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水浒传》108将哪些是历史上的真实人物?

雍保国


四大名著中的《水浒传》梁山起义确实是有历史原型,梁山起义首领宋江历史上是确有其人,至于一百零八将中都谁是历史上真实人物稍后就为大家说明。先说说《忠义水浒全传》中的四大寇,也就是宋江、方腊、王庆、田虎四大寇起义,这都是历史上真实的起义故事,也都是有原型的。


先说一下主要的农民起义爆发时间点都在北宋末年也就是宋徽宗宣和年间,只有以王则为原型的王庆起义是小说篡改了时间节点,王则起义是仁宗年间爆发的一次小规模短暂起义,王则借用弥勒转世的迷信忽悠了贝州各阶层人民参加起义,这场起义给仁宗盛治带来了极大的震撼,仁宗听闻起义后先是下诏罪己,然后派遣文彦博围攻贝州,最终文彦博大军攻破贝州,王则被抓后斩首示众。王则起义从起义到失败前后历时六十五天,也就是两个月多点时间,非常短暂,但是给仁宗盛治敲响了警钟,说明了在盛世之下的危机。


可惜的是仁宗死后他的继承人都没有关注到这些,终于到了宋徽宗时代,吏治越来越腐朽,最终在宋徽宗宣和年间爆发了多次农民起义,其中以宋江为首的梁山泊起义和明教方腊为首的食事菜魔起义影响最大。


小说中田虎起义历史原型是宣和年间张迪领导的农民起义,规模不是很大,很快就被刘光世给剿灭了,没啥重点可说的。


然后就是方腊起义历时时间仅次于宋江起义,方腊自宣和二年即公元1120年十二月宣布起义,攻占了浙江部分地区,起义部队达七万余人。虽然方腊起义历时时间较宋江为短,但是方腊起义军的规模却远比宋江起义的规模大很多,实际上宋江起义并没有小说中那么兵强马壮,宋江起义军人数应该在三千到一万人之间,而方腊起义军仅在失败后就有七万多义军或被杀或被抓,之后还有部分方腊部下继续领导义军,估计方腊起义军鼎盛时期义军人数能达到十万之众。


宣和三年即公元1121年四月方腊被童贯率大军剿灭抓获,方腊壮烈牺牲后,但是他的部下依旧扛起革命大旗继续对抗北宋朝廷,在宣和三年十月份方腊余部才彻底被镇压下去,方腊领导的农民起义给予了北宋腐朽的统治最后一击,动摇了北宋的根基,由于方腊起义军人数较多,波及范围较广,虽然历时时间没有宋江起义长,但是方腊起义影响力却比宋江起义大很多,可以说明教方腊起义撼动了当时的北宋根基。


最后就说说宋江领导的梁山泊起义军,这是北宋末年历时时间最长影响较大的农民起义军,根据《宣和遗事》等历史文献记载,宋江起义军首领共三十六人:呼保义宋江,智多星吴用,玉麒麟卢俊义,大刀关胜,活阎罗阮小七,赤发鬼刘唐,没羽箭张清,浪子燕青,病尉迟孙立,浪里白条张顺,船火儿张横,立地太岁阮小二,花和尚鲁智深,行者武松,双鞭呼延灼,混江龙李俊,九纹龙史进,小李广花荣,霹雳火秦明,黑旋风李逵,小旋风柴进,插翅虎雷横,神行太保戴宗,急先锋索超,短命二郎阮小五,青面兽杨志,病关索杨雄,双枪将董平,两头蛇解珍,美髯公朱仝,没遮拦穆弘,拚命三郎石秀,双尾蝎解宝,天王晁盖,金枪手徐宁,扑天雕李应。也就是小说中的这三十六位好汉都是历史上真实的人物,当然实际历史人物与这三十六人名字有一定出入,但是都是以这三十六人为原型的,诸如像孙立小说和历史上都是一个名字,也就是说小说里并没有修改历史上孙立的名字,但是像九纹龙史进则是经过小说加工了,史进原名应该是史斌,还有武松可能是经过小说加工的,因为真实历史上的武松并不是宋江起义军里的一员,他是宋徽宗时期杭州府提辖,因杭州新任知府蔡鋆仗着自己是蔡京之子贪婪无度祸害百姓,武松决意为民除害,趁蔡鋆出游之际提刀刺杀死蔡鋆,被抓后惨死狱中,杭州百姓感念武松恩德,为其立墓宋义士武松之墓,其墓碑至今还矗立在杭州西泠桥畔。


小说中的天王晁盖其实在历史上是宋江的好朋友,并不是梁山泊最初的老大,起义之初他们一直是奉宋江为首领从未变过,所以晁盖只是宋江的部属而已,这是小说中和历史不一样的地方。

宋江自宣和元年即公元1119年十一月公开起义,至宣和三年即公元1121年二月被镇压,起义历时一年多,是北宋末年起义时间最长的农民起义军。宣和元年起义之初宋徽宗就多次派人招安宋江等起义首领,均被宋江严词拒绝,这是真实历史上宋江和小说中那个热衷于招安的宋江不一样的地方。


宣和三年二月宋江率部登陆海州,被海州知州张叔夜伏击,战败被擒,之后历史上就再出现宋江的消息则是在征方腊时期,宋江以裨将身份随童贯征讨方腊。所以很多历史学者认为宋江起义失败被张叔夜所抓后接受了朝廷招安,投降了,然后率军跟随童贯参加了征讨方腊起义。还有一部分学者认为宋江起义失败被抓后直接被北宋朝廷杀害了,而随童贯征讨方腊的则是重名的朝廷将领宋江。这是宋江起义历史事件到现在的争议之处。


宋江起义失败后他的部下就是小说中九纹龙史进的原型史斌曾经在北宋末年南宋初年继续接过宋江革命大旗,趁着金国灭亡北宋中原混乱时期,攻占了兴州,并以兴州为都城称帝,之后率军转战川陕一带,先后攻占长安等地,后来被四川宣抚使吴玠攻灭诛杀。


史斌称帝一时,造成的影响比宋江起义还要大,他干了宋江都不敢干的事,不过由于史斌出于宋江起义军,所以史斌称帝也算是梁山泊义军的延续。


总体来说宋江和方腊的起义军为北宋腐朽王朝的灭亡敲响了丧钟。


小岛知风


历史上是有梁山的

但没有108个,水浒传是演义题小说,作者为了烘托气氛,很多人是编纂出来的。

梁山好汉确实是历史存在,八百里梁山泊在古代也有。真实的梁山人马规模远远没有小说描写的那么大,而且朝廷也没有特别去招安,真实情况是:梁山人马下来抢劫冲击县衙被宋朝名将张叔夜略以小计全部诱困,梁山“军”不得脱于是全线投降,人数估计大概几百众吧,我不知道,但想想朝廷会允许两日急行军就可直抵国都的大股叛军存在吗。元明时黄河再多次改道,梁山泊只三百里不到,清朝后完全干涸。宋朝最大规模的造反集团应该是方腊领导的明教。据当时官员的奏报明教教义的信奉者遍布南方各州县,以数万乃至十万计。


地图上的蚂蚱


《宋史·侯蒙传》、《宣和遗事》等载,只有36人.据郎瑛《七修类稿》载,这36人为:宋江、晁盖、吴用、卢俊义、关胜、史进、柴进、阮小二、阮小五、阮小七、刘唐、张青、燕青、孙立、张顺、张横、呼延绰、李俊、花荣、秦明、李逵、雷横、戴宗、索超、杨志、杨雄、董平、解珍、解宝、朱仝、穆横、石秀、徐宁、李英、花和尚、武松.


lanfengz3


宋江本来确实是历史有这号人物,领导了历史上有名的宋江起义,但是这个起义很快就被镇压,其他107好汉绝大多数都是虚构的


追影穿梭机


有一个人确定真实存在,那就是宋江。其他个别人在同时代或有同名人物,但能证明是同人的力度不足。

其实历史上的宋江,也有两个。在山东造反的和平定方腊的,各有一个。余嘉锡在《宋江三十六人考实》中认为是一人,但是胡适《中国章回小说考证》、张政烺《宋江考》、宫崎市定《水浒传——虚构中的历史》等均认为是两人。两种观点哪种更有道理呢?

宣和三年,二月……方腊陷楚州,淮南盗宋江等犯淮阳军,又犯京东、河北,入楚海州界。夏,四月,庚寅,童贯以其将辛兴宗与方腊战于青,擒之。五月,丙申,宋江就擒。——《东都事略·徽宗本纪》

宣和三年二月……方腊陷处州,淮南盗宋江等犯淮阳军,遣将讨捕;又犯京东、江北,入楚、海州界,命知州张叔夜招讨之。——《宋史·徽宗本纪》

宋江寇京东,蒙上书陈制贼计曰:‘宋江以三十六人横行河朔、京东。帝曰:‘蒙居闲不忘君,忠臣也。’起知东平府,未赴而卒。——《东都事略·侯蒙传》

宋江寇京东,蒙上书曰:‘江以三十六人横行齐、魏,官军数万无敢抗者,其才必过人。今青溪盗起,不若赦江,使讨方腊以自赎。’帝曰:‘蒙居外不忘君,忠臣也。’命知东平府,未赴而卒。”——《宋史·侯蒙传》

会剧贼宋江剽掠至海,劫巨舟十数。叔夜募死士千人,距十余里,大张旗帜,诱之使战。密伏海旁,约候兵合即焚其舟。舟既焚,贼大恐,无复斗志。伏兵乘之,江乃降。——《东都事略·张叔夜传》

宋江起河朔,转略十郡,官军莫敢婴其锋。声言将至,叔夜使间者所向。贼径趋海滨,劫巨舟十余,载卤获。于是募死士得千人,设伏近城,而出轻兵踞海,诱之战。先匿壮卒海旁,伺兵合,举火焚其舟。贼闻之,皆无斗志。伏兵乘之,禽其副贼,江乃降。——《宋史·张叔夜传》

成书元代的《宋史》很大程度抄自成书宋代的《东都事略》,二者大同小异,也可见《东都事略》史料价值高。需要注意的是,《东都事略》明确提到宋江在方腊之后一个月被擒。这个记载能得到1939年出土的北宋末年《宋故武功大夫河东第二将折公墓志铭》证实,折可存确实在参与平定方腊之乱后一个月左右又平定了宋江之乱。而其他很多地方又记载宋江参与了方腊起义,比如:

宣和二年,方腊反睦州……东南震动。以(童)贯为江浙宣抚使,领刘延庆、刘光世、辛企宗、宋江等军二十余万讨之。——《三朝北盟会编》引《中兴姓氏奸邪录》

宣和三年,方腊反,光世别将一军自饶趋衢、婺,出贼不意,战多捷。腊走入清溪洞。光世遣谍,察知其要险,与杨可世遣宋江并进,擒其伪将相,送阙下。——《三朝北盟会编》引《林泉野记》

王涣统领马公直并稗将赵明、赵许、宋江,既次洞后。——《续资治通鉴长编纪事本末》

宋江在平定方腊之乱后降而复叛,实在难以想象。故宋江一人说与宋江两人说相比,后者观点应该更佳。但是小说把两人混为一人了,并为了安排宋江的结局,而虚构了被毒杀的情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