成了戰國七雄的劃分,當這種競爭依然持續下去時,最終秦國從中勝出,重新建立起一個大一統的國家。從這一點來看,春秋爭霸的影響無疑是深遠的。

春秋爭霸的亂象還孕育了“百家爭鳴”時代,諸侯之間的相互爭鬥孕育了思想家們各種層出不窮的哲學、軍事或道德理論。正是這種競爭賦予了時代的創造力,在這個時代面臨著大變革的時刻,每個國家都試圖成為領頭羊,每個階層、不同出身的人都投入到為這場大變革添磚加瓦的運動中來。

可以說,春秋爭霸的影響是根本性的,奠定了以後整個中國的歷史和文化發展,可以說那是一個非常偉大和燦爛的時代。因為我們現在所瞭解的所有文化基本上就是從那時作為源頭而開始的,不管是儒家、法家、道家、墨家或兵家等等,都因為東周時代政治僵局被打破,在諸侯大競爭的背景下孕育而生。

關注【圍爐談史】,每天閱讀深度歷史內容喲~


圍爐談史


春秋一詞來自於孔子所著的《春秋》一書中,又由於《春秋》過於晦澀難懂,便又有了對《春秋》進行解讀的“傳”,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春秋三傳,它們分別是《春秋左氏傳》、《春秋公羊傳》和《春秋穀梁傳》。

東周時期的春秋時代就是來源於此,並且為了敘述方便,史學家們以周平王東遷為春秋之始,以三家分晉為春秋之終。下面我就為大家細細道來,春秋爭霸形成的原因及其產生的影響。

春秋爭霸產生的原因

一、周王室武裝力量的覆滅

西周施行的分封制,表明上維護了西周的統治,鞏固了周王室的統治地位,實際上卻為周王室的衰微埋下了伏筆。

所謂的分封制,其實就是一個個國家共同組成了西周這個聯盟,而聯盟的老大由周王室擔任。這種形式存在的前提,就是周王室的拳頭必須比其餘國家硬,否則沒人會承認你這個老大。

(昭王)十九年春,有星孛於紫微,祭公、辛伯從王伐楚。天大曈,雉兔皆震,喪六師於漢,王陟。——《竹書紀年》

不過做一時的老大容易,做一輩子的老大卻十分困難。因為沒人能夠保證自己國家能夠一直強大下去。因此,當週王室的武裝力量急劇下滑之時,諸侯王們再也按耐不住心中的慾望,果斷出手了。

幽王以虢石父為卿,用事,國人皆怨。石父為人佞巧善諛好利,王用之。又廢申後,去太子也。申侯怒,與繒、西夷犬戎攻幽王。幽王舉烽火徵兵,兵莫至。遂殺幽王驪山下,虜襃姒,盡取周賂而去。——《史記·周本紀》

周幽王身死驪山,固然有周幽王無能之過錯,但又何嘗不是因為諸侯干政呢?在周幽王時期,諸侯們已經可以明目張膽的干涉周天子內政,誅殺周天子,掠奪周王室財務,足可見當時的周王室已經沒有足夠的武裝力量去抗衡諸侯了。

二、鐵器和牛耕技術的產生

在西周之前,諸侯們雖然有著絕對的自主權,但是其經濟實力依舊比不過周王室。直到春秋時期鐵器和牛耕技術的產生,才使得諸侯們得以大面積開墾私田,提高糧食產量,藉以擁有抗衡周天子的資本。

那麼大家可能會問為什麼開墾私田就能擁有抗衡周天子的資本呢?那是因為西周時期,生產力水平低下,好的土地基本上都掌握在周王室手中,諸侯們手中往往只是一些貧瘠之地。比如號稱西戎的秦國,號稱南蠻的楚國。糧食產量跟不上,自然也不敢外出打仗。

不過牛耕技術和鐵器的出現改變了諸侯們被動的局面。牛耕技術的出現意味著效率的提高,而鐵器的出現則意味著以往看不上的荒地、廢地也能夠拿來開墾種糧。這種種的變化也意味著諸侯們有了對抗周王室的資本。


平王立,東遷於雒邑,闢戎寇。平王之時,周室衰微,諸侯彊並弱,齊、楚、秦、晉始大,政由方伯。——《史記·周本紀》

隨著周平王的東遷,周天子失去了引以為豪的肥沃土地,失去了賴以生存的強大軍隊,連帶失去的還有周王室的老大地位。而周王室老大地位的失去,自然意味著新老大的誕生。這就是春秋時期各國都想爭霸的原因,畢竟老大誰不想當。

春秋爭霸產生的影響

春秋爭霸,意味著原有制度的瓦解,新興制度的產生,也意味著舊有勢力格局的崩潰和新興勢力的崛起。大國吞小國就是這個時期的主要特稱。

同時,由於各國之間稱霸的需要,諸侯們對於人才的需求就愈發旺盛。例如齊桓公在管仲的輔佐之下,成為了春秋時期第一個霸主。秦穆公在百里奚的輔佐之下襬脫秦國弱小的毛病,一度成為春秋強國。

在這種時代背景下,催生了我國文化交流的鼎盛時期,史稱“百家爭鳴”。百家爭鳴,是我國的一次思想大解放。其中的儒家思想、法家思想和兵家思想等等,至今都影響著我們。

除了文化上的交融,國家之間也在交融。

西周時期,周王室分封了大量的諸侯國,其帶來的一個巨大的影響就是各國之間溝通極為不便。而春秋時期,許多小國被吞併,到了戰國初期便僅剩下了幾個大國。這雖然有些殘忍,但是必須承認這有利於文明的進步,也有利於百姓的休養生息(雖然此時依舊戰火連綿,但依舊是個進步)。

結語

春秋爭霸怎麼形成,產生什麼影響?

春秋爭霸的形成源於周王室的衰微,而周王室老大地位的喪失,自然引起其餘諸侯的覬覦,因此產生了爭霸這個概念。

而春秋時期的連年爭霸,一方面使得戰爭頻繁,百姓苦不堪言,另一方面卻促進了文化的發展,國家的交融,也算是有利有弊吧。


小云軒談史


春秋爭霸

武王伐紂,建立周朝,定都鎬京,史稱西周。

分封制,是中國古代國王或皇帝分封諸侯的制度。商代已開始分封諸侯,稱號有侯和伯。

西周滅商後,因其國都遠在西北,不利於控制幅員遼闊的疆土和統治商代後裔,便大規模地以封地連同居民分賞王室子弟和功臣,諸侯在其封國內享有世襲統治權,也有服從天子命令、定期朝貢、提供軍賦和力役、維護周室安全的責任。


前期,周天子對於諸侯國還是有約束力的,到了後期,周天子對諸侯國的統治力不足,諸侯國越來越不把周天子放在眼裡,和其他諸侯國互相搶奪土地,發生了許多的戰爭,歷史上將這段時期稱為春秋爭霸時期。

影響也自然是有的

分封制穩定了當時的政治秩序,但後來諸侯國之間出現了強國兼併弱國的形式,使周天子的權威逐漸削弱。通過分封制,周的文化形式因此覆蓋了整個黃河中下游地區;周文化具有驚人的穩定性和延續性。同時也加強了周天子對地方的控制。周朝開發邊遠地區,擴大統治範圍,並逐步構織出全國的交通網絡。


過大於功?

西周後期,隨著諸侯國的日益強大,王權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壞;春秋時的楚王問鼎,是諸侯國對分封制的公開挑戰。春秋戰國時期。

大國兼併小國,同姓國也彼此戰爭,周天子都管不著,戰國末年,周王室完全喪失了分封大權。



周天子具有至尊權威,國家政權也逐漸由鬆散趨向嚴密。不過受封的諸侯在自己的領地內,享有相當大的獨立性,隨著諸侯國勢力的日益壯大,到西周後期,王權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壞。

春秋戰國時,適應中央集權的郡縣制逐漸取代分封制。秦始皇統一全國,普遍推行郡縣制,廢除分封制,建立了第一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王朝。


天要下雨啊


中國的歷史就是這樣神奇,總有著慢慢中心化的趨勢,最早周朝分封了數百個大大小小的諸侯國。

春秋爭霸形成的時候,已經奠定了 幾大國的地位,小國大多已經被兼併,存活下來的也大多成為了附庸。

這是因為首先,分封是從一個核心政府發出,所以一開始就有一定凝聚力,底層文化是相通的,說客跑到楚國、秦國、齊國,大家的文化差異不大,習俗有些區別,因此最大的融合障礙是沒有的。

另外,很多小塊土地國家不具備數百年單獨穩定的條件,遇上各種天災很容易需要相鄰國家的支持,一次兩次之後政權的權威性就下來了。

當這樣的條件下,所有的統治者還總是想著問鼎中原,春秋到戰國,戰國再統一都變成了時間問題。


順勢而圍


春秋爭霸,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周幽王死後,周平王即位,由於鎬京遭受戰爭破壞,加上受到犬戎的威脅,公元前770年,平王把都城從鎬京遷到洛邑,至此,西周結束,東周建立,從這一年起到公元前476年為春秋時期。春秋得名於孔子所著魯國的編年史

春秋時期,為中國有史以來第一個多姿多彩的時期,王室衰敗,諸侯竟敢問“鼎”之輕重,“禮崩樂壞”的局面標誌著奴隸制已到末日。

這時期分封的諸侯國不再聽天子的命令,天子要依附強大的諸侯,各諸侯國不斷進行戰爭,強大諸侯迫使各國承認他們的地位,成為“霸主”。

在王位衰落的同時,一些諸侯國強大起來,為了奪取更多的土地、財產和人口,爭當左右天下、支配各國的霸主,幾個大的諸侯之間展開了長期的爭霸戰爭。在爭霸過程中,有齊、晉、楚、吳 、越王先後做過霸主, 歷史上稱為“春秋五霸”。

影響:大國爭霸促進了奴隸制的衰亡,也為社會的發展、階級關係的變化和新制度的產生創造了條件。在大國爭霸中,各大國兼併小國,開拓了疆土,實現了區域性的局部統一,在大國稱霸的過程中,華夏族和周邊各部落的聯繫、交往、融合加強了,形成了以東方的齊國、南方的楚國、西方的秦國、北方的燕國為主的民族融合中心,為華夏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雲南媳婦


春秋時期,隨著周王室的衰落,周天子已經失去了號令天下諸侯的能力。有的諸侯公然和周天子進行戰爭,有的則打著“尊王”的旗號,實際上是要把周天子控制在自己的手中,以奪取號令諸侯的霸權。 周天子實際上成為了諸侯的傀儡。這個時候,各諸侯國之間的戰爭頻繁發生,它們憑藉實力,使用戰爭的手段來擴充領土,形成了諸侯爭霸的局面。 弱小的諸侯國逐漸被滅,成為強大的諸侯國的郡縣,而強大的諸侯國則在局部地區實現了統一,更強大的諸侯國則可在一方稱霸。 春秋時期,見於史書的諸侯國有一百二十八個,較為強大的有十幾個,它們主要是位於今天山東的齊、魯,位於今天河南的衛、宋、鄭、陳、蔡,位於今天山西的晉,位於今天北京及其周邊地區的燕,位於今天陝西的秦,位於今天河南、安徽南部及兩湖的楚,位於今天江蘇中南部的吳和位於今天浙江一帶的越。 各國之間的領土之爭以及國家內部的王位之爭、權力之爭屢見不鮮,據史書記載,春秋二百四十二年間,三十六位君主被殺,五十二個諸侯國被滅,大小戰事四百八十多起,諸侯的朝聘和盟會四百五十餘次。 春秋時期的爭霸戰爭,一方面加重了人民的痛苦,另一方面,也推動了社會的進步。戰爭促進了華夏族和南方蠻族的融合,也破壞了舊制度,催生了新制度。 。


魚餘榆娛樂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遷都洛邑,開始了東周時期(分為春秋和戰國)。春秋時期,禮崩樂壞,王室衰微,諸侯坐大,各諸侯國為了奪取更多的土地和人口,以及對其它諸侯的支配權,不斷進行爭霸戰爭。先後起來爭霸的有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和楚莊王、宋襄公(或吳王闔閭和越王勾踐),齊桓公等還打著"尊王攘夷"口號,表面上是尊重周王,實質是為自身利益進行爭霸戰爭。

其結果是天下大亂,人民生靈塗炭,王室更加衰微,諸侯國強者越強,弱者越弱。所以史書上描繪這個時期的戰爭叫"春秋無義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