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茼蒿栽培,灰黴病是什麼原因引起的,如何識別和防治茼蒿灰黴病?

老趙談三農


茼蒿灰黴病由半知菌亞門真菌灰葡萄孢菌侵染所致,各地區栽培的茼蒿均有可能發生該病害,灰黴病也是保護地茼蒿栽培上的常見病害,該病害除危害茼蒿外,還危害萵苣、蘆筍、黃瓜、茄子、番茄、辣椒及十字花科蔬菜等。



灰黴病菌生態環境

灰黴病菌喜溫暖高溼的環境。在茼蒿栽培上,成株期的茼蒿較容易感染灰黴病害,病菌潛育期可達5~7天;在4℃-~30℃的溫度環境下都能引起所栽種的茼蒿感染該病害;在20℃~25℃溫度,空氣相對溼度達到94%時,茼蒿感染灰黴病的幾率較高;灰黴病菌的分生孢子在13℃~29℃溫度下均可萌發。



茼蒿灰黴病傳播方式

灰黴病菌以菌核或者分生孢子隨茼蒿的病株殘餘組織遺留于田間潛伏越冬,在適合的環境條件下,菌核便會萌發出菌絲體併產生分生孢子梗及分生孢子,這些分生孢子藉助氣流、雨水、昆蟲、農事等傳播至茼蒿植株上,從茼蒿的受傷、壞死處或者較嫩的組織部位入侵,引起茼蒿初次感染灰黴病害;病菌入侵後便會迅速蔓延擴散,並在發病部位產生新生代分生孢子,新生代生孢子也會藉助氣流、雨水、昆蟲、農事等傳播,對茼蒿進行多次重複感染,在後期時,灰黴病菌會形成菌核菌潛伏于田中越冬。



茼蒿灰黴病發病規律

茼蒿栽培上,每年的3月~7月份及9月~11月份是灰黴病菌的發病高峰期;年度間早春多雨或梅雨期間多雨的年份發病重;秋季多雨,多霧的年份發病重;田塊間連作地、地勢低窪、排水不良的田塊發病較重;栽培上種植過密、通風透光差、肥水施用過多的田塊發病重;保護地栽培,如果關棚時間長、通風換氣不良、種植密度過高,都會較容易引發灰黴病害。



識別茼蒿灰黴病

茼蒿栽培,灰黴病菌對於茼蒿的危害主要表現在葉片和莖稈上,苗期時至成株期的茼蒿均有可能感染該病害。

☆苗期時的茼蒿感染灰黴病,染病後葉片、莖稈會呈現水浸狀,發病部會腐爛,並且會滋生一層灰色黴層,該黴層也就是灰黴病菌的分生孢子。

☆茼蒿葉片感染灰黴病菌,病菌先由茼蒿的成齡葉片的葉緣處入侵,葉片發病初期會呈現水浸狀小斑,隨著病菌的擴散,呈現不規則狀的灰褐色病斑,如遇連續陰雨天氣,或者田間的溼度過大時,發病部位會迅速擴大,蔓延整片葉片,當溼度過大時,發病部上同樣會滋生一層灰色黴層,該黴層也就是灰黴病菌的分生孢子。



茼蒿灰黴病防治措施

☆茬口輪作。茼蒿栽培,為了預防所栽培的茼蒿感染灰黴病菌,栽種地塊的前茬儘量不是綠葉類的蔬菜,建議選擇稻田作為栽培地;栽培過茼蒿可以水稻輪作2~3年來抑制灰黴病菌滋生。

☆精細整地。栽培茼蒿時,應施入足量的基肥,而且應以農家肥為主,所施入的農家肥必須是充分漚制腐熟透的;平地作畦時,儘量作高畦深溝,有利於排水,可減少田間溼度過大;雨季來臨前,要疏通畦溝,降雨後及時排除田間的積水,防止灰黴病菌滋生。

☆栽培管理。茼蒿播種時需搶在適播期播種,定植時,不宜過於密植,植株之間有良好的通風采光性,可減少病害發生;大棚裁培的茼蒿需經常對大棚進行通風換氣,並控制好棚內的溫度溼度,避免病菌滋生;澆水施肥時,不大漫灌,不偏施氮肥,通過適當的增施磷鉀肥來培育出健壯的植株,有利於提高植株的抗病性。

☆清理田塊。茼蒿採收後需及時清理乾淨遺留于田中的病株殘體,並帶離田間燒燬或者深埋,並對土壤進行深翻暴曬,深翻土壤可加快遺留于田中的病殘體腐爛分解,暴曬土壤可通過太陽紫外線滅殺潛伏於土壤中的灰黴病菌,有利於減少病菌基數。




農藥防治

茼蒿感染灰黴病菌的初期,需及時噴灑農藥進行防控病情,避免病菌全田擴散,對茼蒿生產帶來災難性的危害;可選用嘧黴胺、啶酰菌胺、乙烯菌核利、腐黴利這幾款農藥,每隔7~10天噴霧1次防治,需連噴霧2~3次。在使用農藥防控期間,農藥的具體用藥倍數,請視病害危害程度,根據農藥用說明予以確定,原則上,病情重的需適當增加劑量及噴霧次數。(完)


【南粵新農人】每天分享各類農業種植知識,歡迎大家關注我,我們一起探討農業種植經驗,謝謝大家!!!

南粵新農人


題主你好,我是老嶽,下面對茼蒿菜灰黴病的具體問題跟大家做下詳細介紹,僅大家參考。

茼蒿灰黴病是什麼原因引起的

茼蒿灰黴病病原菌為卵菌綱盤灰黴屬萵苣盤灰黴菌。病菌以菌絲體在種子內或秋播越冬菊科蔬菜及菊科雜草上潛伏越冬,或以卵孢子隨病殘體在土壤裡越冬。翌春,產生孢子囊,借風、雨、昆蟲等傳到葉片上。孢子囊多間接萌發,釋放出遊動孢子,待形成休止孢子後,產生芽管,以氣孔侵入為主。

茼蒿發病後,病部產生大量孢子囊進行重複侵染。病害的發生與氣候條件關係密切,尤其是溫溼度。病菌不抗高溫,孢子萌發適宜溫度為6-10℃,侵染適宜溫度為15-17℃。病菌侵染需要85%以上的相對溼度,遊動孢子萌發侵入需要葉面有水膜存在。

因此,茼蒿灰黴病多發生於春末或秋季。此時若遇晝夜溫差大,結露時間長或霧多,陰雨等氣候條件,則病害發生嚴重。種植過密、群體過大、氮肥使用過多、茼蒿生長過旺、通風透光不良、灌水過多或排水不良、田間溼度過大,病害發病均重。

症狀識別

該病主要危害葉片。病害發生初期,先在植株下部老葉上產生淡黃色近圓形或多角形病斑,逐漸向中上部蔓延,後期病斑變為黃褐色,病重時多數病斑連成一片,葉片發黃枯死。空氣溼度大時,病斑背面產生白色黴層,即病原的孢子梗及孢子囊。

防治方法:

1、選用地勢高燥的田塊,並深溝高畦栽培,雨停不積水,播種後用藥土做覆蓋土。

2、使用的有機肥要充分腐熟,並不得混有上茬本作物殘體。

3、水旱輪作、育苗的營養土要選用無菌土,用前曬三週以上。

4、選用抗病 、包衣的種子,如未包衣,要用拌種劑或浸種劑除去種子上的病菌。

5、合理密植,及時去除病葉、病株,並帶出田外燒燬,病穴施藥或生石灰。


防治用藥:

25%施保克(咪鮮胺、撲霜靈、丙滅菌)乳油;或40%施佳樂(嘧黴胺)懸浮劑1000~1500倍液。或5%霜黴威(農家樂、普力克、普生、霜靈)水劑600~1000倍液。

2克露(疫菌淨、威克、仙露、霜克)500~600倍液 17%菌蟲清可溼性粉劑800~1000倍液。或10%世高(苯醚甲環唑)水分散顆粒劑800~1200倍液。

50%多菌靈可溼性粉劑500~800倍液。或70%惡黴靈可溼性粉劑500~1000倍液。或50%撲海因(異菌脲)可溼性粉劑1000~1500倍液。

70%甲基託布津(甲基硫菌靈)可溼性粉劑1000倍液。或70%敵克松可溼性粉劑250~500倍液。
好了,以上就是今天問題的詳細介紹,希望對朋友有所幫助。歡迎大家留言評論,說說您的經驗和意見。農夫老嶽:2020.01.05.


農夫老嶽


灰黴病發生規律:

1、低溫高溼適宜生長。

分生孢子、菌核在土壤或病殘組織越冬。

春季2-4月連續陰雨天氣、冬季11-12月陰雨寒風天氣是一年兩個高發期

2、危害花、葉、果、葉柄等。

灰黴病的入侵是從花期開始的,春季氣溫回升,多雨溼度大時病菌快速傳播,先從花瓣入侵發病,然後傳播到嫩葉,再到果實發病。

3、感染症狀

【花器】:弱花、敗花更易侵染,呈淺褐色壞死腐爛,產生灰色黴層。

【葉片】:感染部位表面有厚厚的灰色黴層,呈水腐狀,葉片發病從葉尖開始,沿葉脈間成"V"形向內擴展,灰褐色,邊有深淺相間的紋狀線,病鍵交界分明。

【果實】:初呈水漬狀灰褐色壞死,隨後顏色變深,果實腐爛,表面產生濃密的灰色黴層。

【葉柄】:呈淺褐色壞死、幹縮,其上產生稀疏灰黴。

結合灰黴病的發生規律,因地制宜精準施策

1、注重清園

控制清除越冬基數是有效減少病蟲害發生的最佳方式。每年冬季務必徹底清園,減少爆發概率。

2、調節種植環境

溫室大棚等密閉空間種植,要注意調控溼度,保持通風透氣,加強光照管理,陰雨(雪)天、高溼寡照期不要澆水或葉噴葉面肥,控制室內溼度低於85%,不利於發病。

室外種植,注意種植密度不要太高,可適當修剪擋住陽光的枝條,加強通風管理,陰雨天不要澆水噴施,高壟種植,覆蓋地膜,膜下澆水等也可以減少溼度。

3、提高樹體的抗病能力

弱花、敗花等容易感染病菌,抵抗力強或壯花等相對不易染病。通過調節作物自身的免疫機制來加強作物的自我防護能力。

(1)給作物打疫苗,讓作物釋放信息素,一旦發生病蟲害立即通知整個樹體;

(2)調動分泌機體的抗體酶(細胞溶酶素抗體酶),阻止病原菌複製,起到抗病作用;

(3)刺激分泌多聚糖等生化物質保護作物機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