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沿著“一帶一路”中壩蘿蔔勇闖國際市場

沿著“一帶一路”中壩蘿蔔勇闖國際市場

3月3日,還未欣賞大好的春光,我就被主人黃冬春從河灘地裡拔出、洗淨、裝車,成為了蓬安今年第一批出口日本的32噸蘿蔔之一。

我的家在蓬安縣錦屏鎮中壩村,也許你對我的家鄉還有些陌生,那我來告訴你,西漢大辭賦家司馬相如就出生在我的家鄉。

當下流行著這樣一句話,“幸福都是奮鬥出來的!”我今天也時尚一把,跟大家分享這些年我的奮鬥故事。

改革春風中 我助村民脫了困

說起來,我還是有點歷史的。資料顯示,我被稱為世界最古老蔬菜之一,民間叫我“小人參”。中壩村生產蘿蔔具體有多少年曆史,我不得而知。不過,我真正走出家鄉,為千家萬戶的餐桌增添一道美味,還得從40多年前的改革開放說起。

上世紀70年代末,改革開放的春風吹到中壩村,頭腦靈活的村民就想著把美味可口的我們送到城裡賣。

“那時候進城賣蘿蔔大軍好壯觀哦!”村黨支部書記呂友全回憶道:“中壩村緊鄰嘉陵江,水路交通十分發達,每天早上停靠碼頭的船排起長長的隊伍。”勤勞的村民用籮筐挑著我和同伴們趕船進城,在周子古鎮碼頭下船後走街串巷叫賣。儘管辛苦,但中壩村人逐漸擺脫了貧困,養大了孩子,建起了新房,培育了產業。為了感謝黨的恩情,當地群眾還在村中央自發樹立一座無字碑。

“供給側”改革指路 我出口到了俄羅斯

時間過得很快,我的“朋友圈”也漸漸擴大到大半個中國。但我卻不開心:既然大家那麼喜歡我,為什麼我連個名字都沒有,一件漂亮的外衣也沒有?

2012年,村裡種植蘿蔔的年輕人多了起來,黃冬春就是其中一人。看著父輩們辛苦種蘿蔔、賣蘿蔔,一年也賺不了幾個錢,他決定不能走以前的老路。

首先施藥就不一樣。過去是採用低毒高效農藥,現在用的是生物農藥,要求在傍晚噴霧施藥,雖然藥價跟以前的差不多,但相對較麻煩。因此,有村民想走捷徑:“施用低毒農藥還可以吧!”結果,一上檢驗臺我就現了原形,被拒收。為此,我沮喪了好多天。

傳統農業如何向現代農業轉變?2016年以來,中、省、市作出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安排部署。蓬安縣鼓勵農業企業重點打造一批品質好、叫得響、市場佔有率高的知名品牌。中壩村的蘿蔔先鋒便開啟了品牌發展之路。

為維護基地的良好形象,菜農們嚴格按有機標準種植我們。在當地黨委政府大力支持下,黃冬春聯合村裡的蘿蔔種植大戶,註冊成立了冬春蔬菜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中壩村506戶加入合作社。黃冬春和社員們改進生產工藝、提升質量產量,豐富產品類型、改進包裝方式,還申請了註冊商標。終於,我有了名字———“春俊農業”蘿蔔。來自俄羅斯的訂單也飛到了中壩村。

振興鄉村 我要闖蕩國際市場

在黃冬春的拖拉機駕駛室,掛著一本小冊子,裡面詳細記錄著我們每茬何時播種、何時定植、何時施肥、施什麼肥等內容,就像一個孩子的成長紀念冊。出口到俄羅斯的主要是冬季這茬,因為北方冬季寒冷,蔬菜產量下降,而俄羅斯需求旺盛,我們就贏得了這個難得的海外市場。

今年,我的命運發生了轉折。鄉村振興戰略在蓬安落地生根,我又搭上了互聯網+快車。年初,合作社與一些電商達成合作,一大群懂網絡科技、互聯網營銷的年輕人為我出國積極想辦法。他們藉助雲計算、大數據、VR/AR等技術,以大數據精準營銷為手段,重新為我定位品控、質量標準與產品包裝等品牌元素,讓鄉土味十足的我們成為了特色農業品牌。

為了將我更好地端上外國人的餐桌,蓬安的進出口蔬菜公司聘請營銷人員和市場觀察員,設置了近10個國際營銷網點,藉助蓉歐快鐵,將我們端上“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餐桌。

“朝為中壩蘿蔔,暮登外域廚房。”目前,我的“版圖”正在不斷擴大,輻射帶動沿江的三壩鄉和正源鎮,種植面積已經超過10萬畝。在我的影響下,蓬安縣正在啟動鄉村振興的宏偉藍圖———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三年行動計劃”,重點打造“一區五線十鄉百村”,以此來引領帶動全縣鄉村振興工作。(郭安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