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溥儀當年是怎麼走出皇宮的?

縱有愛你千年亦枉然




如果溥儀還活著的話,他可能會感謝題主,因為題主用了“走出”這個詞,這讓溥儀感到很體面。然而,溥儀可不是這麼有尊嚴的“走出”皇宮的,而是被鼎鼎有名的“倒戈將軍”馮玉祥用槍頂著趕出去的。



溥儀“走出”皇宮是馮玉祥所犯的政治錯誤。

1908年,清光緒三十四年,光緒皇帝和慈禧先後去世,同年年底,慈禧生前指定的皇位繼承人——當時尚沒滿3歲的溥儀即位,同時由溥儀的生父載灃攝政。然而,僅僅三年過後,即使經過載灃的嘔心瀝血,清王朝最終還是崩塌了。1911年,趁著保路運動鬧得如火如荼的時候,在湖北的革命勢力發起了“武昌起義”,徹底拉開了推翻清政府這場驚天動地的革命的序幕。

1912年,在袁世凱等人的逼迫下,清帝溥儀不得不宣佈退位,當然這個決定肯定是載灃做的。隨後雙方經過談判,確定了《清室優待條件》,“優待皇室八條,待遇皇族四條,待遇滿、蒙、回、藏七條”,包括保留清帝尊號、民國政府給清帝“發工資”等條件。少年溥儀在退位以後,一直居住在紫禁城裡,仍然過著皇帝般的生活,這點可以從溥儀晚年寫的回憶錄《我的前半生》裡看到。或許,當時的溥儀也認為他會永遠這麼生活下去吧。

1924年,張作霖和吳佩孚開戰,也就是我們所說的“第二次直奉戰爭”。馮玉祥被任命為第三軍總司令,受到吳佩孚的調度,當時馮玉祥被安排去赤峰,事實上則是被擠出了這場戰爭的核心。最終,馮玉祥聯合胡景翼等人連夜返回北京,發動政變,企圖繞開張作霖和吳佩孚直接控制北京政府,史稱“北京政變”。

這場政變的一個結果便是,溥儀被廢除帝號,同時將滿清皇室趕出了紫禁城,溥儀則是灰溜溜夾著尾巴住進了載灃的府邸,隨後投靠了日本。



溥儀出宮為什麼說是馮玉祥所犯的政治錯誤呢?

馮玉祥的政治眼光和能力確實不行,否則也不會被稱為“倒戈將軍”。當時的時代背景,溥儀的身份是很敏感的,在辛亥革命的時候,革命勢力為什麼沒有選擇處死他?封建殘餘太多了,溥儀的存在可以穩定很多人,比如滿族、蒙古族、西藏、新疆,讓他們對於民國的排斥感達到最小,對穩定局勢作用很大,同時由溥儀用清朝皇帝的身份說中華民國繼承清朝的版圖也是最為合適的。相反,如果溥儀被處死了,那麼滿蒙等族很可能會反對民國政府,這對時局是非常不利的。即使袁世凱1916年稱帝也沒有將溥儀趕出來,1917年張勳復辟失敗以後,民國政府也仍然沒有對溥儀動手,因為讓他在紫禁城了當小部分人的皇帝,對國家的穩定是好的,說白了也是對溥儀的監禁,讓他始終處在民國政府以及國人的眼皮底下,讓他沒機會掀風浪。

然而,因為當時馮玉祥知道自己發動北京政變是很不地道的,很可能會受到指摘,需要做點什麼獲取支持,想來想去,竟然將主意打到了溥儀身上。馮玉祥領著兵衝進紫禁城,大義凜然地對溥儀說,現在是民國了,不需要再有皇帝了,滾吧!當時的馮玉祥以為這事做得很好,會受到讚美,並以此作為他控制北京政府的政治資本。

但是,被趕出皇宮的溥儀將會做什麼呢?我們都知道,他投靠了日本人,妄圖藉助日本人的勢力復國,日本人幫助他在東北地區建了個傀儡政權——偽滿洲國,讓東北地區陷入更深的困境中。


寧糊塗


溥儀是被馮玉祥拿槍趕出紫禁城的!

1912年溥儀退位之後,中國經歷了兩次復辟,第一次是袁世凱稱帝,第二次是張勳擁戴溥儀復辟。

讓人們看到封建殘餘勢力的頑固,馮玉祥1924年第二次直奉大戰期間,陣前倒戈回北京發動北京政變,囚禁了直系老大曹錕,並且趕走了溥儀。

馮玉祥固然有出於民族大義的考慮,但是很多是根據馮玉祥的出身有關係,馮玉祥出身於北洋,但是從根本上一直在反對北洋,而其它的北洋人物如袁世凱,段祺瑞,曹錕,甚至是張作霖都受惠於清政府過,所以對溥儀都不會趕盡殺絕。

所以,馮玉祥趕走溥儀不止完全出於公心,也有自己的政治目的,就像孫殿英挖了慈禧的墓後說,我不光是為了錢,我還為了報仇。

馮玉祥趕走溥儀,雖然行為過於激烈,但是我認為不徹底,還留有後患。也體現了馮玉祥目光過於短淺,沒有長期考慮這個問題。

我如果是馮玉祥,一定會派人首先把紫禁城抄了,(英國革命的時候查理一世也被送上過斷頭臺,就是殺了溥儀也未嘗不可,)因為溥儀參加過復辟,誰能保證他不會繼續進行復闢的行為(事實證明溥儀後來不僅參加了偽滿洲國的賣國行為,而這和馮玉祥的趕其出紫禁城的行為是分不開的)。如果把故宮的財產抄了充公,用於武裝自己的軍閥也好,用作國民政府的經費也好,總之比被溥儀用作復國經費強。

而溥儀,根本就不應該讓他走出紫禁城,紫禁城是什麼,就應該是囚禁皇帝和皇族的監獄,把皇帝放在政府眼皮底下監視,還有現成的城牆,都不用蓋,比把拿破崙流放到一個島上都好太多了,就像朱棣養那些藩王一樣,好生生的供他們吃喝,但是就是不讓其出皇宮。

馮玉祥把溥儀趕出京城之後,反而失去了控制,最終導致了溥儀及滿清遺老遺少建立偽滿洲國的行為。


史論縱橫


看到很多人極力刻畫溥儀極其家人被馮玉祥趕出紫禁城的慘狀,我真服氣——你們就這麼熱衷為漢奸溥儀洗白?是當奴才每當夠嗎?

沒錯!北京事變中,馮玉祥囚禁總統曹琨,趕走清帝溥儀,讓很多人不舒服,甚至間接導致了大師王國維的死。但是,馮玉祥怎麼做完全是有理有據的!

理由有這些:

1,清帝退位,民國給予有待條件。民國讓溥儀在深宮中繼續當皇帝,紫禁城外是民國天下。這是以清帝不反對民國為條件的。

2,1917年6月,張勳的辮子軍,康有為的保皇黨,日本間諜組織黑龍會一起擁戴溥儀做皇帝。你以為溥儀不懂嗎?他可是網友眼中又博士學歷的高材生呢!

3,溥儀復辟,違反了《清室優待條件》等條約,理當逐出紫禁城,主謀張勳也應該通緝處死。但是張勳手上有段祺瑞同意復辟的證據,投鼠忌器,不敢下手。

4,7年的軍閥混戰,總統總理換了一茬又一茬,終於有人願意解決這個歷史遺留問題了!這個人就是馮玉祥!馮玉祥趕走溥儀,才開啟了真正的共和國。

有人說,馮玉祥是倒戈將軍,沒節操。要知道,亂世之中,生存下來是第一位的,而馮玉祥不僅生存下來了,而且始終心有良知,心又正義,始終為國民幸福而努力。

北京政變後,馮玉祥還邀請了段祺瑞,孫中山等在野官員來主持國家,這是何等情懷?之前哪一個草頭王會這樣做?如果馮玉祥的設想成功,是不是能夠提前結束軍閥混戰呢?

可惜,馮玉祥因為不附和軍閥之間的江湖義氣和爾虞我詐,這個直腸子被各個軍閥排擠,誹謗。直到現在,還有很多人顛倒黑白譴責他。

如果被人稱頌的蔡鍔一直活著,多半和馮玉祥選擇差不多吧?


歷史知事


溥儀一生做過三次皇帝,但又先後被廢,可以算是一個悲情帝王。溥儀最終離開紫禁城,是馮玉祥等人強制驅離的。

辛亥革命成為了壓倒晚清王朝的最後一根稻草,雖然沒怎麼歷經太大的流血犧牲,但隆裕太后和年幼的溥儀在袁世凱等人的脅迫下,還是在1912年2月12日宣讀了“退位詔書”,標誌著清王朝統治的終結。

不過,溥儀退位後,民國政府允諾了一個《清室優待條件》。在這份協約中,承諾保留清帝的尊號,只是這個統治範圍僅限於紫禁城範圍內。說白了,溥儀還佔據著紫禁城,可以“統治”皇宮內的人。

退位後的溥儀,生活還算安穩。只是,這樣安穩的日子不會一直持續,很多人也開始難以忍受國民政府中有一個“小朝廷”。隨著時局的動盪,到1924年時,馮玉祥發動了“北京政變”。佔據了北京的馮玉祥,決定修改《清室優待條件》,將溥儀驅逐出宮。

當年的11月5日,馮玉祥派鹿鍾麟、張壁率四十名軍警從神武門入宮,收繳了紫禁城內守衛的槍械,並與“內務府大臣”紹英交涉。在眾人的脅迫下,溥儀等人答應離開皇宮,並於當天下午4點10分左右乘車離開。

離開紫禁城後,溥儀先是到了天津。之後,日本人拉攏溥儀,聲稱願意幫他恢復帝制。於是,又從天津前往東北,在1932年9月,於長春宣佈成立“滿洲國”,國號“大同”,成為了日軍統治下的傀儡皇帝。


史海爛柯人


在辛亥革命風暴的迅猛打擊下,隆裕太后和攝政王載灃等王公大臣們為了保住大清皇帝稱號和各自的身家性命,於四面楚歌的窮途末路中被迫接受了袁世凱提出的《優待清室條例》。《優待條例》主要條款為:清帝自行退位後,“(皇帝)尊號仍存不廢”,還可暫居紫禁城一年,之後遷至頤和園;新成立的民國政府負責保護清皇室的原有私產,並每年撥付400萬兩銀以供皇室享用(後改為400萬銀圓)。

清王朝覆亡了,但宣統皇帝的稱號卻詭異地保留了下來。此後,民國早期的幾屆歷任總統如袁世凱、黎元洪、徐世昌、馮國璋等,無論在公文或私函中,都赫然將溥儀敬稱為“大清皇帝陛下”,北京城裡的遺老遺少們,盤踞各地的大小軍閥以及政客們乃至於像胡適那樣著名的“新派人物”,都畢恭畢敬的尊稱溥儀為“皇上”。

1924年馮玉祥發動“北京兵變”前,溥儀仍像退位前那樣稱孤道寡,役使著紫禁城裡的數千太監、宮女,過著和以前在位時差不多的帝王奢華生活。

1924年11月5日,跟隨吳佩孚兵進山海關、參加第二次直奉戰爭的馮玉祥突然臨陣倒戈,發動了“北京政變”,用刺刀將“清室小朝廷”驅逐出了紫禁城。文獻載,馮玉祥突然發動政變,不祥消息傳入宮內,正在御花園裡用望遠鏡觀察景山駐軍異動情況的溥儀,立刻察覺了危機正在一步步迫近。接著,負責紫禁城各門守衛的禁衛軍士兵們被集體繳械並調出北京,馮玉祥的國民軍接管了禁衛軍營地並佔領了神武門崗哨,都使溥儀產生了不好的預感。

“國中之國”既然屬非正常狀況,那麼,必然發生的危機終於還是要發生的。11月5日,馮玉祥派北京衛戍司令鹿鍾麟、警察總監張璧率領20人的手槍隊,悍然闖進宮中,命令溥儀“從即日起永遠廢除皇帝尊號”,並逼他在已修改了的優待條件上簽字,並限其在3小時內搬離紫禁城。

溥儀一行失魂落魄地被國民軍趕出了故宮後,來到了後海醇親王府,卻發現其父、攝政王載灃比他更驚慌失措。溥儀的外籍老師莊士敦傍晚來訪,說經他奔走斡旋,荷蘭、英國、日本的公使已經向攝政內閣外交總長王正廷提出抗議,王向他們保證溥儀生命財產的安全。莊士敦的到來和他的消息,稍稍緩和了些醇王府裡過於緊張的氣氛。

在捱過了惶恐不安的日日夜夜後,莊士敦和陳寶琛策劃了一個逃脫之計。12月10日,溥儀由陳寶琛和莊士敦陪伴走出醇王府,來到東交民巷一洋行買東西,後藉口治病躲進了一家德國人辦的醫院。隨後,在鄭孝胥和日本使館工作人員的安排下,由醫院偷偷潛入日本駐華使館。1925年2月23日,在日本使館的策劃幫助下,由使館池田書記官和幾位便衣警察護送,溥儀秘密轉移到了天津。

此前, 他早就以賞賜弟弟溥傑為由,將宮裡最珍貴、最值錢的文物字畫和古籍善本一批批偷運出宮,存到了天津英租界的一所宅子裡。“盜寶”活動整整持續了半年多。溥儀一直想出樣,因計劃不周,沒有走成,結果在天津當了7年“寓公”。在滿清遺老們的包圍下,一直夢想復辟、恢復大清江山的溥儀,與日本人相互勾結並愈陷愈深,終於甘當傀儡,被日本侵略者玩弄於股掌間,平添了一段令其身敗名裂、並遭萬眾唾罵的罪惡史。

【答題寫作不易 嚴禁剽竊】【網絡配圖】


鐵馬冰河wu


溥儀即位不到3年,武昌起義一聲炮響,革命風暴遍及全國。1912年2月12日,隆裕太后偕皇帝溥儀在乾清宮頒佈了“退位詔書”。清帝退位後,民國政府與清廷簽訂了一系列“優待條件”,其中“清室優待條件”規定:大清皇帝辭位之後,暫居禁宮,待日後移居頤和園。這樣,辛亥革命之後,溥儀及其家人仍住在紫禁城裡,過著小朝廷的生活。

民國成立後,執政的是“北洋政府”。北洋政府中,袁世凱是清朝的舊臣。別看他在辛亥革命中,在清朝廷與革命黨之間來回遞話,兩頭投機,作政治交易,當上大總統以後,他並不敢忘了以前的“君臣名分”。因為他還有求於清室故主,他要復辟稱帝,就先要故主承認他是“真龍天子”。所以,他對清室態度很好,從不提“移居”一事。黎元洪當年是清朝的湖北督軍,只從他在武昌起義槍聲一響便嚇得鑽到床底下看,他比袁世凱老實多了。當了大總統,還對溥儀稱“臣”,每到春節要向溥儀上“賀表”。“移居”的事,當然更不提了。曹錕賄選總統,上了臺說話不算,對於“移居”不移居實在無力顧及。

上圖溥儀和婉容在養心殿前玩相機

至1924年,形勢突變。第二次直奉戰爭爆發,吳佩孚率領的直軍逐漸處於優勢。10月間,正當吳佩孚的軍隊向駐守在山海關的奉軍發起總攻之際,吳軍將領馮玉祥突然倒戈,班師回京。10月21日,馮玉祥發動了“北京政變”,囚禁了“賄選總統”曹錕,解散了“豬仔國會”,支持黃郛組成了臨時內閣,並提出了驅逐溥儀出宮的議案。黃郛立即召開緊急內閣會議,決定修改“清室優待條件”。其中,第一款是:“大清宣統皇帝即日起永遠廢除皇帝尊號”。第三款是:“清室即日移出禁宮”。同時決定:執行此決議者為國民軍北京警備總司令鹿鍾麟、警察總監張璧。內閣會議後成立了“清室善後委員會”,負責溥儀出宮的善後工作。

“北京政變”的消息傳入紫禁城,溥儀和王公大臣都感到驚愕和恐慌。溥儀急忙召集王公帝師和內務府大臣,在養心殿的“東暖閣”召開“御前會議",商議應急對策。“御前會議”開了兩次,商議了三個最棘手的問題:如何打通與馮玉祥的關係?溥儀出宮後住在哪兒?端康太妃(10月20日病逝)的靈柩如何料理及敬懿、榮惠兩位太妃的住所怎樣安排?由於諸王公大臣各懷心事,分歧較大,最後議而不決,靜待時局變化。

11月5日晨,馮玉祥的國民軍包圍了紫禁城,切斷了宮中對外的一切聯繫。鹿鍾麟、張璧和“善後委員會”委員長李昱瀛,率軍警將守護紫禁城外的衛兵、憲警繳械後,取而代之。中午12點,鹿鍾麟、張璧、李昱瀛來到紫禁城,請溥儀移出禁宮。此時,溥儀正在儲秀宮內陪婉容吃著水果聊天。突然,內務府大臣紹英踉踉蹌蹌地跑來,也顧不上行君臣之禮,氣喘吁吁地說:“馮玉祥的部隊開進來了,關閉了神武門,不準任何人進出。”溥儀像被彈簧彈了一下,猛地跳了起來,剛吃了一半的蘋果掉到地上,緊張地說:“快!快去截住他們,問清他們想幹什麼!”紹英趕緊跑了出去。

在養心殿門前,紹英截住了鹿鍾麟等人。鹿鍾麟向紹英出示了大總統指令。紹英看後,嚇得魂不附體,兩腿發軟,差點癱在地上。幸好侍衛李國雄和嚴桐江將其挽住,紹英才倖免跌倒。紹英略微鎮靜了片刻,指著李昱瀛說:“你不是故相李鴻藻的公子嗎?你家世代享受皇恩,今天怎麼也幫人來欺負皇上?”李昱瀛只是笑笑,什麼也沒說。紹英又對鹿鍾麟說:“你不是故相鹿傳霖之後嗎?鹿相是清室老臣,你為什麼這樣逼迫我們?”鹿鍾麟一字一句地說:“我們奉內閣之命前來,既是為了民國,又是為了清室。如果不是我們,那就休想這樣從容了。”紹英不甘心,又說:“優待條件尚存,你們怎麼能這樣擅自行事呢?”鹿鍾麟正色道:“你少廢話。張勳復辟,顛覆民國,優待條件早為清室所譭棄。近來,民怨沸騰,如果不是內閣出面阻止,清室早已大禍臨頭了。”緊接著,鹿又威脅說:“我們已在景山架好了大炮,按原計劃只限二十分鐘出宮,如若不然,便開始射擊,你們看著辦吧!”

紹英一聽,嚇得面如土色,急忙去向溥儀報告。他一進門,便顫聲喊道:“皇上,民國要廢止優待條件,拿來這個叫,叫簽字。還說限二十分鐘搬出去!”溥儀一把奪過公文,想看個究竟,可是眼睛像突然花了一樣,看不清是什麼,他覺得天旋地轉,像洩了氣的皮球,一屁股坐在椅子上。稍停了一會,他又火冒三丈地喊:“馬上搬出去?那我的財產呢?太妃怎麼辦?快打電話找莊師傅!快找王爺!找王爺!”“國丈”榮源像斷了氣似地回答:“電話線斷了,門口已把上了人,出不去了。”屋裡所有的人都驚慌得團團亂轉。最後,大家一致意見,儘量拖延時間,以宮內人員和物品太多,馬上出去有困難為託辭,不肯即日遷出。

紹英去和鹿鍾麟商量,結果允許延到下午3點,溥儀的父親載灃、帝師朱益藩、陳寶琛也被允許進宮。溥儀一見載灃,便叫道:“王爺,該怎麼辦呢?”可是,載灃的主意並不比兒子多,他嘴唇哆嗦了半天,才迸出一句廢話:“聽、聽旨意,聽旨意。”溥儀又急又氣。快到3點時,紹英進來,他哆哆嗦嗦地說:“鹿鍾麟又催啦,說,要快,快點,不然的話,景山上就要開炮啦。”

上圖溥儀與鹿鍾麟

說話間,鹿鍾麟、張璧已帶著幾名國民軍士兵進入了宮內。鹿鍾麟來到溥儀跟前,將兩枚手榴彈放在紹英前面的桌子上,然後指著公文說:“請陛下在上面簽字!”溥儀見鹿來勢洶洶,大驚失色,連忙在公文上籤了字,並交出象徵皇權的“皇帝之寶"和象徵宣統帝位的“宣統之寶”兩枚印璽,由鹿鍾麟送往國務院封藏。醇親王載灃一見溥儀簽了字,捶胸頓足,他摘下自已的頂戴花翎,扔在地上,嘴裡還結結巴巴地念叨著:“完了,完了,大清完了。”

下午3點,溥儀及婉容、文繡等人乘坐汽車,在鹿鍾麟、張璧的護送下,駛出紫禁城,回到了溥儀闊別16年的醇王府。溥儀下車後,鹿鍾麟握著溥儀的手說:“你今後是打算做皇帝,還是要當個平民?”溥儀反應很快,回答說:“我既然同意修改優待條件,當然已不能再稱皇帝,惟有以中華民國國民的一份子自居了。”鹿鍾麟笑著說:“既然是普通的國民,我們軍人就有保護的責任。現在除了傳令部下對你嚴加保護外,你有什麼臨時情況,直接電話通知我,我隨時應命。”警察總監張璧也走過來對溥儀說:“既然是個公民,就有了選舉權和被選舉權,將來也可能被選做大總統呢!”一聽“大總統”三個字,溥儀的心裡立刻翻江倒海,他默默地走進了醇王府。不久,溥儀在日本駐天津的警察署署長和幾個日本警官的“護送”下,乘火車去了天津。


鄧海春


溥儀最後不是自己走出皇宮的,而是被馮玉祥的國民軍趕出皇宮的。

溥儀3歲入宮入承大統,是為宣統皇帝,在位3年,1912年溥儀宣佈遜位,清王朝也宣告終結。不過按照武昌起義後南北和談的結果,溥儀可以繼續居住在皇宮裡面,其依據就是在南北和談中頒佈的《清室優待條例》,該條例的內容包括:(1)清帝尊號仍存不廢,中華民國待以各外國君主之禮;(2)清帝歲用400萬兩由民國政府撥發;(3)清帝暫居宮禁,日後移居頤和園,侍衛人等照常留用;(4)清帝宗廟陵寢永遠奉祀,民國政府酌設立衛兵保護等等。所以,雖然退位了,溥儀還是可以繼續居住在紫禁城,而且皇帝的稱號還是可以繼續保留的。

不過《清室優待條例》卻有一些漏洞,比如條例中沒有規定清帝可以在故宮中居住多長時間,1913年的時候,袁世凱就曾經想把清朝皇室遷居頤和園,不過由於種種阻力而未能實現。實際上,清朝滅亡後,清朝皇室並不佔據紫禁城的全部,而只是紫禁城的後半部分,前面的三大殿已經被民國政府收回,紫禁城的四個大門有三個已經被民國政府掌管。

不過進入民國以後,前清的遺老遺少們卻總想讓溥儀皇帝復辟,重新恢復清朝,清末的宗社黨在民初的時候主張復辟清朝,它的活動一直活躍到了1916年左右才消失。1917年,張勳藉著調停府院之爭的機會進京,重新讓溥儀皇帝登極,是為“丁巳復辟”,正是因為溥儀皇帝在民國的時候成為了復辟勢力的精神支柱,所以一直有呼聲要求將清朝廢帝溥儀趕出皇宮。

1924年10月,直軍第三軍總司令馮玉祥突然回京軟禁了賄選總統曹錕,馮玉祥進入北京之後,發現身邊的舊勢力太多,於是辛亥年間反清的鬥志重新被燃起,所以就一不做二不休將溥儀趕出了紫禁城。

在趕出溥儀的同時,馮玉祥命令攝政內閣修改《優待條例》,修改後的條例包括清帝廢除皇帝的尊號,清帝移出宮禁等。

溥儀出宮後,居住在天津張園,後來又在日本人的誘惑下潛逃到東北,成為偽滿洲國的皇帝。溥儀被驅逐出宮成為了後來溥儀投日的一個重要導火索。


青年史學家



s薛定諤的貓


武昌起義後,各省紛紛宣佈脫離清朝中央政府,清朝統治名存實亡。1912年2月12日,清政府以隆裕太后(光緒帝的皇后)名義頒佈“清帝退位詔書”,宣統帝溥儀退位,清朝就此滅亡。根據新成立的中華民國中央政府與清朝皇室協商簽訂的《清室優待條例》,溥儀退位後仍保留“皇帝”尊號,居於紫禁城中,生活費用由民國政府撥給。

1914年冬,北洋政府發佈《清室善後條例》,廢除溥儀的“皇帝”尊號,要求自他以下的清皇室成員遵行民國法度。1917年,前清遺老、民國安徽督軍張勳率領所謂“辮子軍”進京,擁戴溥儀復辟,旋在國內壓力下自行取消,史稱“張勳復辟”。1924年冬,傾向革命的舊軍官、原直係軍閥馮玉祥在第三次直奉戰爭中發動“北京政變”,將溥儀逐出紫禁城,迫使其逃入日本公使館尋求政治避難,這是溥儀第一次離開皇宮。其後,在日本政府安排下,溥儀移居天津。

“九一八”事變後,日本帝國主義扶植溥儀在東北淪陷區就任偽“滿洲國”“執政”,“建元”“大同”。1934年,日本執政當局改“執政”為“皇帝”,“改元”“康德”。從此溥儀便一直居住在“新京”(長春)偽“皇宮”中,直到1945年日本戰敗投降,溥儀第三次宣佈“退位”,在逃往瀋陽時被蘇聯紅軍抓獲,這是他第二次離開皇宮。

建國後,溥儀被移交給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關押於撫順戰犯管理所,至1959年作為特赦人員中的第一號,被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特赦,成為新中國的一位普通公民。後來,他曾擔任全國政協委員,1967年逝世,骨灰安放八寶山革命公墓。21世紀初,清皇室後裔將溥儀骨灰移葬河北省保定市易縣清西陵風景名勝區附近的商業公墓華龍皇家陵園,為其上廟號“恭宗”,諡曰“孝愍皇帝”,尊骨灰奉安處為“獻陵”。由於中國早已廢除帝制,溥儀的廟號和諡號並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官方和歷史學界所承認,一般稱他為清遜帝、清末帝、清廢帝或宣統帝。


關東風土誌


溥儀是大清朝最後一個皇帝,也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皇帝,(這裡不包括袁世凱)史稱:清廢帝或宣統帝。


1909年慈禧太后死後,三歲的溥儀繼承了皇位,當時的大清朝已經搖搖欲墜,果不其然1911年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爆發,1912年2月12日溥儀被迫在退位詔書上簽字,大清朝從此滅亡。但是民國政府對大清皇室有有待條約,所以溥儀和皇室成員依舊住在紫禁城裡。


1917年6月14日,前清遺老辮子軍統帥率4000辮子軍進京,把大總統黎元洪幹下臺,帶兵打進紫禁城幫助宣統復辟。12歲的溥儀又重新的坐上了龍椅。可是沒過幾天張勳就被段祺瑞給打跑了,重新坐上皇位十一天的溥儀只得帶一次宣佈退位。


民國十三年,第二次直奉大戰開始了,但是馮玉祥卻輸給了東北王張作霖,帶著軍隊撤回北京。為了洩憤馮玉祥把怨氣都撒在了溥儀身上。馮玉祥無視民國對清廷皇室的優待條件,派鹿鍾麟帶兵入紫禁城,逼溥儀離宮並獲得大量宮中財物,歷史上稱這為“北京政變”。

就這樣溥儀離開了皇宮,搬進了他父親的府邸,後來又逃進日本公使館。民國十四年二月溥儀來到天津先後居住在張園和靜園。後在日本人的誘惑下去了東北,做了日本人建立的偽滿洲國的傀儡皇帝,直到1945年日本戰敗被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