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3 於都縣梓山鎮的寺廟

于都縣梓山鎮的寺廟

龍溪山寺

龍溪山寺,原名龍口庵,位於梓山鎮龍口村。始建於明成化年間(1465~1487年)。創始人為天圓師,清同治《于都縣志》載:“天圓師,名淨洪,俗姓胡,新淦儒家子。年十三從歸宗禪師受法,遍參知識。初寓慈嶂之寒山,久而住錫雩龍口。龍口有穴虎,師至,肩一蒲團坐樹林,群虎猝至,師揮叱之,虎遁去,遂結茅居焉。耕鋤之暇,靜坐竟日,歷數十年。”明正德七年(1512年)十月,天圓師離奇圓寂。

據傳,一日,天圓師看見神龕上的佛燈忽然熄滅,他便知自己不久於世了,自言:“吾道緣將盡矣。”於是給眾僧留下一偈語:“本無來,安有去,竹不風,蓮何露。他年石上話三生,何必瞿塘煙棹處。”並囑其弟子說:“總是遊戲耳,生死了沒幹,一領破衲衣,留與易善換。”眾問其故,他順口唸道:“到時便來,沙桶自開;沙歸大海,坐我蓮臺。”言訖而終。眾弟子按照師傅的遺囑將其屍體用沙桶封藏於寺內。三年後,果然有個叫易善的方丈到庵裡來找他。剛一進庵,沙桶便發出一聲巨響,自動裂開。只見藏屍顏面如生,指甲鬚髮都長了許多。於是,易善用貼金漆布小心翼翼地將屍體包飾好,使他成為真身活佛,經久不壞。


于都縣梓山鎮的寺廟

另傳,天圓師是龍口村王家財主的牧童。村裡要修建一座水陂,大家都忙著挑沙填土,而牧童卻躺在山上久睡不起。收工時,眾人故意留下兩個大缺口讓他填補。誰知大家前腳剛走,他後腳就跟上來了。眾人責怪他不去修陂,他卻輕飄飄地說:“我早就把它砌補好了。”人們回頭看時,果然有兩塊小山似的巨石,把兩個缺口堵得嚴嚴實實。至此,眾人才意識到他是個了不起的異人,於是把陂取名為“神仙陂”。眾人問他有什麼要求時,他說:“我只要你們一塊衣服大的地方安個家。”說完,便領大家登上龍溪山,脫下衣服往山上一拋,竟把整個龍口村蓋住了。大家向他求情,他便把地盤縮小到現在的半嶺,並在山下修建了龍口庵,成為這庵的開山始祖。

明正德年間,詔毀天下寺觀,邑人袁慶樣明成化十四年(1478年)進士,曾任潛山知縣、刑部主事、刑部員外郎、廣韶南潮兵備僉事等職,曾治學此山,邀請郡守邢珣匾為“龍溪書院”,得以保全。清康熙庚子年(1720年)僧通重修。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肖法蓮(段屋龍頸壩人)入山奉佛,整修寺字。20世紀60年代中期,寺宇多處建築被強制拆毀,經肖法蓮的抗爭只保住了一間大殿。1983年法師釋常融(俗名肖法蓮)發動信眾在原址按原貌重修觀音殿。1989年建成小型發電站解決本寺照明問題。

于都縣梓山鎮的寺廟

釋常融,俗名肖法蓮,為龍溪山的中興祖師,民國元年(1912年)生於段屋龍頸壩,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因家庭變故執意向佛。同年,以家庭斷給自己的300擔稻穀為啟動資金,上龍溪山建殿宇,種禾蔬,植花木,荒蕪破陋的古寺得以容顏重新。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受戒於廣東南華寺。解放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沒有動搖常融的信仰,“文化大革命”的劫難未能消磨常融靜修梵行的意志,1984年釋常融鼎力支持嚴崗新建南嶂山寺。釋常融駐錫龍溪山歷55年,先後收授出家徒弟6個,1994年圓寂於龍溪山寺。

現寺佔地十餘畝,大雄寶殿,重簷翼角,琉璃蓋頂。大殿兩側,左設菩提院,右設般若院。菩提院左側是一棟硃紅釉面磚貼牆的“慈恩堂”。“一殿兩院一堂”一字排開,足有半百米長,門前是寬闊的場地兼菜地。在這排殿堂的右邊數十米處還有一棟上下二層的磚混寮房。寺院左前側,還建有四柱三間三樓、紅色釉面磚裝修的山門一座。

2006年2月20日經江西省民族宗教事務局批准為宗教活動場所。住持:釋常融(1939~1994年)、釋參如(1994~2010年)、釋參華(2010年起至今)。

曉龍山寺

曉龍山寺,原名曉龍庵,又稱曉龍古山或曉龍山古寺,位於梓山鎮磊石村西南,坐南向北。始建年代不詳。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機達和尚重修,併購置田土山崗作為常住僧人修道奉法衣食之藉。1983年重修,1986年增建後棟“佛日寺”。

現寺宇有前後兩棟。前棟佛殿土木結構,重簷歇山頂,拱頂門,門額灰塑“曉龍古山”,門左右側灰塑楹聯雲:“曉陽東昇光芒照萬里,龍脈西來氣勢騰千山。”殿內奉全堂諸佛菩薩。殿右側傍建梵室一棟數間,殿左側建有齋堂,前建炊房。院內有院坪、菜地,圍牆圍護。後棟“佛日寺”主要闢為藏經室及方丈起居室。寺內珍藏“苾蒭鹹欽”木匾一塊,為清乾隆十二年(1747年)住持僧善餘大師61歲生日時易宜芳贈送,易宜芳時為廷試進士吏部候選儒林郎掌學政事。

該寺經年曆久,院內兩株側柏高聳入雲,不可攬抱。1994年批准登記為宗教活動場所。2004年列為縣文物保護單位。住持該寺的僧人有善餘、機達、積圓等。釋永昌,大師俗姓李,江西省興國縣壩子上人氏,生於一九一六年八月初四日,十四歲依贛州天王寺定杲和尚披剃,法名永昌,永昌師與法慧師二人結伴,於一九四八年起在曉龍山結茅安居,一九九八年五月十八日安詳西逝。

2006年2月20日經江西省民族宗教事務局批准為宗教活動場所。住持:釋繼應

彌陀寺

彌陀寺,位於梓山鎮永豐村,始建於明代,清代有擴改,毀於20世紀60年代中期。1980年再度重建。

現有佛殿一棟,闢三門,中通。居中為元帝閣,左為三宮殿,右為萬壽宮。殿門口是曬場,對面設戲臺一座。寺右側建有兩層磚混結構房屋一棟,上層為福壽堂,下層為廚房、齋堂和僧房。彌陀寺主祀彌陀佛、觀音、大勢至等諸佛菩薩。

2006年2月20日經江西省民族宗教事務局批准為宗教活動場所。曾住持:釋繼泉、釋祖本、釋融淵。

現住持:

寶佛山寺

寶佛山寺,位於梓山鎮排腦村。始建於1993年。

現有佛殿一棟,長20米,寬13米,高9米。塑有釋迦牟尼諸佛菩薩聖像23尊。大殿左側建有二層磚混樓一棟,用作寮房、客堂、齋堂。寺宇的東側牆邊,建有一座六柱五間五樓的山門,全部飾以紅色釉面磚。在大殿與客堂之間是在建中的祖師殿。已修通山下通往寺門的水泥公路。

2006年2月20日經江西省民族宗教事務局批准為宗教活動場所,住持:釋祖維。

于都縣梓山鎮的寺廟

鵝古寺

鵝古寺,原名鵝紫山,位於梓山鎮大陂村西側山麓盆形。始建於明末。清末倒塌,寺庵北移百米重建。建有一院,面寬五間寺宇一棟,還有戲臺和院門,2001年南移百米,尋回原址重建。

現佛殿磚混結構,懸山頂,封火牆。面寬三間,門口設廊。拱頂門,門額書“鵝古寺”。殿內設佛堂,祀奉三寶諸佛菩薩。堂聯:“鵝湖祿同千家福,紫竹白蓮萬戶春”,佛殿左右對稱建有磚木結構的客堂、齋堂、炊房、僧舍等生活設施,殿前圍牆拱護,老佛殿牆上嵌有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署雩都縣正堂尤大老爺禁碑”一塊,院內參天古柏兩株,鵝古寺為古之固院“十八廟”之一,鼎盛之時有僧數十名,田數十畝。寺庵、書院並舉。

2006年2月20日經江西省民族宗教事務局批准為宗教活動場所。

住持:釋參如

果合寨寺

果合寨寺,位於梓山鎮河坑村果盒寨山上,故名。始建於清乾隆年間。

據傳,為一週姓施主所創。原寺為一天然石窟,後幾番擴建,數度興毀。“文革”再度遭創,牆頹瓦敗,僧尼離散。1983年重建,2008年5月舉行佛像開光典禮。

現有三寶殿、齋堂、僧舍和廚房,都是磚混結構,建築面積200餘平方米。肖繼圓曾在此負責。

2006年2月20日經江西省民族宗教事務局批准為宗教活動場所。

住持:釋繼勝,於2008年起至今。

獅靈山寺

獅靈山寺,原名獅靈山觀音殿,位於梓山鎮花橋村上游觀音前渡口(323國道澄江大橋西橋頭南側)。始建於明洪武三年(1370年),後屢有修造。1965年毀。1982年修復,2002年釋繼榮等募捐在原址上游30米處新建佛殿。新老佛殿同存。新佛殿磚混結構,紅色琉璃蓋頂,面寬三間,門額書“觀音殿”。殿內主祀觀音菩薩。佛殿左側增建齋堂、炊房等生活設施,寺設圍牆,南設院門。

在沒有修通公路橋樑以前,觀音前渡口是一個通往會昌、瑞金的重要渡口,兩岸均有旅館,趕上漲水或月黑風高時,船工不敢貿然渡客,客人則留宿兩岸,等待時機過渡,傳說這裡的渡船都是沒有船舵的。

2006年2月20日經江西省民族宗教事務局批准為宗教活動場所。

負責人:

常美寺

常美寺,原名田心庵,位於梓山鎮中心村。始建年代不詳,毀於二十世紀六十年代。

1994年重建佛寺,1996年竣工。1998年塑造聖像並升座開光,在佛殿左側增建客堂僧舍一棟,寺外山頭上建造觀音亭一座。2008年粉刷裝修齋堂、僧舍,硬化門口院坪。

現有佛殿一座,180餘平方米,磚木結構。客堂僧舍140餘平方米,緊連殿左。再左側,還有炊房等一棟。殿內塑有全堂諸佛菩薩聖像。

2006年2月20日經江西省民族宗教事務局批准為宗教活動場所。

負責人:曾宏清居士。

于都縣梓山鎮的寺廟

白地寺

白地寺,位於梓山鎮崗腦村。始建於唐代。時光流逝,年歲更替,早已不見了廟宇,只剩下稻田和菜地,人們稱這裡為“廟子前”。

據傳,有一農民挑著自己飼養的仔豬走家串戶地去賣,為了保持兩筐重量相當,就隨手撿了塊石頭壓在重量輕的那個筐上。仔豬賣完了,把石頭扔在小路邊的田塍上。另有一老農去自己的稻田灌水,為封堵田缺,隨手將田塍上的這塊石頭拿去堵田缺。第二天,老農來看田裡的水灌滿沒有,到田裡一看,稻田沒有水,再去看看頭日封堵過的田缺。田缺裡的石頭不見了,水順著田缺流光了。老農又去尋找石塊,不料在頭日撿了石頭的地方,又找到了一塊石頭,仔細一看,這就是昨天堵過田缺的那塊石頭。老農又撿起這塊石頭放回田缺上,封好泥回家了。第三天早晨,老農又來到田頭,發現田缺裡的石頭又不見了,並且依然在原地躺著。老農感到很奇怪、拿起石頭仔細地打量著它。這是一塊長一尺有餘,寬約八、九寸的長方形石頭,黑色,有紋路,紋路隱約顯示出人的上半身及頭像,象坐著的觀音。老農立即把這個奇怪的發現告訴了附近的村民。一些見多識廣的村民說,這裡是蓮花形,這個石頭是坐著的觀音,莫不是觀音要坐蓮座?!於是人們就順從佛意,在這個石頭躺過的地方蓋起了房屋,把這尊渾然天成的“觀音”像請上了廳內的神龕,並稱這所房子為“普陀山”。又過了很久很久,人們忽然發現有一對白鶴在寺周圍飛翔覓食,晚上在“普陀山”寺內投宿。當地人認為,鶴是祥瑞之鳥,鶴居此地為吉祥之兆,於是人們又稱這裡為“白地寺”。

石碑記:清同治六年(1867年),曾蔚華信士捐資重修過。1985年又一次在原址重建,2003年曾金玉信士首倡重建、擴建白地寺,新建了觀音殿,增塑了佛像。2005年增建了真君殿,後來陸續新建了戲臺、廚房、齋堂等建築。現有磚混結構建築面積300餘平方米。釋繼達曾在此住持。

2006年2月20日經江西省民族宗教事務局批准為宗教活動場所。住持:釋祖良

雲凌寺

雲凌寺,位於梓山鎮永豐村烏仙寨,始建年代不詳,為古之固院“十八廟”之一。

寺宇建在陡險峻峭的寨頂,有磚混建築兩棟,約600平方米。佛殿坐西向東,琉璃蓋頂,面寬三間,一進二廳。廳內設明柱一對。上廳正位為三寶殿,供奉釋伽牟尼諸佛苦薩、十八羅漢和二十四位諸天。兩側有梵室。下廳設鐘鼓。殿門前設廊柱一對、左右兩耳房。殿北側増建一層磚混房一棟,門前蓋涼棚,為佛事活動延納香客及用膳之所。北側立有山門。雲凌山始建明初,屢遭自然和人為毀損,本世紀初改磚混佛殿,安裝了避雷設施,避免了自然災害的頻繁發生。

2006年2月20日經江西省民族宗教事務局批准為宗教活動場所。

負責人:易繼清居士。

金鳳山寺

金風山寺,位於梓山鎮塘貫村。始建於清朝。

現寺乃為土牆原貌。

2005年10月20日,經贛州市民族宗教事務局批准為宗教簡易活動點。

負責人:鍾參禪居士,於1949年至今。

南嗣寺

南嗣寺,原名天子山,位於梓山鎮星明村江塘。始建年代不詳。早期佛殿建於山頂,為古之固院“十八廟”之一,毀於火災,後移建天子山。1996年由天子山移建現址。

現佛殿磚木結構,懸山頂,拱頂門。門額書“南嗣寺”。楹聯曰:“暮鼓晨鐘警醒塵世名利客,經聲佛號喚回南柯夢迷人”。殿內設三寶殿和觀音殿。2001年在殿左增建磚木房屋一棟,闢為生活用房。殿右房屋在建中,與左側對稱。

2006年2月20日經江西省民族宗教事務局批准為宗教活動場所。

負責人:羅法庵居士。


于都縣梓山鎮的寺廟

雲峰寺

雲峰寺,又名雲峰山,位於梓山鎮山塘村李劉屋寨頂棟上。始建年代不詳。為古之固院“十八廟”之一。該寺護法活動從清至民國延續至上世紀六十年代。

“文革”中期寺毀。1992年重建,2000年重修,2003年重塑佛像。

現殿磚木結構,懸山頂,拱頂門。門額書“大雄寶殿”。門聯:“雲生瑞氣浩氣財氣福氣氣貫長虹奇才勝雲,峰藏佛心善心良心恆心心懸明鏡高士登峰”。一進二廳,三寶殿設上廳居中,兩側廂房為僧房,下廳香堂兼客堂。佛殿右側設炊房,殿左傍建雜間一楹。2004年釋印慧曾在該寺住持。

2006年2月20日經江西省民族宗教事務局批准為宗教活動場所。

負責人:袁宏長居士,至2010年11月。

西福山寺

西福山寺,位於梓山鎮磊石村西南面2.5公里的石壁下山腰上。始建年代不詳,清嘉慶年間重修。此後,隆替不常,間或修檢,1966年寺毀,房舍改為民居,1981年釋繼學、康茂發、康湖南等發起重建。

現有寺宇一棟,土木結構,面寬五間,坐東南朝西北。懸山頂,白灰牆。門額懸木匾“西福山”。為清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法弟子和部分信民奉。佛殿一進二廳,上廳正位供三寶諸佛菩薩。兩側山牆設拱頂門通橫屋。橫屋為生活設施。佛殿兩側懸木製對聯:“西有法輪縱橫自在,福彌黎庶遐邇霑恩。”為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康志英題贈。有僧不慧常住該寺50餘載。

2005年10月20日經贛州市民族宗教事務局批准為宗教簡易活動點。

負責人:謝祖福居士。

龍獅山寺

龍獅山寺,位於梓山鎮磊石村西坑擇木山。始建年代不詳。

清光緒十七年(1891年),賴氏開基挖土,挖出刻有“龍獅山”文字的殘碑,遂建寺,併名之以“龍獅山”木匾。現寺一進二廳,麻石天井。寢廳為佛堂,奉三寶諸佛菩薩。門廳供韋馱、伽蘭菩薩。

據傳,該寺曾有僧侶上百的鼎盛史。附近有僧人開鑿的往生池“萬人井”遺址。賴氏住持此寺,從曾祖爵高起,已歷四代。

負責人:賴祖斌。

于都縣梓山鎮的寺廟

聖佛山寺

聖佛山寺,原稱佛會堂、聖神庵,位於梓山鎮山峰村龍桐嶺。林氏由福建武平縣遷入此地定居後所建,始建於明末,原址在村內老虎坑。

傳說,古時候老虎坑一帶常有地下水滲湧,形成小溪,並引發山體滑坡,危害民居和農田。坊民遂建寺,祈佛保佑。佛施法力,止住了滲湧,保護了村坊,該寺香火愈隆。此後,老山崬上不時有一匹白馬現身,被鐵鏈拴住。反思以往,才知道原來佛祖制服了作崇的白馬,還村坊以安寧。

寺宇毀“文革”期間,聖像被信眾藏匿。1979年,信眾在原址恢復寺宇。1992年擴建為一進二廳殿宇。因修建贛龍鐵路。2006年遷現址重建。現有磚混、磚木結合寺宇一幢,硬山頂,一正門,一進二廳。上廳設三間,正中為佛殿。殿堂正位供奉小三寶諸佛菩薩,兩側各闢僧舍一間。下廳為客堂。天井兩側山牆設拱頂側門出入。右側門外傍建炊房。每逢農曆九月十九日,信眾聚集為觀音慶賀壽誕。

負責人:劉祖慧居士,2010年3月至今。

真君廟

真君廟,位於梓山鎮大陂村。原名“雞棲興隆圩真君廟”,今稱為新圩真君廟。

新圩真君廟始建於明萬曆年間,距今已逾450年。其間,歷經滄桑,幾度廢興。清咸豐二年(1852年),廟宇傾頹,信民捐資進行維護修繕。清光緒戊戌年(1898年),劉會文發動十二會首士重修擴建“雞棲興隆圩真君廟”。在興國採購紅麻石料、聘請興國的能工巧匠雕樑畫棟,石雕、木雕,栩栩如生。1982年,劉建飛首倡恢復修建真君廟,在原址建起廟宇,塑好神像。2002年,因贛龍鐵路建設需要,在原址前近百米處擇地重建真君廟,推選劉敬明、曾子情為首具體組織真君廟的搬遷重建工作。

真君廟新址佔地面積2畝,建有磚混結構房屋2000餘平米。有萬壽宮主殿和觀音殿、禪房、鐘鼓樓、齋堂、戲臺等。主殿三棟二層。門面為牌坊式結構,四柱三樓三間。主殿的對面建有一個近100平方米的戲臺。

真君廟主祀許真君(許遜)和佛門三寶,主殿內道教、佛教融合,既有許真君神像,也有觀音、地藏等神像。每年農曆八月為許真君聖誕之期。期間,請戲班子來此演戲,信民大舉慶祝,並自備香燭禮品來廟朝拜。法事延續數天至半月,縣城、黃麟、嶺背、段屋等周邊鄉鎮及安遠、會昌、瑞金諸縣均有信民來此朝拜,香客之眾,有時一天達千人。

據傳,在新圩立真君廟,是許真君自己選擇的。新圩瀕貢江北岸,距貢江僅百餘米。這裡河面寬闊,水流平緩,又設有圩市,自古就是商賈雲集之地。許真君顯為人身,來到安遠縣一戶賴姓人家裡,要購買他的優良杉木,並告訴賴家,買主來自於都梓山圩對面的興隆圩,許姓,家裡正在建房。要賣主將杉木紮成木排,撐排送達。賴姓農民順濂江按期把木頭運到興隆圩靠了岸,上岸找姓許的買主,找來找去才知道興隆圩沒有姓許的人家,只是村民在圩上興建真君廟,正為木頭髮愁呢。這位賴姓農民聽說這件蹊蹺事後,便將一排杉木全數捐獻,分文不取。許真君顯靈,採購木材“建房”的故事一直在民間流傳著。

真君廟由寺廟管委會管理。本屆管委會組成人員:主任孫先福,常務副主任宋生標,副主任吳獻德、劉二福生,成員朱春森、範才清、肖宏昌。

城隍廟

城隍廟,隨縣城城址的變遷,曾有三處舊址:漢代城址古田坪、南朝城址固院和今縣城起元坊高街下(現城關小學幼兒園)。惟有梓山固院城隍廟延續至今。

固院城隍廟,始建於南朝永定二年(558年),屢毀屢修。1992年募款數萬元,修繕工程於次年11月告竣。2006年又重修。現廟宇佔地面積1200餘平方米,由山門、主殿、廂房、酒樓、戲臺、積德堂、客堂、膳廳、炊房等組成。山門坐東朝西,硬山頂,牌坊式,四柱三樓三間。青碑門額,陰刻“城隍廟”。門額上方正位,豎嵌青石碑一塊,由上到下陰刻“雩都縣”。青石門框,門左右側陰刻對聯一副:“善惡定有報,禍福豈無憑”。對聯下延設一大一小兩石鼓。大門左右側的三樓牆面,嵌青石浮雕數塊,分別雕有祥雲瑞獸和山水花草圖案。通過山門,是一個面寬三間,設有三對明柱的主殿。

于都縣梓山鎮的寺廟

主殿正位設一殿堂,堂內供城隍老爺神像於龕正中,左右置判官、牛頭馬面、黑白無常等。堂額懸一木匾,浮雕“砥柱中流”,為清乾隆年間雩都知縣胡錫爵題贈。主殿右側,為“積德堂”。“積德堂”前十數米,有戲臺一座及其它生活設施。

隆重的祭祀活動有城隍爺出巡和聖誕慶典。城隍爺每年正月初三開始出巡,正月十六回宮。出巡隊伍浩浩蕩蕩,鞭炮連天,鼓樂轟鳴。坊民沿途迎送祭拜,香燻牲醴,祈願求福。八月十三日為城隍老爺的聖誕日,從八月十一日開始舉行慶典活動,周邊信眾雲集於廟,牲醴朝賀,焚香還願,神職人員誦經祈禱,每天都演出戲曲或放映電影,周邊鄉民沉浸在一片歡樂祥和的氛圍中。

城隍,本是古代防禦設施。人們夯土築牆,稱為城;牆外開挖深溝,溝裡灌水,稱為隍。人們把防禦兵匪水患的願望寄託於城隍,也希望統治者能象城隍一樣,庇佑人們過上寧靜平和、沒有災患的生活。可是,善良的願望在殘酷的現實面前總是那樣蒼白無力,那樣不堪一擊。於是出現了精神上的依持和憑藉,這就是城隍祭祀和城隍神權的建立。城隍神權建立後,歷代統治者都把它作為強化統治的一種工具。明洪武年間,朱元璋以城隍所轄城池的大小封爵進位,京都、開封等城隍封為王,秩正一品;各府城隍為公,秩正二品;各州城隍為侯,秩正三品;各縣城隍為伯,秩四品。爵位分五等,依次是公、侯、伯、子、男。于都縣城隍廟殿上的神位為“敕封顯佑伯監察司城隍輔德顯忠靈王”。

于都縣梓山鎮的寺廟

(選自《于都縣寺觀教堂志》2010年版;供稿:于都縣志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