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6 昆明機場:從巫家壩到長水的飛躍 從西南樞紐向國際樞紐邁進

2019年,新中國成立70週年,也是昆明機場轉場7週年。

昆明機場:從巫家壩到長水的飛躍 從西南樞紐向國際樞紐邁進

從塔臺眺望昆明長水國際機場 倪嘉雲 攝

乘著改革開放和新時代的勁風,昆明機場實現了突飛猛進的發展,成為昆明城市發展和雲南航空事業的有力推進器。通過幾位雲南老民航人的回憶和講述,我們得以一窺這70年和這7年,雲嶺大地上的航空夢想如何成為現實,如何茁壯成長。

“這張照片是我拍的!”

昆明機場:從巫家壩到長水的飛躍 從西南樞紐向國際樞紐邁進

昆明長水國際機場航站樓遠眺 倪嘉雲 攝

看到手機上顯示出一張有些模糊的飛機照片,57歲的閆樹斌脫口而出。那張照片是從一本舊畫冊翻拍而來,飛機機尾編號看不清楚,但他一眼認出,那是上世紀80年代初雲南僅有的4架民航飛機之一,編號為“B-3419”的蘇制安-24型客機,正在昆明巫家壩機場跑道上待命起飛。

回憶從前,對於1982年就進入民航系統工作的閆樹斌來說,民航和機場的變化發展歷程,就像一幅壯麗畫卷在眼前徐徐展開,如同搭乘飛機俯瞰大地一般。諸多親歷者的回憶,反映出新中國成立70年來,雲南省在民航事業和機場建設上建立的一件又一件功勳。

記憶,昆明城與巫家壩

昆明機場:從巫家壩到長水的飛躍 從西南樞紐向國際樞紐邁進

巫家壩機場第一代候機樓 閆樹斌 攝

昆明機場:從巫家壩到長水的飛躍 從西南樞紐向國際樞紐邁進

巫家壩機場第二代候機樓 閆樹斌 攝

昆明機場:從巫家壩到長水的飛躍 從西南樞紐向國際樞紐邁進

巫家壩機場第四代候機樓 閆樹斌 攝

在同齡人當中,閆樹斌算是很早就與飛機打過交道的人。他的父親是新中國成立之初負責籌建民航的最早一批成員之一,在保山機場工作。這個家庭由此與民航、機場有了不解之緣。閆樹斌至今還記得第一次坐飛機的經歷——1973年3月28日,11歲的他與家人一起,搭乘飛機從保山前往昆明,從此在昆明安了家。

1979年,高中畢業的閆樹斌加入了中國人民解放軍。搞宣傳也是部隊的一項重要任務,這讓他寫作的愛好得以充分發揮,服役期間筆耕不輟。1982年退伍後,他跟隨父輩的腳步進入民航系統,在民航雲南省局油庫工作。每天要做的事就是迎接從廣東茂名運油來昆明的油槽車,然後把車上滿載的航空煤油卸入油庫,或是加註進飛機的燃料艙。工作也不定時,上夜班是常事。

昆明機場:從巫家壩到長水的飛躍 從西南樞紐向國際樞紐邁進

上世紀60年代,蘇制裡-2型飛機從巫家壩起飛 閆樹斌 攝

昆明機場:從巫家壩到長水的飛躍 從西南樞紐向國際樞紐邁進

巫家壩機場領導與“北京號”飛機合影 閆樹斌 攝

這是一項比較枯燥的工作,但熱愛民航業的閆樹斌做得很認真。當時,巫家壩機場是軍民兩用機場,除了軍用飛機之外,常駐的民航客機屈指可數——僅有4架,航班數量“每天只有那麼幾個,到北京的,到保山和思茅的”。30多年過去,他依然能準確地回憶起那些客機的情況:“都是蘇聯產的飛機。伊爾-14有2架,編號是B-484和B-458;安-24有2架,編號是B-3419和B-3421。”

那時,民航業在大多數人眼裡相當陌生,伊爾-14客機每人25元的票價頂得上普通工人一個月的收入,再加上“買機票要持單位介紹信,縣團級以上幹部才能買”的門檻,能搭乘飛機的普通人寥寥無幾,就是民航系統的職工,也不是人人都坐過飛機。當時,整個民航雲南省管理局的職工只有不到500人,工作地點大多在巫家壩附近,離城區遠,交通不便,待遇也一般。民航在巫家壩機場跑道的北邊修了個家屬院,院子因此被冠名為“民航北頭家屬院”,放眼望去,周邊除了機場跑道,只有土路和農田。機場的設施也很簡單,低矮的航站樓沒有廊橋,旅客登機要靠客梯車;1985年之前,機場甚至沒有安檢。

昆明機場:從巫家壩到長水的飛躍 從西南樞紐向國際樞紐邁進

1980年8月,民航雲南省局首次在昆明招收的“空姐九姐妹”閆樹斌 攝

但是,改革開放的春風已經刮遍春城。早在1980年,鄧小平就對中國的民航工作提出要求:“民航一定要企業化,這個方針已經定了。”有改革的勁風助力,雲南民航和昆明機場在上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初迎來了不小的變化。1985年,雲南在全國率先引進2架波音737-300型客機,增開了多條省內、省外和國際航線;機場按國家一級機場標準新建了客機停機坪,大大緩解了停機位緊張的狀況;安檢隊伍成立了,諸多後勤保障單位和設施有了,旅客越來越多。

繁忙的工作之餘,愛寫文章、愛拍照片的閆樹斌仍然堅持記錄著昆明機場和雲南民航的變化。他至今保存著一本厚厚的剪報,上面全是他作為通訊員發表在各大報刊上的稿件,《我省第三架波音飛機投入航班飛行》《雲航連日首航青島福州》《民航雲南省局生產創紀錄》……時間跨度近20個年頭。

騰飛,雲南插上金翅膀

1992年是雲南民航的一個重要年份。這一年,民航體制改革之後,雲南航空公司宣佈成立,昆明巫家壩機場成為雲航基地,航班、航線和客流量猛增;民航系統職工的待遇也開始逐年提升。這一年,閆樹斌調入雲南航空公司黨委宣傳部,開始“全天候”地從事雲南民航的報道和宣傳工作。

他的筆下,記錄著昆明機場的迅速發展:1993年7月,1.7萬餘平方米的巫家壩機場新候機樓建成投用,自動扶梯、行李傳輸系統等一應俱全;1994年5月,昆明機場飛機維修庫開工,2年後投入使用,雲南民航從此不用再“露天修飛機”;1997年,巫家壩機場再度開始擴建,於1999年4月投入使用,值機櫃臺、候機廳、安檢通道、停機位和行李轉盤等全部增加,擁有了59個值機櫃臺、10餘個安檢通道、16個候機廳、12個登機橋、34個停機位、6個行李托盤,年旅客吞吐量提升到700萬人次,為舉辦世界園藝博覽會的昆明提供了有力的迎客保障。而這段時間,民航系統職工的待遇也“突飛猛進”,閆樹斌記得,1996年之後,自己的工資不斷上漲,連升六級。

上世紀90年代這段雲南民航業迅猛發展的日子,為雲南成為國內航空大省和昆明成為西南地區重要航空樞紐打下了堅實的基礎。2001年4月,昆明機場以“保障航空安全50週年”的光輝業績,被民航總局授予“保證航空安全標兵單位”的榮譽稱號,並榮記集體一等功。這是中國民航系統中,第一家獲此殊榮的機場。

昆明機場:從巫家壩到長水的飛躍 從西南樞紐向國際樞紐邁進

上世紀90年代,雲南航空公司機隊 倪嘉雲 攝

成長越迅速,越需要“破繭重生”。2001年—2004年,3年時間裡,雲南民航體制連續迎來兩次變革。先是2001年11月的雲南民航分立重組,分為民航雲南省局、雲南航空公司和民航空管中心;後是2004年4月的機場移交,昆明機場和思茅、昭通、保山、麗江等8個省內民航機場的管理權限由民航雲南省局移交給雲南省政府,雲南機場集團公司正式掛牌成立。

作為雲南機場集團公司的“旗艦”和“標杆”,依託世博會之後昆明日漸增長的知名度,昆明機場在新世紀的頭十年中繼續穩步前行。停機坪繼續擴建,修建快速脫離道,增加值機和安檢設備,增加員工配置,大力提高服務旅客的水平……2010年,昆明機場旅客吞吐量達2019萬人次,成為全國第7個年旅客吞吐量突破2000萬人次的機場。即使從全球角度來看,當時的昆明機場也已躋身世界大型樞紐機場之列。

這一年,還有一件對中國民航業、對雲南機場集團公司和昆明機場來說都很重要的大事:位於昆明市區東北方向長水村的昆明新機場航站樓正式封頂。這意味著,屬於昆明機場的新時代要來了。

轉場,昆明機場大事件

昆明機場:從巫家壩到長水的飛躍 從西南樞紐向國際樞紐邁進

南方航空公司空客A380客機首飛長水機場 倪嘉雲 攝

對於當時的昆明機場來說,規模和客運量的迅速發展帶來了一個不得不面對的問題——“裝不下”。

巫家壩,是中國最早興建的機場之一,建於1922年。歷經3次改擴建後,航站樓的設計容量僅800萬人次——2010年昆明機場的旅客吞吐量是這個數字的近3倍。加上週邊已無擴建空間,巫家壩早已滿足不了昆明的航空發展需要。自1998年起,昆明就在急切地尋找一個修建新機場的地方。

2007年10月,昆明新機場選址敲定,同年12月正式奠基;

2008年12月,新機場總體規劃獲得批覆,昆明新機場正式開工建設;

2009年12月,航站樓組合體工程完工;

2010年6月,航站樓主體工程封頂;

2011年7月,新機場飛行區東跑道完工。同年,新機場被正式命名為“昆明長水國際機場”;

2011年12月,新機場主體工程竣工驗收;

2012年6月27日午夜,昆明巫家壩機場關燈停用;6月28日,昆明長水國際機場正式啟用。

“第一次去到長水機場,有什麼感受?”

“大,真大。”回憶起第一次造訪尚未啟用的長水機場時的情景,閆樹斌脫口而出。

在他眼前出現的,確實是一座雲南歷史上規模最大的機場。擁有東、西兩條跑道,航站樓總面積55萬平方米,旅客吞吐量可達3800萬人次 ……面對如此巨大的一座新機場,昆明機場的員工們在欣喜的同時,也感受到了肩上沉甸甸的壓力。

轉場,是昆明機場的一次重大歷史機遇,也是對所有機場工作者的一次巨大挑戰。機場的服務對象,一是旅客,二是飛機。為了提前適應轉場,減少磨合期,自竣工驗收到正式啟用的半年時間裡,昆明機場的所有人都有了“晝夜運轉”的工作模式,白天,在巫家壩保障機場和航班運作;晚上,趕赴數十公里外的長水,進行環境和場地適應,熟悉新設備、新工作流程和新運轉環境。

“看見這麼巨大的機場航站樓,想到的是我們的工作要有創新,要改變了。不能拿昨天的工作方式幹明天的活。”回憶起當年準備轉場時的那些日子,在昆明機場安檢部門工作了26年的孔令忠感嘆道。

安檢,安全與服務並重

1974年7月出生的孔令忠,於1993年8月進入民航系統。至今他還記得,自己與民航的初相識,是來自一件T恤衫。

“我家在宜良。上世紀90年代初,我父親到昆明乘飛機去上海出差,飛機上給每位乘客發了一件印著飛機模型的T恤衫作為紀念品。後來,我見到這件獨特的衣服,非常感興趣,從此有了對飛行的嚮往。”

1993年,19歲的孔令忠高考失利,正在謀劃今後的人生時,他聽說勞動就業局正在宜良招工,工作地點是昆明機場。他立刻報了名,並在短時間內辦妥了戶口“農轉非”、面試、體檢等一連串手續。獲得錄用通知後,他獨自搭車來到昆明,到昆明機場安全檢查站正式報到。當時,與他一樣,宜良的20多個年輕人也通過了考察,成為機場安檢站的一員。

“對單位的第一印象就是‘差’,到處是荒草,只有一棟樓。從巫家壩到關上,還要騎10多分鐘的車。”孔令忠回憶,當時機場附屬設施條件不夠好,剛剛參加工作的年輕人,住的是由單車棚和車庫改造而成的簡易宿舍。安檢隊伍實行軍事化管理,新人們要進行嚴格的軍訓,然後再進行理論學習和考試。彼時,這群初來乍到的年輕人都沒坐過飛機,對什麼是“安檢工作”一無所知。

“我們先學民航基本知識,然後是安檢流程、操作規範,還有英語,當時是昆明機場安檢站的第一任站長教我們英語。那時候安檢是個新專業,沒有正規教材,靠單位自編的教材學理論,加上‘師傅帶徒弟’式的教學,來進行實踐。”孔令忠記得,當時昆明機場用於檢查乘客托運行李的X光機只有2臺,顯示屏是黑白的,一旦包內物品看不清,就會要求乘客開包檢查,查完後還會給行李貼個封條。

“其實,當年我們檢查旅客,和現在的檢查方式區別不大,都是安檢員手持探測儀器在身上來回探測。”孔令忠說,機場安檢是個傳承和創新相結合的工作過程,一些好的工作方法在長年的工作中傳承下來,形成習慣。另外,雖然機場安檢分為旅客檢查、行李檢查、貨物檢查和監護等崗位,職責各有不同,但都有一個共同的要求——耐心、細緻。

工作多年,令孔令忠印象深刻的有幾件事。一件是他剛“出師”不久,檢查一位旅客的行李包時,不慎把包內的一大包鋅粉樣品弄撒了,黑乎乎的鋅粉在安檢口潑得到處都是。他頓時慌了神,不斷向旅客道歉。但令他意外的是,那位乘客很體諒安檢員,並沒有為難他。後來,這件事在他的腦海中不斷回放,他以此提醒自己“做安檢一定要細緻認真,輕拿輕放”。

另一件事,是孔令忠檢查一趟在昆明轉運貨物的航班時發生的。當他檢查到一個裝有許多甲魚的竹筐時,發現了異常:這個竹筐隔成數層,每一層都塞滿了活的甲魚,但最下面一層顯得比較空。這種“頭重腳輕”式的裝貨方式令他起了疑心,但是從X光機上又看不出問題,於是他決定把它拿出來單獨檢查。結果,當竹筐被騰空時,所有在場的安檢員都嚇了一大跳:筐子的最下面裝著一條碗口粗的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緬甸蟒。查獲這條差點被走私的蟒蛇,讓他對安檢工作又有了新的認識。“訣竅就是責任心、找感覺、多總結、勤提煉。”

2012年轉場之後,昆明機場的旅客越來越多,機場安檢工作也有了新的理念,從“安全第一”到“安全和服務並重”,服務成為塑造機場形象的重要一環。孔令忠自己,也從普通安檢員到班組長、副大隊長,到現在擔任培訓室主任,經歷了從“新兵”到教員的職業生涯。當年與他一起加入機場安檢隊伍的人裡,今天大多數已經成為安檢隊伍的骨幹和領導。

“以前培訓安檢員都是純理論,靠師傅帶。現在我們的培訓更正規,有全國通用的安檢專業教材,有豐富的道具、模擬設備,專業教室,全國還舉辦安檢技能競賽。機場安檢隊伍正規化,規模也擴大了,新人的學歷也高。”說起這些年來目睹的機場變化,孔令忠感慨萬千。

未來,長水機場更輝煌

對於服務旅客的機場安檢部門來說,在巫家壩,工作時間是從凌晨5點到深夜11點;到了長水機場,工作時間則是從凌晨4點半到次日凌晨3點。而對於服務飛機的監護部門來說,轉場前後的工作時間沒有變化——飛機的安全是第一要務,無論在巫家壩還是長水,都是24小時上崗,全年無休。

已經在民航系統工作了34年的崔正國,一開始並沒想到自己會與飛機打交道。1986年,他參軍入伍,到武警昆明邊防檢查站服役,擔任的工作正是飛機監護。

監護飛機這項工作,一般旅客幾乎從無機會了解。上世紀80年代,昆明機場的航班不多,停場飛機也少。監護中隊的3名武警戰士同時監護一架飛機,颳風下雨、春夏秋冬,戰士們時刻在機坪上站崗巡邏,保證飛機監護30米的區域內沒有異常情況。

1992年,武警邊防檢查站的部分業務移交到民航雲南省管理局,崔正國脫下了軍裝,但依然從事著守護飛機安全的工作。這份工作責任重大,隨著巫家壩機場不斷擴建,飛機和航班越來越多,監護力量也從中隊變成了大隊。從巫家壩到長水,20多年的時間裡,即使監護的方式在不斷變化更新,崔正國和他的同事們也從未離開過機坪。

轉場之後,來到面積“相當於四五個巫家壩”的長水機場,當時已是監護大隊大隊長的崔正國更感覺身負重大責任。提前3個月進駐,熟悉設備和場區,演練突發情況應對……尤其是經歷過2013年的“1·03”大面積航班延誤之後,包括監護在內的機場多個部門針對從極端天氣到突發事件等情況,紛紛準備了詳細的應急預案。平日裡不斷地學習、考核、演練,加上機場引入除冰設備、盲降系統、機坪動態監控等一系列新設備,從人力到科技,都帶來了不小的變化。

今天,機場監護大隊增為兩支,崔正國仍是其中一支的大隊長。他和他的同事們不必再像以前一樣三人共守一機,監控設備能幫助他們進行“區域值守”,一個人可以同時察看多架飛機的狀況,車輛的配備讓監護人員行動更加迅速。即使自轉場以來長水機場又擴建了不少區域,監護的目光仍然可以覆蓋全域,保證所有停場飛機的安全。

擴建,將是必然。2018年10月召開的昆明機場總體規劃修編評審會上,描繪了未來長水機場的藍圖——它將成為國際航空樞紐,2030年時能夠承載每年1.2億人次的旅客吞吐量,年貨運吞吐量將達120萬噸;將新建3條跑道,近期還將規劃建設T2航站樓、S2衛星廳……這一切在今年9月獲得了民航局的正式批覆,一幅更加雄偉壯麗的畫卷就要變成現實。

新中國成立70週年的大喜之日即將到來。即將到來的這個黃金週,昆明又將迎接大批搭機前來的遊客。無論是已退休的閆樹斌,還是仍在堅守崗位的孔令忠、崔正國,都在時刻關注昆明機場每一天的變化。他們相信,隨著昆明向“面向南亞東南亞的區域性國際中心城市”的目標不斷努力,作為昆明城市門戶的長水機場,必將迎來更輝煌的明天。

昆明長水國際機場數據(數據截至2018年)

國際航空樞紐機場

世界100強機場之一

航線348條(國內270條、國際74條、地區4條)

基地航空公司7家

航站樓548300平方米

跑道2條 (4500米、4000米)

停機位171個 登機口78個

安檢通道39條 值機櫃臺160個

運輸起降359487架次,排名全國第4

旅客吞吐量47088140人次,全國第6

貨郵吞吐量428295.014噸,全國第8

(本報道得到昆明長水國際機場黨委工作部倪嘉雲同志的大力協助,特此致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