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30 天梯石栈相勾连:从古蜀道的开辟看四川的历史发展

  • 画地为史系列第2期-四川篇2

“没有蜀道,就没有天府之国。反之,没有天府之国,就没有蜀道的扩大发展。”——文化学者谭继和

一、蜀道开辟的阻碍与前提——四川的封闭地形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诗仙李白的这段话想必读过《蜀道难》的人都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蜀道的艰难险阻到了一个什么样的地步?比上青天还难,人们光听到就会大惊失色。那么你心中是否有过疑问,蜀道为什么如此之难呢?

天梯石栈相勾连:从古蜀道的开辟看四川的历史发展


这一点李白在诗中也有解释——蜀道是用“天梯石栈相勾连”的。天梯石栈勾连起来的道路?蜀道为什么会以这样一个形态出现?在飞扬看来,其根本原因在于蜀地的封闭地形,这也是蜀道开辟的阻碍和前提。

四川的地理非常独特,在他的中东部有一个以自身命名的巨大地貌区域——四川盆地。盆地,顾名思义就是一个相对于四周凹陷的地区,如同一个水盆,四周高中间低。这样的地形有一个最大的特点,那就是封闭,四川盆地作为我国四大盆地之一,就更是如此了。

天梯石栈相勾连:从古蜀道的开辟看四川的历史发展

总体上四川盆地被周围的山地和高原紧紧围绕,除东侧的长江三峡有缺口外,其它部分密不透风:

盆地北缘是近东西走向的大巴山和秦岭,与盆地的相对高差有500~1000米;西缘是青藏高原,相对高差更是达到1000米以上;南缘是云贵高原,横贯着气势磅礴的大娄山;盆地东侧是长江三峡,长江深切出的河谷是四川盆地四周唯一的大缺口。

倘若从高空俯瞰四川地区,结合地理与历史人文我们会发现两个非常重要的点:

第一个点:四川的中心——深陷四川盆地的“天府之国”成都平原;第二个点:历史上离四川最近的中国文明中心——四川东北方向、陕西中部的关中平原。

天梯石栈相勾连:从古蜀道的开辟看四川的历史发展

因此,四川想要突破其封闭的地形与外界沟通,最好的方向就是向东北走,开辟道路,抵达关中。总体上这一方向是非常清楚的,可是实施起来却并非那么容易:

因为这时我们还会发现,在这两个点之间横贯着两条近东西向的大山脉,这两条山脉,山势雄伟,山坡陡峭,沟谷深切,它们就是秦岭和大巴山。

但是,山川相阻又如何?秉承着“愚公移山”古老传说的华夏先民们从来都不会畏惧地理上的阻隔,既然两条巨大的山脉阻挡了道路,那么我们就搭天梯修石栈,穿越山谷。

经年累月,生生不息,穿巴山,跨秦岭,四川盆地到关中平原,巴蜀大地与八百里秦川,一条条西南—东北走向的道路开辟了出来,蜀道之名,千古永传。

天梯石栈相勾连:从古蜀道的开辟看四川的历史发展

古蜀道示意图


二、蜀道简介——广义与狭义都是对外交流的要义

"巫山七百里,巴水三回曲。笛声下复高,猿啼断还续。""建平督邮道,鱼复永安宫。若奏巴渝曲,时当君思中。"——南朝梁简文帝《蜀道难》

从范围上看蜀道可以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以上南朝梁简文帝所写的就是广义的蜀道,它包含四川通往毗邻各省的通道,向东经长江三峡而下的水路自然也在其中。而狭义的蜀道仅指连接关中与成都平原,穿越秦岭大巴山的一系列川陕道路的统称。

由于李白名作《蜀道难》的巨大影响力,唐朝之后通常人们所认为的"蜀道"一般就是特指狭义的交通川陕的道路了。我上文所写的,也是这一概念。

天梯石栈相勾连:从古蜀道的开辟看四川的历史发展

古蜀道线路图


以穿越秦岭河和穿越大巴山为分界,蜀道大体上可分为南北两大段:

穿越秦岭的北线4条:自西向东依次为,陈仓道、褒斜道、傥骆道、子午道。

穿越巴山的南线3条:自西向东依次为,金牛道、米仓道、荔枝道。

而这南北两大段的主要交汇枢纽,是夹在秦岭和大巴山之间的汉中盆地。

总之不管是广义还是狭义,蜀道的开辟,都是处在四周封闭的四川盆地中的蜀民为了对外交流和做出的努力,悬崖峭壁、奇峰峻岭,天梯石栈、行树石门,自成体系的蜀道不仅仅是几条道路那么简单,它凝结着巴蜀先民的汗水与智慧,承载着特殊时空的历史与文明。

三、蜀道的开辟串联起四川的历史发展

  • 1.金牛道—褒斜道,秦灭古蜀,秦汉时期的天府之国
“有蜀候蚕丛,其目纵,始称王。次王曰柏灌,次王曰鱼凫。”“后有王曰杜宇,教民务农。"“会有水灾,其相开明决玉皇山以除水害。帝遂委以政事,法尧舜禅授之义,禅位于开明……开明位号曰丛帝。"——《华阳国志·蜀志》

据《华阳国志·蜀志》记载,先秦时期四川地区存在着一个古蜀国,这个国家从蚕丛氏到开明氏一共延续了一千七百多年,战国中期,随着第一条蜀道的开辟,古蜀国灭亡,蜀地从此纳入中华文明的核心圈落。


巴蜀地区最早的地方志书《本蜀论》记载:“秦惠王欲伐蜀而不知道,作五石牛,以金置尾下,言能屎金,蜀王负力,令五丁引之,成(蜀)道。秦使张仪、司马错寻路灭蜀,因曰石牛道。”可见这第一条蜀道石牛道(也叫金牛道)的开辟,从此改变了蜀地的历史。

天梯石栈相勾连:从古蜀道的开辟看四川的历史发展


然而金牛道只是由汉中到成都,离秦国的核心关中地区还有着秦岭的阻隔。秦灭古蜀国后,秦王将蜀地当作大后方来经营,以此作为争霸天下的基础,为了开发蜀地,秦国修建了另一条由关中平原跨秦岭到汉中的蜀道,与灭古蜀国所走的金牛道连接,构建起了第一条从关中平原到成都平原的完整蜀道:金牛道—褒斜道,《战国策·秦策》记载"栈道千里,通于蜀汉"。

因为这条蜀道的构建,秦国正式开始了对蜀地的强力推动,四川迎来了历史上的第一大发展。

沿着这条蜀道,“秦民万家入蜀”,关中地区的秦民长期地、大批地向巴蜀移民,将中原地区的先进文化和技术传入四川,对四川的发展与繁荣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天梯石栈相勾连:从古蜀道的开辟看四川的历史发展

李冰父子从蜀道前往成都平原修建都江堰


另一方面,秦国派李冰父子从蜀道前往成都平原修建都江堰,此后,成都平原,水旱从人,农业得到飞速发展,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成都平原正式得名“天府之国”。

金牛道—褒斜道的开辟,使秦国对蜀地的开发进程大大加快,四川地区在不太长的时间内,在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都赶上并达到全国的先进水平,到了汉代,四川呈现出了“世平道治,民物阜康”的繁荣气象,这一兴盛的高度,直到数百年后的唐宋才被超越。

  • 2.荔枝道—子午道,一骑红尘,唐宋盛世的扬一益二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唐·杜牧《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

我要介绍的第二条古蜀道,因杜牧的这首诗而得名,也因之而承载了太多的丰富内涵。

天梯石栈相勾连:从古蜀道的开辟看四川的历史发展


据《旧唐书》、《新唐书》等史籍记载:唐天宝年间(742—756),唐玄宗为满足宠妃杨玉环食新鲜荔枝的喜好,颁旨在涪州(今重庆市涪陵区)建优质荔枝园,修整涪州到长安的道路,在涪州置专驿。驿使们在涪州的驿站里把采摘下的荔枝带叶密封于竹筒中,然后装笼上马,飞奔进入蜀道。他们二十里一换人,六十里一换马,片刻不停,越巴山山脉,至西乡县,又东北取子午谷路越大秦岭,入子午谷,约六百三十里至长安,整个过程只耗时7天7夜,呈到杨贵妃面前的荔枝仍然新鲜如初。

荔枝道—子午道,这条从涪州到长安的蜀道近乎一条直线,一千多年前,正是通过这条路,凭借着当时的科技水平所能达到的最快速度,杨贵妃吃到了最新鲜的荔枝,同时蜀地也迎来的最快速的发展和最高度的繁荣。

天梯石栈相勾连:从古蜀道的开辟看四川的历史发展


东汉末年到魏晋南北时期的连年战乱使四川地区的社会经济遭到了巨大的破坏,四川人口最少时甚至减少到了20-30万户。进入隋唐政局稳定后,关中地区的汉族人口开始沿着子午道—荔枝道这条通向蜀地的最短道路向着沃野千里的四川进发了。

大批汉族人口的迁入,为人丁稀少的蜀地注入了活力,同时蜀道沿线的商贸发展也得到了极大的繁荣。这条道路上咽喉重镇的陕西汉中镇巴县,当时民间流传着“一条黄龙(火纸)出川去,一条白龙(棉花)入川来”的说法。

盛唐时期,四川也随全国的繁荣而经济文化发展到全盛,当时天下盛传“扬一益二”的说法。扬指江南地区,益指的就是四川,也就是说当时的四川是全国仅次于江南的繁荣富庶地带。

天梯石栈相勾连:从古蜀道的开辟看四川的历史发展

出现在四川的世界上最早的纸币——益州交子


到了宋朝,四川成为了当时经济最发达的地区,纺织业、茶马贸易、造纸印刷业驰名天下,更诞生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益州交子

荔枝道—子午道,一骑红尘中有专属于唐明皇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更承载着四川“扬一益二”的繁荣历史。

  • 3.长江三峡之水路,溯游而上,明清之际湖广填四川

最后一条串联起四川历史发展的蜀道是广义的蜀道中的长江三峡水道,这条水道作为湖广填四川大移民的重要路线,为四川输送了大部分的人口,直接促进了明末清初战乱后四川人口的快速恢复。

天梯石栈相勾连:从古蜀道的开辟看四川的历史发展


明末清初,四川地区发生了明末农民起义、南明与清军交战、清初三藩叛乱等长达几十年的连续战乱,使得四川地区的社会经济几乎遭受到了毁灭性的打击:

清初的《四川通志》记载:“蜀自汉唐以来,生齿颇繁,烟火相望。及明末兵燹之后,丁口稀若晨星。"

顺治十八年(1661年),四川全省人口仅16090户。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仍只有18090户,估计全省在籍人口不足10万人。四川的土地大量荒芜,顺治年间全省耕地仅一万多顷。

天梯石栈相勾连:从古蜀道的开辟看四川的历史发展

湖广填四川

幸而其后一次规模超过百万级的人口大迁移为几近荒芜的巴蜀大地带来了新生,这次人口迁移就是著名的湖广填四川。之所以“湖广”命名是因为往四川的移民主体是湖广人(湖南、湖北),而成长在水网密布的长江两畔的湖广人,大多数选择了四川盆地的四周唯一的缺口长江三峡进入四川。

作家王雨有考证:“由长江水路入蜀,移民沿着江汉平原,顺着长江,穿过三峡,跋山涉水,进入重庆,分流到川西平原。从这条道路进入的移民,从湖北、湖南到四川落业的最多。这条水路从湖北进入最为方便,湖南次之。”

进入四川后,湖广人带来的方言、习俗、建筑风格、生产工艺等与地方的特点想融合,对四川影响至深。如清初,湖广移民带来种麻(苎麻)、织布技术,与当地织造相融合。康熙后期荣昌地区形成了一种特色的夏布,道光时期经山西客商的贩运,这种夏布远销省外。清光绪《荣昌县志》记载,县内“各乡遍地种麻,妇女勤绩成布,白细轻软较甚于葛。山陕直隶客商,每岁必来荣采买,远至京都发卖。”民国时期,全县拥有夏布织布机5000多台,全国产销70万匹,大都出口韩日、欧美、南洋等国家。

天梯石栈相勾连:从古蜀道的开辟看四川的历史发展


沿长江溯游而上,蜀道之难,难不住填四川的湖广人,这一条独特的蜀道和天生与水亲近的湖广人最为契合,是湖广人成为明末清初后成为移民四川的主体人口的重要原因,也为四川的文化增添了多元的色彩。

四、小结:蜀道,四川历史发展的一个缩影

在上一部分我通过三条蜀道串联起了四川历史的发展,从蜀道的开辟这一独特的角度展现出四川历史的别样色彩,它们是:

1.金牛道—褒斜道,秦灭古蜀,秦汉时期的天府之国

2.荔枝道—子午道,一骑红尘,唐宋盛世的扬一益二

3.长江三峡之水路,溯游而上,明清之际湖广填四川

四川盆地天然的封闭地形是蜀道开辟的最大阻碍,又是基本前提,不畏艰险的巴蜀先民用愚公移山般的精神凿开了地理上的桎梏,不管是广义的蜀道还是狭义的蜀道所展现的都是川人对外交流的第一要义。

天梯石栈相勾连:从古蜀道的开辟看四川的历史发展


最封闭的地形却孕育出了最开放包容的文化,这是巴蜀的博大也是川人的智慧,而蜀道是这其中不可或缺的桥梁。成都平原与关中平原,天府之国、扬一益二,四川盆地与长江三峡,人口大迁移、湖广填四川,蜀道是沟通地域的桥梁,更是四川历史发展的一个缩影。

参考文献:《华阳国志》常璩;《本蜀论》来敏;《新唐书》《旧唐书》;《四川通志》;《蜀道难难不住湖广人填四川》;《古代四川历史发展的高潮和低潮》等



文|飞扬 图|网络与制作



我是飞扬,一个学习地球科学的理工男,画地为史,从地理的独特角度解读历史与人文。

(此处已添加圈子卡片,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