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神是中國民間普遍供奉的善神之一,在中國民間傳說中是主管財源的神明。在古代每逢新年,家家戶戶懸掛財神像,希冀財神保佑以求大吉大利。吉,象徵平安;利,象徵財富。人生在世既平安又有財,自然十分完美,這種真切的祈望成為人們的普遍心理。求財納福的心理與追求,充分反映在春節敬祀財神的一系列民俗活動中。人人滿懷發財的希望,祈願在新的一年裡大發大富。
中國古代主要供奉的五大財神,分別是:中斌財神(中),文財神比干(東)、柴榮(南),武財神關公(西)、趙公明(北)。四方財神端木賜(西南)、李詭祖(東北)、范蠡(東南)、劉海蟾(西北)。以上曾被道教分為“四面八方一箇中”的財神陣容。這其中影響最大的當推邯鄲爺趙公明。《三教搜神大全》載,趙公明神異多能,變化無窮,能夠驅雷役電,喚雨呼風,降瘟剪瘧,保命解災。故人稱"元帥之功莫大焉"。凡買賣求財,只要對趙公明祈禱,便無不稱心如意,故而中國民間奉其為財神。舊時年畫中,趙公明的形象多為頭戴鐵冠,手持寶鞭,黑麵濃須,身跨黑虎,面目猙獰,因此人們又稱其為武財神。
除趙公明之外,就是關公了。關公即關羽,在中國是一個家喻戶曉、婦孺皆知的人物。近代以來,越來越多的人把關公作為全能保護神、行業神和財神,據《民間新年神像圖畫展覽會》的介紹:“關公被人視為武神、財神及保護商賈之神。人遇有爭執時,求彼之明見決斷。旱時人們又向彼求雨,又可求病人藥方,被人視為驅逐惡鬼凶神之最有力者。”
農曆正月初五是歷史悠久的傳統民俗節日:財神日,這一天人們為了搶先把財神請到自己家中,從零點左右就開始燃放爆竹。祝願人人年年如意、歲歲平安、財源廣進。當天,各商店開市,一大早就金鑼爆竹、牲醴畢陳,以迎接財神。清人顧鐵卿《清嘉錄》中引了一首蔡雲的竹枝詞,描繪了蘇州人初五迎財神的情形:
五日財源五日求,一年心願一時酬。
提防別處迎神早,隔夜匆匆抱路頭。
門神,即司門守衛之神,是農曆新年貼於門上的一種畫類。作為民間信仰的守衛門戶的神靈,人們將其神像貼於門上,用以驅邪避鬼、衛家宅、保平安、助功利、降吉祥等,是中國民間深受人們歡迎的守護神。按照傳統習俗,每到春節前夕,家家戶戶便忙碌起來寫揮春貼對聯和門神,祈福來年。中國古代最早的門神是能夠捉鬼的神荼和鬱壘二神,這在《山海經》、《風俗通義》、《重修緯書集成》、《三教源流搜神大全》等典籍都有記載。門神之神誕之日為正月十五日,民間多有在新春時節,祭祀門神並於大門口張貼門神的習俗。
到了後來,五花八門新增加的門神取代了神荼、鬱壘等先秦門神,門神的含意、形式和內容隨著歷史的延續發生了一系列的變化。後期新增的門神主要有祈福類、道界類、文官類、武將類等。祈福類如賜福天官,道界類如鍾馗與王靈官,文官類魏徵、包公和文天祥,武將類如秦瓊與尉遲恭等等。
到元代以後,民間所貼的門神再次演變,上述諸類門神慢慢淡化,新增的秦叔寶、尉遲恭二人作為武門神普及最廣。《隋唐演義》記載:唐太宗李世民成就帝業其間殺人無數,既位後身體極差,夜間夢寐不寧,多做惡夢,李世民懼之,受不住折磨,召眾將群臣商議,讓元帥秦瓊與大將軍尉遲恭二人每夜披甲持械守衛門於宮門兩旁果然無事。然久而久之,太宗念秦瓊,尉遲恭二將日夜辛勞,便讓宮中畫匠繪製二將之戎裝像,怒目發威,手持鞭鐧,懸掛於宮門兩旁,此後邪崇全消。
有的地方將門神分為三類,即文門神、武門神、祈福門神。文門神即畫一些身著朝服的文官,如天官、仙童、劉海蟾、送子娘娘等。武門神即武官形象,如秦瓊、尉遲恭等,武將門神通常貼在臨街的大門上,為了鎮住惡魔或災星從大門外進入,故所供的門神多手持兵器。祈福門神即為福、祿、壽三星。這些門神雖出現的時間區域背景不盡相同,但至今都被人們普遍信仰。
灶神,北方稱之為“灶王爺”,俗稱"灶君"或"灶君公"等,鸞門尊奉為三恩主之一,也就是廚房之神。灶神之起源甚早,秦漢以前被列為主要的五祀之一,和門神、井神、廁神和中溜神五位神靈共同負責一家人的平安。灶神之所以受人敬重,除了因掌管人們飲食,賜於生活上的便利外,灶神的職責,是玉皇大帝派遣到人間考察一家善惡之職的官。灶神左右隨侍兩神,一捧"善罐"、一捧"惡罐",隨時將一家人的行為記錄保存於罐中,年終時總計之後再向玉皇大帝報告。十二月廿四日就是灶神離開人間,上天向玉皇大帝稟報一家人這一年來所做所為的日子,又稱"辭灶",所以家家戶戶都要"送灶神"。
送灶神的供品一般都用一些又甜又黏的東西如糖瓜、湯圓、麥芽糖、豬血糕等,用這些又黏又甜的東西,目的是要塞灶神的嘴巴,讓他回上天時多說些好話,所謂"吃甜甜,說好話","好話傳上天,壞話丟一邊"。一般家家戶戶都貼年畫灶君,兩邊貼有對聯: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或:上天去多言好事,下界回宮降吉祥。在祭灶君之時,擺齊供品,焚香祭拜,接著第一次進酒,此時要向灶君誠心禱告,完畢後再進行第二次進酒,進第三次酒之後,將舊有的灶君像撕下焚燒,代表送灶君上天,儀式便順利完成。送走神明後,正月初四(一說除夕夜)還要把它接回來,即“接灶”。
宋代范成大《祭灶詞》酒描繪了祭灶的情形:
古傳臘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雲車風馬小留連,家有杯盤豐典祀。豬頭爛熟雙魚鮮,豆沙甘松粉餌圓。男兒酌獻女兒避,酹酒燒錢灶君喜。婢子鬥爭君莫聞,豬犬觸穢君莫嗔,送君醉飽登天門,杓長杓短勿復雲,乞取利市歸來分。
閱讀更多 老沙視界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