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27 “燕趙第一城”邢臺的美酒佳餚

“燕趙第一城”邢臺,舊稱邢州、順德,與石家莊、衡水,邯鄲三城相鄰。邢臺還是河北的歷史名城,素有“邢國故地、襄國故都”的美譽。

“燕趙第一城”邢臺的美酒佳餚

邢臺處於太行山脈和華北平原交匯處,這裡四季分明,風景名勝眾多:崆山白雲洞、扁鵲廟、前南峪、九龍峽、紫金山、北武當山、張果老山、秦王湖、映雪湖等,都可作為不錯的出行之地。

邢臺的文化積澱深厚,不僅有聞名天下的白瓷,還有二百餘條成語、典故源自這裡,比如:破釜沉舟、鐵石心腸、死有餘辜、謙虛謹慎、以一當十等。

“燕趙第一城”邢臺的美酒佳餚

邢臺有名的美食很多,邢臺道口燒雞、邢臺鍋貼、隆堯羊湯、黑家餃子、威縣火燒、內丘“掛汁肉”都各具特點。不過,這些也只能算是邢臺飲食的代表,卻不是全部。

廣宗薄餅

又稱風吹大油餅,河北的傳統美食,源於邢臺市東的李懷村,廣宗薄餅除了可口外,“薄”應該是其最大的特點,直徑一尺半的油餅,重量僅有三、四兩,如果用兩手將餅提起,餅身呈透明狀,誇張點說,也就比“蟬翼”厚一點。

“燕趙第一城”邢臺的美酒佳餚

此薄餅如果用來卷肉吃,可以透過薄餅看到肉的色澤,一種真實的誘人,再加上肉香,真是令人垂涎三尺。

廣宗薄餅不是用手和麵,而使用麵杖攪面。面和好後,用麵杖將其從盆中挑到案板上,然後揪下拳頭大小一塊麵,摻入適量麵粉,稍揉片刻,用擀杖擀開,在上面撒上少許細鹽,再滴入幾滴香油,然後用擀杖製成直徑約一尺半的薄如紙張的圓餅。

“燕趙第一城”邢臺的美酒佳餚

最後,把擀好了的麵餅,用擀杖輕輕挑起,運用腕力輕輕放在抹勻油了的鏊子上,開始加火。

這烙餅最關鍵的是火候,火大了,烙出的餅易黑糊乾硬,不易入口,火小了,烙出的餅就成了“白禿子”,不但不好看,而且外熟裡生,口感極差。因此,只有火候掌握好了,才能烙出面相好、味道佳的薄餅來。

“燕趙第一城”邢臺的美酒佳餚

豆沫湯

豆沬兒飯是太行路羅川人的最愛,一天不喝碗豆沫兒湯,就好像一天沒吃飯。至於豆沫兒飯的歷史淵源,早已無從考證,也許是太行山人民集體智慧的結皛吧!

挖半勺的黃豆,提一壺水。先把對臼清洗乾淨,再放入黃豆,手握對臼骨朵滾動起來,待豆子差不多爛乎了,加入水,繼續滾動,漸漸地出現了白沫沫兒,再繼續加水,繼續滾動,直到豆子搗爛了,全成了沫沫,就可以舀出,刷淨對臼。

“燕趙第一城”邢臺的美酒佳餚

待鍋內的水開鍋,即可將豆沫兒倒入開水鍋裡,繼續燒火,其間要時時小心提防豆沫兒溢出鍋外。否則,前功盡棄。因此,要時時用勺子攪動飄浮的豆沬兒,直到開鍋。開鍋後,放入小米。同時也可放入土豆塊,瓜塊,蔓菁塊,胡蘿蔔塊,豆角等,隨著季節的變換,放入隨季節收穫的蔬菜。到冬春交際青黃不接之時,可放入瓜片,蔓菁胡蘿蔔條兒了。

放入這些之後,大火轉小火進行熬製,大約半小時之後,小米開花,隨著湯的滾動上下翻飛,一股股濃郁的豆沫兒特有香味兒四處飄散,此時,豆沫兒飯也就熬好了,剩下的就是享受這美味吧。

“燕趙第一城”邢臺的美酒佳餚

沙河排骨

在邢臺市區常見路邊會懸掛“沙河排骨”的招牌攬客,一直以為這是一道有沙河特色製作方法的菜餚,後來才知道沙河排骨嚴格意義上講是一種特色食材。

沙河排骨肉厚,存油脂,故汁濃味厚,非一般排骨可比擬,因此適合多種加工方法,如紅燒、清燉、清蒸、醬燜等。

“燕趙第一城”邢臺的美酒佳餚

沙河排骨的出現和沙河市本礦產業密不可分。八十年代初,私人礦業興起,各個小礦井星羅棋佈,因此沙河市聚集了大批南方民工。他們喜食豬油,礦主為了滿足工人所需,都會大批採購豬油。

當地屠戶、屠宰廠的豬油供不應求,價格一漲再漲,竟與精肉價格持平。因為價格因素,賣家多把豬膘單獨剝離賣給礦主,而剩下的連骨帶肉就作排骨賣掉。這才有了現在的“沙河排骨”。

“燕趙第一城”邢臺的美酒佳餚

說完邢臺的“佳餚”,再來談談當地的“美酒”,邢臺酒文化起源於先商時期,距今已經有3000多年曆史,在中國釀酒史上曾處於主流地位。現在,其下屬各縣市的酒類品牌也是數不勝數,邢臺市:古順酒、邢臺縣:興臺酒、內丘縣:鵲王臺、臨西縣:玉蘭緣、威縣:洺水酒、清河縣:武松酒、寧晉縣:嬰泊酒等。

*本文圖片部分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