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7 “四有”語文課,才是好課

不好的語文課,各有各的不好。

但是,好的語文課,有其好的理由。

什麼樣的語文課,是好課?

九哥以為“四有”語文課,才是好課。

何為“四有”語文課?

聽九哥一一表來——


“四有”語文課,才是好課

NO1,有探查。

好語文課,先要有探查,對學生在正式學習之前的知識儲備狀況進行探查。

未授課以前,老師都要備課。從理論上講,教師需從學生的實際出發來準備教學內容,此之謂“備學生”。但是,老師在辦公室裡準備的教學內容只是一種假設,一種自以為是的假設。到底這些內容,學生會不會,是不是他們在學習中的重難點,是需要在課堂中檢驗的。

所以,上課伊始,好老師要能通過一兩個問題,檢測出學生學習之前的初始狀態;要能知道哪些知識需要自己在課堂上講,哪些知識學生已經掌握,不用再費力,從而迅速對自己課前的備課內容做出調整。

縱觀名師的課堂,在上課伊始打出的都是“探拳”。“揮拳”者,顧名思義,即探測對方的虛實也。如果對方武術水平低,這一招就是實招,砸向你的面門;如果對方武術造詣頗高,躲過了這一拳,那麼下面還有實招,這只是一個試探。

肖培東老師在上《美麗的顏色》一課時,提出的第一個問題是“猜猜這節課,我會問大傢什麼問題”。在學生的猜測、回答中,瞭解學生課前對課文的掌握情況。

錢夢龍老師在上《死海不死》時,也是先問學生“這節課,你們會什麼,不用老師講;你們不懂什麼,需要我們一起學習”。後來,錢老講,學生在學《死海不死》之前,已經學過幾篇說明文了,所以,這篇課文裡前面學過的有關說明文的知識,學生都懂,就不用講了。教學的重心要放在學生真正不會,不懂的地方。

九哥上課的時候,比不了上面兩位大家,也常常提這樣的問題——

這是一篇 的課文。

橫線上,既可以填有關對課文內容的理解,也可以填對課文寫法的總結。在學生填空的過程中,瞭解學生對課文的掌握程度。

平常,九哥也常聽同行的課,發現在課前有探查意識的老師並不多。一上來,就是導入,然後按著自己的設想進行授課。

雖然,看起來課也上得精妙無比,但是總感覺是引君入甕,不顧學生實際。大有《學記》上說的“急於數進而不顧其安”的意味。

“四有”語文課,才是好課

NO2,有問題。

有問題的語文課,才是好的語文課。

第一,有問題,才有上課的必要。

課堂是解決問題的,如果沒有問題,課堂教學也就失去了意義。哪有學生什麼都懂,還要老師去教的道理?

第二,有問題,知識才有出處。

知識是什麼?知識是用來解決問題的經驗。

雖然語文學科,知識不多,但是畢竟還是有屬於自己的學科知識的。只有課堂上出現了問題,這時語文知識才有出現的必要,才能引進語文知識來解決問題。否則,你上語文課,教語文知識,就是空話一句。

“皮之不存,毛將焉附?”

問題不存,知識焉附?

九哥上《老王》的時候,有學生問:“作者一家,一會兒默存去醫院,連老王都問‘有沒有錢’,極度貧窮;一會兒,又說老王給他們家送冰,還有冰箱。楊絳一家,到底是窮是富?”

要解決這個問題,就需要引入散文“形散神聚”的知識。作者是將不同時間段的事情寫在一起,敘事抒情的。

這不,有了問題,語文知識的引入,就是順理成章的事情了。

第三,有問題,學生的學習才有趣味。

學習的趣味來自哪裡?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來自學生在克服困難後所獲得的成就感和喜悅感。沒有問題的課,太平,激發不起登山者的任何興趣;相反,有問題的課,才能激發起學生挑戰的興趣。同樣,在引入知識解決問題後,才能使學生體驗到學習的樂趣,更喜歡語文,更喜歡學習。

為什麼學生不大喜歡學語文?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語文老師在語文課中找不出問題,缺少智力挑戰,學生覺得沒意思。

如果語文老師也像數學老師一樣有本事,能從課文中讀出學生讀不出的東西,就像數學老師能算出學生算不出的習題一樣,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必定增加不少。

另一方面,除了語文老師自己能從課文中讀出學生讀不出的東西來,有時還要關注學生,關注學生的提問。學生的一些問題,同樣富有意義,同樣能使課堂上充滿智力挑戰。

“四有”語文課,才是好課

NO3,有重點。

王榮生教授講過,一節課教學時間有限,為了保證教學內容的集中,一定要有重點。在王教授看來,一節課上最多有一兩個核心教學環節,即可。否則,貪多嚼不爛,搞得整堂課鬆鬆散散,毫無中心。

古語云:傷其十指,不如斷其一指。

有中心,有重點的課,就是“斷其一指”。

“斷其一指”的課,才能保證精深、透徹。

語文課的最大特點是點多,面廣。字、詞,句、篇,語、修、邏、文,似乎什麼都能講,似乎什麼都該講。這樣,造成的結果往往是眉毛鬍子一把抓。

想一想,一節課四十分鐘,如果我們選點過多,一節課上講五六個知識點,什麼都想講,只能是六七分鐘就要和學生一起突破一個知識點。師生問答,推理思辨,六七分鐘處理一個知識點,能處理個什麼程度?還不是囫圇吞棗,馬馬虎虎!!!

但是,如果我們能圍繞一兩個問題講深,講透。不僅保證了課堂教學的眉清目秀,更為重要的是深挖一點,觸類旁通,學生的收穫更大,更豐厚。

其實,四十分鐘的課,除去導入,總結等環節,一節課攻克一兩個難點,平均下來,也就是十五分鐘左右就要和學生掌握一個知識點。想一想,十五分鐘能做什麼?能在十五分鐘掌握一個知識點,效率也不低了!!!

九哥的課,就力爭一節課只突破一兩個知識點。

這一兩個知識點,或是單元教學目標在文本的分解,或是本篇課文的特質,或是從課後習題中探究來的編者意圖,或是學生在課堂上的實際問題。

上《春》就指導好學生朗讀,上《美麗的顏色》就重點體會文中引入傳主原文的作用和作者的想象,上《背影》就力爭使學生明白這篇文章在什麼地方表現了父子和好,上《愚公移山》就回答學生提出的問題——結局為什麼要用神話的方式來寫?

……

總之,九哥絕不貪多,力爭課課集中,節節深透。

“四有”語文課,才是好課

NO4,有意義。

什麼是有意義的語文課?

九哥以為可以從兩個方面來回答這一問題。

一方面,這節課學生要學了新東西,要有真收穫。用現在時髦的話講,語文課上要有乾貨。

如果你的語文課上,有問題,有重點,能關注學生的表現,先探查,九哥敢說——你的語文課絕對有乾貨,學生真能學會真東西。

你的課上得紮實、有效!!!

棒,棒,棒!!!

但,這是不是囊括了語文課的所有意義呢?

答曰:“非也,非也!”

這是所有課的意義,卻並沒有觸及語文課特有的意義。

語文課,還有語文課的特有意義。

那就是與生命相關,與靈魂共舞!

語文課中有許多文學作品。有人將文學稱為“人學”,是有一定道理的。文學作品是用來作用於人的心靈的。

正所謂“所有的故事都是一個故事,所有的故事都是你的故事”。

因此上,有意義的語文課要讓學生能從文學作品中“讀出自己”。

記得李鎮西老師在上課的時候,常常在黑板上寫八個字“讀出問題,讀出自己”。他執教《冬天》的時候,一學生就從課文中想到自己的一段經歷,竟然在課堂上哭得稀里嘩啦。

作品中的故事觸及了他的內心,他的靈魂在故事中得到昇華。

這就是有意義的語文課,學生覺得課文與自己有關,與生命有關。學語文是有用的。

九哥沒有李老師的舉重若輕,但在課堂上也常常注意讓課文與學生的生命關聯。

學完《背影》,九哥會問:“你有沒有覺得家人煩或迂呢?你從他們的哪些地方讀出了深深的愛?你可不要像作者一樣,將來後悔噢!”

學完《愚公移山》,九哥會弱弱地問一句:“如果你是愚公,你的太行、王屋二山又是什麼呢?你會搬山,還是搬家?”

……

很多時候,九哥是不要求學生當面回答的。只要他在心裡回答給自己,就行。珍惜美好的詞語,珍藏堅定的信念,不培養輕易表態,漠視詞語背後沉甸甸承諾的輕浮之人。

“四有”語文課,才是好課

有探查,有問題,有重點,有意義,這是“四有”好語文課。

你能上出“四有”好語文課嗎?

不妨試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