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0 城市的里和外,是隔着几百亿的基建

旧城换新颜,依然是中心

老汉口的记忆开始模糊了,但怎么也忘不掉!

依稀还记得,扁担穿行的汉正GAI,

没有绿豆的"绿豆桥",

煤炉子上铫子煨着汤,飘着排骨藕香的老里份。

池莉曾在她的作品中写到,"武汉是一个特别讲味道的城市。"不得不说,烟火气是武汉的灵魂,而"汉口是烟火气最重的。"

在城市巨变过程中,老汉口骨子里的烟火气,才是武汉留给我们的温存记忆。

01

"前花楼接后花楼,直出歆生大路头。车马如梭人似织,夜深歌吹未曾休。"——《汉口竹枝词》。

在老一辈汉口人的眼里,京汉铁路线内,才是真正的汉口中心。

80年代。从汉正街到六渡桥再到大智路,有武汉当时最宽敞的大马路。马路两边店铺密集,车辆穿梭,老会宾酒楼、德华酒楼、长江书店都在此扎堆,是老汉口的繁华印迹。

而其间,蕴藏的烟火气,总跟这里的街巷脱不开关系:各式各样的里份,一个"天桥"可以逛一天的"六门"百货、无论你说"几折"总会拉你回来带一双的清芬路的"鞋"、再到工艺大楼;汉正街的扁担吆喝,大夹街、全新街的衣服,每个武汉人或多或少都体验过。

也许,它们给人的最初印象是嘈杂、拥挤的市井气息,但在城市拆拆改改的过程中,这些地方却变成了大家对汉口最深的印象和回忆。

城市的里和外,是隔着几百亿的基建

▲80年代的六渡桥天桥 图源网络

记得小时候,周末跟着家里大人到"六门"附近买东西,穿行过的背街小巷里,房挨房、屋连屋,新建的楼房挤在低矮的老房子之间。

临近中午,弄堂里咵天的咵天,做饭的做饭,锅碗瓢叮当响。某家煨了汤,顺手就多添一碗给街坊,于是满街都飘着粉藕的香。大街上,只感觉到处人头攒动,实在是怕自己打个野就走错了门。

那时候的汉口人,好像不到睡觉就不关门。而再往后的数十年间里,这里一直在改变。老六门关了张,工艺大楼变成了鞋城,民众乐园、佳丽百货、江汉路步行街慢慢成为了汉口人逛街的聚集地。

武汉关的老街坊都搬走了,花楼街最终也拆了迁。只有铜人像旁边三五成群的爹爹婆婆,围坐在一起下着棋,打着"上大人",在写着大大拆字的围墙背景下,竟透着一股云淡风轻、岁月静好的城市味道。

02

老欢拙见,汉口中心的扩张,开始于

90年代。

早期的京汉铁路线是围绕武汉建成区边缘而建,但随着城市的发展与扩张,这种低成本的与地面平交的铁路建设方式,造成了对城市的分割。

为了给城市发展和市民出行让步,1991年,京汉铁路老汉口火车站(大智门车站)启动搬迁,迁至目前二环附近的汉口站位置,铁路线也沿着二环线布设。

汉口中心,铁路内外之分的界线被打破。

解放大道上,武汉商场升级为武汉广场于1996年9月开业,过年过节汉口人都要去逛武广买新衣服。

人们出行除了公交车,还可以坐小黄巴。汉口人无论是到"高头"的古田还是"底下"的堤角,都可以随时拦下来"带一脚"。

在一份1998年《楚天都市报》刊登的房地产广告里,西北湖的湖景苑才卖1800元/平,将军路的将军小区才卖908元/平。

城市的里和外,是隔着几百亿的基建

▲曾经的地产广告 图源网络

青年路、王家墩、杨汊湖开始在一片藕田、荒地上陆续建起6、7层高的新式楼房。在随后的20年里,不少江汉路、精武路一带的居民迁移而来。老街坊们都还在,每天楼下过个早,拿个玻璃茶杯,隔壁串串门,约个麻将,新小区里依然生活气息十足。今天,当我们回过头,从武汉城市发展的历史再来看,二环线内的青年路、王家墩、甚至杨汊湖等片区都是汉口老城区。因为有了老汉口的迁徙而带来的烟火气,这里逐渐充实。

纵横交错的街道,热闹的小街,兴旺的门面,来往频繁的车辆,还有高密度的人群……这些板块渐渐成熟起来。

03

伴随着城市旧改步伐的加快,武汉迎来了飞速发展的最近10年。

老欢还记得,2003年,永清街的怡景花园以近6000元/平的价格成为武汉第一高价盘。那时,武汉市中心的房价还基本上都维持在2000元/平左右。

城市的里和外,是隔着几百亿的基建

▲怡景花园 图源网络

配合城市化进程,2009年,位于中山大道新商圈的宝利金国际广场二期破土,带动了百年花楼街的华丽转身。新的江汉路商圈,向后一直辐射至武汉关,整个汉口滨江板块成为高端豪宅的集中地,至今板块均价已经超40000元/平。老汉口中心版图继续扩大。2014年,跨中山大道近30年的"六渡桥"拆掉了。有网友说"六渡桥的班子都莫走远鸟",引发不少武汉老杆的回忆。

好在,六渡桥、江汉路的班子都冇走远。最早搬迁的老汉口们,早已在二环内安定下来,形成了汉口都会生活区。随着城区的发展,这里,即保留了老汉口的城市味道,又开始出现了一些新的高品质住宅小区。

人们的生活环境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再也不是80年代那些逼仄的巷道,看不到一丝绿色的楼房。

城市的里和外,是隔着几百亿的基建

▲二环核心

与此同时,城市外扩,汉口的后湖、古田等用于疏解中心区人口的城市组团兴起,并多分布在二环与三环之间;

三环外的盘龙城和东西湖开始承载新的产业新区发展,吸引了不少新进人才安家落户,形成了新城区。至此,汉口的城市版图自然而然的形成了:滨江豪宅板块、汉口都会板块和新城区板块"三分天下"的格局。老欢认为,并不是这座城市选择了它的居民,而是新老汉口人共同成就了他们的今日家园。

04

汉口都会板块是个么样子?

经过数十年的扩张与发展,汉口都会板块以解放大道至发展大道沿线为核心,是武汉三镇中人口最稠密的地方。而同样的城市板块,在国内还有如广州的越秀区、上海的徐汇区、深圳的南山区。

城市的里和外,是隔着几百亿的基建

▲汉口都会夜景

从纽约到东京,从伦敦到上海,世界大都会的生活方式,都是随着城市的发展而不断传递与传承的。汉口作为大武汉地区的金融、商贸、对外交往中心和主要交通枢纽,以"东方芝加哥"之名驰声于海内外。可生活在城市都会板块里的老汉口人,向往的日常生活依然是那股最平实的市井味道。

城市的里和外,是隔着几百亿的基建

▲园博园的竹床阵 图源网络

就像近两年在园博园汉口里举办的竹床文化节上,不少老汉口人不顾炎热赶到现场,就为坐一坐城市里已经消失的竹床,叙一叙往日的旧时光。从2005年开始,城中村改造在武汉二环内全面铺开。

汉正街、江汉路、吉庆街等老街区的改造,由于没有保留原有的城市特点和老汉口的生活味道,失去了汉口土著们的青睐,昔日的中心地位发生了改变。

老汉口们既盼着家园的日新月异,更上层楼,又害怕它变得面目全非,烟火气全无。一个毫无生活气息的汉口,谈什么享受生活呢?

城市的里和外,是隔着几百亿的基建

▲汉口三分格局

汉口要发展,中心区域已远远不够,同时还需要打开外部的承接。作为城市发展的共同见证者,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新区开始在三环外落地开花。产城结合的发展规划,吸引了大量的外来人才,一部分老汉口人,也开始继续向城市边缘迁移。可是,作为土生土长的汉口人,老欢相信,他们中的大多数更愿意"留下来"。留在他们世代生活的汉口城心。而汉口都会板块,就是他们自己的选择吧。

这里拥有数百万老汉口居民,他们在此生活了数十年,甚至好几代。按照他们的日常生活习性,将它塑造成为了一个醇熟的生活区。

同时,区域内有常青路高架、二环线、发展大道、长江大道等多条主干道;地铁2号线、3号线、7号线,10号线、12号线环绕;还有四大城市公园环伺;拥有龙湖天街、华发商都、武汉恒隆广场等全新商业地标,意在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国际时尚商业中心。

汉口都会板块,既能承接老汉口的原有生活方式,又能完成新、老汉口的过渡与迭代。保留城市原本味道的同时,又赋予了它全新的面貌,撑起了"汉口之腰"。

2016年7月8日,当代节能以楼面单价18011元/平拿下复兴村一路地块,至今片区均价已在35000元/平左右,属于大汉口房价仅次于二七滨江的区域。

05

片区内可供开发的城市用地越来越少,整个区域内开发项目多以高档写字楼为主,而居于此处变得更加难得。白天在这里上班,晚上在这里休憩,在生活和工作中切换,是人们所向往的最佳居住方式。

刷新老城区界面,实现区域升级的需求,吸引了众多开发企业来此。这其中,就包括远洋。

2012年,远洋一举拿下福星惠誉转让的贺家墩村地块和姑嫂树村地块,成为当年汉口的旧城改造主力军。其中,贺家墩的城中村地块,命名为远洋心汉口。

据说2015年项目一期开盘当天,1个小时就去化九成。最先赶到的就是汉口二环附近的老居民。很多人多年前搬迁至此,在复兴村、贺家墩居住了大半辈子的他们,早已习惯这里的一切,舍不得离开。

城市的里和外,是隔着几百亿的基建

▲城区夜景 图源网络

而项目从一期首开到2019年,目前价格也不过2万出头。纵观武汉楼市,2万档的楼盘在汉口核心几乎绝迹。同区域范围内,共享同样的配套,泛海、中城、华发等项目均价早就跨越或逼近3万大关。其实,精明的老汉口们,心里早就算过这笔帐。能让他们留下的,除了情怀,更重要的是要有高性价比。

近几年以来,远洋一直在致力于为在汉口都会板块居住和发展的汉口人们,完善相应的配套和营造更先进生活方式的。

直至今年,契合汉口的未来发展趋势及城市味道的变化,远洋心汉口3期——80万方摩登矩阵收官之作兑现。

城市的里和外,是隔着几百亿的基建

▲远洋80万方摩登矩阵

何为矩阵?这里包括:区域内最后一块品质居住矩阵——万和四季;

汉口接轨外部的商旅办公矩阵——汉口中心;

服务于项目及三公里范围内的商业生活矩阵——2万方商业街+1栋6层楼的邻里商业+2000平的旗舰餐饮酒楼+4000平的独栋商业+社区食堂+生活超市+药店/洗衣店等基本生活配套+中远物业进驻后的物业服务全面升级。

毋庸置疑,对于老汉口来说,这是对老旧生活区域及生活方式的全方位提升。

交通更便捷:项目一公里内,地铁2号线、3号线、7号线、12号线(规划)四条轨道线路,特别是12号线复兴村站距离项目不到300米,而毗邻二环线和机场二高速、常青路高架,出行三镇及天河机场更加便捷。

教育选择多:从规划来看,这里除了小区自身配套幼儿园外,旁边还将配建一个小学和中学。也就是说从幼儿园到初中,12年都可以就近上学。附近还有武汉一中、大兴路小学、红领巾小学。

医疗有保障:项目附近,环绕着市中心医院、协和医院肿瘤医院、十一医院、新华医院等,完善的医疗服务网,为家人的健康提供了足够的保障。

商办业态丰富:除了矩阵内自有的远洋汉口中心涵盖写字楼、公寓、酒店等以承接外部办公需求,周边还有泛海城市广场、菱角湖万达、泛悦mall、大武汉1911、还有武商量贩、欧亚达,距离武广商圈只有2公里。

如果数字和概念太过冰冷,老欢可以为你描摹一副日常生活图景。

早上时间充裕,不慌不忙到楼下来一份纯正的汉味早餐,每天都可以不重样。早起的爹爹婆婆已经吃完了准备去买菜,招呼着,来,年轻伢,过来坐我让给你!

过完早,步踱到附近的公交车站或地铁站。这里距离地铁2号线汉口火车站约800米,另外还有地铁3号线的云飞路站,即将通车的地铁7号线常码头站,未来还有第四轮规划的地铁12号线复兴村站,通达武汉三镇,上班之路不再艰辛。

当然也可以选择自驾,家住江汉区核心地段,周边分布有二环线、常青路高架、三环线,路网密集,自驾便利。

如果是在旁边的写字楼里商务办公,就更方便了。而且汉口火车站近在咫尺,乘坐高铁去各大城市说走就走;前往天河机场顺机场高速直下,顷刻直达。

城市的里和外,是隔着几百亿的基建

▲远洋80万方摩登矩阵

晚上下班回家,楼下生鲜超市顺路带上两个小菜;如果不想开火,社区食堂或者邻里街区商铺的小馆子也可以轻易解决。可能还会意外发现,邻居从小区幼儿园或旁边的小学接完孩子,一家人也在这儿吃晚饭。老板居然是同住一小区的叔叔阿姨,他们家的饭菜味道好又卫生,还不停的招呼客人,饭不够再添!

饭后晚风习习,和家里人一起散个步,可以选择就在小区里遛个弯。比起以前老社区楼下的脏乱差,环境好太多,不仅因为物业将小区环境打理的井井有条,而且绝对安全。

又或者到王家墩公园、后襄河公园来个夜跑,身心得到极大放松。一路上都能碰到邻居,大家打着招呼,或者停下来聊会天。

周末,同事朋友们来家里做客,旁边餐饮酒楼都能招待;就算去周边的泛海、菱角湖商圈也不过车行10分钟的时间。有远道而来的外地朋友,还可以入住家旁边的酒店公寓,即不互相打扰,又方便照应。

怎么样,是不是越看越觉得,这不就是我们从小到大都在经历的日常生活?这不正是我们熟悉的老汉口烟火气。

—— 从过去的光辉岁月 ——

到现在的蜕变新生

汉口的每一步都迈向坚定的未来

远洋心汉口

将怎样再一次赋能城市,再一次颠覆想象?

"汉口都会 十年味道"

远洋心汉口三期城市发布会盛启在即

城市的里和外,是隔着几百亿的基建

时间:2019年10月12日 18:30

地点:武汉·江汉·红T时尚创意街区

感叹:时间的车轮永不停息,城市的发展总是需要我们舍弃一些旧时记忆。但是,某些扎根在城市土著心里的东西,不应该被摒弃。人们一方面渴望自己生活的地方越来越好,一方面又想要保护好这里原本的味道。

虽然《汉口竹枝词》里写汉口人,"此地从来无土著,九分商贾一分民"。可经过上百年的沉淀、发展之后,于老汉口们来说,数十年甚至百年传承下来的城市味道,不过就是那深藏在骨子里的人间烟火气。

他们带着这份特有的老汉口味道,在这座城市开疆扩土。一代又一代,城市边缘被不断放大。——几十年间,有些人离开了,但更多人选择留下

— end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