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9 日美恩仇錄——日本為什麼敢押上身家性命與美國賭國運

日美恩仇錄——日本為什麼敢押上身家性命與美國賭國運

日本偷襲珍珠港引發的大爆炸

1941年12月7日清晨,日本偷襲美國珍珠港,太平洋戰爭打響,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

從太平洋戰爭主要參戰國日本與美國的實力對比來看,日本打美國幾乎沒有一點勝算:1939年,美國的工業佔世界39%,而日本僅佔4%;1941年,美國將近兩倍於日本的人口;5倍於日本的鋼鐵產量;7倍於日本的煤炭產量;80倍於日本的汽車產量。

而且美國早早就確定了獨立、完善的工業體系,可以在沒有外部條件的情況下正常運作,一旦開戰,戰爭機器全力運轉,生產武器裝備就如同下餃子一般;日本工業體系卻缺乏完整產業鏈,物資設備嚴重依賴進口,一旦開戰,工業體系必受衝擊,堅持不了多久就會崩潰。

這種差距當時的日本同樣清楚。

既然日本明知道兩國差距巨大,打不過美國,為什麼還敢押上身家性命偷襲珍珠港,與美國賭國運呢?

日美恩仇錄——日本為什麼敢押上身家性命與美國賭國運

西奧多·羅斯福

美日之間終有一戰

明治維新之後,日本在亞洲不斷崛起,尤其是在甲午戰爭、日俄戰爭中,日本所展現出來的從無到有、從弱到強那種非凡的隱忍、團結和瘋狂給美國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而此時正好也是美國太平洋擴張戰略出籠和實踐的時候,鑑於日本的瘋狂擴張以及在中日、日俄條約談判中所表現出來的令人吃驚的“好胃口”,美國對這個大洋彼岸的島國開始警示起來。

1897年美國海軍戰爭學院所擬定的一項對日作戰計劃將日本列為競爭對象。

1900年4月,美國提出了菲律賓及其附近的作戰計劃:“該計劃視日本為其菲律賓領地的最大威脅,如果日本在太平洋進攻美國,將首先進攻菲律賓,建議美國應在菲律賓建立足夠的軍事基地,以防‘潛在對手’日本或俄國染指。”

日俄戰爭結束後,日本成為了美國在遠東的主要競爭對手,原本支持日本的羅斯福斬釘截鐵地改口說:戰爭初期我同情日本,但現在我更同情沙俄。沙俄的失敗是文明的損失,強俄是一個威脅,強日同樣是一個威脅。

1904年4月,時任美國陸軍參謀長的阿德納·羅曼扎·查菲中將即根據西奧多·羅斯福總統總統的指示,於“陸海軍聯合委員會”中重新修訂了在1897年的對日作戰計劃,並擴大制定為《橙色戰爭計劃》,這是美國首次將日本視為“假想敵”。

而且當時美國主張中國“門戶開放”,但是日本卻希望獨佔,導致美國插手南滿鐵路和中東鐵路的“哈里曼計劃”擱淺;而隨著“諾克斯計劃”的破產,日美矛盾開始激化。

日美恩仇錄——日本為什麼敢押上身家性命與美國賭國運

日俄戰爭時期的日本艦隊

日本方面,日本早就垂涎東南亞寶貴的自然資源,但是除了列強之外,美國佔領的菲律賓成為了日本南下最大的阻礙。

1901年,日本就主張建立一支比在東洋常駐艦隊更大的海軍,矛頭直指美國。

1902年5月,日本製定《日英聯合軍大作戰計劃》,視美國為可能的假想敵。

1907年,日本出臺《帝國國防方針》和《帝國軍隊之用兵綱領》,第一次把美國列為僅次於俄國的第二號假想敵國,主張海軍在“東洋對美國海軍取攻勢”“在東亞對美俄兵力取攻勢”,還制定了具體的對美作戰計劃:“海軍在開戰之初,迅速壓制遠東之敵艦隊,同時以陸軍協同破壞呂宋島及關島之敵海軍基地。當敵艦隊之主力開到遠東海面及其在途中,則努力依次削弱其實力,並伺機以我主力艦隊殲之。”

日美恩仇錄——日本為什麼敢押上身家性命與美國賭國運

華盛頓海軍條約簽署現場

隨著中國辛亥革命爆發與一戰爆發,國際局勢發生重大改變,美日兩國對遠東的爭奪也日漸公開化。

在一戰分贓的巴黎和會上,美國代表衛理聲稱:“在遠東要想正義獲得勝利、自由倖存,就必須遏制日本。”並希望通過巴黎和會來取消日本在中國的特殊地位,從而遏制日本。

日本則力圖保障自己的既得利益,雙方在巴黎和會上再次展開激烈交鋒。在一番討價還價之後同意日本接收山東,並且得到了日本對德屬北太平洋島嶼的接管。

為了遏制日本海軍的發展,美國又利用《華盛頓海軍條約》限制日本海軍的噸位,雙方對比為5.25:3.15。儘管日本頗有不滿,但是礙於當時的國際國內形勢,也只能接受。

雙方的關係此後進入一個緩和期,但是矛盾與對立並未因此解除,反而愈演愈烈,美日雙方終有一戰。

日美恩仇錄——日本為什麼敢押上身家性命與美國賭國運

日本街頭的海軍

美國綏靖助長了日本的擴張氣焰,也讓日本認識到美國禁運的威脅

1929年日本外貿輸出為22.16億日元,其中9.14億美元的貨物出口到美國;日本進口總額為21.8億日本,其中6.54億日元來自美國,美國掌握日本外資的大概30%;1931年美國在華投資僅2億美元。

儘管美國不承認“偽滿”,卻大搞貿易。1931-1936年,美國輸往“偽滿”的軍事物資價值1.89億美元,1937年為1.6億美元,1938年為1.7億美元。

1937年美國對日輸出額為2.89億美元,1938年對日輸出2.4億美元,到1940年5月,美國在日投資總額據估計已經達到了5億美元,另外美國資本還持有1億美元日本政府公債。

同時美國對日本的出口貨物中62%是軍需品,1932年以後,日本每年從美國進口的貨物中,石油和石油製品佔65%,廢鋼鐵佔90%,鉛佔46%,銅佔90%,鋁佔18%,車床等工業設備佔70%,並且還在每年遞增。

日美恩仇錄——日本為什麼敢押上身家性命與美國賭國運

二戰日本坦克工廠

1937年美國出口日本的廢鋼價值3741萬美元,佔日本廢鋼總進口的90%以上;即便1938年6月11日美國宣佈“道義禁運”,但是1940年,美國出口日本總價3530萬美元的石油,佔日本石油進口一半以上;到1940年10月份,日本還在使用進口自美國的物資所生產的飛機侵略中國。

此外,美國還給日本提供大量設備改進武器裝備以及資金支持。美國國際機器製造公司幫助日本發展軍事工業,甚至包括“偽滿”的重工業;洛克菲勒除了出口石油,還為日本擴大石油工業提供最新技術設備。

1938年,摩根財團貸款給日本7500萬美元,同年福特日本分廠經理認購29萬美元的日本軍事債券。

明知日本在不斷擴張,美國還執行綏靖政策,可以說極大助長了日本的擴張氣焰。

而且隨著道義禁運開始,日本深刻得意識到,如果那天美國真的斷掉這些貿易,日本就會陷入困境甚至是崩潰。而且美日終有一戰,與其坐以待斃,不如主動出擊。

日美恩仇錄——日本為什麼敢押上身家性命與美國賭國運

日軍攻佔菲律賓,投降的美軍

日本軍國主義騎虎難下,維持戰爭必須南下,必然與美國爆發戰爭

在中國大陸,1938年10月武漢會戰結束,日軍雖然攻佔武漢,但並未讓中國政府和中國軍民屈服,中國抗日戰爭進入戰略相持階段,中國軍民的抗戰遍地開花,日軍戰線不斷拉長,即便是以戰養戰,以中國當時的狀況,也維持不了太久。

1939年,諾門坎戰役日本失敗,日本陸軍制定的北上策略遭到重大打擊,謀奪蘇聯西伯利亞資源的企圖失敗。

此後雙方締結停戰協議,而蘇聯依然沒有放鬆對日本的警惕,繼續增兵遠東。日本意識到北上不僅無法有效擊敗蘇聯,反而會消耗日本僅有的國力和資源,而且在中國拖的越久,形勢對日本越不利。

更重要的是,此時美國開始催促日本無條件從中國撤軍,並且以斷絕貿易來往、資源補給為威脅。

在付出如此重大的代價之後,卻為了石油廢鐵灰溜溜得龜縮回原有地盤,這對日本軍國主義分子來說絕對無法接受,陷入狂熱的日本國內也無法接受。

日本軍國主義此時已經是騎虎難下。

日美恩仇錄——日本為什麼敢押上身家性命與美國賭國運

武漢會戰中的中國軍人

為了獲得足夠資源維持戰爭,維持軍國主義擴張,日軍將目光投向垂涎已久的東南亞,除了東南亞資源豐富,也因為東南亞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佔領東南亞可以切斷美英等國援華的滇越鐵路和滇緬公路;向西進入印度洋威脅印度,與德軍在中東會師;向南則可以攻佔澳大利亞,稱霸西太平洋。

更重要的是可以將東南亞和西太平洋地區變成日本的殖民地,進而建立一個“自給自足”的經濟體系,建立所謂“大東亞共榮圈”。

不過美國在菲律賓附件維持了一支相當規模的軍隊,在夏威夷還有太平洋艦隊基地珍珠港以及陸軍和海軍的機場,駐紮有強大的陸海軍,只要日軍在東南亞進行奪島作戰,與美國的戰爭也將難以避免。

日美恩仇錄——日本為什麼敢押上身家性命與美國賭國運

德意日三國軸心

德意日同盟給日本壯膽

儘管美國對日本綏靖,日本又好賭成性,但是日本人也不傻,知道尋找盟友的重要性。

中日甲午戰爭時期,日本得到了當時的世界霸主:英國的半公開支持以及美、德、法、俄四國的默認;日俄戰爭時期,日本與英國結為同盟,美國支持日本,法國、德國等都在不同場合跟俄國人使壞。

到了二戰前期,日本想要圖謀的地區恰恰都是英美等國的勢力範圍,英美列強自然不可能與日本結盟。俗話說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同樣與英美不對付的德國就成了日本的盟友。

日美恩仇錄——日本為什麼敢押上身家性命與美國賭國運

德意日三國

懷有共同目標的德日雙方於1940年9月在東京舉行談判,意大利隨後也加入談判。9月27日三國在柏林簽訂軍事同盟條約,即《德意日三國同盟條約》,通稱《三國軸心協定》,又稱《柏林公約》。

不過這個盟友實際上並沒有發揮多大作用,畢竟德日之間隔著歐亞大陸,就算海路還隔著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援助有限。不過有了盟友的幫助,至少日本不是孤立無援,而且在日本南下的過程中還需要德國在歐洲的配合,大家多點開花,使得英美列強顧頭不顧腚。

作為條約的補充,1941年12月11日,三國又簽署了《德意日聯合作戰協定》,軸心國法西斯軍事同盟正式成立,日本底氣自然更足。

日美恩仇錄——日本為什麼敢押上身家性命與美國賭國運

遭受襲擊的珍珠港

日本對美國軍事情報工作奠定基礎

在甲午戰爭、日俄戰爭中,日本的情報工作取得了重大的成果,使日本得以取勝。而隨著美日在太平洋地區的爭奪不斷展開,美日之間終有一戰,日本對美情報工作自然成為重中之重。

除了增加情報機構、加強自身保密工作,1937年,日本特高課海軍軍官守川秀谷潛入美國駐神戶領事館,獲得了最新式的美國密碼機,並且藉此得到了大量美國海軍情報。

日本還派遣各種船隻進行諜報收集工作,大量日本“漁船”打著捕魚的旗號穿梭於夏威夷、巴拿馬、阿拉斯加等地,蒐集美軍的戰略情報,分析美軍從大西洋增援的時間與速度;日本僑民也為情報蒐集提供了大量便利;日德同盟也使得日本可以從德國那裡得到許多情報;通過收買美國人來獲取情報也是主要來源之一。

日美恩仇錄——日本為什麼敢押上身家性命與美國賭國運

飛越夏威夷的日本戰機

日本設在火奴魯魯的總領事館實際上已經成為了日本的間諜總部,在日軍偷襲珍珠港之前,分佈在夏威夷島的間諜達到了239人,整個太平洋艦隊基地被日本摸了個透徹。

當然氣候也是重要情報。為了蒐集攻擊夏威夷的機動部隊的航線上各種水文、氣候情況,日本派遣“撤僑”郵船航行在北太平洋,獲得大量一手資料。

為了迷惑美國,駐美大使野村吉三郎在美國的9個月內同科德爾·赫爾舉行了45次會談,同羅斯福舉行了9次會談,沒有解決任何問題。

就這樣,日本為襲擊珍珠港做好了情報方面的準備,參謀部在此基礎上制定了詳盡的夏威夷作戰計劃,並且將時間定在了12月7日,正好是週日,美軍慣例休息的時候。

日美恩仇錄——日本為什麼敢押上身家性命與美國賭國運

甲午戰爭中的日本海軍

上身家性命孤注一擲的賭徒心理

在對中國的甲午戰爭前後,1890年後,日本拿出國家財政收入的60%來發展海、陸軍,1893年2月為了解決海軍經費問題,明治天皇拿出皇室開支充作軍費,各級官員捐出十分之一的俸祿建造艦船,民間捐款亦十分的積極和踴躍。

可以說日本是以舉國之力與當時的中國作戰,押上全部身家進行豪賭,而且獲利豐厚,讓日本成功建立金本位制,建立起了強大的陸海軍,成為亞洲一霸。

在日俄戰爭中,日本再次押上身家性命進行豪賭,儘管所獲不如甲午戰爭豐厚,而且日本本身也損失慘重,但是依然獲得了不少利益,迫使俄國承認日本對朝鮮的佔領;接管了俄國在遠東地區的所有利益。

也因為日俄戰爭的勝利,使得日本成功躋身世界列強之列,擁有參與瓜分世界的話語權,得以參與一戰分贓,參與國際聯盟的成立,成為國聯五大常任理事國之一,國際地位空前提高,所獲得的政治利益是無法用金錢來形容的。

日美恩仇錄——日本為什麼敢押上身家性命與美國賭國運

日俄戰爭

兩次豪賭的勝利,使得日本即便面對美國這個當時的超級工業大國也依然毫不膽怯,自信能夠博得萬中無一的概率。

儘管當時日本軍隊尤其是海軍中有不少將領都有留美或者赴美考察的經驗,對美國的戰爭潛力相當清楚。

但是他們依然決定像甲午戰爭和日俄戰爭一樣賭一把,押上身家性命集中力量藉助襲擊珍珠港來擊敗太平洋艦隊,打擊美國的戰爭信心,利用美國人的厭戰情緒迫使美國回到談判桌前做出讓步,避免與美國過早的全面開戰。

日美恩仇錄——日本為什麼敢押上身家性命與美國賭國運

在法屬印度支那的河內(現在的越南)市內行軍的日軍第21師團

美國對日本的制裁,成為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德國攻佔法國、荷蘭等國之後,日本加緊了在這些地區的擴張,美國再次試圖用談判的方式解決問題,並要求日本無條件從中國撤軍。

但是此時的日本已經沒有退路也不願意退,不願向美國服軟,最終美國於1940年9月26日發佈命令,宣佈除西半球和英國外,管制所有等級的廢鋼鐵的出口,這對日本來說是個重大打擊,但還不夠致命,因為日本在此前已經囤積了大量的鐵礦和廢鋼鐵。

迫在眉睫的石油禁運才是致命打擊。日本海陸軍一致認為一定要奪取東南亞豐富的石油和原料。1941年7月2日,日本召開御前會議,不惜一切代價也要南下印度支那。

1941年7月24日,日本出兵佔領印度支那南部。

日美恩仇錄——日本為什麼敢押上身家性命與美國賭國運

時任美國總統富蘭克林·德拉諾·羅斯福

作為應對,1941年7月26日,美國宣佈凍結所有日本在美國的所有資產,將所有金融、進出口產品等置於美國政府管制之下,希望藉此迫使日本妥協,退出印度支那。

1941年7月27日,荷印當局宣佈凍結所有日本資產,28日又廢除了1940年11月簽署的石油協議,停止向日本提供石油。

這對日本是一個致命打擊。日本90%以上的石油依靠進口,當時日本每年石油產量僅為400萬升,僅夠海軍一個月消耗;庫存為9400萬升,僅能維持兩年,沒有了石油,戰爭機器將會停止前進,國民經濟陷入崩潰。

1941年7月31日,日本海軍軍令部長永野修身覲見天皇時說:“有了三國同盟,就不可能調整對美邦交,從而石油來源斷絕,這樣下去,眼前僅有兩年的貯藏量,倘若打起仗來,一年半就消耗罄盡,與其這樣,不如馬上動手,舍此別無他途。”

日美恩仇錄——日本為什麼敢押上身家性命與美國賭國運

出發轟炸珍珠港前,日軍飛行員接受任務指示

1941年9月6日,日本御前會議批准了陸海軍部制定的《帝國國策施行要領》,規定:以10月下旬為目標完成戰爭準備;如果外交談判到10月上旬尚未達到日本要求時,立即下決心對美開戰。

1941年11月18日,日本談判代表提醒美國政府,除非放棄制裁,否則戰爭無法避免;11月20日又提出“絕對的最後建議”,而美國亦於11月26日向日本遞交了備忘錄,表明立場,該備忘錄也被日本視為最後通牒。

美日之間的戰爭已經箭在弦上,不得不發。

日美恩仇錄——日本為什麼敢押上身家性命與美國賭國運

日本投降簽字儀式在密蘇里號戰列艦上進行

也正是基於以上種種原因,使得當時的日本認為自己不得不打、也必須要打美國,不敢也得敢,除此之外沒有第二選擇,因此也就有了偷襲珍珠港的那一幕。

可惜日本人打錯了算盤,儘管確實取得了對珍珠港戰術上的勝利,戰略上卻輸的一塌糊塗,美國不僅沒有就此屈服,與日本人回到談判桌前,反而激發了美國民間參戰的熱情,全力發動戰爭機器開啟了對日本的全面戰爭,太平洋艦隊在修復後重新出徵,將日本徹底擊敗。

日本的這場豪賭,不僅沒有達成目的,反而加速了自己的滅亡,可謂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的典範,帶給我們的思考和警示,也依然值得我們去細細品味,不斷提醒我們:好戰必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