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6 香港電影這一年:“冷大盤”下的常駐逆襲選手

作者 / 馬丁


儘管“港片衰落”論調此起彼伏,但香港電影之於很多觀眾,仍然有著不可替代的地位,從去年的《無雙》到今年的《反貪風暴4》、《掃毒2》等等,香港電影之於整個內地電影市場,同樣意義非凡。

香港電影這一年:“冷大盤”下的常駐逆襲選手


談逝去,顯然為之過早。當然對於香港電影而言,求新求變,也是迫在眉睫的任務。


香港電影這一年:“冷大盤”下的常駐逆襲選手

警匪片佔據主流

香港電影肩扛“救市”之重任


回顧過往一年,香港電影在內地電影市場可謂表現地頗為出彩。

整體來看,今年一共有23部香港電影在大陸上映,貢獻出近50億的總成績,儘管在全年近400億的國產片大盤中佔比略小,但也是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這其中,主要以動作、犯罪類電影,或者可以稱之為是警匪片居多。而且,佔據市場主流的影片,如票房前三甲的《掃毒2》《反貪風暴4》《使徒行者2》,都來源於這一類型。

香港電影這一年:“冷大盤”下的常駐逆襲選手

備註:

1.香港電影定義:影片“國家/地區”信息顯示為中國香港,或包含中國香港的電影;

2.數據截止到12月25號21時。

實際上,自從被引進內地後,香港電影便成為內地電影市場的一大實力支柱,不僅湧現出諸多深受觀眾喜愛的作品,更不時扛起市場大盤,助推整個行業往前邁步。

24年前,作為大陸第一部以“進口大片”配額引進的香港電影,《紅番區》的上映振奮了當時略顯低迷的電影市場,同時開創“春節檔”,一改春節期間影院不營業、觀眾不看電影的習慣,塑造了內地電影市場的新形態。

進入新世紀,從《聽風者》《警察故事2013》,到《追龍》《澳門風雲》系列,近年來,香港電影持續為內地電影市場輸出優質港片,不斷掀起觀影熱潮。

香港電影這一年:“冷大盤”下的常駐逆襲選手


去年,寒冬陰霾之下,市場多次跌入冰點,即使是大檔期同樣面臨走低風險。在缺乏頭部大片引領的國慶檔,原本不被看好的《無雙》卻逆流而上,從最初只有18%的首日排片逆襲到最高時的28%,並連續24天登頂單日票房冠軍,最終扛起市場大旗,穩住了整個大盤。

來到今年,香港電影仍不斷髮力。先是《反貪風暴4》在清明檔一眾新片中嶄露頭角,並最終拿下檔期冠軍,即使到後來《復仇者聯盟4》上映,影片也穩穩佔據著單日票房第二的位子,一直到五一檔新一波影片出場後,影片才慢慢退場;

7月初,在撤檔、提檔、改檔等風雲變幻的市場環境下,《掃毒2》提檔登場,首日票房即破億,上映第三天反超《蜘蛛俠:英雄遠征》,登頂日票房冠軍,最後更是17天突破了12億票房,成功掀起暑期檔第一波觀影熱潮,再現港片票房號召力;

香港電影這一年:“冷大盤”下的常駐逆襲選手


1個月之後,《使徒行者2》上映,儘管市場表現不及前兩部,但在《哪吒》《烈火英雄》等大片的圍追堵截下,影片依然從中奪得超7億票房,可謂表現不俗;

上週,《葉問4完結篇》正式與觀眾見面,上映至今,影片穩坐單日票房冠軍之位。儘管上映前,觀眾圍繞這部功夫電影有著多方面的熱議,但可以看到的是,影片依然有著不容小覷的市場影響力。

香港電影之於內地電影市場,已然不僅僅是一種類型、一個範圍,更是關鍵時刻“挺身而出”的一種強大市場後盾。


香港電影這一年:“冷大盤”下的常駐逆襲選手

同質化嚴重、優質類型缺失

香港電影亟待創新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堪稱香港電影的黃金時代,不僅佳作頻出,而且類型豐富,從功夫、警匪、黑幫,到喜劇、愛情、鬼怪等等,可謂“百花齊放”,而且每一支都綻放地頗為絢爛。來到當下,除了仍站在市場前列的警匪片,其它類型則多少有些“黯然失色”。

香港電影這一年:“冷大盤”下的常駐逆襲選手

市場逐利,在警匪片不斷贏得市場青睞背後,越來越多的同類型電影開始湧入市場,同質化現象從而出現。不止今年,近年來,香港警匪電影其實一直是國內市場的主流。然而,真正贏得市場認可的還在少數,《九龍不敗》《潛行者》等影片便在今年的市場中表現不隨人願。

與此同時,這也壓縮了其它類型電影的比重。以往大受歡迎的香港喜劇、愛情等電影,雖然也常出沒於國內市場,但真正口碑上乘的優質作品卻鮮少出現。

就拿今年來說,除了喜劇片《新喜劇之王》拿下6億票房外,《家和萬事驚》《我的拳王男友》《逆流大叔》等影片的市場表現都不盡如人意,文藝片《花椒之味》雖在貓眼、淘票票、豆瓣三平臺有著較高口碑,但受制於類型體量的限制,同樣在市場競爭力層面存在短板。

香港電影這一年:“冷大盤”下的常駐逆襲選手


其實,即使是縱觀整個香港電影產業,如今也幾乎成了警匪片的天下,《淪落人》《明月幾時有》等文藝劇情片在近年來雖不斷湧現,但很難在產業市場“施展拳腳”。

當然,這種局面的形成,與內地電影市場環境本身不無關係,再加上市場及社會的變遷、觀眾觀影審美的變化,像黑幫、鬼怪等類型電影便很難在內地市場運作,武俠、功夫電影的市場地位也逐漸下降,但更重要的問題在於,香港電影本身創作力的滯後。

不難發現,如今大陸市場的高票房香港電影多以“系列化作品”為主,除了今年的票房前三甲,像《追龍2》,包括剛剛上映的《葉問4》等都屬於系列作品,甚至是《新喜劇之王》,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也可以看作是有著前作積累的系列作品。系列化背後依託的自然是日漸積累的龐大觀眾基數,當然,這也從側面反映出行業原創力的不足。

香港電影這一年:“冷大盤”下的常駐逆襲選手

實際上,近年來,不少香港電影便因故事套路化、人物臉譜化等問題,被很多觀眾所詬病。在今年上映的23部影片中,儘管市場表現不俗,但整體口碑卻表現一般,其中,豆瓣評分超8分的高口碑影片並不存在,7分以上也僅有《葉問4》和《花椒之味》兩部,6分以下影片則佔比絕大多數。

香港電影儼然不如從前的蓬勃盛景。因而,如何改變現狀、推陳出新,便成了香港電影亟待解決的問題。


香港電影這一年:“冷大盤”下的常駐逆襲選手

香港電影未來仍有無限可能


儘管盛世不再,但香港電影仍然是當下國際電影市場中不可忽視的存在。而且相較往年,今年香港電影,或者更準確地說是警匪電影,更實現了新的市場突破。

受制於類型體量的限制,以警匪為主的香港電影的票房體量也是有限的。因此在第一部超10億國產電影《人在囧途之泰囧》出現的當年,香港警匪片冠軍《聽風者》不過才2億票房。隔年《警察故事2013》上映才將票房推高到5億。

香港電影這一年:“冷大盤”下的常駐逆襲選手


2014年,《澳門風雲》系列登場,連續三年,每年一部,市場票房也從第一部的5億攀升到第三部的11億,創下香港警匪電影在內地市場的新紀錄。去年《無雙》出現,又將該系列電影的天花板推高到12億。今年,《掃毒2》最終在市場贏得的13億成績,又超越《無雙》創下了新的票房記錄。

實際上,從繁華的黃金時代,到冷靜之後的理性時刻,警匪片一直貫穿香港電影創作始終,而且保持著良好的市場發展軌跡。這背後,除了香港創作環境中對於“警匪”的固有情結之外,警匪片在發展過程中也摸索出了一條,適應內地電影市場發展,及內地觀眾審美需求的創作之道。當然影片爆發所依託的還是內容本身。

香港電影這一年:“冷大盤”下的常駐逆襲選手


看向明年,警匪類型領域中,邱禮濤的《拆彈專家2》,王晶的《金錢帝國2》等系列港片,以及《風林火山》《限期破案》《風再起時》等原創作品均等待上映。除此之外,動作片《急先鋒》,喜劇電影《肥龍過江》,劇情片《第一爐香》也即將登場。值得一提的是,還有一部古天樂主演的科幻電影《明日戰記》或將於明年與觀眾見面。可以看到的是,香港電影正不斷開拓、耕耘著自己的類型領域。

曾經,我們以香港電影為榮,以看香港電影為樂,如今,每逢“危急”時刻,香港電影又總能及時出現,救內地影市於“水火之中”。這份拯救背後所依託的,其實仍然是觀眾對港片的熱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