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26 他是南安榮譽市民,捐款超3000萬!錢用來資助家鄉,我才心安理得

錢,生不帶來死不帶走,留著又有何用?只有用來資助家鄉、反哺社會,我才心安理得。

——張水荃

他是南安榮譽市民,捐款超3000萬!錢用來資助家鄉,我才心安理得

張水荃 祖籍官橋鎮嶺兜村土泥自然村,1919年5月出生於新加坡,曾任新加坡南安會館名譽主席,新加坡張氏總會名譽主席,新加坡南洋初級學院、南安梅嶺中心小學校董會董事長,新加坡湘靈南音社永遠名譽社長。

他熱心家鄉公益事業,節衣縮食,淡泊名利,傾其財力先後捐資陳嘉庚紀念堂、官橋鎮衛生院、梅嶺中學、梅嶺中心小學、梅嶺幼兒園、土泥小學、德味水庫、土泥水庫等,捐贈公益事業款達3000多萬元,榮獲“南安市榮譽市民”稱號,福建省人民政府於1984年和2003年兩次特別授予金質獎章,榮獲福建省人民政府立碑表彰。


“錢只有用來資助家鄉,我才心安理得”

張水荃半個世紀傾心教育公益事業 捐款超3000萬元


他最愛吃家鄉兩道美食,一道炒米粉,一道芋頭加魚頭燉湯;他生活非常節儉,節儉到近乎摳門,可對家鄉非常慷慨,多次奔波於新加坡與家鄉之間,為家鄉教育公益事業奔走籌資,捐款超3000萬元……他就是愛國僑領張水荃先生,2009年10月18日在新加坡與世長辭,享年90歲。

他是南安榮譽市民,捐款超3000萬!錢用來資助家鄉,我才心安理得

父子接力捐建家鄉校舍

“每次回到學校,看到這兩棟樓進度又快了,真的很高興。學校建設關鍵要保證質量,這也是我父親一直強調的。”12日,剛從新加坡坐了4小時飛機回來,新加坡僑親張克榮未作停歇,立馬驅車到父親張水荃傾注一生心血的地方——位於官橋嶺兜村的梅嶺中學。


他是南安榮譽市民,捐款超3000萬!錢用來資助家鄉,我才心安理得

張水荃之子張克榮回國期間,在官橋梅嶺中學瞭解學校建設情況。

讓張克榮高興的是,由他捐資1100多萬元興建的“德味樓”大禮堂和“念慈樓”教師宿舍樓即將完工,預計9月投用,將為他的父親張水荃誕辰100週年獻禮。

事實上,梅嶺中學原本就有教師宿舍樓和大禮堂,均由張水荃於上世紀捐建。然而,隨著時代變遷,當年石頭房變成危房,閒置10餘年。為了改善學校辦學條件,張克榮接過父親的愛心接力棒,破拆重建兩棟舊樓。

“梅嶺中小學能有今天的發展規模,張水荃先生起到關鍵作用。”梅嶺中學校長陳文材感慨地說。

1953年,年僅35歲的張水荃聽聞家鄉教育設施破敗不堪,當即在梅嶺學校捐建3間教室,後又捐建一座可容納千人大禮堂,用其父名字取名為“德味樓”。


他是南安榮譽市民,捐款超3000萬!錢用來資助家鄉,我才心安理得

官橋鎮梅嶺中學,新校門、新教師宿舍和大禮堂都在建設中。

1982年,張水荃返鄉到梅嶺學校視察得知,村裡學齡兒童增加,學校中、小學合一,教學樓不夠用了。他當即表示:“中、小學要分開辦學,要建設獨立的初中校,這些事由我來募籌。”

1983年,由於張水荃的捐資興建,中學辦學條件已經具備,南安縣人民政府批准設立梅嶺中學。原梅嶺學校改為梅嶺中心小學。

除了梅嶺中、小學,南安五星中學,晉江土垵小學、梅美小學等,也都留下張水荃身影。據不完全統計,他在教育和公益事業的捐款超3000萬元。

張水荃回報故鄉不但身體力行,還努力培養下一代,回鄉都把3個子女帶上,將這份濃濃桑梓情傳承下去。

張克榮出生於印度尼西亞棉蘭,從小在父親身邊長大,受到父親愛國愛鄉思想的薰陶和影響。他告訴記者,父親每次回來,第一站一定要到梅嶺中學看一看。“這是一種精神的傳承,是熱愛公益事業,也是愛國愛鄉。”踏著父親的足跡,他回鄉投身教育事業,希望完成父親遺願——“把家鄉的學校辦得更好”。

捐建水庫鄉親灌溉無憂

從空中俯瞰嶺兜村南部和北部,可見蒼翠連綿丘陵間,兩池碧水點綴其間。今年80歲的村民張克聰告訴記者,這是由張水荃捐建、全體嶺兜村民人工修築的兩個水庫——德味水庫和土泥水庫。


他是南安榮譽市民,捐款超3000萬!錢用來資助家鄉,我才心安理得

水泥水庫。

別看土泥水庫現在是個不起眼的小型水庫,在當時可是嶺兜村乃至官橋鎮了不起的大工程。上世紀60年代,嶺兜農業灌溉主要依賴一些小水塘、小水堰,但這些水塘經常乾涸無水,大部分農田“靠天喝水”,一遇旱季,成千畝禾苗常因無水灌溉枯萎。

“大家一籌莫展,村民們提議建一個水庫,以供灌溉。可建水庫的錢從哪來?”張克聰說,當時他父親張尚途與張水荃有書信聯繫,寫信跟張水荃說了家鄉的困境。

不久,張水荃回信表示將全力支持家鄉建設水庫,隨後寄來4000元。“這筆錢對當時一窮二白的村民來說,讓他們看到生活的希望。”張克聰說。

1968年,土泥水庫正式動工。當時,嶺兜村每家每戶都派出勞動力,參與水庫建設,有的扛著鋤頭,有的拉著板車,築起嶺兜農業發展基石。而在1958年,張水荃已出資在嶺兜村捐建了德味水庫。

“張水荃早年在家鄉生活沒幾年,但家鄉遇到困難,他就慷慨援助,村民們都很感動,也自發加入水庫建設,有錢出錢、有力出力。”張克聰說。

此後,嶺兜村農業生產幾乎都依賴這兩座水庫的供水和灌溉,2000畝貧瘠土地化為良田。“以這兩座僑建水庫為核心,嶺兜村構建起一個龐大的水網,就像人體的血管,為嶺兜村每個角落輸送養分。”南安市作協副主席趙守通說。

類似造福桑梓的善舉還有很多。上世紀90年代初,張水荃先後投資興建南安官橋自來水廠和南安市成功大廈,為緩解官橋片區的缺水難題、改變南安城市面貌作出了貢獻。

他是南安榮譽市民,捐款超3000萬!錢用來資助家鄉,我才心安理得



海絲商報記者:莊曉麗 李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