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講存心養性,道家講修心煉性,佛家講明心見性。同樣是論心性,提法卻不一樣,這不僅是由於表達語言的差別,同時也代表了三種見地上的不同境界,研究和實踐中國傳統文化的人必須對此有一個清晰的理解,不可混為一談。
儒家是講做人的道德規範的,儒家的一切說教都是站在人本位的層面上講話。儒家的存心養性,這個心性是指世俗層面的心性,這個心是後天的意識心,並非本來心,本來心是沒有個心可存的;這個性是指人性,佛性是空性,不可以言養,人性則可以培養。作為一個人來說,凡事能存一個好心,一個善良的心,培養出一種高尚的性格,那就很好了,不失為一位君子,一位紳士。
道家講修心煉性,這個心這個性是指神心神性,是在儒家存心養性基礎上的一種提升,經過一番修煉,使這心性更加純正,更加虛靈,從而達到脫殼飛昇的目的,然而這心這性即使再純正,再虛靈,只要有心有性可修可煉,就不離妄想境界,因此即使成神成仙,也還是天地間的一個眾生,一個分子。這個分子可以長壽萬年,卻保不得永生不滅,能修出來的功德畢竟是有限的功德,這有限的功德必有耗盡的時日。這個神仙即使能到太上老君那裡做客,到王母娘娘那裡喝酒,但他卻不是太上老君,也不是王母娘娘。在花果山的猴子們眼裡,那孫悟空昇天了,成道了,卻不知道孫悟空在天上養馬,沒有什麼地位,還是有煩惱。當然神仙的境界比凡人還是高出很多很多。
由於修煉程度的不同,神仙也有很多的層次,神仙、天仙、地仙、人仙不一而足,而民間那些常被傳得沸沸揚揚的“大仙”們,這些都夠不上,充其量是些鬼仙狐仙之類,由於它們為人時不懂存心養性,卻熱衷於盲修瞎煉,追求種種奇異境界,因而有功能沒德行,沒保住人身,墜入鬼趣和畜牲道,想和人交流時還要藉助附體的辦法。
佛家講明心見性,這個心這個性不是人心人性,也不是神心神性,成佛的人沒有自我,這個心是本來心,這個性是佛性,這個本心佛性是空性的,是萬法之本體,是天地之靈根。它不可以眼見,不可以識知,更不可把捉,既不可存不可養,又不可修不可煉。
只有放下一切妄想心、造作心、執著心、功德心、所得心,才能契入實相本體,歸真達源,不生不滅,實現生命的解脫和究竟圓滿,因此佛家講明心見性。其實說個明說個見已經多了,這個明是明白卻非知識的明白,是光明卻非有相的光明,這個見也不是肉眼所見。用幾個文字符號去表述一個形而上的概念,很難準確達意,卻也只能如此。
(本文選自趙文竹《聖人不折騰》)
閱讀更多 禪宗文化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