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春秋争霸怎么形成,产生什么影响?

JesSE


一、春秋争霸怎么形成:

首先我们得从西周的分封制说起: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联合各地势力组成庞大的政治联盟,与商军在牧野进行决战,商军倒戈周军占领商都,商朝灭亡。周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镐京,史称西周。

周武王根据血缘关系、远近亲疏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诸侯可以在自己的领地内进行再分封,诸侯有较大的独立性,但需向周王进献贡物,并服从于周天子,从而确立了周王朝的社会等级制度“分封制”。

而西周经过几代周天子后慢慢走向衰落,到周幽王时,朝政腐败,社会矛盾激化。公元前771年,西周被犬戎族所灭,后周平王东迁洛邑,历史从此进入东周时期。而东周前期又被称为春秋时期。春秋时期,社会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尤其是后期,铁质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提高了农业生产水平,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在这种情况下,西周的各种制度逐渐遭到破坏,尤其是分封制。

周平王东迁洛邑后,周王室的统治力大减,能够直接管辖的地区仅有洛邑一带,周王虽在名义上仍是“天下共主”,但已无力控制诸侯。而诸侯国势力崛起,不再听从王命,各自为政,也不再定期向天子纳贡,致使周王室在财政上陷入困境,甚至需要依赖诸侯国的经济支持。

周王室的地位下降,大的诸侯国势力崛起。他们竞相争霸,操控政治局面,实际上取代了周天子的地位。从史记中我们可以得知:“平王之时,周室衰弱,诸侯并强,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史记·周本纪》。春秋时期由于众多的诸侯国他们之间的政治、经济发展不均衡,各诸侯王因为自身的利益,相互之前展开激励的斗争,打着“尊王攘夷”的名义进行争战,争夺霸主地位,春秋争霸由此产生。

二、春秋争霸产生的影响:

在春秋争霸的过程中,产生了些积极的影响,同时也存在一些消极的影响。

(一)积极影响

1、在同周边民族长期交往和斗争中,出现了大规模的民族交融。

2、争霸过程中一些小的诸侯国毕晓梅,形成了几个大的诸侯国,为战国及以后的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3、春秋争霸加速了新旧制度的更替

4、推动力经济文化的交流

(二)消极影响

战争导致民不聊生,百姓生存家园惨遭破坏,社会动荡不安。


千秋之评历史短视频


事实上,周室的衰弱,只是礼崩乐坏的外因,真正的内因,源自整个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变化。春秋为铜铁递嬗之时代,铁制农具日益增多,农业日渐发达,人们渐渐摆脱半农半牧的生活而定居下来专门从事稼穑,这直接导致了人口膨胀,土地不敷使用,加之周代制度,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自上而下分封(天子、诸侯、大夫、士),则数代之后,原有土地分配殆尽,终将产生甚多无土之士民,而周之井田制又不允许民众擅自开垦私田,于是冲突日剧,无法疏解之下只好向外发动战争以转移矛盾,恰好此时碰上犬戎之乱,周室衰弱,再无能力统御诸侯,于是诸侯兼并,周礼崩溃,道德堕落,廉耻沦丧,乱相横生,社会秩序大坏。据不完全统计,春秋时诸侯大小战事四百八十多起,弑君逐君事件一百余起,基本每两三年就有一个国君逃亡或死于非命,而且各国之间每年都要打两三仗,哪年不打仗了老百姓倒觉得奇怪了。

好在,春秋时的战争大多还遵从上古军礼,其过程尚披着一层温情的面纱,所以同样是几百年的大动荡,春秋时代的百姓过得要比战国与魏晋南北朝时的百姓好得多。

但这样的战争一般只发生华夏之间,一旦碰上异族可就没那么幸运了,就在华夏乱成一锅粥的时候,四方的异民族亦趁机交相入侵中原,很多实力弱小之诸侯,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国破家亡,人民离散,宗庙隳怀,社稷成墟。从现有的记载来看,在西周末年,天下还有一百七十多个封国,但到春秋结束只剩了十几个。中国历史乱世甚多,但纷乱以至于此者,可谓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在这样的内忧外患、岌岌可危的局面之下,人们终于抛弃了风光不再的周天子,转而期待各国诸侯中能出一位真正的大英雄,将已一盘散沙的华夏诸侯重新团结起来,攘除侵入中原的四方异民族,带给天下新的政治秩序,致以天下真正的太平。

这个新的政治秩序,就叫做“霸道”;这个真正的大英雄,就叫做“霸主”。


千古名将英雄梦


首先是因为西周是实行分封制,把土地分给宗室和功臣。古代交通和国力的制约难以撑控那么多的地盘。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后分封天下,将土地和人民封给王族、功臣和贵族。一开始封了七十一国,王族占了五十三。荀子记载: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实行: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统称为诸侯,也就是说封邦建国。按爵位大小分封土地人民。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诸侯有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的义务,治理诸侯国,保卫国家。


周天子实际撑控的地盘当然是最大最好的,周天子实际撑控的地盘是公侯的十倍以上。周礼也有讲到王畿千里。除了地盘外,周天子拥有的军队也是多过诸侯的。《周礼·夏官·司马》:凡制军,万有二千五百人为军,王六军,大国三军,次国二军,小国一军。也就是说周天子有军队七万五千人、大国三万七千人、次国两万五千人、小国一万两千五百人。西周一开始直接撑控的地盘是宗周(以镐京为中心,即后来的秦国关中。)成周(以洛阳为中心,即原来商朝的统治地盘中心)所以西周的军事国力都是凌架在诸侯国之上的,何况当时三分二的诸侯国都是周王室。所以说周王室的地盘是最大的,而封国的地盘是很小的。春秋争霸的原因在于周王室的地盘越来越小,诸侯的地盘反而越来越大。所以西周对诸侯的控制力减弱。周王室地盘越来越少的原因有两个。

周王室丧失宗周之地:

公元前771年申侯联合缯国和西方的犬戎进攻镐京,周幽王被杀。太子宜臼继位为王,迁都洛邑。史称东周。周平王东迁后并没有知耻后勇收复失地,反而封给秦襄公。因为秦襄公派兵护送周平王到洛邑,也是护驾有功。周王平把宗周的地都封给他。其实就是空头支票,因为那些地方都让犬戎占着。史记:平王封襄公为诸侯,赐之岐以西之地。曰:戎无道,侵夺我岐、丰之地,秦能攻逐戎,即有其地。就是说周王平把宗周的地都给秦襄公了,但让秦襄公自己去打。然是秦国数代百年时间几乎都在跟犬戎打。

周王室不断的分封、赏赐:

周武王灭商后分封了七十一国,之后无论是西周还是东周还是不断的分封。必竟土地是有限的,这时西东周实际撑控土地将越来越少。

举几个例子据史记:1以河内地与晋2考王封其弟于河南3乃封其少子於巩以奉王,号东周惠公。到了春秋时至少有一百七十多个诸侯,比西周初的七十一多了两倍多。

周王室土地越来越少,自然人口军队也越来越少。诸侯的地盘征反而越来越大,人口越来越多,实力就越来越强。一些诸侯实力越来越强原因有三个。

华夏文明向四周扩张:

西周时周天子直接掌管的是宗周成周,其他地盘就封给王室、功臣、贵族。目的就是让他们拱卫周天子。当时东边有东夷、淮夷、越即山东、徐州、江苏、安徽等一带。齐国、鲁国、吴国、越国、楚国就是向这些地方扩张。南边有南蛮,即今湖南、湖北一带。楚国向这些地方扩张。所以楚国一直给中原诸国称为荆蛮、楚蛮。北方有北狄,即山西河北东北一带,赵国燕国向这些地方扩张。让赵国灭掉的中国山,就是白狄建立的。西边有西戎,即今天宁夏陕西、甘肃一带。义渠国就是西戎建立的。


因为诸夷跟周朝是有冲突和利益相争,周朝也是靠着周围的诸侯国挡住他们。诸侯国在跟诸夷征战中逐渐走向强大。

齐国:姜太公封为侯建国齐,地不过百里。史记:封师尚父於齐营丘。还没到齐地,东夷就准备阻止姜太公就国。史记:莱人,夷也,会纣之乱而周初定,未能集远方,是以与太公争国。周成王时淮夷经常入侵,于是让齐国去讨伐。史记:淮夷畔周......齐由此得征伐,为大国。齐桓公时打出尊王攘夷的口号。诸候中谁受到诸夷进攻,齐国都会去救。如燕国受到山戎进攻,卫国受到狄人进攻。史记:山戎伐燕,燕告急於齐。卫文公有狄乱,告急於齐。

楚国:楚国一开始的爵位是子男,地不过五十里。史记:而封熊绎於楚蛮,封以子男之田。楚国在西周时就敢称王,还把几个儿子都封王。后来又怕西周打他,又去王号。楚国跟蛮夷相争,从开始有爵位后一百多年从地五十里变成地千里。史记:楚成王初收荆蛮有之,夷狄自置。当时周天屋给楚国下命令好好看着南方。楚国在南方扩展地盘,成为地方千里的大国。史记:镇尔南方夷越之乱,无侵中国。於是楚地千里。

华夏文明从四周扩张,秦、赵、燕等国都不如此。例如山东以前是东夷。到了春秋末年已经是孔孟之乡,礼仪之邦。

西周当时直接控制宗周,成周两块经济人口众多的地方。诸候有义务向周天子进贡、定时朝见述职、随天子征伐、等。如果有诸候没有完成他的义务,那周天子就会问罪。《墨子》:诸侯朝天子曰述职。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就是说诸候一次不来朝见就削爵,两次不来朝见就削减诸候的地盘,三次不来朝见就会派六师军队去打。师军队驻扎在成周,也就是洛邑。论语: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就是问罪征伐诸侯只有天子才有这样的权力。但是必竟天下太大了,西周又要防备犬戎。所以有时候这些事就会让其他诸候替自己办。


西周周成王(周武王儿子)就给了齐国姜太公这样的权限。史记:乃使召康公命太公曰:东至海,西至河,南至穆陵,北至无棣,五侯九伯,实得征之。齐由此得征伐,为大国。四百年后齐国伐楚,楚国讲为啥来打我。齐国回四百年前召康公授予太公征伐之权力。你楚国不向周天子进贡,就是有罪。史记:管仲对曰: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太公曰:五侯九伯,若实征之,以夹辅周室。就是说我们征伐有罪的诸候是得到周天子的任命的。而楚国打别的国家,别的国家讲:吾无罪。楚国回答:吾蛮夷。史记:楚伐随。是也。随曰:“我无罪。”楚曰:“我蛮夷也。

诸侯征伐兼并他国:

自周平王东迁后东周衰弱,周天子已经不能礼乐征伐自天子出。所以一些强大诸侯的诸侯就替周天子做了。周天子还不敢反对,但诸侯明面上还是给周天子一点面子。论语: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意思是周王室强大的时候,只有周天子有征伐问罪的权力。谁也不敢打破这个规则。周王室衰弱时,征伐的权力在诸候那里。所以齐晋等强国打着尊王攘夷的口号征伐他国。本来像一些诸候不朝见、不进贡、擅自征伐他国等,应该是周天子召集诸候问罪讨伐。现在变成了齐晋等大国替周天子干了。例如召陵之盟,齐国召集了八个诸候国攻打蔡国和楚国。理由是楚国没有向周天子进贡,楚国服弱表示会进贡。


春秋初至少有一百七十个诸侯国,到了战国初期只有二十多个诸侯国。最主要原因是因为西周灭亡,而东周又衰弱根本镇不住诸侯。史记: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彊并弱,齐、楚、秦、晋始大。就是说因为东周的衰弱,强大的诸侯开始兼并弱小的诸侯。齐、楚、秦、晋开始强大起来。诸侯纷纷起来争霸抢地盘。最为有名的是春秋五霸——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五霸有多种说法)还有很多国家都起来争霸。吞灭小国找一些过的去的理由师出有名就行,去讨伐他国而兼并。例如齐国灭郯国。理由:当年本公路过你们那里,你们没有好好招待我。到了后面理由也懒得找了。


这时诸候表面上还把周天子当回事,有的则是不当会事。齐桓公:尊王攘夷。楚庄王:问鼎中原。一些大国会盟讨伐其他国家还会表面上征求得到周天子的同意,有时还请周天子到场。其实就是逼迫周天子来。只有周天子才有征召诸侯的权力。现在齐晋等国做了,再者诸候也没有征召周天子的权力。所以史书给天子遮丑就讲天子到会盟的地方巡视。到了春秋末随着诸候实力越来越强大,已经连表面功夫都不做了。到了战国时齐、魏、秦、赵、燕、韩等相继称王、相王。称王是自称,如当年的楚国。但没有人认的。相王是互相承认的。这时就连最后的遮羞布都没有了。因为只有天子才能称王,诸侯只能是公、侯、伯等。标志着周天子权威的彻底消失。齐秦并强时还搞出东西二帝。

春秋争霸影响有:

新制度的产生:各国为了更好的在争霸中取得优势,纷纷进行改革。改革的内容主要以制度、经济、军事等。例如齐国管仲、楚国孙叔敖、秦国百里溪等。到了战国时侯纷纷变法,其变法内容很多是跟春秋时各国改革有相同之处,只是进一步深化。比如齐国管仲改革内容之一,以劳受禄、受禄不过其功、案其功而行赏,案其罪而行罚。魏国李克变法其中就有食有劳而禄有功,使有能而赏必行,罚必当。是不是跟啇鞅在秦国变法的军功制类似。魏国李克的平籴法,就是为了防止谷贱伤农,谷贵伤民。这一政策历朝历代都贯彻。而早在李克之前管仲就有平准的政策,即平衡粮价。就如秦朝的郡县制,并非秦国首创。雏形来源于晋楚两国。汉朝以后都是实行郡县制,虽然有的朝代变更但实际上是一样的。关于封建王朝的制度都汉承秦制,唐承汉制,宋承唐制,明承汉唐制,清承明制。秦朝的制度大体上在春秋都能找到雏形。



民族融合:周朝的观点是:凡遵周礼、守礼义之族人,称为夏人。中原以外的其他族的用夷、戎,狄、蛮。东夷:指黄河下游。齐、鲁、等国地盘。后面齐鲁燕多年治理,夷夏同化融合。尊周礼、守礼义。但还是有一些东夷继续传承。据后汉书东夷有九个。西戎:指西边的民族,在今陕西、甘肃、宁夏、青海一带。在商朝时,周国就兼并周围的戎族,后成为西周。秦国灭的义渠国就是西戎羌族。北戎:中原以北,就是胡人、匈奴生活在山西陕西河北一带和以北。山海经:黄帝之孙曰 始均,始均生北狄(史记讲夏王朝后裔也是对的)中山国就北狄中的白狄建立的。(中山国在战国赵国腹中,后为赵国所灭)晋人:鲜虞中山,白狄,姬姓。姬姓为黄帝的姓。南蛮:主要有荆蛮(楚国)、越(闽越、百越、南越)所以楚国经常讲我是蛮夷不懂你们的周礼,也不必尊守。史记:熊渠曰:“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

四夷经常骚扰中原各国,随着春秋争霸各国实力猛增。有足够的实力对付和兼并四夷。主要有秦、齐、晋、燕这四个大国。秦穆公向西扩地千里灭戎人建立的十二个国家。秦惠文王时开始蚕食义渠国,昭襄王时灭掉。史记:益国十二,开地千里,遂霸西戎。其後义渠之戎筑城郭以自守,而秦稍蚕食,至於惠王,遂拔义渠二十五城。楚国则是灭掉很多蛮人建立的国家,在楚成王时楚国已经是地方千里的大国。后来楚成王北上中原争霸受到晋国的阻拦,楚国受挫也只得向夷越发展。史记:熊渠甚得江汉间民和,乃兴兵伐庸、杨粤,至于鄂。天子赐胙,曰:“镇尔南方夷越之乱,无侵中国。”於是楚地千里。晋国则是攻打居于河西和洛阳之间的北狄。史记:晋文公攘戎翟,居于河西、洛之间,号曰赤翟、白翟。

汉朝时长江以北,长城以南已经基本上没有少数民族,只有凉州还有。长江中游还有武陵蛮,下游还有山越人,上游夷蛮,交州还有夷越。但即使是这些地方,汉人也是占绝大部分。再往后史书上的中国大地上已经逐渐没有东夷、北狄、南蛮、西戎的记录了。像唐史东夷列传是指朝鲜小日本。南蛮主要讲述东南亚国家,云南省贵州省还有。北狄则是讲述突厥。西戎则是没有了,但有西域。

百家争呜:因为春秋争霸各国都争切的想丰富国强兵以达到争霸的目的。各种政治、学术、思想的兴起。史称百家争鸣。汉书:凡诸子百家,……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驰说,联合诸侯。虽然汉武帝时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但其他家的理论仍旧发挥着影响。汉宣帝就认为治国应当兼霸王道。王道指的是儒家仁义治天下的思想。霸道指的是法家刑治。道家的无为而治,历朝历代也是实行。唐太宗、明太祖都是实行道家学说治国。


小鸿哥


都别抢,我来答。

春秋争霸有两层意思,先来简单说“春秋”是什么意思。鲁国史官当时按照年、季、月、日,春、夏、秋、冬的顺序详细记载了鲁国以及其它国家发生的一切重大事件,后来孔子在此基础上整理成为儒家典籍之一《春秋》。

例:隐公元年春王正月,三月,公及邾仪父盟于蔑。夏五月,郑伯克段于鄢。秋七月,天王使宰咺来归惠公、仲子之賵。九月,及宋人盟于宿。冬十有二月,祭伯来。公子益师卒。

这本书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到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共242年的历史,由于它的时间跨度大体上和周平王动迁以后到“三家分晋”这段历史吻合。因此为了方便,就把东周前半段称之为春秋,“三家分晋”以后更加激烈的兼并称之为战国(源自西汉刘向所编注的《战国策》)

第二意思争霸中的“霸”是什么呢?这就和春秋争霸的形成有关系了。


春秋争霸—分封制的瓦解,天子衰微,诸侯崛起

简单来说,春秋争霸就是在争谁来当老大,而且这个老大是得到周王室公开承认的。《礼记·王制》中记载说:

千里之外,设方伯。五国以为属,属有长。

这个方伯就属于地区老大,协助周王室对其它属国进行管理,实际上类似于周王室树立的话事人。毕竟周王室鞭长莫及,权力无法辐射到很多遥远的国家里,那这时候周王室通过树立方伯来进行协助管理,从而能够有效巩固自己的统治。

当周朝的历史发展到周平王这里时发生了一些变化,那就是周王室的影响力越来越弱了。而这种弱化本质上是分封制逐步瓦解导致的缘故,周平王时代是周朝发生变化的一个转折点,在经历两周交际的大动乱以后,王室丧失了大片的土地、军队和人民。

为什么会造成这种事情呢?其实我们没有必要把分封制看的过于复杂,它就是一种质朴的利益分配方式,诸侯有功劳,那王室就封它一块土地。虽然《礼记·王制》中周天子的地位“天子将出,类乎上帝”,但本质上周王室也是众多诸侯国中的一个。

区别仅仅在于它掌握了利益分配权,因此成为诸侯联盟中的盟主。但是随着这位盟主手里的资源越来越少(土地、人民和军队),其它的诸侯却变得越来越强大,如此一来周王室的盟主地位就发生了动摇。

平王封襄公为诸侯,赐之岐以西之地。曰:“戎无道,侵夺我岐、丰之地,秦能攻逐戎,即有其地。”与誓,封爵之——《史记·周本纪》;赐秦、晋以邠、岐之地——《今本竹书纪年》

除了周平王分封了大量土地,原来周王室在都城镐京附近的大片土地也被犬戎占领,经过周幽王时代这一场大动乱,周王室的实力和影响力直接来了一个断崖式下跌。所以到了周平王时代就成为了一个烂摊子。

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彊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史记·周本纪》

“政由方伯”,这四个字很直观的阐述了周王室丧失的权力和影响力。周朝的政治基本上就是被方伯操纵了,换言之从周平王时代开始,整个东周的君主就已经名存实亡了。这是周王室和诸侯之间的政治地位发生变化导致的缘故。

但从本质上来说,是因为周王室这个诸侯盟主没有了强大的军事实力作为依托,从未节制各个诸侯。相反,西周灭亡以后,周王室迫切需要一两个强大的诸侯来扶持自己,而秦国和晋国就是就是在西周灭亡之际迅速掌握了政治主动权。

那么春秋争霸争的其实就是这个政治主动权,谁成为了方伯,谁就能够“挟天子以令诸侯”,通过周天子发挥以前无法做到的许多事情,譬如发动战争。诸侯是没有权力发动战争的,只有周天子才有这个权力。

天子赐诸侯乐,则以柷将之,赐伯、子、男乐,则以鼗将之。诸侯,赐弓矢然后征,赐鈇钺然后杀,赐圭瓒然后为鬯——《礼记·王制》

秦国由于周平王同意它只要收复了岐山附近的土地,就把那片土地分封给秦国。所以当时秦国就忙着去打犬戎,晋国因此获得了这种政治主动权,从而开启了晋国长达百年的霸主地位。不过尽管晋国占据了主动地位,但是却被齐桓公率先赶上,成为春秋时代第一位霸主。

齐桓公五年(前681年),齐国牵头、组织了宋、陈、蔡、邾五国国君在齐国举行“北杏会盟”,这次会盟是第一次以诸侯的身份召开,以前只有周天子有这个权力。这次会盟的目的是为了讨论如何解决宋国内部的政治混乱,就和今天的联合国是一样的。

齐国在这一次会议中成为了盟主,后来他又陆续召开了高达十四次会盟的记录,而在葵丘会盟中齐桓公确定了自己中原霸主的地位,在这次会盟中,连周天子都派人来参加。此外“尊王攘夷”的旗号就是齐桓公打出的,这也让齐桓公获得了很好政治主动权。

中国不绝若线。桓公救中国,而攘夷狄——《公羊传·僖公四年》

此后齐桓公一直以诸侯长的身份打着周天子的名义对其它诸侯国内部的事务进行干预,当然作为诸侯长,也需要承担保护周王室的义务,抵御外敌的入侵,其实就是在政治上取代了周天子。齐桓公死后,晋文公后来在践土之盟中被周襄王命令为诸侯长,从此开启晋国长达百年的霸业。

总的来说,我们可以从“春秋争霸”争的目的来看它形成的原因,归根结底就是:

①西周灭亡时,周王室遭受严重打击,需要依靠诸侯的扶持来稳固自己的地位;

②分封制的瓦解,导致周王室必然的衰微,进而导致礼乐制度的崩溃,“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变成“礼乐征伐自诸侯”;


春秋争霸的影响

客观上改变了东周的历史发展,周天子的衰微,诸侯的兴起。这是一场新的势力洗牌,旧有的秩序(分封制、礼乐制度)都崩溃了。诸侯们在争霸的过程中使旧有的秩序不断遭到淡化,使各个诸侯国都从旧有的秩序阴影中挣脱出来。

沉寂的政治生态被注入了一种新的活力,在竞争之中无形间推动了社会的快速发展,如文化上的“百家争鸣”,制度上分封制、世袭制逐步向郡县制的过渡,井田制相继瓦解,土地私有制开始出现。

竞争虽然带来了混乱,但是却正迈步走向一个大一统的国家,各个诸侯国在相互的兼并之中,吞并了弱小的国家,原本国家林立的格局被打破,新兴大国逐渐崛起,成为新的主导者。实际上不难看到,在这种混乱之中其实是在制定新的秩序和规则。

因此到战国时代后,原本百国林立的格局变成了战国七雄的划分,当这种竞争依然持续下去时,最终秦国从中胜出,重新建立起一个大一统的国家。从这一点来看,春秋争霸的影响无疑是深远的。

春秋争霸的乱象还孕育了“百家争鸣”时代,诸侯之间的相互争斗孕育了思想家们各种层出不穷的哲学、军事或道德理论。正是这种竞争赋予了时代的创造力,在这个时代面临着大变革的时刻,每个国家都试图成为领头羊,每个阶层、不同出身的人都投入到为这场大变革添砖加瓦的运动中来。

可以说,春秋争霸的影响是根本性的,奠定了以后整个中国的历史和文化发展,可以说那是一个非常伟大和灿烂的时代。因为我们现在所了解的所有文化基本上就是从那时作为源头而开始的,不管是儒家、法家、道家、墨家或兵家等等,都因为东周时代政治僵局被打破,在诸侯大竞争的背景下孕育而生。

关注【围炉谈史】,每天阅读深度历史内容哟~


围炉谈史


春秋一词来自于孔子所著的《春秋》一书中,又由于《春秋》过于晦涩难懂,便又有了对《春秋》进行解读的“传”,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春秋三传,它们分别是《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和《春秋谷梁传》。

东周时期的春秋时代就是来源于此,并且为了叙述方便,史学家们以周平王东迁为春秋之始,以三家分晋为春秋之终。下面我就为大家细细道来,春秋争霸形成的原因及其产生的影响。

春秋争霸产生的原因

一、周王室武装力量的覆灭

西周施行的分封制,表明上维护了西周的统治,巩固了周王室的统治地位,实际上却为周王室的衰微埋下了伏笔。

所谓的分封制,其实就是一个个国家共同组成了西周这个联盟,而联盟的老大由周王室担任。这种形式存在的前提,就是周王室的拳头必须比其余国家硬,否则没人会承认你这个老大。

(昭王)十九年春,有星孛于紫微,祭公、辛伯从王伐楚。天大曈,雉兔皆震,丧六师于汉,王陟。——《竹书纪年》

不过做一时的老大容易,做一辈子的老大却十分困难。因为没人能够保证自己国家能够一直强大下去。因此,当周王室的武装力量急剧下滑之时,诸侯王们再也按耐不住心中的欲望,果断出手了。

幽王以虢石父为卿,用事,国人皆怨。石父为人佞巧善谀好利,王用之。又废申后,去太子也。申侯怒,与缯、西夷犬戎攻幽王。幽王举烽火徵兵,兵莫至。遂杀幽王骊山下,虏襃姒,尽取周赂而去。——《史记·周本纪》

周幽王身死骊山,固然有周幽王无能之过错,但又何尝不是因为诸侯干政呢?在周幽王时期,诸侯们已经可以明目张胆的干涉周天子内政,诛杀周天子,掠夺周王室财务,足可见当时的周王室已经没有足够的武装力量去抗衡诸侯了。

二、铁器和牛耕技术的产生

在西周之前,诸侯们虽然有着绝对的自主权,但是其经济实力依旧比不过周王室。直到春秋时期铁器和牛耕技术的产生,才使得诸侯们得以大面积开垦私田,提高粮食产量,借以拥有抗衡周天子的资本。

那么大家可能会问为什么开垦私田就能拥有抗衡周天子的资本呢?那是因为西周时期,生产力水平低下,好的土地基本上都掌握在周王室手中,诸侯们手中往往只是一些贫瘠之地。比如号称西戎的秦国,号称南蛮的楚国。粮食产量跟不上,自然也不敢外出打仗。

不过牛耕技术和铁器的出现改变了诸侯们被动的局面。牛耕技术的出现意味着效率的提高,而铁器的出现则意味着以往看不上的荒地、废地也能够拿来开垦种粮。这种种的变化也意味着诸侯们有了对抗周王室的资本。


平王立,东迁于雒邑,辟戎寇。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彊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史记·周本纪》

随着周平王的东迁,周天子失去了引以为豪的肥沃土地,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强大军队,连带失去的还有周王室的老大地位。而周王室老大地位的失去,自然意味着新老大的诞生。这就是春秋时期各国都想争霸的原因,毕竟老大谁不想当。

春秋争霸产生的影响

春秋争霸,意味着原有制度的瓦解,新兴制度的产生,也意味着旧有势力格局的崩溃和新兴势力的崛起。大国吞小国就是这个时期的主要特称。

同时,由于各国之间称霸的需要,诸侯们对于人才的需求就愈发旺盛。例如齐桓公在管仲的辅佐之下,成为了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秦穆公在百里奚的辅佐之下摆脱秦国弱小的毛病,一度成为春秋强国。

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催生了我国文化交流的鼎盛时期,史称“百家争鸣”。百家争鸣,是我国的一次思想大解放。其中的儒家思想、法家思想和兵家思想等等,至今都影响着我们。

除了文化上的交融,国家之间也在交融。

西周时期,周王室分封了大量的诸侯国,其带来的一个巨大的影响就是各国之间沟通极为不便。而春秋时期,许多小国被吞并,到了战国初期便仅剩下了几个大国。这虽然有些残忍,但是必须承认这有利于文明的进步,也有利于百姓的休养生息(虽然此时依旧战火连绵,但依旧是个进步)。

结语

春秋争霸怎么形成,产生什么影响?

春秋争霸的形成源于周王室的衰微,而周王室老大地位的丧失,自然引起其余诸侯的觊觎,因此产生了争霸这个概念。

而春秋时期的连年争霸,一方面使得战争频繁,百姓苦不堪言,另一方面却促进了文化的发展,国家的交融,也算是有利有弊吧。


小云轩谈史


春秋争霸

武王伐纣,建立周朝,定都镐京,史称西周。

分封制,是中国古代国王或皇帝分封诸侯的制度。商代已开始分封诸侯,称号有侯和伯。

西周灭商后,因其国都远在西北,不利于控制幅员辽阔的疆土和统治商代后裔,便大规模地以封地连同居民分赏王室子弟和功臣,诸侯在其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也有服从天子命令、定期朝贡、提供军赋和力役、维护周室安全的责任。


前期,周天子对于诸侯国还是有约束力的,到了后期,周天子对诸侯国的统治力不足,诸侯国越来越不把周天子放在眼里,和其他诸侯国互相抢夺土地,发生了许多的战争,历史上将这段时期称为春秋争霸时期。

影响也自然是有的

分封制稳定了当时的政治秩序,但后来诸侯国之间出现了强国兼并弱国的形式,使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通过分封制,周的文化形式因此覆盖了整个黄河中下游地区;周文化具有惊人的稳定性和延续性。同时也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控制。周朝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范围,并逐步构织出全国的交通网络。


过大于功?

西周后期,随着诸侯国的日益强大,王权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坏;春秋时的楚王问鼎,是诸侯国对分封制的公开挑战。春秋战国时期。

大国兼并小国,同姓国也彼此战争,周天子都管不着,战国末年,周王室完全丧失了分封大权。



周天子具有至尊权威,国家政权也逐渐由松散趋向严密。不过受封的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性,随着诸侯国势力的日益壮大,到西周后期,王权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坏。

春秋战国时,适应中央集权的郡县制逐渐取代分封制。秦始皇统一全国,普遍推行郡县制,废除分封制,建立了第一个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王朝。


天要下雨啊


中国的历史就是这样神奇,总有着慢慢中心化的趋势,最早周朝分封了数百个大大小小的诸侯国。

春秋争霸形成的时候,已经奠定了 几大国的地位,小国大多已经被兼并,存活下来的也大多成为了附庸。

这是因为首先,分封是从一个核心政府发出,所以一开始就有一定凝聚力,底层文化是相通的,说客跑到楚国、秦国、齐国,大家的文化差异不大,习俗有些区别,因此最大的融合障碍是没有的。

另外,很多小块土地国家不具备数百年单独稳定的条件,遇上各种天灾很容易需要相邻国家的支持,一次两次之后政权的权威性就下来了。

当这样的条件下,所有的统治者还总是想着问鼎中原,春秋到战国,战国再统一都变成了时间问题。


顺势而围


春秋争霸,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周幽王死后,周平王即位,由于镐京遭受战争破坏,加上受到犬戎的威胁,公元前770年,平王把都城从镐京迁到洛邑,至此,西周结束,东周建立,从这一年起到公元前476年为春秋时期。春秋得名于孔子所著鲁国的编年史

春秋时期,为中国有史以来第一个多姿多彩的时期,王室衰败,诸侯竟敢问“鼎”之轻重,“礼崩乐坏”的局面标志着奴隶制已到末日。

这时期分封的诸侯国不再听天子的命令,天子要依附强大的诸侯,各诸侯国不断进行战争,强大诸侯迫使各国承认他们的地位,成为“霸主”。

在王位衰落的同时,一些诸侯国强大起来,为了夺取更多的土地、财产和人口,争当左右天下、支配各国的霸主,几个大的诸侯之间展开了长期的争霸战争。在争霸过程中,有齐、晋、楚、吴 、越王先后做过霸主, 历史上称为“春秋五霸”。

影响:大国争霸促进了奴隶制的衰亡,也为社会的发展、阶级关系的变化和新制度的产生创造了条件。在大国争霸中,各大国兼并小国,开拓了疆土,实现了区域性的局部统一,在大国称霸的过程中,华夏族和周边各部落的联系、交往、融合加强了,形成了以东方的齐国、南方的楚国、西方的秦国、北方的燕国为主的民族融合中心,为华夏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云南媳妇


春秋时期,随着周王室的衰落,周天子已经失去了号令天下诸侯的能力。有的诸侯公然和周天子进行战争,有的则打着“尊王”的旗号,实际上是要把周天子控制在自己的手中,以夺取号令诸侯的霸权。 周天子实际上成为了诸侯的傀儡。这个时候,各诸侯国之间的战争频繁发生,它们凭借实力,使用战争的手段来扩充领土,形成了诸侯争霸的局面。 弱小的诸侯国逐渐被灭,成为强大的诸侯国的郡县,而强大的诸侯国则在局部地区实现了统一,更强大的诸侯国则可在一方称霸。 春秋时期,见于史书的诸侯国有一百二十八个,较为强大的有十几个,它们主要是位于今天山东的齐、鲁,位于今天河南的卫、宋、郑、陈、蔡,位于今天山西的晋,位于今天北京及其周边地区的燕,位于今天陕西的秦,位于今天河南、安徽南部及两湖的楚,位于今天江苏中南部的吴和位于今天浙江一带的越。 各国之间的领土之争以及国家内部的王位之争、权力之争屡见不鲜,据史书记载,春秋二百四十二年间,三十六位君主被杀,五十二个诸侯国被灭,大小战事四百八十多起,诸侯的朝聘和盟会四百五十余次。 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一方面加重了人民的痛苦,另一方面,也推动了社会的进步。战争促进了华夏族和南方蛮族的融合,也破坏了旧制度,催生了新制度。 。


鱼余榆娱乐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开始了东周时期(分为春秋和战国)。春秋时期,礼崩乐坏,王室衰微,诸侯坐大,各诸侯国为了夺取更多的土地和人口,以及对其它诸侯的支配权,不断进行争霸战争。先后起来争霸的有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和楚庄王、宋襄公(或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齐桓公等还打着"尊王攘夷"口号,表面上是尊重周王,实质是为自身利益进行争霸战争。

其结果是天下大乱,人民生灵涂炭,王室更加衰微,诸侯国强者越强,弱者越弱。所以史书上描绘这个时期的战争叫"春秋无义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