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30 天梯石棧相勾連:從古蜀道的開闢看四川的歷史發展

  • 畫地為史系列第2期-四川篇2

“沒有蜀道,就沒有天府之國。反之,沒有天府之國,就沒有蜀道的擴大發展。”——文化學者譚繼和

一、蜀道開闢的阻礙與前提——四川的封閉地形

“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使人聽此凋朱顏!”詩仙李白的這段話想必讀過《蜀道難》的人都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蜀道的艱難險阻到了一個什麼樣的地步?比上青天還難,人們光聽到就會大驚失色。那麼你心中是否有過疑問,蜀道為什麼如此之難呢?

天梯石棧相勾連:從古蜀道的開闢看四川的歷史發展


這一點李白在詩中也有解釋——蜀道是用“天梯石棧相勾連”的。天梯石棧勾連起來的道路?蜀道為什麼會以這樣一個形態出現?在飛揚看來,其根本原因在於蜀地的封閉地形,這也是蜀道開闢的阻礙和前提。

四川的地理非常獨特,在他的中東部有一個以自身命名的巨大地貌區域——四川盆地。盆地,顧名思義就是一個相對於四周凹陷的地區,如同一個水盆,四周高中間低。這樣的地形有一個最大的特點,那就是封閉,四川盆地作為我國四大盆地之一,就更是如此了。

天梯石棧相勾連:從古蜀道的開闢看四川的歷史發展

總體上四川盆地被周圍的山地和高原緊緊圍繞,除東側的長江三峽有缺口外,其它部分密不透風:

盆地北緣是近東西走向的大巴山和秦嶺,與盆地的相對高差有500~1000米;西緣是青藏高原,相對高差更是達到1000米以上;南緣是雲貴高原,橫貫著氣勢磅礴的大婁山;盆地東側是長江三峽,長江深切出的河谷是四川盆地四周唯一的大缺口。

倘若從高空俯瞰四川地區,結合地理與歷史人文我們會發現兩個非常重要的點:

第一個點:四川的中心——深陷四川盆地的“天府之國”成都平原;第二個點:歷史上離四川最近的中國文明中心——四川東北方向、陝西中部的關中平原。

天梯石棧相勾連:從古蜀道的開闢看四川的歷史發展

因此,四川想要突破其封閉的地形與外界溝通,最好的方向就是向東北走,開闢道路,抵達關中。總體上這一方向是非常清楚的,可是實施起來卻並非那麼容易:

因為這時我們還會發現,在這兩個點之間橫貫著兩條近東西向的大山脈,這兩條山脈,山勢雄偉,山坡陡峭,溝谷深切,它們就是秦嶺和大巴山。

但是,山川相阻又如何?秉承著“愚公移山”古老傳說的華夏先民們從來都不會畏懼地理上的阻隔,既然兩條巨大的山脈阻擋了道路,那麼我們就搭天梯修石棧,穿越山谷。

經年累月,生生不息,穿巴山,跨秦嶺,四川盆地到關中平原,巴蜀大地與八百里秦川,一條條西南—東北走向的道路開闢了出來,蜀道之名,千古永傳。

天梯石棧相勾連:從古蜀道的開闢看四川的歷史發展

古蜀道示意圖


二、蜀道簡介——廣義與狹義都是對外交流的要義

"巫山七百里,巴水三回曲。笛聲下復高,猿啼斷還續。""建平督郵道,魚復永安宮。若奏巴渝曲,時當君思中。"——南朝梁簡文帝《蜀道難》

從範圍上看蜀道可以有廣義和狹義之分,以上南朝梁簡文帝所寫的就是廣義的蜀道,它包含四川通往毗鄰各省的通道,向東經長江三峽而下的水路自然也在其中。而狹義的蜀道僅指連接關中與成都平原,穿越秦嶺大巴山的一系列川陝道路的統稱。

由於李白名作《蜀道難》的巨大影響力,唐朝之後通常人們所認為的"蜀道"一般就是特指狹義的交通川陝的道路了。我上文所寫的,也是這一概念。

天梯石棧相勾連:從古蜀道的開闢看四川的歷史發展

古蜀道線路圖


以穿越秦嶺河和穿越大巴山為分界,蜀道大體上可分為南北兩大段:

穿越秦嶺的北線4條:自西向東依次為,陳倉道、褒斜道、儻駱道、子午道。

穿越巴山的南線3條:自西向東依次為,金牛道、米倉道、荔枝道。

而這南北兩大段的主要交匯樞紐,是夾在秦嶺和大巴山之間的漢中盆地。

總之不管是廣義還是狹義,蜀道的開闢,都是處在四周封閉的四川盆地中的蜀民為了對外交流和做出的努力,懸崖峭壁、奇峰峻嶺,天梯石棧、行樹石門,自成體系的蜀道不僅僅是幾條道路那麼簡單,它凝結著巴蜀先民的汗水與智慧,承載著特殊時空的歷史與文明。

三、蜀道的開闢串聯起四川的歷史發展

  • 1.金牛道—褒斜道,秦滅古蜀,秦漢時期的天府之國
“有蜀候蠶叢,其目縱,始稱王。次王曰柏灌,次王曰魚鳧。”“後有王曰杜宇,教民務農。"“會有水災,其相開明決玉皇山以除水害。帝遂委以政事,法堯舜禪授之義,禪位於開明……開明位號曰叢帝。"——《華陽國志·蜀志》

據《華陽國志·蜀志》記載,先秦時期四川地區存在著一個古蜀國,這個國家從蠶叢氏到開明氏一共延續了一千七百多年,戰國中期,隨著第一條蜀道的開闢,古蜀國滅亡,蜀地從此納入中華文明的核心圈落。


巴蜀地區最早的地方誌書《本蜀論》記載:“秦惠王欲伐蜀而不知道,作五石牛,以金置尾下,言能屎金,蜀王負力,令五丁引之,成(蜀)道。秦使張儀、司馬錯尋路滅蜀,因曰石牛道。”可見這第一條蜀道石牛道(也叫金牛道)的開闢,從此改變了蜀地的歷史。

天梯石棧相勾連:從古蜀道的開闢看四川的歷史發展


然而金牛道只是由漢中到成都,離秦國的核心關中地區還有著秦嶺的阻隔。秦滅古蜀國後,秦王將蜀地當作大後方來經營,以此作為爭霸天下的基礎,為了開發蜀地,秦國修建了另一條由關中平原跨秦嶺到漢中的蜀道,與滅古蜀國所走的金牛道連接,構建起了第一條從關中平原到成都平原的完整蜀道:金牛道—褒斜道,《戰國策·秦策》記載"棧道千里,通於蜀漢"。

因為這條蜀道的構建,秦國正式開始了對蜀地的強力推動,四川迎來了歷史上的第一大發展。

沿著這條蜀道,“秦民萬家入蜀”,關中地區的秦民長期地、大批地向巴蜀移民,將中原地區的先進文化和技術傳入四川,對四川的發展與繁榮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

天梯石棧相勾連:從古蜀道的開闢看四川的歷史發展

李冰父子從蜀道前往成都平原修建都江堰


另一方面,秦國派李冰父子從蜀道前往成都平原修建都江堰,此後,成都平原,水旱從人,農業得到飛速發展,時無荒年,天下謂之天府,成都平原正式得名“天府之國”。

金牛道—褒斜道的開闢,使秦國對蜀地的開發進程大大加快,四川地區在不太長的時間內,在政治、經濟、文化諸方面都趕上並達到全國的先進水平,到了漢代,四川呈現出了“世平道治,民物阜康”的繁榮氣象,這一興盛的高度,直到數百年後的唐宋才被超越。

  • 2.荔枝道—子午道,一騎紅塵,唐宋盛世的揚一益二
長安回望繡成堆,山頂千門次第開。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唐·杜牧《過華清宮絕句三首·其一》

我要介紹的第二條古蜀道,因杜牧的這首詩而得名,也因之而承載了太多的豐富內涵。

天梯石棧相勾連:從古蜀道的開闢看四川的歷史發展


據《舊唐書》、《新唐書》等史籍記載:唐天寶年間(742—756),唐玄宗為滿足寵妃楊玉環食新鮮荔枝的喜好,頒旨在涪州(今重慶市涪陵區)建優質荔枝園,修整涪州到長安的道路,在涪州置專驛。驛使們在涪州的驛站裡把採摘下的荔枝帶葉密封於竹筒中,然後裝籠上馬,飛奔進入蜀道。他們二十里一換人,六十里一換馬,片刻不停,越巴山山脈,至西鄉縣,又東北取子午谷路越大秦嶺,入子午谷,約六百三十里至長安,整個過程只耗時7天7夜,呈到楊貴妃面前的荔枝仍然新鮮如初。

荔枝道—子午道,這條從涪州到長安的蜀道近乎一條直線,一千多年前,正是通過這條路,憑藉著當時的科技水平所能達到的最快速度,楊貴妃吃到了最新鮮的荔枝,同時蜀地也迎來的最快速的發展和最高度的繁榮。

天梯石棧相勾連:從古蜀道的開闢看四川的歷史發展


東漢末年到魏晉南北時期的連年戰亂使四川地區的社會經濟遭到了巨大的破壞,四川人口最少時甚至減少到了20-30萬戶。進入隋唐政局穩定後,關中地區的漢族人口開始沿著子午道—荔枝道這條通向蜀地的最短道路向著沃野千里的四川進發了。

大批漢族人口的遷入,為人丁稀少的蜀地注入了活力,同時蜀道沿線的商貿發展也得到了極大的繁榮。這條道路上咽喉重鎮的陝西漢中鎮巴縣,當時民間流傳著“一條黃龍(火紙)出川去,一條白龍(棉花)入川來”的說法。

盛唐時期,四川也隨全國的繁榮而經濟文化發展到全盛,當時天下盛傳“揚一益二”的說法。揚指江南地區,益指的就是四川,也就是說當時的四川是全國僅次於江南的繁榮富庶地帶。

天梯石棧相勾連:從古蜀道的開闢看四川的歷史發展

出現在四川的世界上最早的紙幣——益州交子


到了宋朝,四川成為了當時經濟最發達的地區,紡織業、茶馬貿易、造紙印刷業馳名天下,更誕生了世界上最早的紙幣——益州交子

荔枝道—子午道,一騎紅塵中有專屬於唐明皇和楊貴妃的愛情故事,更承載著四川“揚一益二”的繁榮歷史。

  • 3.長江三峽之水路,溯游而上,明清之際湖廣填四川

最後一條串聯起四川歷史發展的蜀道是廣義的蜀道中的長江三峽水道,這條水道作為湖廣填四川大移民的重要路線,為四川輸送了大部分的人口,直接促進了明末清初戰亂後四川人口的快速恢復。

天梯石棧相勾連:從古蜀道的開闢看四川的歷史發展


明末清初,四川地區發生了明末農民起義、南明與清軍交戰、清初三藩叛亂等長達幾十年的連續戰亂,使得四川地區的社會經濟幾乎遭受到了毀滅性的打擊:

清初的《四川通志》記載:“蜀自漢唐以來,生齒頗繁,煙火相望。及明末兵燹之後,丁口稀若晨星。"

順治十八年(1661年),四川全省人口僅16090戶。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仍只有18090戶,估計全省在籍人口不足10萬人。四川的土地大量荒蕪,順治年間全省耕地僅一萬多頃。

天梯石棧相勾連:從古蜀道的開闢看四川的歷史發展

湖廣填四川

幸而其後一次規模超過百萬級的人口大遷移為幾近荒蕪的巴蜀大地帶來了新生,這次人口遷移就是著名的湖廣填四川。之所以“湖廣”命名是因為往四川的移民主體是湖廣人(湖南、湖北),而成長在水網密佈的長江兩畔的湖廣人,大多數選擇了四川盆地的四周唯一的缺口長江三峽進入四川。

作家王雨有考證:“由長江水路入蜀,移民沿著江漢平原,順著長江,穿過三峽,跋山涉水,進入重慶,分流到川西平原。從這條道路進入的移民,從湖北、湖南到四川落業的最多。這條水路從湖北進入最為方便,湖南次之。”

進入四川后,湖廣人帶來的方言、習俗、建築風格、生產工藝等與地方的特點想融合,對四川影響至深。如清初,湖廣移民帶來種麻(苧麻)、織布技術,與當地織造相融合。康熙後期榮昌地區形成了一種特色的夏布,道光時期經山西客商的販運,這種夏布遠銷省外。清光緒《榮昌縣誌》記載,縣內“各鄉遍地種麻,婦女勤績成布,白細輕軟較甚於葛。山陝直隸客商,每歲必來榮採買,遠至京都發賣。”民國時期,全縣擁有夏布織布機5000多臺,全國產銷70萬匹,大都出口韓日、歐美、南洋等國家。

天梯石棧相勾連:從古蜀道的開闢看四川的歷史發展


沿長江溯游而上,蜀道之難,難不住填四川的湖廣人,這一條獨特的蜀道和天生與水親近的湖廣人最為契合,是湖廣人成為明末清初後成為移民四川的主體人口的重要原因,也為四川的文化增添了多元的色彩。

四、小結:蜀道,四川歷史發展的一個縮影

在上一部分我通過三條蜀道串聯起了四川歷史的發展,從蜀道的開闢這一獨特的角度展現出四川歷史的別樣色彩,它們是:

1.金牛道—褒斜道,秦滅古蜀,秦漢時期的天府之國

2.荔枝道—子午道,一騎紅塵,唐宋盛世的揚一益二

3.長江三峽之水路,溯游而上,明清之際湖廣填四川

四川盆地天然的封閉地形是蜀道開闢的最大阻礙,又是基本前提,不畏艱險的巴蜀先民用愚公移山般的精神鑿開了地理上的桎梏,不管是廣義的蜀道還是狹義的蜀道所展現的都是川人對外交流的第一要義。

天梯石棧相勾連:從古蜀道的開闢看四川的歷史發展


最封閉的地形卻孕育出了最開放包容的文化,這是巴蜀的博大也是川人的智慧,而蜀道是這其中不可或缺的橋樑。成都平原與關中平原,天府之國、揚一益二,四川盆地與長江三峽,人口大遷移、湖廣填四川,蜀道是溝通地域的橋樑,更是四川歷史發展的一個縮影。

參考文獻:《華陽國志》常璩;《本蜀論》來敏;《新唐書》《舊唐書》;《四川通志》;《蜀道難難不住湖廣人填四川》;《古代四川歷史發展的高潮和低潮》等



文|飛揚 圖|網絡與製作



我是飛揚,一個學習地球科學的理工男,畫地為史,從地理的獨特角度解讀歷史與人文。

(此處已添加圈子卡片,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