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7 心理解讀:在平凡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事

我們常聽到這句話,“在平凡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事”,平時司空見慣熟視無睹,從心理困惑角度思考,會深受感觸引發共鳴。

我們可以認為,生活常見的抑鬱以及焦慮情緒,就來自平凡與不平凡的對立衝突。

心理解讀:在平凡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事

平凡與不平凡衝突,這是理想自我與現實自我差距導致的心理現象

人人都有心理衝突,表現為心煩意亂,所謂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這不奇怪,但要警惕持續時間久了,這些普通心理衝突會變作抑鬱焦慮之類的嚴重心理障礙。

這不是危言聳聽,千里之堤潰於蟻穴,生活最怕的就是背景性壓力源,看似不起眼的小事兒疊加起來可是危害嚴重。

這裡需要重點分析自我這個心理學術語。

首先看生理自我與社會自我。嬰兒出生需要的就是吃喝拉撒睡這些生理需要,感興趣的是自己軀體與物質的佔有等,等到三歲以後,開始進幼兒園,又很快讀小學了,接觸社會,要進行環境適應,學習社會規則,知道了社會表揚與批評,就有了社會自我意識。

這個社會自我可以理解為社會需要的出現,比如名利雙收,角色重要,地位顯赫,受人尊重,知識淵博,等等。

人的長大,就意味著從生理自我變為社會自我,而這些變化就體現在心理自我中,且構建心理自我。

再看現實自我與理想自我。理想是豐滿的,現實是骨感的,理想與現實的差距,就是自我意識自我衝突的根源,人本主義大師羅傑斯就認為,心理障礙的根源不過是現實自我與理想自我的差距而已。

這裡就有了兩個對子,生理自我與社會自我,現實自我與理想自我。

可以簡單認為,現實自我類似生理自我,嬰幼兒時候差不多就實現了,只要活著就能達到。類似,理想自我相當於社會自我,是基於社會化把社會期待內化為自我意識的標準與要求,可不是容易實現的,甚至註定無法實現。

因為人性慾壑(所謂理想)難填,期待沒有止境,社會由無數精英組成,僅拿物質財務來說,再多努力幾人能超過比爾蓋茨超過馬雲呢。

因此引出第三點,看看平凡不平凡與自我關係。可以理解為現實自我是平凡的,理想自我才是不平凡的,由於社會自我的牢固確立,社會期待牢不可破,這就註定了不可調和矛盾。

現實註定是平凡的,理想又多麼的不甘平凡,這就是自我意識的衝突,也是成長必由之路,怎麼辦呢?

就是開始那句話,努力在平凡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事。

自我的發展有三個階段,生理自我到社會自我最後發到心理自我,當我們接納現實生活的自我表現,也就意味著心理自我的成長,這相當於平衡了理想與現實衝突,也意味著心理自我的成熟。

所謂平凡崗位重點在於接受崗位的平凡,社會由人構建,客觀存在,但人又分作三六九等,好比慧能大師說的“法無頓悟人有遲疾”,接受平凡才會有不平凡的開始。

因此從當下小事做起,從生活現實做起,從微不足道做起,從普通崗位位置做起,由此才有不平凡的成績。

這個不平凡,表現出來的不僅僅是工作生活結果,更重要的是心理自我意識。

因為,我們作為社會人做了社會需要且認可的,無論成績大小貢獻多寡,就是自覺社會化的結果,從自我層面說就是社會自我的成長。

在平凡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事,就是在現實自我生活中努力體驗理想自我的成就。

心理的奇妙在於,你認為自己是誰,就會成為誰,為此當你持續體驗著理想自我時,就更有可能真正實現理想自我。

平凡與不平凡的關係,除了從現實自我的平凡與理想自我的不平凡,還要從社會與個體關係談起。

心理解讀:在平凡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事

平凡與不平凡衝突,這是社會自我與個體自我不同導致的心理現象

從社會心理學與基礎心理學這兩個層面細談,也就是看看社會對個體的要求與自我要求有何不同,從而討論平凡與不平凡的對立統一。

首先必須明確的是,如同中國禪慧能大師所說的,佛法是“不二之法”,也要用此來理解平凡與不平凡,即對於我們每個人來說,既平凡和不平凡,又是不平凡和平凡。

這類似有人問我們人性是善的還是惡的?其實人性是善也是惡,人性又是不善也不惡!

從社會心理學視角看,從社會角度看平凡:社會對於個體是“培養合格公民”,個體一定是平凡的。

社會化目的不是為了培養個體成為“英雄”或者“狗熊”,社會就是維持正常運作而已。因此,個體在社會看來,就是“一根螺絲釘”或者“一塊磚”,“哪裡需要哪裡搬”。

而社會崗位的重要性不同,也是社會代理人“人為”設置的,不是這個人多厲害而是所處崗位厲害,這就是所謂的“地球離開誰都一樣轉”,“離開了平臺什麼都不是”。

也許有人說,自己白手起家,創業成功,這是自己努力的結果,看起來是這樣,但是那些真正成功者從來不居功自傲,而是謙卑低調,如同很多企業家喜歡做慈善,本質就在於他們懂得財富是依賴社會他人給予的,沒有社會就沒有自己成功。

本質上,個體在社會看來非常普通平凡,正如歌曲《感恩的心》所唱的一樣,“我來自偶然,像一顆塵土”。社會眼中的個體,就是如此平凡,好比再牛的領導,一旦退休泯然於眾人也,一旦生理極限到了,自然告別世間。

從普通心理學視角看,從個體這個角度看不平凡:要有不平凡意識。

社會提供的崗位是平凡的,但具體到某個個體而言,這個崗位上的活動就是具體的獨一無二的,無論我們做的如何,甚至做還是不做,本質上都是自己獨特行為活動的結果,就這個意義說本身是不平凡的。

社會崗位的不平等,社會階層的客觀存在,個體特徵能力的大小,使得個體自我評價受到社會比較的影響,一種可能就是出現低評價結果,嚴重者就是自我否定,崗位工作毫無價值,由此把社會崗位與自我評價等同起來。

就普通心理學而言,每個人都是慾望的存在,動機原本沒有高尚與卑微區分,我們都是披著文明外衣的動物,因此,我們做出的事情只要符合社會一般規定,只要不違法就是有意義的,就是不平凡的。

心理解讀:在平凡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事


平衡平凡與不平凡對立統一,解決抑鬱焦慮情緒困惑

一是接受自我平凡,用來緩解心理焦慮情緒困惑。

焦慮是常見的心理困惑,乃至嚴重心理障礙,究其本質就是追求完美主義,苛求事事如意,必須符合社會規範,潛臺詞是“自我是不平凡的”,還是不肯接受自己的普普通通非常平凡。

一旦意識到社會對自己的本質要求極其普通尋常,自己也註定是平凡的,也就可以釋然,出錯不完美才是正常的。

至於違反規則,不能達標社會要求,要知道這只是社會代理人的“技巧”而已,設定了一個連代理人自己都無法做到的標準,目的是作為完美目標來控制管理他人罷了。

二是接受自我不平凡,用來緩解抑鬱困惑情緒。

抑鬱的產生來自過去自我事情的低評價,導致自我興趣喪失,情緒低落,未來生活毫無價值可言,乃至於易激惹,宜疲乏,似乎生命有氣無力,毫無生機。

這相當於自我否定,對策就是強化不平凡意識,要明白哪怕微不足道事情,只要去做了,就有價值與意義。


心理解讀:在平凡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事


生活就是這樣的悖論,既要接受平凡,又要堅守不平凡,社會要求我們平凡但只要努力去做就是不平凡。

換句話說,堅持個體平凡理念同時堅信行動是不平凡的,以此努力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