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臺灣的芯片行業怎麼樣?

Joker80313


一個行業實力的強弱,無非取決於資本和人才的積累,臺灣的芯片行業也不例外。


說起臺灣的芯片行業,其實是有很多過去包括現在都耳熟能詳的名字:威盛、HTC、臺積電、聯發科、聯電、茂德、力晶、日月光等等。



客觀地講,在整個芯片產業鏈中,上游的EDA、IP、設備材料基本都被歐美日壟斷,臺灣的競爭力主要集中在中下游的芯片製造(代工)和封裝、測試等環節。雖然如此,芯片製造的門檻也非常的高,它是一種資金密集、技術密集、勞動力密集的綜合產業。例如:僅資金而言,臺積電的一條7nm生產線就需要投資100億美元以上。



為什麼臺灣的芯片製造行業那麼強?首先,全球芯片製造業的設備和技術支撐主要由東京電子、應用材料、諾發、Lam、ASML以及美國四大儀器公司提供。在這點上臺灣並沒有所謂「禁售」的問題,可以買到最新最好的「生產工具」,「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這個道理大家都懂。



其次,中國內部的民間資本正式進入大規模集成電路是在2000年左右,比臺灣整整晚了十幾年(臺積電董事長張忠謀1987年就創建了臺積電),這十幾年的差距導致了臺灣具有人才和經驗方面的優勢。好消息是去年年底中芯國際把臺積電的前高管梁孟松招至麾下,梁曾經幫助臺積電和三星的晶圓廠取得成功,這對於中芯國際來說是一個很大的利好消息。



另外,早在這次中興事件前的2014年,政府已經從國家安全和戰略層面考慮芯片行業的發展計劃;可以肯定的是,集成電路行業也就是芯片行業,是十三五規劃以及今後很多年,國家要大力發展和攻堅的項目,屬於重中之重。最近集成電路產業投資基金(“大基金”)的二期正在醞釀中,完成以後大基金一期和二期以及所帶動的社會資金總額將超過萬億。



最後想說的是,臺灣在芯片製造領域有它的先發優勢,而目前中國大陸正在積極趕超,無論是投錢還是投人,只要有集中力量辦大事的決心,剩下來的只是時間問題。


高挺觀點


臺灣記憶體產業沒有核心技術研發能力,要花大價錢從日本、美國、德國廠商手裡購買技術授權。國際上DRAM廠的平均研發費用要佔企業營收的15-20%,而臺灣僅6%。

臺灣這種只圖快進快出,靠購買技術授權、製程設備來快速擴充產能、賺快錢的經營模式。臺灣的DRAM產品在容量、性能、品質、價格、品牌上都處於劣勢,怎麼跟韓國競爭?在面臨韓國、日本的重壓時,根本不堪一擊。 況且臺灣只有DRAM製造,完全沒有nand技術和專利,份額只有3% 。 兩年後大陸量產後 DRAM nand 必將大幅降價,臺灣技術授權廠只有死路一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