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0 量子計算領域"大哥"之爭:2020年 IBM這樣開啟

在CES 2020 IBM 的展臺上,一個玻璃罩下的龐然大物吸引了大量目光;而這就是 IBM 的量子計算機 Q System One。根據IBM官方消息稱:已經有超過 100 家組織使用 IBM 的量子計算服務,包括航空,汽車,銀行,金融,能源,保險和電子等行業,大客戶包括達美航空、戴姆勒、摩根大通、安森保險等。


量子計算領域

雖然量子計算領域對於非專業人士來講還是有些遠,但據IBM介紹,在過去的兩年半時間裡,已經有來自 160 多個國家和地區的 106000 多名用戶通過雲體驗到了量子計算機的強大,期間累計運行 670 萬個程序。

為了顯示自家在量子計算領域領軍者姿態,IBM 還展示了其量子計算機在性能上的進步,其 28 量子位的計算機"Raleigh",已經實現了量子體積(Quantum Volume)翻倍的目標。量子體積是 IBM 提出的一個專用性能指標,用於測量量子計算機的強大程度,和量子位不同,它是一個在測量誤差、設備交叉通信、設備連接和電路編譯效率等因素綜合影響下的指標。

單純量子比特數,會導致錯誤率也隨之增加,這時候,量子體積就是一個更客觀、適用性更強的指標,企業用戶可以通過量子體積來很方便地比較兩臺量子計算機算力的差別。

量子計算領域

單純量子比特數,會導致錯誤率也隨之增加,這時候,量子體積就是一個更客觀、適用性更強的指標,企業用戶可以通過量子體積來很方便地比較兩臺量子計算機算力的差別。

量子計算領域

量子體積越高,量子計算機解決現實世界中複雜問題的能力越強,這相當於是量子計算機的"跑分"。而每年翻一倍的規律,也讓量子體積被視為量子計算領域的"摩爾定律"。

自從1982 年,在麻省理工學院和 IBM 贊助的一場會議上,Richard Feynman首次提出了量子計算的概念後;多年來IBM一直在此領域不斷研究。在2016 年,IBM 推出 IBM 6 量子比特原型機,2017 年,IBM 又通過其官方博客宣佈了 20 量子位的量子計算機問世,並構建了 50 量子比特的量子計算機原理樣機;再到2019年的 CES 上,IBM 拿出了全球首臺獨立的商用量子計算機。

IBM 在量子計算上的投入巨大,進展也算是一步一個腳印,在 2018 年,IBM 亞太區主席兼 CEO Harriet Green 就曾表示, 量子計算會在 5 年內將成主流,而 IBM 已為該領域投資 380 億美元。

但在最近人們熱議的"量子霸權"話題上,卻是 Google 搶了風頭。

2019 年 10 月,Google 正式在 Nature 發表了相關論文,稱其量子計算機在 200 秒內完成了特定任務的計算。根據實驗中的測量結果,而世界上最快的超級計算機需要 10000 年才能產生類似的結果,由此,Google 宣佈率先實現了"量子優越性"。


量子計算領域

雖然IBM對Google的上述理論提出了質疑,但怎奈關注度吸睛度已被Google佔盡。不過這兩家在量子力學的戰略部署上還是有不同點的:IBM 在應用和客戶上的開拓要相對領先,而 Google 更偏向於技術,但無論是哪個方向,量子計算領域的競爭正在變得越來越激烈。

除了 IBM 和 Google 以外,英特爾、微軟以及亞馬遜等企業都是量子計算的主流玩家。去年 2 月份,AWS推出了量子計算服務 Braket 的預覽版,併成立了 AWS 量子計算中心和量子解決方案實驗室;2018 年 1月,英特爾展示了 49 量子位的超導量子測試芯片"Tangle Lake";同年 11 月,微軟發佈了雲上的量子計算工具,企業用戶可以使用它加強傳統計算機的算力。

為何眾多科技巨頭都不惜毫無回報的投重金在量子計算領域呢?因為他們爭奪的不是短期利益與市場份額,而是該領域的話語權甚至未來的定義權。就像Google CEO Sundar Picha 說的那樣:"人類歷史第一架飛機僅僅飛行了 12 秒鐘,沒有實用價值,但它證明了飛機是可以飛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