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3 終結“山寨”,國產農機加快打造“工匠精神”

一款上佳的農機產品可能需求經過十幾年時間的努力,而一個好品牌要想獲得用戶的認可,可能需要幾十年的時間,甚至幾代人。比如約翰迪爾有170多年的歷史,日本久保田公司有160多年的歷史,道依茨法爾有近百年,國產農機,雖然發展歷程只有短短的幾十年時間,當然有效的發展時間也只有從2004年補貼政策實施之後到今年約十五年的時間,與歐美和日本動輒上百年的品牌確實不是同一個級別,但是國產的農機通過獨立自主,艱苦創新精神,製造出了讓用戶滿意度不斷提升的產品,如今已經能與跨區公司分庭抗禮,並且正在跨域“山寨”,但國產農機能否擁用自己的“工匠精神”?並且讓競爭對手也心服口服呢?

一、正在終結“山寨”之路

毫不諱言,做為後起的國產農機,在過去一直是在“山寨”國外的一些名牌產品,或是“山寨”身邊的國產名牌產品,當然行業內有人把這種發展方式稱為“集成創新”,對於這種作法,一直被人所詬病,但這並不是什麼見不得人的事情,事實上“山寨”與創新一樣,是企業生存與發展的關鍵能力,能夠消化和吸收同行的技術和長處,正是優秀企業之所以優秀的關鍵所在。

不止是國產農機,國產的工程機械、國產的汽車等事實上在過去很長時間,也曾經有過“山寨”行為,但國產工程機械約在10年前就結束了“山寨”,也消除了在用戶心目中“山寨”的陰影,成為全球工程機械行業的引領者,是為農機行業學習的榜樣。

近年來,國內農機產業隨著產業鏈的不斷完善,企業積累增加和國產品牌技術研發能力的提高,國產農機品牌在拖拉機、聯合收穫機、液壓反轉犁、插秧機、免耕播種機等細分行取得了長足前步,在個別產品上甚至超越了外資品牌。

可以肯定的說,國產農機現在已經不是“照貓畫虎”式的“山寨”別人的產品,在很多細分產品上已經不輸於外資品牌,在市場表現上則更接地氣,成為用戶擁戴的爆品。

市場的競爭最終是用銷量和用戶的口碑來說話!我們現在終於可以揚眉吐氣的說以下的這些品牌已超越了國際一線品牌,並且正在向跨國公司壟斷的高端市場進軍:

終結“山寨”,國產農機加快打造“工匠精神”

最有代表性的是江蘇沃得農裝,這是一個典型的好學生,用十幾年的時間裡,謙卑的的向久保田、洋馬、井關等企業頂禮膜拜,同時對國產品牌也不恥下問,在2015年之後,終於學有所成,先是在全喂入水稻聯合收穫機產品上超越了日本久保田,這種超越不僅僅是銷量的上領先,更重要的是掌握了核心技術,成為全喂入水稻聯合收穫機行業技術標準引領者,並且能按市場需求來推出不同質量標準的產品,“從勝利走向勝利”,之後沃得農裝又在大中型拖拉機、高速插秧機、烘乾機等大類農機產品上逐次發力,目前從綜合實力上,沃得是國產品牌裡第一個“逆襲”者,已經成為國內農機領養羊,某些跨國公司返過來成為追隨者。

終結“山寨”,國產農機加快打造“工匠精神”

在其它細分領域國產品牌也正在扮演“山寨”終結者。比如在犁具行業,曾有人痛心疾首的說偌大中國,居然造不出一把象樣的犁具,但鄭州龍豐改變了局面,當前被稱為“跨國犁具墳場”的新疆地區,鄭州龍豐佔有率超過60%,雷肯、庫恩、納迪、貝松等進口犁加起來都沒有龍豐多,跨國公司被鄭州龍豐壓的喘不過氣來,這是一種在產品力和銷售力、服務上的全面超越。

終結“山寨”,國產農機加快打造“工匠精神”

另外還有免耕播種領域的吉林康達農機、手扶插秧機行業的蘇州久富、農用膠帶行業的無錫中良和馬鞍山銳生、甘蔗收穫機行業的洛陽辰漢等。

綜合看,國產農機行業一些品牌已經在細分領域成功實現“逆襲”,終結了“山寨”形象。

二、終結“山寨”,國產農機擁有“工匠精神”仍尚需時日!

前面所說的“山寨”終結者,也是有勇氣創新開拓者和自力更生的姣姣者,但他們的成功大多是產品力的成功和營銷的成功,但這種成功能維持多久?具不具備可普適性?我想在大多數人的大腦中都會有一個大大的問號。比如核心部件自制率、機器可靠性!

恆量一個國家農機產業實力,可能產值和市場容量是一個方面,但更重要的是關鍵核心部件的自制能力,一臺250馬力的拖拉機,一臺6公斤的高速全喂入水稻聯合收穫機,有多少關鍵部件是國產的?

終結“山寨”,國產農機加快打造“工匠精神”

比如薩丁重工的SD2204大拖,廠家的宣傳資料上標明是配置意大利卡拉羅前橋、德國LNK離合器、美國PEER軸承、日本KOYO分離軸承、瑞典特瑞堡輪胎、英國麥克西姆輪胎。

終結“山寨”,國產農機加快打造“工匠精神”

又比如中聯重科2604大拖,廠家宣傳資料上標明是配置道依茨法爾的渦輪增壓發動機,液壓、德國力士樂的液壓系統、德國採埃孚的後橋和變速箱、特瑞堡的輪胎,以及前懸掛和後懸掛都是原裝進口的。

所以很多情況下,國產農機仍是零部件的組裝廠,我們已經掌握了組裝技術,但並沒有真正的掌握關鍵零部件的核心技術,也就是我們仍處於微笑曲線的底部,華為、中興等企業遇到的“無芯”問題,這是很多國產品牌死穴,國產農機品牌也普遍存在,如果有一天,這些國外的零配件供應商,受貿易戰的影響,不再向我們的主機品牌提供部件和相應的技術指導,我們所謂的高端產品又該依靠於誰的零部件?

另外衡量一臺農機的好壞,對於用戶來說講,最關心什麼呢?當然是它的可靠性和耐久性,以及首次故障發生的時間。

從羅錫文院士的報告中數據看,上世紀80年代意大利菲亞特公司拖拉機的平均故障間隔時間(MTBF)指標是350小時,而我國某大型企業拖拉機MTBF指標2017年才達到300小時,落後30-40年,這種現象不止在拖拉機產品上,其它的產品相信也不比拖拉機強多少,其背後的反映的是國產基礎堆部件產業依然非常落後,對零部件的集成能力仍然很差。

長期以來,在追趕的過程中,國產農機技術大部分都是通過逆向工程得到的,再加上在生產工藝上又粗製濫造,所以工廠最終出來的成品的性能就會大打折扣。

站在行業新的歷史時點上,國產農機已經有了足夠強大的產業基礎,這是我們再出發的底氣所在,但我們最短的短板是什麼?缺乏創新,只重視主機的製造而忽視在關鍵零部件方面的產業投入,很多農機品牌只關注整機制造,追求短期的市場效益,而放棄了長期的投資,寧可把錢花在建高大的辦公樓和廠房,而不願意投入在底層技術和新產品研發上,而沒有創新,我們的產品只能一直跟著別人亦步亦趨,這樣,只能在重複著以前的發展路徑:永遠撿別人落後的技術,和淘汰的產品。

近幾年,行業內都在談“工匠精神”,學習很多企業在向豐田、本田、久保田等行業內外的標杆學習,不過從現實情況來講,國產農機品牌離這些品牌的高度還相差甚遠,“工匠精神”並不僅僅是一種別人家的理念,需是要落實到具體的行動上,等到農機高端市場的核心技術和市場都牢牢掌握在國產品牌手中的時候,國產農機品牌才有可能擁有讓競爭對手心服口服的“工匠精神”,不過,我們可能還需要等待很長一段時間,但希望不要太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