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劉銘傳為什麼拒絕幫助清朝打甲午戰爭?


劉銘傳在甲午戰爭時拒絕出任赴朝諸軍統帥一職一是因為他當時身體不大好,二是因為他對戰事前景不看好,加上認為朝廷對自己不夠重視,所以借病推脫。

甲午戰爭爆發以後,清軍此時在平壤雖然有衛汝貴的盛軍、左寶貴的奉軍、馬玉昆的毅軍、豐升阿統帥的奉天練軍和吉林練軍四路大軍。但是這四路部隊缺乏一個統一指揮的統帥,衛馬左豐四人地位相當,所以形成了有將無帥的詭異局面。缺乏統帥的結果很嚴重,各路部隊彼此之間無法命令對方,四將的戰守意見不一,這顯然不利於和日軍作戰。

為此,清廷也開始物色統帥人選,前臺灣巡撫劉銘傳當時是呼聲較高的一位,李鴻章等人還派人去和劉銘傳溝通意見。不過劉銘傳都以身體不適為由,加以拒絕。所以最後統帥各軍之職,還是落在了葉志超的頭上。

劉銘傳拒絕出山的公開理由是身體不好。甲午戰爭爆發時,劉銘傳已經58歲,在當時也算老年人了。而且劉銘傳自1890年因為基隆煤礦招商承辦一事遭到保守官僚彈劾被迫辭職以後,心中憂悶,身體就不是很好,一直在家養病。這種情況下去一線指揮作戰自然有些力不從心。

而更重要的是劉銘傳對戰爭前景並不看好,他認為此時朝中戰和不定,清軍又良莠不一,這個差事吃力不太好,弄得不好要栽一個跟斗,所以不願意去背黑鍋。從後來清軍的表現看,劉銘傳的顧慮也是正確的。

此外劉銘傳一向心氣比較高傲,當年西征時他意圖出任陝西巡撫失敗以後,他就選擇了稱病告假。此次雖然讓他出山的呼聲很高,但是都只是一些人以私人交情來遊說,清廷始終沒有正式表態。劉銘傳認為自己也曾經是封疆大吏,即使辭職了,朝廷要用自己也應該以大臣之禮對待,因此沒有公開邀請自己的話不願意出山。

吾任封疆,即退處,固大臣也。令廷寄等之列將,豈朝廷所以待大臣之義哉?

所以最終,劉銘傳沒有同意出山,從最後的結果看,對於他個人這也算是一個正確的選擇。


不沉的經遠


在晚清與列強的眾多戰爭中,打過勝仗的將領少的可憐,而劉銘傳可以說是首屈一指的名將了。在中法戰爭期間,劉銘傳率軍血戰數月,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戰績,令清政府和國人們除了一口惡氣。所以,面對咄咄逼人的日軍時,清政府再次響起了這位悍將。然而,劉銘傳卻再也沒能奔赴戰場。

劉銘傳(1836-1896),字省三,安徽合肥人,是晚清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太平天國運動時期,劉銘傳所率團練被改編到淮軍,受李鴻章指揮。劉銘傳曾率軍鎮壓太平軍、捻軍,因功勳卓著,在清政府平步青雲,成了淮軍的主力和李鴻章眼中的紅人。

在中法戰爭期間,劉銘傳表現的十分堅決,率領檯灣軍民與法國侵略者激戰數月,迫使法軍從基隆、澎湖列島撤出,贏得了最後的勝利。中法戰爭勝利後,清政府在臺灣設省,劉銘傳出任首任巡撫。

劉銘傳這個人不僅能打仗,而且積極推行新政,是洋務派的核心人物之一,對臺灣的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不過,劉銘傳性格耿直,痛恨貪官汙吏,有時也顯得與晚清政局格格不入。面對腐敗的清政府,劉銘傳的內心也是十分矛盾的。

不過,在清政府與日本關係日益緊張,甚至兵戎相見時,劉銘傳還是很想豁出老命再上戰場的。在此期間,李鴻章也想再讓劉銘傳出山。可是,當時的劉銘傳已經病入膏肓,難以堪當眾人了。所以,病榻中的劉銘傳發了一封電報,訴說了自己的苦衷:

“傳兩耳聾閉,左目早廢,僅剩右目一線之光,畏見風日,兼入秋家中又復死亡,相繼尤鬱,氣結肝風愈重,左邊手足麻木,難以行動,……

當時,劉銘傳左眼已經失明,右眼視力也很不好,整個人中風偏癱,根本就難以行動,更別提上戰場了。

李鴻章在接到劉銘傳的電報後,將其病情轉寄清廷,自己也對劉銘傳的處境深表同情。所以說,劉銘傳的拒絕,實屬迫於無奈。值得一提的是,在得知清政府在甲午戰爭中慘敗後,劉銘傳氣憤不已,以至於病情加重,不久便病逝了。


史海爛柯人


劉銘傳是臺灣首任巡撫,亦是清朝名將,早期身為李鴻章淮軍四大將軍之首,率領所部“銘字營”接連戰勝太平起義軍和捻軍,曾因軍功獲得戴花翎的榮譽(我曾在昨天的問答中解答過關於清朝頂戴花翎的問題,有興趣的朋友可以一看),一個大臣尤其是漢族大臣能獲得頂戴花翎的榮譽是非常難得的,由此可見劉銘傳確實很厲害。

太平天國起義被剿滅後,劉銘傳被清廷“補授直隸提督”。年僅28歲的劉銘傳,一步步登上清朝軍隊的最高軍階,成為當時淮軍將領中任軍職最高的人。

後來劉銘傳率部參與鎮壓捻軍,然戰爭過後劉銘傳以薦舉非人而受革職處分,對此他也心灰意冷,回到家鄉閒賦了十幾年直到1883年中法戰爭爆發,中法戰爭爆發後,清廷不得已再次起用他,後他率部在臺灣基隆擊敗法國艦隊,並取得淡水大捷。

1885年劉銘傳出任臺灣首任巡撫,1890年遭到朝中守舊派大臣的彈劾,後憂憤交加下被迫辭職,就這樣劉銘傳離開經營了七年之久的臺灣。

以上就是劉銘傳在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前的經歷,不難看出劉銘傳算是李鴻章的嫡系愛將,而且自身軍事水平也極高,幾乎未曾一敗,所以甲午戰爭爆發前,李鴻章首先想到的軍隊統帥是劉銘傳,而且劉銘傳也確實是當時最合適的人選,然而當李鴻章給劉銘傳發電希望他能擔此重任的時候,劉銘傳拒絕了,且是多次拒絕!

那麼劉銘傳為何如此堅決呢?也許劉銘傳因為兩次離職而對朝廷心灰意冷,也或許他和北洋將領丁汝昌不和,更看不起能力平庸的葉志超,所以才不想出山,但我認為這些原因都不是最主要的。



劉銘傳不僅是一個很愛國的人,更是一個有遠見的人,他不會因為一些個人原因而至國家危亡於不顧,就像當年中法戰爭爆發之前,已經閒賦十幾年了的他接到朝廷指令後依然毫不猶豫的重返沙場一樣,如果他真的能再次為國殺敵的話,他一定不會拒絕,所以劉銘傳多次拒絕抗擊日軍只有一個原因—身體真的不行了。

劉銘傳曾在回覆李鴻章的電文中如此說道:“傳兩耳聾閉,左目早廢,僅剩右目一線之光,左邊手足麻木,難以行動……”,所以甲午戰爭前後的劉銘傳生命已經接近尾聲了,這樣一個被疾病纏身的劉銘傳如何再能披甲上陣呢?



1896年1月12日,劉銘傳去世,此時距離甲午戰爭結束僅過去八個月,據說他是聽到自己當年苦心經營的臺灣被迫割讓給日本之後,悲憤之下吐血而亡的。

所以劉銘傳不參加甲午戰爭不是個人鬧情緒,而是身體真的不行了……


鹹魚閒聊


劉銘傳不參加甲午戰爭,不是他不愛國,也不是他高傲,而是此時的他已經躺在病床上靠著藥物續命,不能為國效力了。

他給李鴻章的電報是這樣寫的:“傳兩耳聾閉,左目早廢,僅剩右目一線之光,左邊手足麻木,難以行動……”。

為將者最重要的是什麼?思想的敏銳、身體的強健,才能指揮軍隊作戰,但此時的劉銘傳,因為重病纏身,已經不具備作為統帥的條件了。

這位近代史上的風雲人物,一位滿腔熱血的愛國英雄,最終還是等來了英雄遲暮,相必當他把電報發出去的這一刻,心中也是泣血的吧。

汪郎相信,如果身體允許,劉銘傳一定會主動挺身而出,為國請戰,這一點在中法戰爭中就已經很明顯了。

1883年中法戰爭爆發。已經解甲歸田,在合肥鄉下老家隱居十多年的劉銘傳憤然而起,重新出山,殺敵報國。

為此,他上了一道《遵籌整頓海防講求武備折》,並摒棄了自己對湘軍的偏見,先後得到了李鴻章和左宗棠兩位重臣的支持,於1884年奔赴臺灣抗法。

1885年,臺灣單獨設省後,作為首任臺灣巡撫,劉銘傳為臺灣的近代化建設做出了卓越的貢獻。這樣的功績就是,一直到1895年的《馬關條約》割讓給日本時,臺灣已經是大清國當時最先進的幾個省份之一。

劉銘傳一直就有憂患意識,也是洋務運動的最堅定的支持者,他將自己的一腔熱血全部奉獻給了臺灣。

他認為在臺灣修建鐵路,不僅可以加強海防,還可以提高國人的自信心,滿足近代化的工業需要,並在1891年建成了臺灣第一條鐵路,臺北至基隆線。

在鐵路修建的過程中,劉銘傳認為洋人可以提供技術支持,但拒絕洋人壟斷,這也使英國人試圖利用鐵路控制檯灣經濟命脈的想法被打破了。

當然,在晚清那個時代,頑固、守舊勢力還是很大的。

光緒十六年,公元1890 年,因為涉及到臺灣通商口岸稅務,以及基隆煤礦招商承辦等,他遭到了頑固派的激烈反對,又被清政府嚴厲申斥,無奈之下不得不在第二年辭去了臺灣巡撫的職位,回到了安徽老家。

但即使離開了自己苦心打造的寶島臺灣,但他還是始終關注著臺海的一切。

甲午戰爭後,臺灣被割讓給了日本,得到這個消息的劉銘傳,一怒之下口吐鮮血,暈撇了過去,於1895年底與世長辭,留下了一生中最大的憂愁!

【我是江東汪郎,帶給你不一樣的歷史視覺!堅持原創,喜歡我就請關注我吧!】


江東汪郎


哪裡是拒絕哈?甲午戰爭爆發時李鴻章早年組建“淮勇”時的宿將班底已經凋零了,潘鼎新吳長慶等人先後去世,劉銘傳體弱多病無法出征,李鴻章委派資歷老一點的葉志超率領聶士成左寶貴這些後起的淮軍悍將去朝鮮。因甲午戰敗,清國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割讓臺澎列島,遭到了臺灣省軍民的強烈抵制和反抗。1895年,日本鬼子血腥殘暴的鎮壓屠殺臺灣軍民的抵抗佔領了臺澎列島。這位在1884年保衛臺灣重挫法軍的名將,素有“淮軍諸將之冠”和“臺灣近代之父”曾經的首任臺灣省巡撫劉銘傳得知消息後病情加重臥床不起,1896年年初含恨去世。


立志成蟲


首先,甲午海戰時,清朝的鐵甲艦太過老舊,雖然護甲強,但火力較弱、射速慢、航速慢,和日本的快速戰艦存在速度差距。真是打不過跑也跑不掉。其次,因為北洋艦隊艦船火力較差,不得不採用艦首對敵撞角迎擊的戰術。海戰時搶佔T字陣位這種方式並不算落後,直到二戰時還在使用這種方法。而北洋艦隊因為火力原因無法運用這種戰法,反倒是日本艦隊可以從容應對。再次,戰時北洋艦隊炮彈不靈。實際上,北洋艦隊不止炮彈數量不多、質量也不好。有很多炮彈射到了日本船上卻並未爆炸。這對於火力弱射速慢的北洋艦隊來說無異於雪上加霜。再再次,北洋艦隊不能同仇敵愾。戰爭中臨陣脫逃、謊報軍情、對友軍遭攻擊置之不理等情況都有發生。這些都不是臨時啟用一個劉銘傳就能夠解決的。


閩鄉小志


最高統治者慈禧不想打,實權大臣李鴻章想保存北洋水師和淮軍實力,敵人是如狼似虎的日本,這樣的戰爭,諸葛亮都打不贏


梅花五弄


心知肚明巳是失敗者,但還要想保保名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