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7 四個小故事,道出四大人生定律

讀史可以明鑑,知古可以鑑今。

細細品味,這四個歷史小故事,道盡的何嘗不是人生定律。

四個小故事,道出四大人生定律

01、象牙筷定律

殷紂王即位不久,命人為他琢一把象牙筷子。

賢臣萁子說:

象牙筷子肯定不能配瓦器,要配犀角之碗,白玉之杯。

玉杯肯定不能盛野菜粗糧,只能與山珍海味相配。

吃了山珍海味就不肯再穿粗葛短衣,住茅草陋屋,而要衣錦繡,乘華車,住高樓。

國內滿足不了,就要到境外去搜求奇珍異寶。我不禁為他擔心。

果然,紂王“厚賦稅以實鹿臺之錢......益收狗馬器物,充仞宮室......以酒為池,懸肉為林,使男女倮相逐其間,為長夜之飲。”

百姓怨而諸侯叛,紂亡其國,“赴火而死”。

這個故事後來衍生出成語:見微知著

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

崩潰,可能就在一個很小的放縱開始

大學生為了新款的手機、包包而貸款,鮮有全身而退的;

那些收受了第一筆賄賂的官員,也很少有懸崖勒馬的。

世人貪慾,大抵如此。得寸進尺,沒有止境。

《紅樓夢》裡那首《好了歌》一直頗為令人回味:“世人都曉神仙好,只有金銀忘不了。終朝只恨聚無多,及到多時眼閉了。”

若是慾望的溝壑填不滿,得到再多,也無幸福可言。所以,人要懂得剋制,審慎行事,不可邁出貪婪的第一步

生活中亂花漸欲迷人眼,唯有先剋制,才能謀得到

四個小故事,道出四大人生定律

02、黃宗羲定律

“黃宗羲定律”的內容,是說中國歷史上通過稅費改革,解決“農民負擔問題”。

歷次改革目的都是好的,改革者初衷是要通過“並稅”的方案減輕農民負擔。可是一次又一次的改革,農民的負擔非但沒有減輕,反倒愈益加重。

黃宗羲稱為“積累莫返之害”。

比如王安石的青苗法,本是宋朝官府在災年貸款給農戶,使他們免受高利貸盤剝。

結果執行下去,卻變成了強行攤派,民怨沸騰,苦不堪言。

王陽明說:知易行難。

瞭解一個問題很簡單,但是真正做起來才知道難。

一個政策或者想法明明是好的,等到實施出來的時候,就完全走了樣。

再好的想法,無法落實,也是白搭。站得高固然可以看得遠,但是隻有腳踏實地,才能看得清

凡事從實際出發,多考慮一下方案是否切合實際,符合現狀。

曾國藩說:“大處著眼,小處著手。”

為人做事,切忌眼高手低,好高騖遠

四個小故事,道出四大人生定律

03、“敵戒”定律

唐代柳宗元有一篇題為《敵戒》的著名百字短文:

皆知敵之仇,而不知為益之尤;皆知敵之害,而不知為利之大。

秦有六國,兢兢以強;六國既除,訑訑乃亡。

晉敗楚鄢,範文為患;厲之不圖,舉國造怨。

孟孫惡臧,孟死臧恤,“藥石去矣,吾亡無日”。

智能知之,猶卒以危,矧今之人,曾不是思。

從來人們都把敵人看作是禍害,無力者避之,有力者根除之。而真正有大格局的人都能看到,敵人帶給我們的刺激絕非壞事

馬雲曾在演講的時候曾說:“有騰訊這樣偉大的公司做對手,是阿里的幸運。”

有敵人不可怕,輸了也可以再來。可怕的是懈怠,是承平日久之後的耽於安樂,不思進取
這樣的毀滅,才真的是無可救藥。


氣怕盛,心怕滿,因為氣盛就會凌人,心滿就會不求上進
只有懂得居安思危,時不時逼自己一把,才能在人生的路上走得更遠,爬的更高。

四個小故事,道出四大人生定律

04、“五世而斬”定律

當年八旗兵入關的時候,人人善騎射,兵強馬壯。

而太平軍時期,綠營兵“射箭,箭虛發;馳馬,人墮地。”八旗兵則更為腐敗無能,全是一些遛鳥、鬥蛐蛐的紈絝子弟。

曾經無比強大的軍隊,後來為什麼會到這般境地?

孟子曰:“君子之澤,五世而斬。”老百姓也有通俗的說法,就是“富不過三代”。

為什麼富者不能恆富?強者歷數世而衰?無非是敗於驕奢淫逸。

《紅樓夢》的賈府家風敗壞,重名利,輕德育,上上下下缺德的事兒幹盡,子孫不是賞花拂柳,就是攬朋飲詩;不是吃喝淫樂,就是窮奢極侈;不是巧取豪奪,就是坑蒙拐騙,奢靡生活匪夷所思。

長此以往,再多的財富也會敗光,再大的家業也會揮霍一空。

對孩子來說,父輩留下的真正財富,不在錢財多少、名利幾何,而在德行,在於世代流傳的良好家風

每每提起錢氏家族,他們的成績都讓人肅然起敬:核物理學家錢三強,物理學家錢學森,力學家錢偉長,學者錢鍾書,歷史學家錢穆等等。

為什麼錢家能打破五世而斬,出那麼多為國家做了巨大貢獻響噹噹的人物?

答案,就藏在錢氏家訓裡:

利在一身勿謀也,利在天下必謀之;利在一時不謀也,利在萬世必謀之;

心術不可得罪於天地,言行不可有愧於聖賢;

子孫雖愚,詩書必讀,勤儉為本,忠厚傳家,乃能長久。

浩然正氣,厚德載物,這才是對孩子最深邃的饋贈

四個小故事,道出四大人生定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