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廣大的頭條朋友們:我想看看重建以後的廣元市青川縣?

我來自小山村


十分感謝您還記得青川,在回答問題以前先代表父老鄉親對您發出誠摯的邀請。真心希望您有時間再來青川走走,看看這裡的變化。再和父老鄉親擺擺龍門陣。先上第一張圖:青川縣城全景。


一:白龍湖現狀

白龍湖現在已經修建了旅遊度假村~幸福島。周圍的交通設計以及庫區周邊的建築也和10年不一樣了。按不同角度分享幾張照片,供您參考:

1.幸福島




2.白龍湖的魚

漁民晾曬的魚乾

全魚宴

二:板橋和向陽山介紹

1.板橋的脆紅李

2.向陽山的茶園

三:清溪古鎮介紹

剛好看見您消息的時候,我正在清溪做直播。今天是清溪唐家河漂流音樂節開幕,在那裡差不多做了46分鐘的直播。較為詳細的介紹了清溪古鎮。沒有辦法通知您有一點小遺憾。下面以圖片的形式再分享一次。

1.陰平廊橋

2.回民9大碗

3.清溪古城牆

4.唐家河的落葉繽紛

四:帶您去看10多年的地方

10年光景,一直默默守候。我們一直沒有忘記,也不能忘記。今天的青川人民依然在用勤勞的雙手,在鄉村振興的道路上書寫新的華章。


書劍說三農


青川縣城漂亮的東山安置小區 資料圖片

  更宜居

  老百姓喝上了更清潔的水,用上了更便宜的電,家家戶戶用上了天然氣

  更現代

  新縣城建成區面積達到2.1平方公里,是震前面積的2.3倍

  更安全

  設置了“2縱4橫”應急疏散通道,每條通道都超過12米寬,另外設置了4大應急安全避難場所

  數說重建

  民生建設

  540多萬戶

  成功解決了540多萬戶、1200多萬人的住房修建問題。3001所學校完工2989所,1362個醫療衛生和康復機構完工1359個。

  基礎設施

  4847公里

  4847公里國省幹線及重要經濟幹線公路完工95.6%;29028公里農村公路重建全部完工,成都至都江堰高速鐵路建成運營,1222座震損水庫、810公里震損堤防除險加固全部完工,1067個電網和電源重建項目完工96.9%,37個水廠重建全部完工。

  產業恢復

  2440戶

  2440戶規模以上震損工業企業恢復生產,4989個生產力佈局與產業調整項目完成99.97%。新建5個省級開發區和24個對口援建產業集中發展區。

  防災生態

  217.8萬畝

  2334處重大地質災害治理項目全部完工。完成217.8萬畝災毀土地整理復墾。恢復大熊貓棲息地148.7萬畝。448.9萬畝林草植被全部恢復。

  “青川縣城框架已基本形成。”昨日上午,省長蔣巨峰在作政府工作報告時特別強調了青川的城鎮重建。作為汶川特大地震極重災區之一、我省38個需要重建城鎮中最晚批覆的縣城,基本建成後的青川究竟是什麼樣子?

  “重建後的青川,今非昔比,已變身為一座現代的山水田園小縣城。”昨日下午,省人大代表、廣元市長馬華詳細披露了青川縣城的建設規劃情況。他感慨地告訴華西都市報記者,“如今的青川,可以說是一步跨越20年!”

  2.1平方公里

  重建縣城長大2.3倍

  舊縣城與新縣城,差別究竟在哪裡?

  “更安全、更生態、更宜居、更現代。”馬華介紹,基本建成後的青川,功能全面配套,實現了“辦公集約化、住房小區化、管理社會化、環境生態化”,一座現代山水田園小縣城已經初具雛形。

  “對於青川的老百姓來講,縣城更大了,更漂亮了,也是最直接的感受。”馬華說,按照科學規劃、科學重建的要求,青川縣城將拆除拆遷96.8萬平方米,佔震前建築面積的85.2%。目前已拆除92.31萬平方米,佔拆遷任務的95.4%。新縣城建成區面積達到2.1平方公里,是震前面積的2.3倍。

  跨越20年

  縣城家家通水電氣

  剛剛形成基本框架的青川縣城,究竟將在哪些方面改善老百姓的生活?

  馬華的回答也非常堅定:“伴隨著新縣城的建成,老百姓喝上了更清潔的水、用上了更便宜的電,家家戶戶用上了天然氣。更加方便、現代、舒適。”

  “通過災後重建,縣城實現了脫胎換骨的巨大變化,總體建設水平提前了20年。”馬華透露,通過3年災後恢復重建,青川啟動建設了267公里國省幹道和2000公里的通鄉通村公路,全縣交通骨架基本形成;47條堤防工程全面竣工;全縣20多萬群眾安全飲水得到較好保障;城網、農網改造全面完成,城鄉居民用電全部實現同網同價;縣城及4個鄉鎮居民用上天然氣;整個青川受災群眾的就業情況也得到了保障,消除了“零就業”家庭,老百姓重信用、積極還貸款的感人事件,還引來了中央電視臺的專題報道。

  12米寬

  應急通道“2縱4橫”

  作為地震極重災區,城市框架基本形成的青川縣城的安全如何保障?

  對於這個問題,馬華的回答也很乾脆:“老百姓最關心的事,就是我們最重視的事,無論是在規劃設計,還是建設過程中,如何才能更加安全,都是青川縣城的頭等大事。”

  “青川縣城總體規劃在我省38個需重建城鎮中是最晚批覆的一個,比最早的晚動工9個月。”馬華透露,汶川地震的災害特點主要是地質性破壞,山體垮塌、岩層疏鬆、破裂、變形移位等,龍門山三條斷裂帶穿過青川縣境內,還有滑坡體等地質隱患,所以在規劃、建設新城時特別注重對城市安全避難帶的建設。

  “目前,我們已在青川縣城內建設了多個應急疏散通道、多個安全避難場所。”馬華介紹,圍繞斷裂帶,新縣城特別設置了“2縱4橫”應急疏散通道,每條通道都超過12米寬。另外,整個城市還特別將生態綠化、景觀打造與安全避難場所相結合,共設置了4大綠化、生態廣場,作為廣大市民的應急安全避難場所。


青川縣三郎村112戶農戶搬進新居

羅祥清是一名石硯藝人,已經在三郎村從事了19年的石硯雕刻。他和妻子正在合力完成的一件“五龍戲水”石硯預售價達到5——6千元,夫妻兩人合作要20天才能完成。他原來住在山上的松樹村,去年搬到這個安置點。

三郎村村民正在雕刻石硯

“這裡修成規模了,有名氣了,路也修得好,我的石硯價格也升起來了”,羅祥清說原來在山上住的時候,這個“五龍戲水”石硯最多隻能賣4千元,重建後的新農村環境優美,人來人往,對他的事業發展很有利,他已經準備收徒弟了。

村民徐春華4月份才搬進新居,原來在附近一座山下種地,地震後,她到一家石英砂廠打工,每個月能掙一千多元,丈夫王正青身體不好,目前在家養病。搬來新居後,她們家也參與了村裡的集中養殖,養了800多隻土雞,並擁有自己的果園。談起以後的生活,她希望果園能快快地長起來,一家人能夠衣食無憂。

像他們一樣,三郎村112戶農民已經搬進了統一風格的二層小樓。這些自建房每戶需自費5到7萬元,其他資金來自特殊黨費、社會捐贈、政策性貸款等途徑。

這些民居依地勢而建,盤旋起伏,梯形坡道上用石頭和水泥築起固定,安上白色小柵欄。每家每戶房屋樣式、顏色統一又稍有變化,水泥地磚鋪就的院子裡栽種著桃樹等果木和統一配置的景觀植物,房上安裝太陽能熱水器。門前有垃圾桶,幾十米遠處就是垃圾中轉站。房前屋後水、電、氣管道完善,配套設施齊全,庭院建設時尚又不失鄉土氣息。村裡還有衛生站、旅遊廁所和活動室等設施。

竹園鎮黨委副書記杜建平說,為解決安置農民日後的生計問題,當地政府沒少動腦筋,村裡建了統一配置的養殖小區,飼養土雞5000餘隻,每家有100多隻,集中養殖,栽植的5000株桃樹很快就可以掛果。此外,村裡還發動有雕刻技藝的村民帶動發展“黎淵石硯”特色產業,並計劃開辦農家樂、農家生活體驗,發展鄉村旅遊。對口援建的浙江為村裡引入的玉米、種兔等新品種新技術,也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農民增收,並解決了一部分就業問題。

青川智慧島打造教育園區重建樣板

4月28日,青川中學、青川縣職業高級中學、青川縣教師進修學校、體育館、竹園第二初級中學等已經在青川縣竹園鎮史家壩片區悄悄地拔地而起。青川的災後重建中,這裡被規劃為智慧島教育園區,承接青川人才教育和文化功能。

青川智慧島上工人正在緊張地施工

智慧島的這5個項目共用地面積270畝,建築面積14萬平方米,總投資約5億元。其中,一期建設青川中學、青川縣職業高級中學、青川縣教師進修學校、體育館4個項目以及配套市政路網,由浙江省全額援建,資金來自特殊黨費、慈善總會和紅十字會定向捐贈等,工程將在2010年9月1日前交付使用。

智慧島已初見雛形

建設這樣的一個教育園區,難度是非常大的。青川土地少,為了節約土地,援建單位將河灘地改造成了安全用地,同時新建了18條標準防洪堤,挖深地基,引入國際先進技術。浙江省援建極重災區青川縣智慧島項目負責人董升忠說,施工中減震阻尼技術的應用使建築成本增加了10%,工期延長了一個月。目前,這項浙江援建青川的最大規模工程正在熱火朝天地趕工期,爭創國家優質工程“魯班獎”。

“我們要讓重建學校成為永恆的建築!”董升忠表示,“不但建築物採用國內最先進的抗震技術,不但為智慧島修築50年不漫堤、30年一遇抗洪標準的防洪堤,我們還將與青川縣的教育系統保持長久的密切聯繫,讓雙方的情誼也成為永恆!”

重建後的劍門關帶動周邊旅遊經濟

4月29日,劍門關景區重建竣工開放,在“5?12”地震中基礎設施、服務設施等嚴重受損。現在,劍門關景區經過14個月的封閉式重建雄風再現,更吸引遊客蜂擁而至,周邊的村鎮也搭上了這趟旅遊列車。

青川援建隊伍工地上的標語

今年50歲的官金枳家住劍門鎮梁山村,他沒有老伴,沒有子女。劍門關重建後,在劍門關後山附近的梁山村陸續有了遊人,他的生活比原來過得更好。

現在,官金枳每天揹著一個揹簍,先走一個多小時的山路到劍門鎮上,購進礦泉水、飲料、方便麵等,用揹簍再揹回家。一個來回就是3個小時,但是每天一個來回就可以解決他的溫飽問題,這令他很滿足。

“山路走習慣了,也就沒有什麼放不放便的吧。”官金枳說,這樣的山路他從小走到大,現在劍門關災後重建將前後山的路都鋪上了水泥,比原來的泥路好走多了。

官金枳說,他每天的背一次貨物就能賺上三四十元錢,對於住在山溝裡的農戶來說已經足夠了。像他這樣靠背貨物進山的人還有不少,他們在劍門關中穿梭,反而吸引更多的遊客與他們合影留念,也吸引很多人一路跟著他們,到劍門後山去欣賞風景。

劍閣縣縣長田中文說,在黑龍江省的傾力援建下,經14個月的苦戰硬戰,劍門關景區對交通旅遊線路進行了全面恢復,建成1051米長的載人索道,修建了雷鳴橋、子規橋等石拱橋和鐵索橋,架設天梯峽和金牛峽棧道,以讓人感受到“蜀道難難於上青天”的意境和古蜀道氣息。

“重建過程不僅是打造景點,還有旅遊文化產業的恢復重建。”田中文說,在重建中,當地還打造了一批農家樂及星級酒店,提高景區的接待能力。這對於像官金枳一樣的眾多周邊村民來說,無疑是一個好消息。


胡影評說


災後重建十週年 親人回家看鉅變

衛生重建四川行代表走進廣元

7日,“不忘初心,攜手再出徵”衛生重建四川行代表走進廣元,瞭解災後重建情況及十年來衛計發展變化。所到之處,鄉親們無不緊握來自遠方親人的手,深深地表達思念和感恩之情。

“親人啦,你們終於回來了!”為期三天的走訪中,代表們先後走進利州區、劍閣縣、青川縣、市中心醫院、市第一人民醫院、市公共衛生中心,實地瞭解災後重建十年來廣元醫療衛計系統的發展變化。

災後重建十年來,我市衛生計生事業在上級黨委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始終發揚“5·12”抗震救災精神,在援建單位和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持下,頑強拼搏,砥礪奮進,大力實施災後恢復重建,統籌規劃實施各項重建工作,先後爭取中央災後恢復重建資金9.15億元,籌集浙江省、黑龍江省和省內4市的對口援建以及香港、澳門援建,央企、民間團體、慈善組織、世行貸款和社會各界愛心人士捐贈資金13.32億元,完成衛生計生災後重建項目1107個,並全部投入使用。

近年來,我市先後投入各類資金68億元,全面加強了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建設,深入推進健康扶貧、婦幼健康和計劃生育服務、公共衛生服務、疑難病症診治能力提升、人口健康信息化、中醫藥傳承與創新六大工程。堅持把農村衛生與城市衛生、公共衛生與基本醫療、傳統中醫與現代醫學、國家重點醫改與區域衛生規劃、標準建設與能力提升緊密結合,進一步明確功能定位,優化資源配置,完善體系架構,創新體制機制,提升服務能力,全市衛生計生事業發展取得顯著成效,服務體系實現跨越發展。

在堅持“規劃引領”“人才優先”“技術創新”“醫養結合”“預防控制”“資源共享”等理念下,我市醫療衛生計生服務體系實現了大提升、大發展,醫療衛生人才隊伍實現大優化,醫療衛生服務能力實現大提升,中醫康養事業實現大融合,公共衛生服務實現大促進,計劃生育服務實現大轉型,健康信息化水平實現大提高。

截至2017年底,全市有各級各類衛生計生機構3557個、床位19778張,分別較地震前增長11.21%、53.64%;建成三級醫院9家、較地震前增長200%,二甲及以上醫療機構21家。鄉鎮衛生院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全面達標;有衛生技術人員15772人,較地震前增長43.35%;有在建國家級重點專科1個,已建成省級重點專科19個、市級重點專科36個,建立市級質控中心34個。


豫東小劉


沒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