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2 智庫看東莞|40年從“鄉鎮”到“片區”,東莞的個性化之路

智庫看東莞|40年從“鄉鎮”到“片區”,東莞的個性化之路

10月8號,2019年度全國綜合實力千強鎮TOP100榜單公佈,入圍最多的數廣東省(31個),其次是江蘇省和浙江省。廣東省31個鎮中,屬東莞市的有15個,佔比近一半。排名前十的鎮中,東莞更是佔了2個席位(長安鎮及虎門鎮)。

智庫看東莞|40年從“鄉鎮”到“片區”,東莞的個性化之路

數據來源:中國中小城市高質量發展指數研究課題組、中小城市發展戰略研究院、國信中小城市指數研究院,中商產業研究院整理。

從行政區劃上來說,東莞市下轄4個街道、28個鎮,由市到鎮,中間並未設行政區。所謂“直筒子市”。如今,全市的15個鎮都入選了今年的全國綜合實力千強鎮TOP100的榜單。可以想見,東莞各鄉鎮發展的實力。

東莞雖然不設行政區,但在產業經濟發展上卻有著“按個性”劃分的六大片區。

智庫看東莞|40年從“鄉鎮”到“片區”,東莞的個性化之路

那麼,東莞是如何經歷了從一個普通縣,到“直筒子市”,再到“六大個性片區”的呢?未來又將如何呢?

1 40年,從“鄉鎮”到“片區”,

東莞經歷了什麼?

歷史上的東莞,原先是中國行政級別中平平常常的一個縣。改革開放之前,農業是東莞的頭等大事。而當改革開放的春風吹來之時,東莞把握住時代機遇,迅速從傳統農業大縣一躍成為享譽全球的“世界工廠”。原來生產莞香、莞草的手工作坊,搖身一變成為服裝廠、製鞋廠、玩具廠等等。而如今中國每進出口25元貨物,有1元來自東莞。

智庫看東莞|40年從“鄉鎮”到“片區”,東莞的個性化之路

來源:《農耕檔案——1949-1979東莞農耕史實》

敢為人先 實現蛻變:1978年,因為香港的人工成本不斷上升,企業經營困難,而那時候的東莞用工廉價,交通便利,符合辦廠條件,於是,東莞人和香港人合作,建立了第一家“三來一補”的企業——太平手袋廠。而它的影響力太大,三來一補的企業數如同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東莞各村鎮紛紛辦起了工廠,“村村點火、戶戶冒煙” 的鎮域經濟發展模式為東莞積累最初的發展實力,全市32個鎮街全部進入全國千強鎮之列。也使東莞成為“世界工廠”。

但其本質還是國際代工廠委託加工模式。東莞提供建成的廠房、廉價的勞動力,外資主導產業鏈其它重要環節。產業鏈生態極其脆弱,也因此沒有躲過2008年的金融風暴。

智庫看東莞|40年從“鄉鎮”到“片區”,東莞的個性化之路

第一個“三來一補”企業太平手袋廠。

連升兩級扭轉路徑:1978年,東莞工農業產值是6.11億元,而1987年這個數字飆升到39.29億元,年均遞增23%。在經濟迅速發展的推動下,1985年東莞縣升級為縣級市,隨後又在1988年,國務院批覆廣東省的函文中寫到“將東莞、中山兩個縣級市升為地級市”。而這簡單的陳述,扭轉了東莞的城市發展路徑。致使東莞形成了“市管鎮”的特殊體制,下屬單位都是鎮,不設縣,精簡了一級。

按照中國行政級別劃分的一般規律,市下面往往需要設置縣級行政區。也因此,後來好幾次東莞都面臨著是否設縣的抉擇。但是東莞作為改革開發的先行地,依然堅持了體制上的創新,保留市管鎮的體制,建立了一個更加扁平的政府構架,縱向的減少了層次,效率自然高了很多。

但伴隨著“市管鎮”體制下東莞鎮域經濟高速發展的同時,也暴露了一些弊端:“諸侯經濟,單打獨鬥”。首要問題就是鎮區資源越來越少,特別是土地資源的制約,對東莞可持續發展已經構成威脅;其次各鎮為組團的分散佈局,加上各自為政,造成了公共設施建設規模不適度,浪費嚴重等問題。

如何突破“諸侯經濟”壁壘,促進生產資料的流通、產業融合及跨政區產業協作?成為近年來東莞面對的重要課題。

破“鎮域經濟”藩籬組團發育:為了打破“諸侯經濟”壁壘,東莞是一直在做探索。

2012年,東莞以市場為導向,推動水鄉地區“十鎮一港”統籌發展,打造水鄉特色發展經濟區,用經濟區域的概念代替行政區隔,實現資源的統籌優化配置。

隨後在2014年,正式確立構建“一中心四組團”的新型空間格局。

智庫看東莞|40年從“鄉鎮”到“片區”,東莞的個性化之路

各組團劃分及定位

再到後來的2017年3月,東莞召開了“全市園區統籌片區聯動協調發展工作推進會”,在不改變現有園區、鎮、街道行政架構和空間範圍的前提下,將東莞市劃分為六大片區及14個重點發展先行區,鋪開了園區統籌片區聯動協調發展的工作。並一直延續至今。

智庫看東莞|40年從“鄉鎮”到“片區”,東莞的個性化之路

六大片區及14個重點先行區

東莞前市委書記呂業升這樣解讀:“推進園區統籌片區聯動協調發展,核心是統籌,關鍵是聯動,目的是發展。”

不管是以前的市管鎮、還是現在的產業經濟片區,目的都是為了發展。

以前鎮域經濟模式在社會經濟快速發展的時候,可以減少很多冗長的流程,行政事務上更高效;現在的按個性劃分的六大產業經濟片區,可以聯動鄉鎮之間產業發展,集約化利用資源,目的還是為了繼續發展。

2 六大片區是何個性?

吸取2008年金融風暴的教訓之後,東莞一直積極探索者產業轉型升級,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堅持以科技的力量引領產業轉型的升級。如今,東莞的經濟增長得以恢復,高新技術企業數量迅速增加。從東莞市高新技術企業的分佈情況來看,可顯現出一些端倪。

由《東莞市高新技術產業發展藍皮書(2017)》中得知,2017年東莞國家高新技術企業有4058家。具體分佈情況如下:

智庫看東莞|40年從“鄉鎮”到“片區”,東莞的個性化之路

1、城區片區重點高新技術產業:新能源與節能產業

城區片區作為東莞的政治文化經濟中心,製造業規模相對較低,只有新能源與節能產業在全市高新技術企業中佔比20.5%,相對較高,僅次於松山湖片區。

2、水鄉新城片區重點高新技術產業:資源與環境產業、生物與新醫藥產業

水鄉新城片區的資源與環境產業在全市範圍內具有絕對優勢,佔比高達88.4%。另外生物與新醫藥產業優勢也較為明顯,佔全市比重為30.6%。

3、濱海片區重點高新技術產業:新材料、高技術服務業

在全市新材料高企產業分佈圖中,除城區片區外,5大片區的產值佔比並無太大差距。其中,松山湖與濱海片區以小優勢領先。另一個佔優勢產業是高技術服務業。值得一提的是,瞄準了高端現代服務業的濱海灣新區,是濱海片區發展的先行區。未來會有更多高端現代服務業集聚在這裡。

4、松山湖片區重點高新技術產業:電子信息產業、生物與新醫藥產業、先進製造與自動化

2017年松山湖片區高新技術企業共實現工業總產值3322.1億元,比上一年增長52.6%,佔全市高企的比重達到51.5%。電子信息、生物與新醫藥、先進製造與自動化等產業集聚發展的特徵尤為顯著,佔比分別達到74.3%、45.8%、34.7%。其中又尤以集中在松山湖園區為主。

5、東部產業園片區重點高新技術產業:高技術服務業

東部產業園區片區在高技術服務業領域具有明顯優勢,產值在全市高企中佔比達27.7%,全市排名第一。相較於其他產業,高技術產業也是該片區佔比最高的產業。

6、東南臨深片區重點高新技術產業:高技術服務業、新能源與節能產業

東南臨深片區產業發展相對較為平衡,高技術服務業、新能源與節能產業相對來說,比較有優勢,其產值佔比分別為23.7%、19.8%。東南臨深片區在承接深圳外溢資源時,可以積極主動對接深圳,提升自身高技術服務業。

雖然由於歷史發展的原因,在傳統產業分佈上六大片區產業相互滲透,但是在東莞經濟轉型升級的發展的背景之下,六大片區的高新技術產業各有特色。未來通過六大片區統籌化的聯動發展,將會進一步凸顯各片區的個性。

智庫看東莞|40年從“鄉鎮”到“片區”,東莞的個性化之路

從六大片區規劃定位對比總表中,我們可以看到,在大灣區的使命之下,圍繞著科技創新引領,未來東莞的“金三角”隱約可見,三大中心點分別是城區片區、松山湖片區、濱海片區。

智庫看東莞|40年從“鄉鎮”到“片區”,東莞的個性化之路

城區片區以綜合服務及中央商務為側重,打造的是未來東莞的“心臟”,但是一直以來面對群雄環伺的“諸侯割據”,東莞城市之“心”的目標是個很大的考驗。

松山湖片區作為東莞一直以來的自主創新的示範區,將進一步在創新領域全方位引領東莞的發展,挑起大梁。

最值得期待的是濱海片區,濱海片區4個鎮中,有3個鎮的經濟總量排在全市前五,分別是虎門第一,長安第二,厚街第五。光是這三個鎮的GDP之和就佔了全市的20%以上。

而且這裡還有步步高企業總部,同時作為沿海片區,臨近廣深兩大超級城市,是東莞首屈一指的交通樞紐中心,擁有東莞保稅物流中心(B型)和虎門港。加上先行區濱海灣新區,未來定位目標是引領東莞產業與城市升級,成為東莞未來30年發展新引擎。使得濱海片區不論是在區位優勢、交通優勢、產業優勢還是未來發展路徑上都賺足了吸引力。

另外從表中我們還可以看到,六大片區中有4個片區都提到了與周邊城市,尤其是深圳協同發展。莞深話題一直也是大家關注的重點。雖然說周邊還有廣州、惠州,但是唯獨深圳和東莞有著非同尋常的聯繫。

3 莞深:過去共生、未來誰更需要誰?

可以說東莞的再次發展少不了深圳的帶領。如今,東莞經濟轉型,未來的莞深關係給人很大的想象空間。

智庫看東莞|40年從“鄉鎮”到“片區”,東莞的個性化之路

以前,東莞利用臨深優勢,實現自我救贖:

改革開放初期,深圳和東莞都走上了“兩頭在外”的外向型經濟道路,但是,進入上世紀九十年代後,兩者的發展模式開始差異化。深圳在九十年代中期開始推進產業的轉型升級,停止三來一補的企業註冊,提出科技興市,設立高新技術產業園區,清退低端的加工業製造。東莞則不斷鞏固和發展其龐大的製造業,併成為了“世界工廠”。

然而,2008年金融風暴襲擊而來,衝擊了東莞的製造業。東莞開始自救,向臨友深圳敞開了大門,引進了深圳的大企業,華為,一大批有實力的高科技企業。東莞經濟恢復發展。東莞利用臨深優勢,承接了深圳大量的科技研發成果的製造,救了自己。

現在,東莞又提出了面向2025年,立足粵港澳大灣區幾何中心區位優勢,將東莞建成有全球影響力的先進製造中心和創新型城市。華為終端、步步高總部、中子科學城,一系列高新科技企業落地東莞。2017年東莞平均每天誕生高新技術企業超5家。東莞在慢慢的完善高新科技產業鏈,補齊科技研發的短板,已經出現了以新東莞佔位大灣區的苗頭。

現在,深圳更加依賴東莞:

目前的深圳,對東莞智造的依賴性也越來越強。原因在於,深圳最大的難題:缺乏土地。

深圳總面積1990多平方公里,目前建成區面積已達到900多平方公里,而早在2005年,深圳就將陸地總面積50%的土地劃入基本生態控制線,共計974.5平方公里。這就意味著可供開發的土地空間已經飽和。

而今深圳想要成為大灣區中的中心城市和核心引擎,必須更多的發展能量強、影響大的高端服務業。但大量的科技創新研究成果在哪裡實現轉化和量產呢?雖然有400多平方公里的深汕特別合作區,但是哪比得上製造業基礎雄厚、就在家門口的東莞來的方便。未來深圳想超越硅谷,成為全球性的科技創新研發中心,顯然離不開東莞強大的智造能力。

智庫看東莞|40年從“鄉鎮”到“片區”,東莞的個性化之路

莞深在大灣區“廣深港澳科技創新走廊”中間地帶

未來,莞深共建高新科技產業鏈的最強紐帶:

東莞接下來還將繼續承接深圳的研發成果,提供智造基地。雖然東莞正在構建創新生態系統,努力提高科技研發能力,但與深圳相比在產業結構上存在一個重要的差異,即深圳以總部及科技研發為主,配套一定高端製造,東莞以智造為主,配套部分科研。通過這種差異合作,勢必成為大灣區下、廣深港澳科技創新走廊中最強的城際紐帶,挺起廣深港澳科技創新走廊的“脊樑”。

智庫看東莞|40年從“鄉鎮”到“片區”,東莞的個性化之路
智庫看東莞|40年從“鄉鎮”到“片區”,東莞的個性化之路

業務諮詢郵箱:[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