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3 于都县梓山镇的寺庙

于都县梓山镇的寺庙

龙溪山寺

龙溪山寺,原名龙口庵,位于梓山镇龙口村。始建于明成化年间(1465~1487年)。创始人为天圆师,清同治《于都县志》载:“天圆师,名净洪,俗姓胡,新淦儒家子。年十三从归宗禅师受法,遍参知识。初寓慈嶂之寒山,久而住锡雩龙口。龙口有穴虎,师至,肩一蒲团坐树林,群虎猝至,师挥叱之,虎遁去,遂结茅居焉。耕锄之暇,静坐竟日,历数十年。”明正德七年(1512年)十月,天圆师离奇圆寂。

据传,一日,天圆师看见神龛上的佛灯忽然熄灭,他便知自己不久于世了,自言:“吾道缘将尽矣。”于是给众僧留下一偈语:“本无来,安有去,竹不风,莲何露。他年石上话三生,何必瞿塘烟棹处。”并嘱其弟子说:“总是游戏耳,生死了没干,一领破衲衣,留与易善换。”众问其故,他顺口念道:“到时便来,沙桶自开;沙归大海,坐我莲台。”言讫而终。众弟子按照师傅的遗嘱将其尸体用沙桶封藏于寺内。三年后,果然有个叫易善的方丈到庵里来找他。刚一进庵,沙桶便发出一声巨响,自动裂开。只见藏尸颜面如生,指甲须发都长了许多。于是,易善用贴金漆布小心翼翼地将尸体包饰好,使他成为真身活佛,经久不坏。


于都县梓山镇的寺庙

另传,天圆师是龙口村王家财主的牧童。村里要修建一座水陂,大家都忙着挑沙填土,而牧童却躺在山上久睡不起。收工时,众人故意留下两个大缺口让他填补。谁知大家前脚刚走,他后脚就跟上来了。众人责怪他不去修陂,他却轻飘飘地说:“我早就把它砌补好了。”人们回头看时,果然有两块小山似的巨石,把两个缺口堵得严严实实。至此,众人才意识到他是个了不起的异人,于是把陂取名为“神仙陂”。众人问他有什么要求时,他说:“我只要你们一块衣服大的地方安个家。”说完,便领大家登上龙溪山,脱下衣服往山上一抛,竟把整个龙口村盖住了。大家向他求情,他便把地盘缩小到现在的半岭,并在山下修建了龙口庵,成为这庵的开山始祖。

明正德年间,诏毁天下寺观,邑人袁庆样明成化十四年(1478年)进士,曾任潜山知县、刑部主事、刑部员外郎、广韶南潮兵备佥事等职,曾治学此山,邀请郡守邢珣匾为“龙溪书院”,得以保全。清康熙庚子年(1720年)僧通重修。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肖法莲(段屋龙颈坝人)入山奉佛,整修寺字。20世纪60年代中期,寺宇多处建筑被强制拆毁,经肖法莲的抗争只保住了一间大殿。1983年法师释常融(俗名肖法莲)发动信众在原址按原貌重修观音殿。1989年建成小型发电站解决本寺照明问题。

于都县梓山镇的寺庙

释常融,俗名肖法莲,为龙溪山的中兴祖师,民国元年(1912年)生于段屋龙颈坝,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因家庭变故执意向佛。同年,以家庭断给自己的300担稻谷为启动资金,上龙溪山建殿宇,种禾蔬,植花木,荒芜破陋的古寺得以容颜重新。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受戒于广东南华寺。解放后,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没有动摇常融的信仰,“文化大革命”的劫难未能消磨常融静修梵行的意志,1984年释常融鼎力支持严岗新建南嶂山寺。释常融驻锡龙溪山历55年,先后收授出家徒弟6个,1994年圆寂于龙溪山寺。

现寺占地十余亩,大雄宝殿,重檐翼角,琉璃盖顶。大殿两侧,左设菩提院,右设般若院。菩提院左侧是一栋朱红釉面砖贴墙的“慈恩堂”。“一殿两院一堂”一字排开,足有半百米长,门前是宽阔的场地兼菜地。在这排殿堂的右边数十米处还有一栋上下二层的砖混寮房。寺院左前侧,还建有四柱三间三楼、红色釉面砖装修的山门一座。

2006年2月20日经江西省民族宗教事务局批准为宗教活动场所。住持:释常融(1939~1994年)、释参如(1994~2010年)、释参华(2010年起至今)。

晓龙山寺

晓龙山寺,原名晓龙庵,又称晓龙古山或晓龙山古寺,位于梓山镇磊石村西南,坐南向北。始建年代不详。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机达和尚重修,并购置田土山岗作为常住僧人修道奉法衣食之藉。1983年重修,1986年增建后栋“佛日寺”。

现寺宇有前后两栋。前栋佛殿土木结构,重檐歇山顶,拱顶门,门额灰塑“晓龙古山”,门左右侧灰塑楹联云:“晓阳东升光芒照万里,龙脉西来气势腾千山。”殿内奉全堂诸佛菩萨。殿右侧傍建梵室一栋数间,殿左侧建有斋堂,前建炊房。院内有院坪、菜地,围墙围护。后栋“佛日寺”主要辟为藏经室及方丈起居室。寺内珍藏“苾蒭咸钦”木匾一块,为清乾隆十二年(1747年)住持僧善余大师61岁生日时易宜芳赠送,易宜芳时为廷试进士吏部候选儒林郎掌学政事。

该寺经年历久,院内两株侧柏高耸入云,不可揽抱。1994年批准登记为宗教活动场所。2004年列为县文物保护单位。住持该寺的僧人有善余、机达、积圆等。释永昌,大师俗姓李,江西省兴国县坝子上人氏,生于一九一六年八月初四日,十四岁依赣州天王寺定杲和尚披剃,法名永昌,永昌师与法慧师二人结伴,于一九四八年起在晓龙山结茅安居,一九九八年五月十八日安详西逝。

2006年2月20日经江西省民族宗教事务局批准为宗教活动场所。住持:释继应

弥陀寺

弥陀寺,位于梓山镇永丰村,始建于明代,清代有扩改,毁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1980年再度重建。

现有佛殿一栋,辟三门,中通。居中为元帝阁,左为三宫殿,右为万寿宫。殿门口是晒场,对面设戏台一座。寺右侧建有两层砖混结构房屋一栋,上层为福寿堂,下层为厨房、斋堂和僧房。弥陀寺主祀弥陀佛、观音、大势至等诸佛菩萨。

2006年2月20日经江西省民族宗教事务局批准为宗教活动场所。曾住持:释继泉、释祖本、释融渊。

现住持:

宝佛山寺

宝佛山寺,位于梓山镇排脑村。始建于1993年。

现有佛殿一栋,长20米,宽13米,高9米。塑有释迦牟尼诸佛菩萨圣像23尊。大殿左侧建有二层砖混楼一栋,用作寮房、客堂、斋堂。寺宇的东侧墙边,建有一座六柱五间五楼的山门,全部饰以红色釉面砖。在大殿与客堂之间是在建中的祖师殿。已修通山下通往寺门的水泥公路。

2006年2月20日经江西省民族宗教事务局批准为宗教活动场所,住持:释祖维。

于都县梓山镇的寺庙

鹅古寺

鹅古寺,原名鹅紫山,位于梓山镇大陂村西侧山麓盆形。始建于明末。清末倒塌,寺庵北移百米重建。建有一院,面宽五间寺宇一栋,还有戏台和院门,2001年南移百米,寻回原址重建。

现佛殿砖混结构,悬山顶,封火墙。面宽三间,门口设廊。拱顶门,门额书“鹅古寺”。殿内设佛堂,祀奉三宝诸佛菩萨。堂联:“鹅湖禄同千家福,紫竹白莲万户春”,佛殿左右对称建有砖木结构的客堂、斋堂、炊房、僧舍等生活设施,殿前围墙拱护,老佛殿墙上嵌有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署雩都县正堂尤大老爷禁碑”一块,院内参天古柏两株,鹅古寺为古之固院“十八庙”之一,鼎盛之时有僧数十名,田数十亩。寺庵、书院并举。

2006年2月20日经江西省民族宗教事务局批准为宗教活动场所。

住持:释参如

果合寨寺

果合寨寺,位于梓山镇河坑村果盒寨山上,故名。始建于清乾隆年间。

据传,为一周姓施主所创。原寺为一天然石窟,后几番扩建,数度兴毁。“文革”再度遭创,墙颓瓦败,僧尼离散。1983年重建,2008年5月举行佛像开光典礼。

现有三宝殿、斋堂、僧舍和厨房,都是砖混结构,建筑面积200余平方米。肖继圆曾在此负责。

2006年2月20日经江西省民族宗教事务局批准为宗教活动场所。

住持:释继胜,于2008年起至今。

狮灵山寺

狮灵山寺,原名狮灵山观音殿,位于梓山镇花桥村上游观音前渡口(323国道澄江大桥西桥头南侧)。始建于明洪武三年(1370年),后屡有修造。1965年毁。1982年修复,2002年释继荣等募捐在原址上游30米处新建佛殿。新老佛殿同存。新佛殿砖混结构,红色琉璃盖顶,面宽三间,门额书“观音殿”。殿内主祀观音菩萨。佛殿左侧增建斋堂、炊房等生活设施,寺设围墙,南设院门。

在没有修通公路桥梁以前,观音前渡口是一个通往会昌、瑞金的重要渡口,两岸均有旅馆,赶上涨水或月黑风高时,船工不敢贸然渡客,客人则留宿两岸,等待时机过渡,传说这里的渡船都是没有船舵的。

2006年2月20日经江西省民族宗教事务局批准为宗教活动场所。

负责人:

常美寺

常美寺,原名田心庵,位于梓山镇中心村。始建年代不详,毁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

1994年重建佛寺,1996年竣工。1998年塑造圣像并升座开光,在佛殿左侧增建客堂僧舍一栋,寺外山头上建造观音亭一座。2008年粉刷装修斋堂、僧舍,硬化门口院坪。

现有佛殿一座,180余平方米,砖木结构。客堂僧舍140余平方米,紧连殿左。再左侧,还有炊房等一栋。殿内塑有全堂诸佛菩萨圣像。

2006年2月20日经江西省民族宗教事务局批准为宗教活动场所。

负责人:曾宏清居士。

于都县梓山镇的寺庙

白地寺

白地寺,位于梓山镇岗脑村。始建于唐代。时光流逝,年岁更替,早已不见了庙宇,只剩下稻田和菜地,人们称这里为“庙子前”。

据传,有一农民挑着自己饲养的仔猪走家串户地去卖,为了保持两筐重量相当,就随手捡了块石头压在重量轻的那个筐上。仔猪卖完了,把石头扔在小路边的田塍上。另有一老农去自己的稻田灌水,为封堵田缺,随手将田塍上的这块石头拿去堵田缺。第二天,老农来看田里的水灌满没有,到田里一看,稻田没有水,再去看看头日封堵过的田缺。田缺里的石头不见了,水顺着田缺流光了。老农又去寻找石块,不料在头日捡了石头的地方,又找到了一块石头,仔细一看,这就是昨天堵过田缺的那块石头。老农又捡起这块石头放回田缺上,封好泥回家了。第三天早晨,老农又来到田头,发现田缺里的石头又不见了,并且依然在原地躺着。老农感到很奇怪、拿起石头仔细地打量着它。这是一块长一尺有余,宽约八、九寸的长方形石头,黑色,有纹路,纹路隐约显示出人的上半身及头像,象坐着的观音。老农立即把这个奇怪的发现告诉了附近的村民。一些见多识广的村民说,这里是莲花形,这个石头是坐着的观音,莫不是观音要坐莲座?!于是人们就顺从佛意,在这个石头躺过的地方盖起了房屋,把这尊浑然天成的“观音”像请上了厅内的神龛,并称这所房子为“普陀山”。又过了很久很久,人们忽然发现有一对白鹤在寺周围飞翔觅食,晚上在“普陀山”寺内投宿。当地人认为,鹤是祥瑞之鸟,鹤居此地为吉祥之兆,于是人们又称这里为“白地寺”。

石碑记:清同治六年(1867年),曾蔚华信士捐资重修过。1985年又一次在原址重建,2003年曾金玉信士首倡重建、扩建白地寺,新建了观音殿,增塑了佛像。2005年增建了真君殿,后来陆续新建了戏台、厨房、斋堂等建筑。现有砖混结构建筑面积300余平方米。释继达曾在此住持。

2006年2月20日经江西省民族宗教事务局批准为宗教活动场所。住持:释祖良

云凌寺

云凌寺,位于梓山镇永丰村乌仙寨,始建年代不详,为古之固院“十八庙”之一。

寺宇建在陡险峻峭的寨顶,有砖混建筑两栋,约600平方米。佛殿坐西向东,琉璃盖顶,面宽三间,一进二厅。厅内设明柱一对。上厅正位为三宝殿,供奉释伽牟尼诸佛苦萨、十八罗汉和二十四位诸天。两侧有梵室。下厅设钟鼓。殿门前设廊柱一对、左右两耳房。殿北侧増建一层砖混房一栋,门前盖凉棚,为佛事活动延纳香客及用膳之所。北侧立有山门。云凌山始建明初,屡遭自然和人为毁损,本世纪初改砖混佛殿,安装了避雷设施,避免了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

2006年2月20日经江西省民族宗教事务局批准为宗教活动场所。

负责人:易继清居士。

金凤山寺

金风山寺,位于梓山镇塘贯村。始建于清朝。

现寺乃为土墙原貌。

2005年10月20日,经赣州市民族宗教事务局批准为宗教简易活动点。

负责人:钟参禅居士,于1949年至今。

南嗣寺

南嗣寺,原名天子山,位于梓山镇星明村江塘。始建年代不详。早期佛殿建于山顶,为古之固院“十八庙”之一,毁于火灾,后移建天子山。1996年由天子山移建现址。

现佛殿砖木结构,悬山顶,拱顶门。门额书“南嗣寺”。楹联曰:“暮鼓晨钟警醒尘世名利客,经声佛号唤回南柯梦迷人”。殿内设三宝殿和观音殿。2001年在殿左增建砖木房屋一栋,辟为生活用房。殿右房屋在建中,与左侧对称。

2006年2月20日经江西省民族宗教事务局批准为宗教活动场所。

负责人:罗法庵居士。


于都县梓山镇的寺庙

云峰寺

云峰寺,又名云峰山,位于梓山镇山塘村李刘屋寨顶栋上。始建年代不详。为古之固院“十八庙”之一。该寺护法活动从清至民国延续至上世纪六十年代。

“文革”中期寺毁。1992年重建,2000年重修,2003年重塑佛像。

现殿砖木结构,悬山顶,拱顶门。门额书“大雄宝殿”。门联:“云生瑞气浩气财气福气气贯长虹奇才胜云,峰藏佛心善心良心恒心心悬明镜高士登峰”。一进二厅,三宝殿设上厅居中,两侧厢房为僧房,下厅香堂兼客堂。佛殿右侧设炊房,殿左傍建杂间一楹。2004年释印慧曾在该寺住持。

2006年2月20日经江西省民族宗教事务局批准为宗教活动场所。

负责人:袁宏长居士,至2010年11月。

西福山寺

西福山寺,位于梓山镇磊石村西南面2.5公里的石壁下山腰上。始建年代不详,清嘉庆年间重修。此后,隆替不常,间或修检,1966年寺毁,房舍改为民居,1981年释继学、康茂发、康湖南等发起重建。

现有寺宇一栋,土木结构,面宽五间,坐东南朝西北。悬山顶,白灰墙。门额悬木匾“西福山”。为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法弟子和部分信民奉。佛殿一进二厅,上厅正位供三宝诸佛菩萨。两侧山墙设拱顶门通横屋。横屋为生活设施。佛殿两侧悬木制对联:“西有法轮纵横自在,福弥黎庶遐迩沾恩。”为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康志英题赠。有僧不慧常住该寺50余载。

2005年10月20日经赣州市民族宗教事务局批准为宗教简易活动点。

负责人:谢祖福居士。

龙狮山寺

龙狮山寺,位于梓山镇磊石村西坑择木山。始建年代不详。

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赖氏开基挖土,挖出刻有“龙狮山”文字的残碑,遂建寺,并名之以“龙狮山”木匾。现寺一进二厅,麻石天井。寝厅为佛堂,奉三宝诸佛菩萨。门厅供韦驮、伽兰菩萨。

据传,该寺曾有僧侣上百的鼎盛史。附近有僧人开凿的往生池“万人井”遗址。赖氏住持此寺,从曾祖爵高起,已历四代。

负责人:赖祖斌。

于都县梓山镇的寺庙

圣佛山寺

圣佛山寺,原称佛会堂、圣神庵,位于梓山镇山峰村龙桐岭。林氏由福建武平县迁入此地定居后所建,始建于明末,原址在村内老虎坑。

传说,古时候老虎坑一带常有地下水渗涌,形成小溪,并引发山体滑坡,危害民居和农田。坊民遂建寺,祈佛保佑。佛施法力,止住了渗涌,保护了村坊,该寺香火愈隆。此后,老山岽上不时有一匹白马现身,被铁链拴住。反思以往,才知道原来佛祖制服了作崇的白马,还村坊以安宁。

寺宇毁“文革”期间,圣像被信众藏匿。1979年,信众在原址恢复寺宇。1992年扩建为一进二厅殿宇。因修建赣龙铁路。2006年迁现址重建。现有砖混、砖木结合寺宇一幢,硬山顶,一正门,一进二厅。上厅设三间,正中为佛殿。殿堂正位供奉小三宝诸佛菩萨,两侧各辟僧舍一间。下厅为客堂。天井两侧山墙设拱顶侧门出入。右侧门外傍建炊房。每逢农历九月十九日,信众聚集为观音庆贺寿诞。

负责人:刘祖慧居士,2010年3月至今。

真君庙

真君庙,位于梓山镇大陂村。原名“鸡栖兴隆圩真君庙”,今称为新圩真君庙。

新圩真君庙始建于明万历年间,距今已逾450年。其间,历经沧桑,几度废兴。清咸丰二年(1852年),庙宇倾颓,信民捐资进行维护修缮。清光绪戊戌年(1898年),刘会文发动十二会首士重修扩建“鸡栖兴隆圩真君庙”。在兴国采购红麻石料、聘请兴国的能工巧匠雕梁画栋,石雕、木雕,栩栩如生。1982年,刘建飞首倡恢复修建真君庙,在原址建起庙宇,塑好神像。2002年,因赣龙铁路建设需要,在原址前近百米处择地重建真君庙,推选刘敬明、曾子情为首具体组织真君庙的搬迁重建工作。

真君庙新址占地面积2亩,建有砖混结构房屋2000余平米。有万寿宫主殿和观音殿、禅房、钟鼓楼、斋堂、戏台等。主殿三栋二层。门面为牌坊式结构,四柱三楼三间。主殿的对面建有一个近100平方米的戏台。

真君庙主祀许真君(许逊)和佛门三宝,主殿内道教、佛教融合,既有许真君神像,也有观音、地藏等神像。每年农历八月为许真君圣诞之期。期间,请戏班子来此演戏,信民大举庆祝,并自备香烛礼品来庙朝拜。法事延续数天至半月,县城、黄麟、岭背、段屋等周边乡镇及安远、会昌、瑞金诸县均有信民来此朝拜,香客之众,有时一天达千人。

据传,在新圩立真君庙,是许真君自己选择的。新圩濒贡江北岸,距贡江仅百余米。这里河面宽阔,水流平缓,又设有圩市,自古就是商贾云集之地。许真君显为人身,来到安远县一户赖姓人家里,要购买他的优良杉木,并告诉赖家,买主来自于都梓山圩对面的兴隆圩,许姓,家里正在建房。要卖主将杉木扎成木排,撑排送达。赖姓农民顺濂江按期把木头运到兴隆圩靠了岸,上岸找姓许的买主,找来找去才知道兴隆圩没有姓许的人家,只是村民在圩上兴建真君庙,正为木头发愁呢。这位赖姓农民听说这件蹊跷事后,便将一排杉木全数捐献,分文不取。许真君显灵,采购木材“建房”的故事一直在民间流传着。

真君庙由寺庙管委会管理。本届管委会组成人员:主任孙先福,常务副主任宋生标,副主任吴献德、刘二福生,成员朱春森、范才清、肖宏昌。

城隍庙

城隍庙,随县城城址的变迁,曾有三处旧址:汉代城址古田坪、南朝城址固院和今县城起元坊高街下(现城关小学幼儿园)。惟有梓山固院城隍庙延续至今。

固院城隍庙,始建于南朝永定二年(558年),屡毁屡修。1992年募款数万元,修缮工程于次年11月告竣。2006年又重修。现庙宇占地面积1200余平方米,由山门、主殿、厢房、酒楼、戏台、积德堂、客堂、膳厅、炊房等组成。山门坐东朝西,硬山顶,牌坊式,四柱三楼三间。青碑门额,阴刻“城隍庙”。门额上方正位,竖嵌青石碑一块,由上到下阴刻“雩都县”。青石门框,门左右侧阴刻对联一副:“善恶定有报,祸福岂无凭”。对联下延设一大一小两石鼓。大门左右侧的三楼墙面,嵌青石浮雕数块,分别雕有祥云瑞兽和山水花草图案。通过山门,是一个面宽三间,设有三对明柱的主殿。

于都县梓山镇的寺庙

主殿正位设一殿堂,堂内供城隍老爷神像于龛正中,左右置判官、牛头马面、黑白无常等。堂额悬一木匾,浮雕“砥柱中流”,为清乾隆年间雩都知县胡锡爵题赠。主殿右侧,为“积德堂”。“积德堂”前十数米,有戏台一座及其它生活设施。

隆重的祭祀活动有城隍爷出巡和圣诞庆典。城隍爷每年正月初三开始出巡,正月十六回宫。出巡队伍浩浩荡荡,鞭炮连天,鼓乐轰鸣。坊民沿途迎送祭拜,香燻牲醴,祈愿求福。八月十三日为城隍老爷的圣诞日,从八月十一日开始举行庆典活动,周边信众云集于庙,牲醴朝贺,焚香还愿,神职人员诵经祈祷,每天都演出戏曲或放映电影,周边乡民沉浸在一片欢乐祥和的氛围中。

城隍,本是古代防御设施。人们夯土筑墙,称为城;墙外开挖深沟,沟里灌水,称为隍。人们把防御兵匪水患的愿望寄托于城隍,也希望统治者能象城隍一样,庇佑人们过上宁静平和、没有灾患的生活。可是,善良的愿望在残酷的现实面前总是那样苍白无力,那样不堪一击。于是出现了精神上的依持和凭藉,这就是城隍祭祀和城隍神权的建立。城隍神权建立后,历代统治者都把它作为强化统治的一种工具。明洪武年间,朱元璋以城隍所辖城池的大小封爵进位,京都、开封等城隍封为王,秩正一品;各府城隍为公,秩正二品;各州城隍为侯,秩正三品;各县城隍为伯,秩四品。爵位分五等,依次是公、侯、伯、子、男。于都县城隍庙殿上的神位为“敕封显佑伯监察司城隍辅德显忠灵王”。

于都县梓山镇的寺庙

(选自《于都县寺观教堂志》2010年版;供稿:于都县志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