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2 傳承國學的積極,內修自我;踐行善道的和諧,與世界同行

傳承國學的積極,內修自我;踐行善道的和諧,與世界同行

頭條上有一個問題“為人處事坦誠實在、心地善良,人員咋那麼差?”

很多人關注回應,幾乎一致的認為現實的“功利、圓滑、虛偽”讓誠實、善良、實誠的人備受欺凌。

誰都明白這個很現實的“觀點”裡有世俗的成見,是“有色眼鏡”的欺凌,是不良心態的現實表現,但更多人“明知故犯”,不能自控,也或不得不在現實面前“低頭”委屈,這也是現實生活的糾結是造成矛盾心態,消極狀態的主因,讓很多人在糾結裡懶於調整自己,被動的隨著“潮流”前行。

也許,我們沒有莊周夢蝶的浪漫,沒有莊子那“泥濘中亦可”的超然;也許,我們沒有海倫凱勒那雖然盲聾,但卻以心靈探求未知世界的勇敢。

但至少,我們要懂得改變自己的心態來修正自己的內心是必須的,讓自己主動接受《莊子》明達處世的薰陶,讓自己積極借鑑《假如給我三天光明》勵志洗禮,藉助勵志名人的正能量,借鑑國學智慧的哲理,讓我們被世俗、被現實“汙染”的心,在潛移默化中、在積極暗示裡沸騰、沉澱,完善修為,改變自己。

傳承國學的積極,內修自我;踐行善道的和諧,與世界同行

明朝先哲王陽明提倡“天人合一”就是“完善修為”的指引,推廣的“格物、致知、誠意、正心”就是“改變自己”的基本條件,就是修身的實踐內容,以提升自身的修為來豐富處世達觀的精神,充實自己、完善自己。

“格物”是修身的入手基點,是修己的基礎。“格物”是指為善去惡,“致知”是把這種為善去惡的功夫做到極致,讓良知徹底顯露。“格物致知”,就是指去除心中錯誤的以及不良的慾望、情緒、觀念、意識、思想等。

國學《大學》上說:“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修身是人的立身之“本”,也是一個人成長的必由之路。只有這個“本”鞏固了,才會得到社會的認可,才能一步一步朝著理想的目標前進,最後實現自己的人生理想和抱負。

學子接受教育,員工接受管理,公民接受社會公德和法律法規的約定,實際上就是一個個“修身”積澱的過程,積澱更多正能量,培育正面的為人處世的心態,積極處世的人生走向。

校規校紀、管理制度、社會公德、法律法規等等就是為大家“量身打造”的言行準則,是修身養性的踐行軌跡。

從一言一行開始,從一點一滴做起,養成一種習慣,形成一種本能,培育良好的習性。經常內省自我,外修不足,改正自己的缺點,才能達到學有所成、學以致用的目的,才能達成積極的思想,才能與正能量的心態同行。

傳承國學的積極,內修自我;踐行善道的和諧,與世界同行

曾經“天同覆,地通載,凡是人,皆需愛”,也曾經讓中華成為世界禮儀之邦,仁愛之鄉,世界大同的中心。

只因歷史的變故,我們將自己優秀的文化信仰不小心“弄丟了”,忽視了。無論是家庭教育還是學校教育,有教無育、有文無化的不正常現象已成為見怪不怪的事情,物慾功利的追求成了社會主流,而公益事業的提倡,社會公德的發揚少人問津,流於形式。

21世紀的變革,註定要讓中華文明大放異彩,在這個“天時地利人和”的大好機遇裡,我們必須進行文化信仰的重建,需要重新把國學經典中積極的世界觀、價值觀、情感觀呈現,讓全世界的人們都感受大中華文化的魅力。優秀的文化信仰是普世的,只有站在世界的高度,才能將我們的傳統文化發揚光大。

而促進家庭、學校、社會統一對中華文化內涵教育的大格局的認識、普世觀的認同,共同協作,全力宣廣,逐漸形成有利於社會、家庭和個人的積極的文化信仰,形成人們和諧相處的正能量的良好心態。

傳承國學的積極,內修自我;踐行善道的和諧,與世界同行

聯合國和平大使克雷格·柯伯格在《改變自己 改變世界》這本書提倡一個核心理念:我們都是這個地球村的一分子,都對地球和人類的未來負有責任。我們只要改變自己,就能對這個世界的未來做出自己的貢獻。

(1) 慈善。以非常正面、陽光的方式宣傳“改變自己,改變世界”、“幫助他人,得到更多”的理念;
(2) 青少年素質培養。提倡父母對孩子全面培養,強調用志願者服務等實踐方式培養有愛心、負責任的世界公民,提升青少年的責任心、領導力等;

(3) 社會責任。倡導通過日常活動,踐行公益、環保理念、可持續發展等。

從三個方面踐行善道,秉承正義,鼓勵讀者尤其是青少年“從我做起”,“完善自己,奉獻自己”,用積極的心態,正能量的行為來完美世界。

中華文化的內涵裡積澱的積極的世界觀、人生觀,也更好的與世界未來的發展同頻,在如今大好時代的背景下,21世界的中國人應該更驕傲的傳承美好,踐行善道,共建美好!

傳承國學的積極,內修自我;踐行善道的和諧,與世界同行

部分資料、配圖選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2020.01.02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