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水滸傳》108將哪些是歷史上的真實人物?

雍保國


四大名著中的《水滸傳》梁山起義確實是有歷史原型,梁山起義首領宋江歷史上是確有其人,至於一百零八將中都誰是歷史上真實人物稍後就為大家說明。先說說《忠義水滸全傳》中的四大寇,也就是宋江、方臘、王慶、田虎四大寇起義,這都是歷史上真實的起義故事,也都是有原型的。


先說一下主要的農民起義爆發時間點都在北宋末年也就是宋徽宗宣和年間,只有以王則為原型的王慶起義是小說篡改了時間節點,王則起義是仁宗年間爆發的一次小規模短暫起義,王則借用彌勒轉世的迷信忽悠了貝州各階層人民參加起義,這場起義給仁宗盛治帶來了極大的震撼,仁宗聽聞起義後先是下詔罪己,然後派遣文彥博圍攻貝州,最終文彥博大軍攻破貝州,王則被抓後斬首示眾。王則起義從起義到失敗前後歷時六十五天,也就是兩個月多點時間,非常短暫,但是給仁宗盛治敲響了警鐘,說明了在盛世之下的危機。


可惜的是仁宗死後他的繼承人都沒有關注到這些,終於到了宋徽宗時代,吏治越來越腐朽,最終在宋徽宗宣和年間爆發了多次農民起義,其中以宋江為首的梁山泊起義和明教方臘為首的食事菜魔起義影響最大。


小說中田虎起義歷史原型是宣和年間張迪領導的農民起義,規模不是很大,很快就被劉光世給剿滅了,沒啥重點可說的。


然後就是方臘起義歷時時間僅次於宋江起義,方臘自宣和二年即公元1120年十二月宣佈起義,攻佔了浙江部分地區,起義部隊達七萬餘人。雖然方臘起義歷時時間較宋江為短,但是方臘起義軍的規模卻遠比宋江起義的規模大很多,實際上宋江起義並沒有小說中那麼兵強馬壯,宋江起義軍人數應該在三千到一萬人之間,而方臘起義軍僅在失敗後就有七萬多義軍或被殺或被抓,之後還有部分方臘部下繼續領導義軍,估計方臘起義軍鼎盛時期義軍人數能達到十萬之眾。


宣和三年即公元1121年四月方臘被童貫率大軍剿滅抓獲,方臘壯烈犧牲後,但是他的部下依舊扛起革命大旗繼續對抗北宋朝廷,在宣和三年十月份方臘餘部才徹底被鎮壓下去,方臘領導的農民起義給予了北宋腐朽的統治最後一擊,動搖了北宋的根基,由於方臘起義軍人數較多,波及範圍較廣,雖然歷時時間沒有宋江起義長,但是方臘起義影響力卻比宋江起義大很多,可以說明教方臘起義撼動了當時的北宋根基。


最後就說說宋江領導的梁山泊起義軍,這是北宋末年曆時時間最長影響較大的農民起義軍,根據《宣和遺事》等歷史文獻記載,宋江起義軍首領共三十六人:呼保義宋江,智多星吳用,玉麒麟盧俊義,大刀關勝,活閻羅阮小七,赤發鬼劉唐,沒羽箭張清,浪子燕青,病尉遲孫立,浪裡白條張順,船火兒張橫,立地太歲阮小二,花和尚魯智深,行者武松,雙鞭呼延灼,混江龍李俊,九紋龍史進,小李廣花榮,霹靂火秦明,黑旋風李逵,小旋風柴進,插翅虎雷橫,神行太保戴宗,急先鋒索超,短命二郎阮小五,青面獸楊志,病關索楊雄,雙槍將董平,兩頭蛇解珍,美髯公朱仝,沒遮攔穆弘,拚命三郎石秀,雙尾蠍解寶,天王晁蓋,金槍手徐寧,撲天雕李應。也就是小說中的這三十六位好漢都是歷史上真實的人物,當然實際歷史人物與這三十六人名字有一定出入,但是都是以這三十六人為原型的,諸如像孫立小說和歷史上都是一個名字,也就是說小說裡並沒有修改歷史上孫立的名字,但是像九紋龍史進則是經過小說加工了,史進原名應該是史斌,還有武松可能是經過小說加工的,因為真實歷史上的武松並不是宋江起義軍裡的一員,他是宋徽宗時期杭州府提轄,因杭州新任知府蔡鋆仗著自己是蔡京之子貪婪無度禍害百姓,武松決意為民除害,趁蔡鋆出遊之際提刀刺殺死蔡鋆,被抓後慘死獄中,杭州百姓感念武松恩德,為其立墓宋義士武松之墓,其墓碑至今還矗立在杭州西泠橋畔。


小說中的天王晁蓋其實在歷史上是宋江的好朋友,並不是梁山泊最初的老大,起義之初他們一直是奉宋江為首領從未變過,所以晁蓋只是宋江的部屬而已,這是小說中和歷史不一樣的地方。

宋江自宣和元年即公元1119年十一月公開起義,至宣和三年即公元1121年二月被鎮壓,起義歷時一年多,是北宋末年起義時間最長的農民起義軍。宣和元年起義之初宋徽宗就多次派人招安宋江等起義首領,均被宋江嚴詞拒絕,這是真實歷史上宋江和小說中那個熱衷於招安的宋江不一樣的地方。


宣和三年二月宋江率部登陸海州,被海州知州張叔夜伏擊,戰敗被擒,之後歷史上就再出現宋江的消息則是在徵方臘時期,宋江以裨將身份隨童貫征討方臘。所以很多歷史學者認為宋江起義失敗被張叔夜所抓後接受了朝廷招安,投降了,然後率軍跟隨童貫參加了征討方臘起義。還有一部分學者認為宋江起義失敗被抓後直接被北宋朝廷殺害了,而隨童貫征討方臘的則是重名的朝廷將領宋江。這是宋江起義歷史事件到現在的爭議之處。


宋江起義失敗後他的部下就是小說中九紋龍史進的原型史斌曾經在北宋末年南宋初年繼續接過宋江革命大旗,趁著金國滅亡北宋中原混亂時期,攻佔了興州,並以興州為都城稱帝,之後率軍轉戰川陝一帶,先後攻佔長安等地,後來被四川宣撫使吳玠攻滅誅殺。


史斌稱帝一時,造成的影響比宋江起義還要大,他幹了宋江都不敢幹的事,不過由於史斌出於宋江起義軍,所以史斌稱帝也算是梁山泊義軍的延續。


總體來說宋江和方臘的起義軍為北宋腐朽王朝的滅亡敲響了喪鐘。


小島知風


歷史上是有梁山的

但沒有108個,水滸傳是演義題小說,作者為了烘托氣氛,很多人是編纂出來的。

梁山好漢確實是歷史存在,八百里梁山泊在古代也有。真實的梁山人馬規模遠遠沒有小說描寫的那麼大,而且朝廷也沒有特別去招安,真實情況是:梁山人馬下來搶劫衝擊縣衙被宋朝名將張叔夜略以小計全部誘困,梁山“軍”不得脫於是全線投降,人數估計大概幾百眾吧,我不知道,但想想朝廷會允許兩日急行軍就可直抵國都的大股叛軍存在嗎。元明時黃河再多次改道,梁山泊只三百里不到,清朝後完全乾涸。宋朝最大規模的造反集團應該是方臘領導的明教。據當時官員的奏報明教教義的信奉者遍佈南方各州縣,以數萬乃至十萬計。


地圖上的螞蚱


《宋史·侯蒙傳》、《宣和遺事》等載,只有36人.據郎瑛《七修類稿》載,這36人為:宋江、晁蓋、吳用、盧俊義、關勝、史進、柴進、阮小二、阮小五、阮小七、劉唐、張青、燕青、孫立、張順、張橫、呼延綽、李俊、花榮、秦明、李逵、雷橫、戴宗、索超、楊志、楊雄、董平、解珍、解寶、朱仝、穆橫、石秀、徐寧、李英、花和尚、武松.


lanfengz3


宋江本來確實是歷史有這號人物,領導了歷史上有名的宋江起義,但是這個起義很快就被鎮壓,其他107好漢絕大多數都是虛構的


追影穿梭機


有一個人確定真實存在,那就是宋江。其他個別人在同時代或有同名人物,但能證明是同人的力度不足。

其實歷史上的宋江,也有兩個。在山東造反的和平定方臘的,各有一個。餘嘉錫在《宋江三十六人考實》中認為是一人,但是胡適《中國章回小說考證》、張政烺《宋江考》、宮崎市定《水滸傳——虛構中的歷史》等均認為是兩人。兩種觀點哪種更有道理呢?

宣和三年,二月……方臘陷楚州,淮南盜宋江等犯淮陽軍,又犯京東、河北,入楚海州界。夏,四月,庚寅,童貫以其將辛興宗與方臘戰於青,擒之。五月,丙申,宋江就擒。——《東都事略·徽宗本紀》

宣和三年二月……方臘陷處州,淮南盜宋江等犯淮陽軍,遣將討捕;又犯京東、江北,入楚、海州界,命知州張叔夜招討之。——《宋史·徽宗本紀》

宋江寇京東,蒙上書陳制賊計曰:‘宋江以三十六人橫行河朔、京東。帝曰:‘蒙居閒不忘君,忠臣也。’起知東平府,未赴而卒。——《東都事略·侯蒙傳》

宋江寇京東,蒙上書曰:‘江以三十六人橫行齊、魏,官軍數萬無敢抗者,其才必過人。今青溪盜起,不若赦江,使討方臘以自贖。’帝曰:‘蒙居外不忘君,忠臣也。’命知東平府,未赴而卒。”——《宋史·侯蒙傳》

會劇賊宋江剽掠至海,劫巨舟十數。叔夜募死士千人,距十餘里,大張旗幟,誘之使戰。密伏海旁,約候兵合即焚其舟。舟既焚,賊大恐,無復鬥志。伏兵乘之,江乃降。——《東都事略·張叔夜傳》

宋江起河朔,轉略十郡,官軍莫敢嬰其鋒。聲言將至,叔夜使間者所向。賊徑趨海濱,劫巨舟十餘,載滷獲。於是募死士得千人,設伏近城,而出輕兵踞海,誘之戰。先匿壯卒海旁,伺兵合,舉火焚其舟。賊聞之,皆無鬥志。伏兵乘之,禽其副賊,江乃降。——《宋史·張叔夜傳》

成書元代的《宋史》很大程度抄自成書宋代的《東都事略》,二者大同小異,也可見《東都事略》史料價值高。需要注意的是,《東都事略》明確提到宋江在方臘之後一個月被擒。這個記載能得到1939年出土的北宋末年《宋故武功大夫河東第二將折公墓誌銘》證實,折可存確實在參與平定方臘之亂後一個月左右又平定了宋江之亂。而其他很多地方又記載宋江參與了方臘起義,比如:

宣和二年,方臘反睦州……東南震動。以(童)貫為江浙宣撫使,領劉延慶、劉光世、辛企宗、宋江等軍二十餘萬討之。——《三朝北盟會編》引《中興姓氏奸邪錄》

宣和三年,方臘反,光世別將一軍自饒趨衢、婺,出賊不意,戰多捷。臘走入清溪洞。光世遣諜,察知其要險,與楊可世遣宋江並進,擒其偽將相,送闕下。——《三朝北盟會編》引《林泉野記》

王渙統領馬公直並稗將趙明、趙許、宋江,既次洞後。——《續資治通鑑長編紀事本末》

宋江在平定方臘之亂後降而復叛,實在難以想象。故宋江一人說與宋江兩人說相比,後者觀點應該更佳。但是小說把兩人混為一人了,併為了安排宋江的結局,而虛構了被毒殺的情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