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3 特斯拉等外資品牌首上推薦目錄,動力電池市場全面放開!本土企業如何直面外資競爭?

特斯拉等外資品牌首上推薦目錄,動力電池市場全面放開!本土企業如何直面外資競爭?

特斯拉等外資品牌首上推薦目錄,動力電池市場全面放開!本土企業如何直面外資競爭?

“動力電池行業的狼來了。”近期,工業和信息化部發布的一則常規目錄讓行業內發出這樣的感慨。

特斯拉等外资品牌首上推荐目录,动力电池市场全面放开!本土企业如何直面外资竞争?特斯拉等外资品牌首上推荐目录,动力电池市场全面放开!本土企业如何直面外资竞争?

根據《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推薦車型目錄(2019年第11批)》,搭載外資電池的新能源汽車將首次在中國獲得補貼。這意味著,繼今年6月份電池“白名單”廢除後,中國動力電池市場正式向外資開放。

此次公佈的推薦車型中共有26款乘用車,其中純電動汽車22款,包括即將國產的特斯拉純電轎車。目前,特斯拉國產後的電池供應商花落誰家尚不明晰,不過進入補貼目錄之後,相關車型大概率將獲得補貼。除特斯拉之外,外資品牌奔馳、豐田也都進入了推薦目錄。

過去幾年內,中國對新能源汽車的補貼與所選擇的動力電池生產企業強相關,搭載電池“白名單”企業生產的電池並進入上述推薦目錄,是獲得補貼的第一步。因此,近年來以特斯拉為主的進口新能源汽車,一直未有補貼,國內新能源汽車企業及動力電池企業,也享受了幾年的快速發展“窗口期”。

特斯拉等外资品牌首上推荐目录,动力电池市场全面放开!本土企业如何直面外资竞争?

但產業的真正成熟離不開市場檢驗,隨著新能源汽車銷量與保有量的逐漸增加,相關部門也在引導產業由政策驅動向市場驅動的方向發展。一方面,新能源汽車補貼逐年減少,2020年底將完全退出市場,另一方面,動力電池“白名單”也在今年6月下旬宣佈廢除。

顯然,在補貼完全退坡之前,中國的新能源汽車產業將首先面臨來自外資同行的競爭,動力電池行業首當其衝。

外資電池徹底放開

從最新公佈的目錄看,特斯拉、奔馳、豐田等外資品牌的新能源車型都進入了補貼序列。其中,特斯拉進入目錄的車型申報了兩個版本,對應不同的電池系統能量密度和續航里程。

特斯拉的同一款車型為何會出現這種差異?這或在一定程度上與特斯拉選取的供應商不止一家有關。今年以來,特斯拉被曝與多家動力電池企業達成了“不排他”協議,“緋聞”對象包括寧德時代、LG化學等。

特斯拉的電池供應商一直撲朔迷離。

電池中國網動力電池應用分會研究部的一篇報告指出,入選推薦目錄的特斯拉車型,搭載的是“特斯拉(上海)自產的三元電池”。

特斯拉的確一直自產電池模組,不過電芯將由誰提供?

一位長期觀察特斯拉的人士對記者分析,該車型之所以出現兩種能量密度,是因為搭載了松下和LG化學兩家公司的電池單體(即電芯)。

“這是首次出現搭載國外電池單體的車型進入補貼目錄的情況。”該人士指出,除了特斯拉,北京奔馳和廣汽豐田的兩款車也都進入了補貼目錄,它們搭載的也都不是國產電池。

特斯拉並未回應具體使用哪家公司的電芯,但自從動力電池“白名單”廢除以來,外資企業生產的電池以及搭載這些電池的汽車進入補貼目錄,只是遲早的事。

特斯拉等外资品牌首上推荐目录,动力电池市场全面放开!本土企业如何直面外资竞争?

2015年3月,工信部發布《汽車動力蓄電池行業規範》,將搭載獲批企業生產的電池作為拿到新能源汽車補貼的基礎性條件,此後工信部先後發佈四批動力電池生產企業目錄(即“白名單”),為中國的動力電池產業築起了一道“牆”。

信息顯示,入選的57家電池廠商均為本土企業,而此前上汽、長安、奇瑞等多家車企使用的松下、三星、LG化學等日韓電池廠商均不在列。由於與補貼掛鉤,這些外資電池企業只能暫時退出了中國市場。

不過,“白名單”早已與行業發展情況脫節。

記者此前瞭解到,在實際操作中,“白名單”執行並沒有那麼嚴格,部分沒有使用“規定”電池的車型,也進入了工信部的產品目錄,與此同時,隨著市場集中度提升,部分“白名單”中的企業卻已經縮減業務甚至破產。

業內分析認為,取消電池“白名單

”、向外資放開動力電池市場,是中國新能源汽車從政策驅動邁向市場驅動的關鍵一步,只有更多有實力的企業入局,才能更快地增加產能並以降低成本,實現新能源汽車的真正發展。

市場化是大勢所趨,放開“白名單”之外,逐漸退坡的補貼更是推動行業市場化的直接舉措。

近日公佈的《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21-2035年)》(徵求意見稿)也明確提出,要推動動力電池企業優化重組,提高產業集中度。

降低成本是關鍵

在行業政策的支持和鼓勵下,近年來國內一批動力電池企業迅速成長,包括寧德時代、比亞迪、國軒高科等,也包括近期登陸科創板的孚能科技。其中,寧德時代已經成為業內“霸主”,最新數據顯示,今年前三季度寧德時代在國內市場的佔有率已經提升至51%。

在市場逐漸放開的趨勢下,外資動力電池企業也紛紛在中國進行了佈局。2018年,LG化學在南京落地了動力電池投資項目,松下也計劃在大連工廠專門製造用於電動車的電池。

值得一提的是,特斯拉國產後的電池供應商,松下和LG化學都是熱門傳聞對象。其中,松下是特斯拉“熟悉”的合作伙伴,美產特斯拉便是由松下供貨。

特斯拉的“舉棋不定”和“兩手準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動力電池行業競爭之激烈。而在中國市場快速發展了幾年的本土品牌,這一次能否直面外資品牌的競爭呢?

一位接近動力電池行業的人士對記者表示,外資動力電池的競爭優勢主要是技術與成本控制,在市場上形成了一定“壁壘”。以松下為例,有產業分析指出,儘管同樣生產的是三元鋰電池,但松下採用的是另外一種配比的原料,可以在提升能量密度的同時降低成本。

不過,在近幾年的發展中,隨著規模提升,國內動力電池的成本也在逐年降低。以寧德時代為例,2015年其動力電池系統價格為2.27元/Wh,2018年降至1.16元/Wh,年均複合下降約20%。

國內動力電池企業也在降本方面進行了諸多嘗試。

例如,比亞迪和寧德時代都在研發CTP(Cell to Pack,無模組動力電池包)技術,試圖用更精簡的電池包內部設計來提升電池性能,億緯鋰能等企業也在年報中表示要提升產線的自動化水平,來提升良品率,降低成本。

CTP技術尚有很多難關需要攻克,不過近期有消息顯示,寧德時代的CTP電池包已經進入批量導入商業生產的階段。在12月6日寧德時代與北汽新能源深化戰略合作的簽約儀式上,寧德時代董事長曾毓群表示:“CTP技術將覆蓋到北汽新能源現有和即將推出的全部主流車型。”

提升技術水平、降低成本是關鍵法門,以寧德時代為代表的中國動力電池企業即將迎來市場的真正“檢閱”。

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立即與我們聯繫,我們將及時處理。以上未標明來源、無水印的圖片均來自圖蟲創意。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