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合資車僅僅只是套用了一個外國品牌嗎?實際技術水平和國產車一樣麼?

江城boy


不知夥伴們有沒有發現一個現象,對比年限較長的車型,你會發現其中大多是合資品牌,國產品牌所佔的比例很小。但是年限較短,比較新的車型中,國產車佔有相當的比例。這也從側面證明了一些問題,國產車越來越能得到消費者的認可,國產車和合資車的差距在縮小。

但是雖然差距再縮小,但國產品牌和合資品牌還是有一些差距的,下面我分項給大家聊聊,夥伴們請跟我一起往下看。本人才疏學淺,如果有說錯的地方,還請各位指正,如果各位有更好的見解,歡迎在評論區指出。


大家好,我是“趕緊上車”,一位喜歡汽車,熱愛駕駛的汽車小編輯。如果您跟我有相同愛好,您可以關注我,咱們可以交個朋友,互相交流汽車知識。


撇開外觀設計和配置不談

可以說在外觀設計和配置上,國產車並不比合資車差,甚至可以超越合資車,但今天咱們主要是找國產和合資比,差在什麼地方,所以這兩項暫時不談。


品質衰減

我先來談談什麼叫品質衰減,不管是國產車、德系車、日系車、法系車還是美系車,車輛在使用一段時間後都會有不同程度的功能性下降。比如方向盤,出廠的時候比較緊,用了幾年就比較鬆垮了,再比如底盤,剛購買時底盤比較紮實,過了幾年後,底盤變得很散。這都是品質衰減的例子。而國產、合資不同的是,國產品牌的汽車在相同年限比合資衰減的更厲害,原因也很簡單,國產車製作時,對車輛品控控制的不到位,在車輛上市前,品控工程師由於經驗不足,沒能找到品質的缺點所在。所以這才導致國產品牌汽車品質衰減快於合資品牌。



底盤調教

國產、合資在底盤方面差距最顯著的例子應該是哈佛H6逆向研發老款CR-V了吧。底盤調教這個東西確實需要長時間的經驗和積累。都說大眾對底盤調教遊刃有餘,那也是百年的經驗積累。國產車發展也就20多年的歷史,與其較短的發展時間相比,國產車底盤調教水平顯示是超水平發揮的。


變速箱

大家有時間的時候可以去翻翻,合資品牌的新車,機會都是用自家生產的變速箱,比如大眾的雙離合,通用的9AT。而受制於專利保護,國內能獨立開發變速箱的車企寥寥無幾,我所知道的只有奇瑞自家產的CVT變速箱。如果您知道其他案例,歡迎在評論區指出。


發動機

發動機方面兩者還是有不小的差距,但是我個人認為比變速箱方面的差距要小。國產品牌在發動機方面還是有所建樹的,比如奇瑞的發動機熱效率和長安的發動機藍鯨技術,全部入圍中國心獲獎名單,與擁有百年曆史的合資品牌相比,自主算差嗎?


總結

現階段不管夥伴們是否認可國產品牌,但一定要相信國產車的未來。在短短二十幾年汽車製造的奮鬥中,我們逐漸縮小與外國品牌的差距,在N個百年車企面前努力殺出一條銷路,國產汽車是很不容易的,希望夥伴們多多支持國產車,畢竟有了自己過硬的汽車品牌,最終受益的是咱們國家。


好了,今天的問答就到這裡,我是“趕緊上車”,一位喜歡汽車,熱愛駕駛的汽車小編輯。如果您跟我有相同愛好,您可以關注我,咱們可以交個朋友,互相交流汽車知識。如果您有不同意見,歡迎在評論區指出,我會第一時間回覆。對了,看完文章別忘了點贊哦。


趕緊上車


我縱身汽車研發行業已經十年,作為一個老工程師,可以明確的告訴您,合資車之所以受歡迎,純粹是車輛研發技術水平高,絕對不只是靠世界品牌賣車這麼簡單!這裡只聊車,不談情懷,“汽車概況”向您敘述合資車和國產車差別在哪裡,如有興趣歡迎關注!

咱們談談三大件,發動機,變速器和底盤,至於內外飾,造型,咱們這裡不談!



發動機

如果熟悉汽車的朋友,肯定知道,有些國產車發動機顯示功率和扭矩比合資車還要大,為什麼國產車感覺動力卻不足,加速很慢呢?


發動機參數好,並不一定實際使用效果也好!我們的發動機也就是徒有其名,至於發動機功率和扭矩輸出穩定性,遠沒有達到!發動機功率和扭矩輸出穩定性與否,直接決定動力總成標定的難易程度!我們國產車發動機耐久性也不好,發動機油耗也比較高,這些技術都是從某一個零部件,某一個標定參數,發動機控制邏輯不匹配造成的,對於國產車來說,發動機研發,任重而道遠。

變速器

對於變速器,比如同樣的7DCT或6AT,由於我們變速器控制邏輯問題,導致我們的變速器換檔出現各種問題,要麼換檔延遲,要麼掛檔抖動,沒有一個比較好的綜合狀態!就那乾式雙離合來說,現在國產車抖動我不用多說了吧,但是大眾汽車,乾式雙離合調教的就非常好,換檔抖動,駕駛平順性都不錯!


發動機和變速器兩者是相輔相成的,如有有一個不好,直接影響整個動力系統功能,影響整個車輛的駕駛感!

底盤

對於底盤,一些國產車,通過減速帶的時候,有沒有感覺到特別生硬呢?好似砰的一生,碰到什麼硬東西一樣!或凹凸不平的路面時,總是感覺渾身不舒服!而開一些合資車,你會發現也有,但如果合資車價格高一點兒,那效果可是響噹噹的,直接達到立竿見影的效果!合資車可以把底盤做的很好,但如果做不好,那是處於成本考慮的,但是國產車是技術達不到,做不好!這就說差距~


雖然國產車和合資車有差距,但是差距正在逐漸縮小,這也是值得我們可以欣喜的地方,我相信在未來十年,國產車會迎來技術大發展!


汽車概況


合資車當然不是套用外國品牌,而實際上合資車就是實實在在的外國品牌,各個企業、集團可以採用合資形式,而品牌不存在合資,進口、合資都是正宗的外國品牌車,與套用、不套用沒任何關係!只不過是由於咱們的政策,外國汽車企業想在咱們國內生產汽車,就必須與咱們國內的汽車企業組成合資才可以,所以外國車想實現國產化,就必須走合資這一步!


所以合資只是一個形式,只不過是外國品牌車實現國產化的必要手段,所以重點不在於這個合資上,而是在於外國品牌車和自主品牌車的差異;合資只是個特殊詞彙,豐田在美國建廠是獨資、無需合資;寶馬在美國建廠,同樣是獨資、無需合資,那麼是不是豐田、寶馬在美國生產的車子和美系車就是一回事了?差異僅僅是個牌子?這麼舉例很簡單、相信各位都能看懂!同理外國品牌在咱們國內生產的車子就與自主車技術水平一樣,僅僅是牌子不同?別逗了,這可能麼?舉一個簡單的例子,一汽邁騰用的2.0T發動機是EA888、國外版本的邁騰用的2.0T發動機還是EA888,只不過存在部分技術閹割,但無論怎麼割,它也是EA888;那麼一汽生產紅旗系列的與邁騰同級別車型也用EA888了麼?別說鄙人抬槓,只不過為了反駁題主的命題,問題描述認為自主車、合資車只差在品牌上,但實際上發動機、變速箱、底盤都有差異,這是隻差品牌麼?差的多了,很多朋友總說自主車有各種技術,那麼誰能舉出實際的例子,自主車都有哪些技術(認證專利的),估計沒一個朋友能說出來。。。


自主品牌與外國品牌的差異

最近這些年,咱們的自主車企的造車水平可以說是突飛猛進,整體上雖然還有差距,但幾個大廠也在拼命砸錢,不斷研發技術、引入外國技術、引入外國高端人才,可以負責任的說現如今我們的幾個自主造車大廠已經具備了打造平臺的能力,但存在的細節問題還是有、而且有不少;很多問題在車輛下線之前,沒有辦法及時發現,等出現問題了想回爐重造又受制於經費,所以有的時候就得過且過了,但由此引發的後續問題不少見。。。



單看自主車的硬件都不差,比如某自主品牌的車子,發動機委託德國FEV設計、變速箱用愛信的、四驅用翰德、電控系統用博世,無論單獨看哪一部分,都很好、都是世界著名的品牌供應商,但這些玩意組裝到一起,問題就出現了;外國品牌造車是根據設計需求、選擇供應商、選擇零部件!而咱們自主車則是根據已有零部件的標準,來設計車;問題在於沒有自身的標準,而這些東拿、西湊的零部件的標準又各不相同,所以把這些組裝到一起,就必然導致問題!

就像美國造戰鬥機,可以按照對動力的需求去設計飛機,動力需求如果存在已有的機器能夠滿足,那麼用現成的;如果沒有,就為可以委託如通用之類的集團進行生產,所以擁有打造發動機的能力,就能促進整體的發展;而我們造戰鬥機,只能針對現有的發動機參數去設計飛機(與針對飛機設計發動機不同),所以終究是有所限制!造車也是一樣,外國主機廠對供應商提出標準、訴求,而供應商則按照主機廠的標準、訴求提供零部件,主機廠驗證通過後購入,不通過回爐!而咱們很多自主車企沒有這種標準,更不具備向供應商提出訴求(比如結合自身條件,改變某些零件的參數),我們造車的方式就是,供應商手裡有什麼零件我們就用什麼零件;供應商不止一家,外國車企提出標準,無論多少個供應商都可以統一標準生產!而我們大部分自主車企沒有設定標準的實力,所以不同供應商提供的零部件標準完全不同,而我們只是採購了一大堆不同標準的零部件,在將不同的標準組合到一起,這麼操作怎麼可能好呢?

總說自主車技術不差,但究竟不差在哪?能有朋友細說下麼?不差就倆字,長嘴就能說,但自主工業的崛起豈是上下兩片嘴唇子出出氣就能完成的?這完全是捧殺!如果愛、就請更加嚴厲些,這才是真愛,比那些沒事耍嘴皮子的自主粉強的多,認不清事實是最可怕的、盲目的自信會對自主工業造成嚴重問題!合資車只是外國品牌在我國生產的車,本質上它還是外國品牌,自主車的技術目前還與外國品牌存在不小的差異,雖然我們這些年取得了很大的進步,但差異只是在逐漸縮小、但依然達不到無差距!所以想要進步,請理性看待差距,千萬別盲目的自信!問自主車與外國車的技術差距有多大,不妨這麼去判斷,造車只是針對各國基礎工業水平的一份試卷、是綜合性的,什麼時候歐、美、日等工業強國,採用咱們生產的軸承、咱們生產的心臟支架,那麼自主車就領先於世界了!要造好車,先造好軸承。。。


非專業車評


作為一名汽車行業的從業者,我可以很明確的告訴你,合資車肯定不止套用外國品牌這麼簡單,在核心技術、製造工藝、品控、管理體系等方方面面都要比國產車有優勢。

核心技術


目前的汽車市場還是以燃油車為主,而燃油車在發動機、變速箱、底盤這三個核心技術上,合資品牌都是直接引進的國外成熟的產品,可靠性和耐用性都非常的高。雖然近年來,我們的國產車在不斷地進步,不斷地提升技術實力,但與合資品牌相比還是有一定的差距。不過令人欣慰的是,這種差距越來越小,比如我們的長安、奇瑞在發動機領域已經有所突破,技術實力達到了世界一流水平;我們的盛瑞突破了AT變速箱的技術瓶頸,已經實現了量產;我們的萬里揚在CVT變速箱上也得到了國內同行的認可等等。

製造工藝


汽車的製造工藝主要包含衝壓、焊裝、塗裝和總裝四大工藝,合資品牌直接將國外的成熟工藝體系引進國內,能夠行之有效的指導工人進行生產製造活動。而我們的國產車,在起步時工藝基本是空白,雖然經過這麼多年的發展,但依然不夠成熟。很多國產車企業去招辦合資品牌的工藝來學習,依葫蘆畫瓢卻沒有得到精髓,或者今天學習大眾的,明天學習通用的,到頭來做出一個四不像出來!

品控


在汽車研發,生產製造階段,品控都是非常重要的,能夠把問題扼殺在搖籃裡。合資品牌一直都對品控非常重視,已經形成了一套非常成熟的品控體系。而我們國產車在最開始時,對於品控這塊還是比較忽視的,國產車發展前期品控把控不好,被市場貼上了低質的標籤!近幾年,隨著市場開始進入優勝劣汰期,國產車的品控也逐漸提升,但還是有差距!

管理體系


管理體系,小編對這一點認識深刻。就拿小編之前工作過的主機廠來說,管理上比較混亂,各個部門之間的職責劃分模糊,出現問題大家都不知道該由誰來處理,互相推脫。工作流程上沒有固化,一項工作可能過段時間流程就變了等等。這些因素導致了我們的工作效率始終不高,浪費了很多精力和時間。

以上就是我對這個問題的回答,合資車不僅僅是套用一個品牌,在很多方面還是有一定優勢。而我們國產車在市場的競爭下,也在進步成長。


汽車程序猿


  合資車僅僅只是套用了一個外國品牌嗎?實際技術水平和國產車一樣麼?

  關於這個問題,基本分為兩個觀點:

  A.國產車現在做的挺好的,一點也不比進口車、合資車差

  B.能買進口就買進口,能買合資就買合資,國內的車還是沒有國外的車好

  ……

  可拉風給大家分享下觀點,希望給廣大車友一個參考:

  國產汽車的變速箱。張先生從事汽車維修、美容已經有15個年頭了,可謂是經歷了國產汽車發展史最重要的一段歷程。張先生曾表示在變速箱方面,很多國產品牌喜歡直接使用國外的變速箱,畢竟國外的變速箱產品已經成熟。

  這些品牌包括廣汽、比亞迪、一汽等等。當然,也有不少國產品牌使用自主研發的變速箱產品,其中CVT做的最好的當屬奇瑞,而AT做的好的當屬吉利。

  至於發動機方面,好多國產品牌都有自己的王牌發動機。雖然目前來看和國外的發動機還是有一些差距,但是無論是自身的質量還是穩定性都沒有問題,至少是可以滿足我們的基本需求的。

  當然,我們也並不能說國產轎車的質量已經能夠媲美合資車,但也不再是十幾年前車友們眼中的問題車了。

  隨著國產車質量的飛速提升,中高端產品也漸漸的嶄露頭角,在汽車美容、保養方面,越來越多的國產車主對自己愛車的精緻要求甚至超過了合資車。

  可拉風認為,無論是合資車還是國產車,都需要我們去精心呵護和保養,隨著5G的到來,智車聯網成為趨勢,廣大車主對車的選擇,已經不再是單純地選擇硬件配置好的車,智能化體驗也是考量的重要方面。


可拉風智車系統


怎麼可能一樣。

合資車不僅僅只是套用了一個外國品牌,關鍵在於核心產品都是採用國外品牌的。

專業人士就不說到,如果是有心人,都會注意到,以前汽車都有一個國產化率的問題。比如,國產化率達到80%,都會成為一條新聞。這說明,合資車不僅僅只是套用了一個國外品牌,而是國內生產不了的配件,都是國外進口的。

因為早期國內加工業,或者說汽車配件其實是很落後的。這樣很多產品是滿足不了國外品牌的技術標準,即使是下降一點,也依舊是達不到的。

但經過慢慢發展,國內的汽車配件行業就越來也好,加工能力也越來越高。於是,那些合資車的國產化率就越來越高。因為國產化率提高之後,同樣一輛車成本要降低好多,這樣利潤就更高了。國產化率越高,成本降低越多。

不要以為國外品牌汽車,他們的配件都是自己生產的,他們也是通過配套供應商哪兒買來的。

但有一些核心部件,合資汽車是沒有國產化的,一方面有加工技術方面的原因,另一方面,也有擔憂技術洩露的因素。

比如汽車發動機。

汽車按照李書福的話說,就是一個鐵殼子加四個輪子。但其實汽車核心在於發動機。而國內在汽車工業方面,其他配件目前已經達到很高水平,但發動機方面,並沒有取得決定性進展。

所以,合資車能夠買的比以前的國產汽車貴,主要就是因為不少配件是進口的,尤其是在發動機等幾個核心領域,都是進口原件。

總而言之,合資車不是單純掛一個牌子,也不是單純的國產車,之間還是有不少區別的。

最後說下中國汽車零部件產業的發展實力。

2001年12月11日,中國正式加入WTO,從此之後,中國汽車市場的爭奪也更趨熾烈,市場的含量亦是不斷放大。相關的數據顯示,1978年,我國汽車產量僅為14.9萬輛,佔當年世界汽車產量的0.4%;到2017年,汽車產量達2901.5萬輛,佔世界汽車產量的29.8%。而且,到目前為止,中國已經超過十年保持著全球第一汽車製造大國的地位。

而國產率多少,跟中國汽車零部件產業發展實力有關。

在2018年全球汽車零部件配套供應商百強榜中,中國排在第四位,進榜的企業8家,排在前三的是日本、美國和德國,進榜的企業數分別為26家、21家和18家。從這個方面來看,在全球汽車零部件龍頭企業中,中國的數量還是較少的,雖然中國汽車零部件產業規模非常之大,行業之內有超過10萬家的企業。

所以數量不是最重要的,關鍵在於產品創新能力、在於企業綜合實力。


波士財經


討論這個問題之前,我們要有一個基本的概念——汽車是一個密集型技術產品,換句話說它需要很多不同領域的技術性支撐。比如汽車設計、汽車製造、汽車研發(其中還包括檢測、驗證等)。


所以合資車到底獲得了國外品牌的多少技術,各家情況是不一樣的,不好一概而論。這其中只買了“牌子”的也有,典型的比如名爵,它在幾經轉手後基本就沒什麼原始技術積累可言了(當然這種屬於收購,不能完全算是合資)。

不過絕大部分主流的合資企業還是會帶技術合資的。舉個簡單的例子,在汽車研發中,有一個研發驗證測試的階段,俗稱技術驗證,它的目的是驗證產品是不是能滿足產品的設計期望。


大部分情況下,外資在這時候是起主導地位的。

具體來說,驗證的技術標準需要外資拍板(甚至就直接套用外資品牌提供的標準)、認可的檢測試驗機構需要外資拍板(現在絕大部分主機廠不具備全套的檢測能力,部分測試需要外包給第三方檢測機構)、測試結果是否通過也需要外資拍板(檢測報告需要外資通過才能算)。


這其中不能說外資起到了絕對良性的推動作用,但不可否認的是,他們確實在牢牢把控自己的技術。至於合資車實際的造車水平是不是和國產車一樣,我認為是不一樣的。拿領頭的企業來說,一汽出品的國產車和一汽大眾之間就有不小的差距。

當然了,隨著時間的推移,雖然一些技術壁壘很難打破,但合資品牌的技術是有可能逐步分享給自主品牌的,比如上汽藍芯發動機就是上汽乘用車和通用汽車共同研發的技術產品。


東拉西車


合資車不僅僅是隻是用了一個外國品牌,它還是使用了人家的整車技術的,同時還包括了零配件的技術支持,當然了實際的生產和製造只能算是監督作用了,並且是否合格也會有合資方外資技術的要求。實際上合資汽車都是使用的國產製造和設計,也就是說合資汽車的技術水平和國產汽車在製造方面沒有什麼差別,差別在於設計和用料方面。

所以說是不是一樣的,很簡單的可以理解,可以同平臺出車的,比如說的寶馬和中華,還有日產和某品牌等,都是一條流上出來的汽車,不同的就是汽車的設計不同,用料不同而已。


百樂魚


合資車可不僅僅是套用了個牌子,技術水平肯定不一樣。

拿國內現在做得最好的合資品牌來說,大眾兩田,他們的車不止是有這個品牌,也使用了和國外一樣的技術。如果是國際版的車型,進口和合資的區別,在於車企針對各個地區消費習慣和相關法規,做的一些針對性的細節改變,主體上是一樣的。

比如說,這裡的人喜歡大排量,那就把發動機排量提一提;這裡的人喜歡柴油機,那我就搞一搞柴油手動的;這裡的人喜歡配置高,我次低配就給你天窗真皮座椅;還有的地方喜歡大,那我就把車拉長了賣……

但是凱美瑞還是凱美瑞、雅閣還是雅閣,途觀L雖然拉長了,但是和加長之前比在本質上也沒有區別。合資車是國產的,技術上可是實實在在的國際大牌技術。

要說技術水平,那差距就大了。咱們國產車進步很大,但是離這些國際車企還有一定距離。設計、研發、技術積累……底盤、發動機變速箱……差距基本是全方位的。

我舉個例子,現在大眾、豐田在國內的這些合資廠,招聘汽車相關專業的人越來越少了吧,為什麼呢?因為他們(特別是大眾)特別重視保密工作,有關技術方面的基本是德方完成,到中國來照做就可以了,所以不需要這方面的人才。

說到底就是防著中方的工作人員,如果咱們中方的技術和他們一樣了,他防備還是要防備,但是會防備的這麼嚴嗎?


老胡評車


人家就是外資品牌,怎麼可能和國產車(事實上合資車都是國產車,這裡的國產車特指自主品牌汽車)一樣?

國內為什麼會有這麼多的合資車,歸根結底是政策的原因,不過未來慢慢的放開,像是特斯拉這樣的獨資車企應該會越來越多。

說合資車不是隻是套用一個外資品牌,是因為合資車從設計、質量體系、生產工藝、供應體系……基本上都是來自於合資企業當中的外方,再結合中國的實際情況做一些改變。其中差異最明顯的應該就是質量體系了,自主品牌車型和合資車差距最大的也就是質量穩定性。

外觀方面,自主品牌已經不比合資車差,甚至做得更好,不管是GS8還是哈弗F6,都很漂亮;但是質量體系這個東西,還真不是三天兩頭就能學會的,即使學會了,沒有相應的管理體系,也沒有辦法落實。

所以開國合資車和自主品牌車型的人,應該多少都能感受到自主品牌小毛病不斷,合資車往往很少有故障!自主品牌,要走的路還有很多,加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