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為什麼說鄭州、洛陽是移民城市?

白沙死忠粉


移民風熱?原來洛陽才是老牌的移民之城!
原創 洛陽融媒

  洛陽作為十三朝古都,歷史上經歷過四次的人口遷移。建國之後,通過第一個五年計劃,成為了最早的工業城市之一,於是,大量的外來人口湧進了洛陽,又一次將這個有著深厚歷史古韻的城市建立了起來。可以說洛陽的建設和發展離不開人口遷移,也可以說,洛陽是最早的移民城市之一。

  為什麼將洛陽列為“老牌移民之城”呢,這還要從古代說起。歷史上周王朝的平王東遷,為洛陽帶來了大批西部移民,這是洛陽城經歷的第一次移民,後又經過劉秀集團定都洛陽,洛陽城又迎來了一次大的發展。在這之後,洛陽經歷了曹魏、西晉的戰亂毀壞,待到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洛陽城最終發展到了歷史的一個輝煌頂點。接著就是著名的武則天遷都洛陽,關中十餘萬戶就食洛陽,絲綢之路和海上香料之路招來了大量西域、中東商人定居於此,這是隋唐盛世,洛陽的又一個頂峰,日本人來到唐朝學習漢唐禮儀,歸國後便仿照著長安和洛陽之制,修建了京都和奈良。

  到了近代,在洛陽經歷了數次戰爭之後,城區損毀嚴重,人數也逐漸減少。於是到了新中國成立後洛陽城區人口僅餘6萬多,百廢待興。這時正巧遇上建國之後重工業成績慘淡,於是為了發展中國重工業,第一個五年計劃應運而生,洛陽因其為歷代行政重鎮,自然環境優越,民國時期袁世凱、吳佩孚又在西工區留下大面積兵營,遂名列全國十大工業城市之一。至此洛陽在近代迎來了一次歷史性發展。

  由於國家發展戰略的規劃,建國後短短十年時間,大量重工企業和研究所落戶洛陽,洛陽一拖、洛陽軸承、洛陽銅加工廠、洛陽礦山機器廠(現中信重工集團)、洛陽耐火廠、河南柴油機廠、洛陽棉紡廠等,再加上許多軍工研究所,為這個城市奠定了現代發展的雄厚工業基礎。

  工業城市的發展需要大量的務工人員,於是在洛陽著重發展工業的同時,各個地區的外來人口開始集中湧入洛陽,就這樣洛陽又完成了一次人口大遷移。

  如今看洛陽的道路名稱,也充滿了五湖四海的意味,如長春路,太原路,天津路,青島路,長安路,鄭州路,武漢路,重慶路,中州路,湖北路,湖南路……還有上海市場,廣州市場等。每一個名字的命名,都是洛陽移民對故鄉的一種紀念。

  移民帶來的症狀之一就是:洛陽的方言也很混雜。老城區以河南話為主,西工區則河南方言與普通話混合,而澗西區則說普通話的比例甚高,你在洛陽澗西區的牡丹廣場走一圈,好多說閒話的老頭在那裡談論國家大事,操的大多是普通話,因為澗西區是當時外來務工人員的主要安置地,這裡聚集了各大省市來的人員,所以本地方言在這裡並不是主要流通語言。

  作為舊式移民城市,計劃經濟時代的洛陽移民,如今都進入了中老年,而洛陽的發展也漸漸的不如計劃經濟時代一樣光輝,廠礦雖漸漸的沒落,但是卻將外地務工人員的心凝聚在了這裡。而如今,因為這些文化底蘊的存在才使得洛陽開始慢慢的吸引了一波又一波年輕血液的注入。相信有著年輕血液的洛陽會在未來迸發出新的力量,引領著又一波的移民熱潮。


洛陽融媒


鄭州和洛陽都是新中國建立以後國家重點建設的工業城市,當時各個大型企業先後落戶,全國各地建設大軍和各類人才從四面八方齊聚河南,為河南工業的發展貢獻著自己的力量,這些人才和其家屬也都相繼定居鄭州洛陽等地,如此數量龐大的外來人口也改變了本地人口基數,因此鄭州和洛陽都可以稱作是移民城市。



鄭州因為鐵路而興,因為鐵路樞紐地位最終成為河南省省會。1953年,河南省會遷到鄭州後迎來了鄭州的大發展。

首先是省會搬遷,省級機構以及組成人員和其家屬相繼從開封來到鄭州,為鄭州帶來了大量人口。隨後國家在鄭州建立棉紡基地,再度為鄭州的大發展增添了活力。5家大型棉紡織廠在建設路一字排開,鄭州一舉成為全國最大的棉紡織中心。



為了支援鄭州建設,從全國各地紡織戰線調來大批工人、幹部和技術人員,他們的到來推動了鄭州的工業的快速崛起。當時的國棉廠附近也是鄭州最繁華的地區,國棉廠的小夥姑娘也是鄭州人找對象的首選。




國棉廠的歷史就是鄭州發展的縮寫,國棉廠的建設發展為鄭州帶來了大量外來人員,早期鄭州的發展和他們關係緊密,幾萬外來人口的到來為鄭州的崛起起到了關鍵性作用。

鄭州可以說是一座國內移民城市的代表。

洛陽是我國曆史上最著名的古都之一,解放後洛陽百廢待興。根據國家發展需要,建國後大量重點建設工企和研究所落戶洛陽。如中國一拖、洛陽礦山、洛陽軸承等等。



如此眾多的大型企業落戶洛陽,洛陽急需大量務工人員、技術人才和建設大軍。於是,全國各地大量外來人員相繼來到洛陽,在洛陽注入新的活力。

在洛陽道路的名城就能反應城市的移民歷史,長春路、天津路、武漢路,上海市場、廣州市場,天津路小學。每一個道路以及市場的命名,都是移民對故鄉的懷念和情懷流露。



鄭州和洛陽同為河南最重要的兩大工業重鎮,歷史名城。二者又同是建國後因移民而興起的工業城市,移民的為兩座城市的發展增添了新的動力,也促使城市工業的快速崛起。

如今鄭州個洛陽的第一批移民已經在這裡繁衍了幾代,他們的後人也成為兩座城市大發展的見證者,並享受著先輩勞作帶來的各類果實,為鄭州洛陽的發展貢獻著自己的力量!


河洛源


鄭州是一個移民城市,洛陽不是移民城市。

先說鄭州。

鄭州是中國八大古都之一,擁有3600年的歷史。但是,鄭州的崛起,是近代的事。

解放以前,鄭州是一座縣城,屬於開封管轄,城內只有5萬人。因清政府修建京漢鐵路,在鄭州設站,鄭州才發展起來,後來,隴海鐵路通車,中國兩大鐵路在鄭州交匯,奠定了鄭州的交通樞紐地位。

上世紀50年代中期,河南省會由開封遷到鄭州,鄭州由此騰飛,2017年入圍建設國家中心城市。

從上世紀50年代中期後現在,鄭州城區由5萬人,增加到現在的近600萬人。七十年間,增加了一百多倍,絕大多數,都是後來移居鄭州的全省各地,乃至全國的人。

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說,鄭州是一座移民城市。

鄭州的多元化文化,普通話佔據統治地位,全國各地菜系在鄭州都能生根發芽,反而是河南傳統豫菜只剩下為數不多的幾家招牌。

再說洛陽。

洛陽是中國八大古都之一,九朝古都。歷史上,洛陽擁有非常重視的地位。

到了近代,洛陽以重工業為主,經濟發展相當快。曾經一度佔據省內一哥地位,只是近三十年才被鄭州超越,並且距離越拉越大。

洛陽的外來人口並不多,基本上都是本地發展起來的,洛陽文化中的牡丹文化、洛陽水席等都別具特色。


新峰映畫


這個問題需要歷史地看。

客觀地說,現在所有的大城市特大城市都是移民城市,移民給城市帶來活力。移民素質越高、來源越廣泛,城市就越有發展的潛力與能量。世界著名的大都市無不如此。

回到鄭州洛陽。說這兩個城市是移民城市,主要與上個世紀50年代的工業建設有關。

上個世紀50年代,鄭州湧入大批移民,那個時期,移民意味著受到了國家的重點“照顧”,移民越多,意味著工廠或政府機構遷入越多。因此,是個有前途的城市。

上個世紀50年代——80年代,鄭州的移民集中在二個區域,一是西部中原區工業區,以工業移民為主。由於鄭州的工業當時以輕工業為主,因此,移民一部分來自江浙等紡織工業較為發達的地區(如鄧亞萍之母)。一部分來自河南省其它地區,形成了以河南話為主的生活區(區別於二七塔下的鄭州話)。一部分來自東部金水區,行政區,移民來自老解放區和開封,形成嚼“普通字”的生活區。同時,鄭州的火車編組站與鐵路局也吸引了大量的工人。這個過程中,地處鄭州城市中心的二七區即舊城“原著民”區在城市的影響力方面被淡化、弱化。鄭州方言、傳統鄭州人已經不能完全代表鄭州了。

但是可是,由於鄭州的城市中心、商業中主仍然在舊城區,二七廣場仍然是城市的中心,而且,傳統的鄭州人多從事商業服務飲食行業,外地人來鄭州,首先看到是舊城,首先打交道的也是地地道的鄭州人,因此,這種移民城市的印象並不十分深刻。

與鄭州相比,上個世紀50-80年代,洛陽的移民色彩或符號更濃一些。

上個世紀50年代,洛陽有6項156項目,4項規模以上項目及其配套的研究院所落戶,城市人口爆發式增長。由於古都遺址保護的因素,洛陽的工業建設採取了撇開老城建新城的策略。因此,洛陽的移民也主要集中舊城區以外8公里的澗河西岸。這樣洛陽有了二個城區,一個“土著”的老城區,一個以移民為主的工業城區。為了整合城市空間,二個城區要向中心靠攏,政府以及此後曾經著名的洛玻、洛棉落戶這個區域。使洛陽形成東中西三個區塊,也形成了洛陽城市空間的如下特點:

1.洛陽成為一個帶狀空間的城市,南北寬僅3公里左右,東西長15公里。

2.城市中心的西工區,由於過去曾經是袁世凱、吳佩孚的軍營、蔣介石的軍校解放後被解放軍接管,導致城市中心大量空間被軍隊佔用。

三是城中村現象極為突出。

這種城市空間完全解構了洛陽古城的框架,使洛陽看上去像一個新城,並更加重了洛陽移民城市的形象。洛陽的門廳客廳、城市中心都不在舊城區。外地人來洛陽,下了火車,首先看到與接觸到的不是洛陽本地人的生態環境,而是軍營、國防物資倉庫,城中村,然後是政府機關、百貨樓等商業機構、大型國企等移民色彩鮮明的符號。

與鄭州工業與行政移民分立相比,洛陽主要是工業移民。移民的來源分二個部分。一是中南局、沿海、老工業基地選調來的幹部、技術人員和技術工人和院校學生,這部分人口比重不大。但他們是最早到來的移民,級別高、素質高,他們規劃、創建了工業基地,因此他們的文化影響並決定了後來的移民,使得這一區域成為普通話區。二是工廠基本建設成後,從河南其它地區尤其是豫東地區招工。這佔了移民的絕大多數。商丘豫劇團馬金風等人也是這時支援洛陽文化建設的。

由於落戶洛陽的工廠體量巨大,一拖職工三萬多,加上家屬不低於十萬,相當於解放初期洛陽城市人口的總和。洛礦、洛軸等也是一、二萬職工。由於落戶洛陽的多屬機械製造業,有機構成高,技術含量高,行政級別高(一拖、洛軸在50年代有副省級幹部),用的是蘇聯的技術設備,因此,洛陽工業移民的人口素質較高(即使招來的工人也要求高小畢業,這在上個世紀50年代實際上是很不容易的事,相當於今天招收大學生),工資高,級別高,人數多、生活區設施相對完善,加之當時的意識形態和國家政策,使得這些大型國國企成為洛陽的代表,洛陽被定義為新興的工業基地。與此同時,老城和老城文化則被邊緣化。洛陽成為外來移民文化為主流文化的城市。

從城市文化角度而言,上個世紀,鄭州洛陽都形成了本地文化成為亞文化,而移民文化成為主流文化的色彩,也形成了包容的城市形象。這在河南是很突出、很另類的。直到今天,您在洛陽,日常生活中講普通話或者上了年紀的人講上海、廣東、東北等方言,沒人會把您當外地人。城市公園裡不僅有唱豫劇的,其它劇種的票友也存在。但是也形成了這些移民認同問題,比如,上一代的移民基本不認同自己是河南人(因為他們很多人本身就不是河南人)。對外最多講自己是洛陽的。

鄭州洛陽在上個世紀一直走在河南城市發展的前列與移民有關。而從工業移民中走出的幹部也有更好的眼光和業績。比如焦裕祿(山東人,在洛礦工作了9年,到蘭考任縣委書記不到2 年病逝)等。

今天,鄭州仍然是一個移民城市——鄭州目前是一個年輕人淨流入的城市。大量的年輕人流入使鄭州充滿活力。有年輕人就有未來。鄭州的問題是如何提高移民的素質與豐富人口流入的地緣構成。這也是當前城市競爭的關鍵,因此,這些年各大城市爭相爭奪年輕有學歷的人才。就流入來源來講,流入鄭州的鄭州的移民主要是河南、尤其是豫東的人口。什麼時候鄭州能像深圳、上海一樣吸引大量全國甚至海外的移民,鄭州才真正成為國際化的大都市。要做到這一點,自然是產業升級與豐富,而不是僅僅靠政策。

與之相比,洛陽目前算不上移民城市了。曾經的移民已經有了第三代、甚至第四代了。可以說基本本地化了。就年輕人來講,洛陽不是一個淨流入的城市。因此,城市要重塑輝煌,吸引大量的高素質的移民是一個前提。這既需要政策的扶持,更需要經濟的發展。同時,良好的城市人文、自然環境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素之一。


平說平論


眾所周知鄭州是一座火車拉來的移民城市,那麼洛陽為什麼也是移民城市呢?這個還真是真的,洛陽的確是一座移民城市。

西周初年,東夷反叛,造成了中國東部的動盪不安。陝西人“周公”率領陝西“殷八師”,進行了平亂的活動,一舉剿滅了這些“東夷頑民”。

為了控制好這些“頑民”,在周公以及陝西殷八師的監督之下,建造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座大號的監獄“雛邑(洛陽)”,正式開創了洛陽的建城史。

這些“頑民”們,在周公和殷八師的監督之下,他們勤勤懇懇努力幹活,爭取重新做人。不久之後,中國歷史上第一座大號監獄“雒邑”就建成了。

而洛陽當地有一句古諺語“西來的祖宗東來的娘”,就是真實地描述了當年的情況。

時至今日,“周公”的雕像仍然屹立在洛陽的街頭,受到萬人崇拜,視為遠古祖先。


大唐神都


我國的移民城市很多,不止鄭州和洛陽,這次我們就說說鄭州和洛陽吧。


鄭州,鄭州的移民或者說人口遷移要追溯到上古時代春秋戰國時期,後來還有元末明初的連年戰爭和黃河氾濫導致的人口遷移,不過這都太遠我們不研究。建國後,鄭州原本只是一個小縣城,不過在1954年10月30日,它的命運發生了改變,河南省省會由開封遷至鄭州,各項政策的扶持,周邊縣市的居民大量湧入,半個多世紀人口增加了幾百萬。

洛陽,十三朝古都,歷史上曾經經歷過4次人口大遷移,它的移民史也要追溯到上古時代,不過本次我們就談新中國成立後的,建國後第一個五年計劃把洛陽定位成一個工業城市,大量的企業和研究所如洛陽耐火廠、洛陽棉紡廠等落戶洛陽,吸引了大量的務工人員進入,後來他們在洛陽成家立業,慢慢的也就成為了洛陽人。

這就是我所瞭解的鄭州和洛陽的移民史,不足之處,還請大家在評論區指正,為謝。


綿州plus


鄭州、洛陽都是移民城市。

先說鄭州,京漢鐵路開通前鄭州還是個鄭縣,因京廣鐵路和隴海鐵路交於鄭州後,鄭州才變成了城市。1954年省會由開封遷往鄭州,鄭州發展進入快車道,國棉一、二、三、四、五、六廠相繼建立,鄭紡機、二砂廠以及鐵路相關企業等拉大鄭州框架,加之省政府及相關廳局以及大學等科研機構的成立運作,鄭州變成省龍頭城市,這些全部都是來自全國各地特別是全省到鄭州的人集聚起來的。

今天鄭州成了國家中心城市,隨著城市框架再次的拉大,全國往鄭州的人還在不斷遷移中,未來的鄭州將更加輝煌!

同樣,洛陽也是,建國初期,洛陽就一個老城區,人口也就五、六萬左右,隨著一五計劃在洛陽設的大廠,洛陽的西工、澗西就發展起來了,來自東北,江、浙、上海等全國各地工業能手聚集洛陽,開始了洛陽的城市大建設,很快一個重工業城市起來了,六、七、八十年代洛陽叫響全省,和鄭州比冀雙飛!

進入九十年代後,洛陽落後鄭州越來越多,到今天雖還是省第二大GDP城市,但與鄭州比相當於鄭州的GDP二分之一,鄭州明顯甩開洛陽進入新一線城市,而洛陽連二線城市都不是。不過,隨著中原城市群副中心城市地位確定,加之省、國家政策的支持,洛陽發展進入快車道。相信不遠將來,洛陽一定能快速發展,擠進二線城市應該沒問題。

洛陽加油!為洛陽鼓氣加油!!


鳳凰3821


這個說法不準確,西安更是移民城市。

西安的第一次移民來自棄,也就是河南人帝嚳的兒子;創造了現在的陝西人。

第二次移民是西周末期的犬戎,犬戎攻破鎬京,從此陝西人就有了犬戎的血統;

第三次是楚人滅秦,劉邦定漢,西安就有了楚人的血統;

第四次在五胡亂華時期,西安的十三個王朝裡面,五個五胡政權,可見西安的混血和民族融合多麼徹底?

第五次是同治回亂,由於白彥虎等人,造成陝西境內大量人員傷亡。河南山西等地的人去陝西繁衍後代。

第六次就是1928年-1931年的關中大旱,造成幾十萬婦女被賣,餓死人口達上百萬;山西河南地區的人移民到西安,造成現在很多西安人都是河南人的後代。

第七次就是1942年,由於河南地區遭遇天災兵禍,就移民陝西,主要就是西安和寶雞。所以,現在的陝西人或多或少的都是河南人的後代。

第八次就是支援三線建設。當時中蘇交惡,很多國企和學校遷移到西安。最鮮明的例子就是西安交大,就是從上海遷移過來的。所以,說西安人是全國人民的後代也不為過。


三戶老人


鄭州、洛陽應該是移民城市。

所謂移民城市,指的是城市中外來人口比較多。在我國計劃經濟時代由於戶籍制度的限制,人員自由流動是比較困難的。所謂移民,是在國家政策的指導下有計劃有目地的人員遷移。

河南歷史上,洛陽、開封在不同時期作為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城市存在。鄭州的崛起是在成為交通樞紐,尤其是建國後省會由開封遷往鄭州之後。鄭州成為省政府所在地之後,大量的機關單位、服務機構相繼隨之搬遷,政策的傾斜、大規模的城市建設,吸引了全省各地的精英人才。使鄭州成為了河南省流動人口最多的城市,2017年長住人口已過千萬。

洛陽人河南省第二大城市,長期戰亂使得洛陽破敗蕭條。建國初期,洛陽城市僅限於老城一帶,人口不足五萬。

一五期間,洛陽得以煥發生機。新中國156個重點建設項目中,有六個落戶洛陽,後續又增加到十個。這使得洛陽擁有十大廠礦,成為全國知名的重工業生產基地。

洛陽的工業建設項目起點高、規模大。很多廠礦不僅是全國第一,而且是亞洲第一。例如第一拖拉機廠,職工家屬近五萬人。大規模的工業建設,需要全國五湖四海的支援。從東北、上海、廣東…大量人才雲集洛陽。像我就是隨父母由大連搬遷而來。


洛陽澗西有上海人聚集的上海市場、廣東人聚集的廣州市場。隨之遷來的有大新酒樓、友誼賓館、三友理髮店、光明照相館、廣州酒家…,新移民口音混雜,東北話、廣東話、上海話、北京話等各種口音演變成了澗西普通話。在洛陽市區,有大量隨部隊解放洛陽留下的部隊子弟、有隨父女建設洛陽而來的廠礦子弟。所以說洛陽是標準的移民城市。


梁無忌


鄭州真的是移民城市,剛解放時,鄭州都在京廣線以東,所以過了京廣線就叫西郊,那時鄭州只有3平方公里,不足5萬人。即使經過大建設,1972年我高中畢業時也不過30萬人。所以鄭州人基本都是移民來的,原住民極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