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7 遵义市的驻村书记谢佳清的“初心”——在大山深处抵达“诗与远方”

谢佳清,女,进村时是贵州省遵义市人民检察院警示教育科科长,现为遵义市纪委监察委宣传部副部长。入选2018年“贵州省脱贫攻坚群英谱”,2019年获贵州省三八红旗手荣誉称号。2015年7月,先后被派任遵义市汇川区芝麻镇新民村和竹元村驻村工作组组长、第一书记。2016年3月到竹元村,制定整体发展规划,积极争取30多个项目及上亿资金落地,修通村通组公路60.5公里,建水库、水厂、基站、教师公租房、幼儿园、卫生院、群众文化广场等,危房改造、美丽乡村建设成效显著,实现产业全覆盖。从2015年到2018年,竹元村的集体经济积累从零增加到42.2万元,贫困发生率从32.22%降到8.2%,年人均纯收入从876元增加到8816元,2019年将超万元,确保实现贫困人口全面脱贫,摘掉深度贫困村帽子的既定目标。

遵义市的驻村书记谢佳清的“初心”——在大山深处抵达“诗与远方”

谢佳清在北京获全国脱贫攻坚贡献奖

在遵义市的驻村书记中,谢佳清是女性中为数不多的“年长者”。

她曾是一名检察官,现在是一名纪检监察干部,特别爱美的谢佳清工作之余,还喜欢写诗,是一名诗歌爱好者。

2015年7月,谢佳清受组织安排,到遵义市汇川区芝麻镇新民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开始了此生中最有意义的一次诗与远方的前行。7个月以后,新民村出列,快50岁的谢佳清又转战到省级一类深度贫困村竹元村。

作为一名党员,她生命中迄今为止最灿烂的芳华就盛开在这片扶贫大地上,竹元这个曾被称为“高原孤岛”的地方,成为谢佳清寻找初心、坚守初心的“精神殿堂”。

高原孤岛上的脱贫号角

走进大山

就走进无边的空寂和孤独

贴近土地

便无法逃离她的苦痛与忧伤

……

遵义市的驻村书记谢佳清的“初心”——在大山深处抵达“诗与远方”

这是谢佳清最初从汇川区政府出发,花了2个多小时到达芝麻镇,再从镇政府辗转近3个小时才进入竹元村时的感受。

尽管谢佳清已做好了吃苦的准备,但竹元的偏僻、荒凉、贫穷,还是远远超出她的想象。三座高山夹着两条深沟,整个村都在深山老坳里。都说贵州是八山一水一分田,竹元人均只有水稻田0.16亩,说九山半水半分田都是夸张。散居在山坳间的937户人家,没有一条像样的路,没有一栋像样的房。绵延的大山犹如道道屏障,让竹元村成了“高原孤岛”,贫困赶不走,小康进不来,要跟上山外的世界,时间跨越度起码要30年。

遵义市的驻村书记谢佳清的“初心”——在大山深处抵达“诗与远方”

第一天到竹元,就有一群“不速之客”给谢佳清来了个下马威。在村委会一栋砖木结构的房子里吃饭时,头上的楼板响起一群老鼠打架撕咬的声音,着实把她吓了一跳,急问大家这是不是老鼠?看着谢佳清一脸惊吓的模样,村干部被她的反应吓住了,不敢说是还是不是。过了一会,才有人指着对面办公室和宿舍说,那边没有老鼠。

当时的竹元给谢佳清的印象,连儿时外婆家所在的农村都没这么贫穷、这么偏僻、这么凄凉,竹元的贫困实在超出她的想象。

村里的干部和村民见谢佳清有些犹豫,显得非常着急,他们了解到这个在镇政府旁边新民村担任第一书记的大姐很有“几刷子”,极度渴望改变贫穷的竹元人非常希望谢佳清能留下来。

那几天,他们带她去看当年毛主席和红军长征经过竹元时走过的路、住过的房,带她去看之前由市检察院投入110万元资金修建的小水窖。当看到淳朴的村民在井盖上刻着“吃水不忘共产党”几个字时,谢佳清的心顿时像被什么触碰一下,一股热浪涌上心头,那一刻,谢佳清突然明白,为老百姓所做的每一件实事,都是在为党旗增光彩,都是在践行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

谢佳清暗下决心,自己不能走,一定要擂响脱贫攻坚的战鼓,吹响决战贫困的号角。

经过深度调查,谢佳清发现,竹元要彻底发生变化,不能搞小敲小打,不能靠东一勺西一碗的临时接济,得有一个整体规划和方案。

于是,谢佳清和战友们组建了包括镇党委、政府派员在内的规划小组,并在区农牧局的帮助下,十多天里,靠摩托车代步、靠人行攀爬,走遍了竹元的“三山夹两沟”,制定了竹元村历史上第一个整体发展规划。方案足足有30多个项目,包含了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未来规划等内容,方案很快得到了汇川区委、区政府的肯定和支持。

脱贫号角,开始吹响!

如何打响第一枪,经过深思熟虑,大家不约而同将眼光投向那条通往山外的“路”。

竹元之苦首先在于出行之苦。

以前的竹元只通摩托车,几乎每年都有人不慎摔伤或坠崖,很多山间小道都是直上直下,无遮无挡,出点事,一跟头就跌下深渊,曾经就有派出所民警在隔壁的高原村办案时因交通事故殉难,而竹元的通行条件比那里更为艰险,所以,村民们出行几乎都选择步行。

路,是竹元人世世代代的痛。没通路之前,竹元人去赶场,都羞于说自己是竹元人。修路,成为谢佳清驻村工作的第一要务,也成了竹元人首先书写的“银色情怀”。

在驻村工作组和村两委带领下,祖祖辈辈受穷的竹元人激情犹如火山爆发,为开挖公路筹资投劳,无偿捐地,很多村民还把修路捐地当成一件非常荣耀的事。村民杨明禹捐出了7亩土地,还说“占好多地我都愿意”。

竹元村紧靠着时代楷模黄大发老支书所在的播州区平正乡团结村,老支书用一生的时间带领村民在悬崖绝壁上修了一条“天渠”。为了大山与外界的融合发展,谢佳清和战友们一起发动全村老百姓发扬“大发”精神,用两年多的时间,同样在悬崖绝壁上修建了22条总长60.5公里的村组公路,此项工作还走在了全省的前列!

遵义市的驻村书记谢佳清的“初心”——在大山深处抵达“诗与远方”

如今,一条条路犹如银色飘带镶嵌在大山间,带走了山货,带来了产业……

就这样,竹元人脱贫的号角,在“高原孤岛”的每一个角落彻响,吹响号角的人中,谢佳清无疑是跑在最前面的那个。

脱贫大地上的“荆棘鸟”

鹰翔九天,只有翅膀知道沉重。

路通了,要想彻底铲掉穷根,必须引来“活产业”。但这条路上,谢佳清没想到会遇到又一次大考验,而这个考验,至今想来仍心有余悸。

经专家论证,竹元村土壤适合大面积种植核桃和高粱。然而,由于前些年村里栽种的核桃不挂果,一开始村民都不愿意种,在动员会上有村民问,如果再不挂果,怎么办?眼看着快要错过栽种的季节,情急之下,谢佳清便大声的承诺:如果不挂果,你们的损失全部由我负责。同样的话,谢佳清也是这样给挂帮竹元的区委书记立下军令状。

就这样,380亩核桃苗种下了。可回过神,谢佳清一算账:天啦,要是真的不挂果,第一年就得赔上50多万元的巨款呐。谢佳清提心吊胆的不敢告诉家里人,只能悄悄的潜心研究如何在选苗、技术、培训、管理上下功夫。

然而,意想不到的事又发生了,谢佳清的身体再次亮起红灯。她以为十年期间经过4次大手术的身体已恢复健康,殊不知,现在又检查出癌前病变,她的病情恶化扩散的风险很高,医生要求谢佳清必须马上手术。

得知身体状况,谢佳清心急如焚:如果做手术,病情肯定瞒不住,组织和家人肯定不会让自己继续驻村。如果她走了那批核桃可能就完了,不仅失信于群众,群众会认为干部骗他们,村委会以后就难以开展工作,并且整村推进的其他项目的实施,可能会因自己的离开受到影响。

谢佳清找到医生,希望能保守治疗,刚开始医生坚决不同意,并问谢佳清命重要还是工作重要。谢佳清忍着眼泪给医生讲竹元的贫困,讲她暂时不能手术的原因。兴许是谢佳清的真诚感动了医生,也或许是竹元的贫困牵动了医生的心……贵州省人民医院的李东林博士说他从来没有遇到过像谢佳清这样的病人,他说会尽全力为她治疗。癌细胞病变速度很快,像她这种年纪很难有人选择保守治疗。因为大剂量服用激素,会严重损伤肝肾,让身体严重变形发胖,而且治疗最长期限是九个月,效果不佳还必须手术。

听到医生愿意为自己保守治疗,虽然这种方法对身体和形象仍有很大的副作用,但谢佳清还是坚定地选择了这个治疗方案,回到了竹元村,抱着最坏的打算,与时间赛跑。

遵义市的驻村书记谢佳清的“初心”——在大山深处抵达“诗与远方”

就这样,在接下来的日子里,谢佳清潜心研究着她的核桃种植,李东林博士潜心研究着谢佳清的治疗方案。那段时间谢佳清满心满眼都是核桃,80岁高龄的父母多次住院,丈夫生病住院,女儿面临继续学业和择业的选择,自己面临员额制检察官的评选,这些她都没能好好的顾及,满腹的愧疚和委屈,都积压在一路的奔跑中。

或许是真情得到回报,终于,种下去的核桃开始挂果!成功了!成功了!当时的谢佳清真是无比激动。而伴随来的还有一个好消息,李东林博士告诉她病变已得到有效控制。李博士兴奋而幽默地说:这不仅刷新了我的临床诊治纪录,是不是也可算我为脱贫攻坚出的一份力呢?

谢佳清感慨万千:自己真是有福之人,扶贫路上经历病痛,幸遇良善医生;扶贫路上一路艰难,有领导、同事、家人默默支持。竹元这个脱贫攻坚的战场,自己不是一个人,纵然一路荆棘,但一路的鼎力支持,自己收获的依然是满园芬芳……

当谢佳清把挂果的图片发到朋友圈时,有村民留言说,“书记呀,核桃树上都挂满你的影子了”。

核桃种植成功后,群众开始主动要求种核桃,于是又迅速发展了1500多亩核桃。这之后,引导群众调整产业结构就容易多了。于是,谢佳清又趁热打铁带队考察联系企业,发动全村群众为茅台集团种植有机红高粱,为企业订单养殖生态畜禽产品,收购价格翻番,有的翻了好几倍。

群众得了实惠,对竹元村支两委的信任明显增加,大凡小事都愿意到村委会来咨询了。

幸福人生里的“诗与远方”

遵义市的驻村书记谢佳清的“初心”——在大山深处抵达“诗与远方”

幸福是什么?幸福就是为他人着想。

谢佳清深深记得,小时候,常见母亲资助贫困学生,由此改变了他们的命运,央视“半边天”栏目曾专题报道母亲走在了“希望工程”之前,称她为“助学母亲”。

母亲的善举一直影响着谢佳清几姊妹:挖穷根,根本在教育。当看到不少贫困家庭的孩子上学有困难时,谢佳清心里十分着急,积极寻找单位和社会力量支持,资助了70多名贫困学生顺利读上各级各类学校。

在挂帮竹元的市委副书记和汇川区委书记的关心指导下,规划中村民期盼已久的水库、水厂、基站、卫生院、幼儿园、教师公租房、群众文化广场等相继建成,核桃、脱毒马铃薯、高粱、野鸡、肉兔等产业蓬勃发展,用老百姓的话说,竹元村真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路通了,水通了,房美了,漫山遍野的经果林和红高粱,一条条宛如银丝带的村组公路镶嵌其间,多彩的大山与蓝天白云交相辉映,“石山荒山”正变身“金山银山”,“高原孤岛”正变成“最美家园”,竹元村民正品尝着守望了千百年的“最美乡愁”。

这几年,看着竹元一点一点发生改变,对于天天住在村里的人来说,这种喜悦是渐进式的沉浸心里。但对于一个几年不回家的人来说,内心的触动却是很大的。

记得2019年春节,家住汇川区芝麻镇竹元村的全国孝心少年王安娜在相依为命的曾祖母去世后,因思念曾祖母和服刑坐牢的父亲,情绪反复。为安抚孩子心灵,谢佳清和村支书专程跑到其父亲王建民所在监狱。

当一行人带着服刑多年被特许离监探亲的王建民回到竹元村时,那一幕场景至今仍震撼着在场的每一个人——面对几乎认不出的家乡,面对焕然一新的自家房屋,王建民不敢相信这是竹元村,连声说“不可能,不可能……”,便突然长跪不起,失声痛哭。

是啊,看到那因贫穷被逼离家的竹元人张明康毅然返乡创业收获第一桶金的欣喜,看到那一张张摆脱贫困的笑脸,看到那一幅幅奋力致富的场景,谢佳清深深觉得——这1500多个日夜、四年多驻村帮扶的时间竟是如此珍贵、如此富有,这就是自己梦想中的“诗与远方”,这就是一名共产党员守初心、担使命的真谛所在。

从2015年到2018年,竹元村的集体经济积累从零增加到42.2万元,贫困发生率从32.22%降到8.2%,年人均纯收入从876元增加到8816元,2019年将超万元,确保实现贫困人口全面脱贫,摘掉深度贫困村帽子的既定目标。谢佳清和她的战友们“描绘美好竹元,建设幸福家园”的目标正在实现。

面对脱贫路上的三苦:艰苦、辛苦、清苦,谢佳清始终无怨无悔!

2018年12月底,因结石引发肾积水,医生要求谢佳清马上手术,她担心由此影响脱贫出列的时间,坚持出院,改用保守疗法,边吃药边工作,没想到病情加重被紧急送往医院。广州南方医院的遵义籍教授、博士生导师韦安阳得知此事后很是感动,主动提出为她做手术。手术后,区镇领导让她安心休息。然而着急的她,在手术两周后带着身体内还置留着的DJ管又赶回村里。干部和群众都说担心她不会再回村了,谢佳清对他们说不会的,她的心在竹元。

在脱贫攻坚的几年时间里,很多人都经常对谢佳清说佩服她的勇气和毅力,而谢佳清自己并不这样认为。她说,在脱贫攻坚的战场上,看到了包括身边战友在内的许许多多令人感动的奋斗和拼搏,看到了许许多多默默无闻的奉献和努力,这些人、这些事,给了自己坚持下去的勇气和毅力,给了自己践行初心和使命的信心和动力……

遵义市的驻村书记谢佳清的“初心”——在大山深处抵达“诗与远方”

最近,一位诗友的作品《大山里的蓝月亮》,在省妇联和省作协共同举办的“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巾帼心向党礼赞新中国’主题征文”评选中获得一等奖。

当谢佳清读到该作品时,才知这首诗是以自己为对象创作的,这份肯定和鞭策,也让谢佳清增添了无尽的温暖和动力——

是的

一个贫瘠的村庄

幸福含义是什么

就是时刻有人牵挂

就是看见繁花

就是需要的时候有人牵着你的手一起走

……

遵义市的驻村书记谢佳清的“初心”——在大山深处抵达“诗与远方”

遵义市的驻村书记谢佳清的“初心”——在大山深处抵达“诗与远方”

“受命之日则忘其家,临阵之时则忘其亲,击鼓之时则忘其身”。在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的征途上,谢佳清说,她愿做大山里的那轮蓝月亮,做那只牵着竹元村走向勤劳致富的手,抵达心中的“诗与远方”,抵达伟大中国梦的幸福彼岸。

什么叫坚定信仰?什么是初心本色?谢佳清用执着和坚守给出了答案。

编审 双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