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8 瓦崗軍李密的困惑:明明對單位看得很透,卻為啥幹不好

老麻上一篇文,對單位的幾種檔次的人分析了一番。有網友問老麻,你看這麼明白,自己咋還沒幹到分局,你這分析有啥用?

估計大多數人也都有這疑問:為啥我對單位形勢看得很明白,卻總是幹不好。

正好老麻最近研究了不少瓦崗軍的史料,有一個人的經歷,驚人地契合了今天的話題,咱們且來說說。

瓦崗軍的大頭領叫李密,這人是個大戰略家,但是這個大戰略家卻在戰略上犯了錯,鉚著勁猛攻洛陽,最後耗死在洛陽城下。

瓦崗軍李密的困惑:明明對單位看得很透,卻為啥幹不好


稍微懂點歷史的人都知道,當時隋朝的根本重地是首都長安,如果李密不打洛陽直接打長安,說不定天下就是瓦崗軍的了。

這道理沒錯,唐高祖李淵就是這麼幹的,他搶先進的關中,最後成功了。

那麼李密看不到這個道理嗎?他當然看到了,事實上他比李淵看得還明白,而且他得出先打長安者贏、先打洛陽者輸的結論,比李淵早了四年。

老麻當時第一次看到李密這段故事,感覺很不可思議。

我簡要一說,各位看官知道個大概就行。

隋朝曾經爆發了一場楊玄感之亂,楊玄感在黎陽起兵反隋,打到洛陽的時候,李密來投奔,勸楊玄感別打洛陽,直取長安,這樣能達到斬首效果。如果一直在洛陽這座堅固的要塞打持久戰,會被各路趕來的隋軍包圍。

楊玄感不聽,為何?因為他手下的將軍們家屬都在洛陽,不打洛陽,軍心會散。

李密氣得不行。後來楊玄感果然因為在洛陽拖延了時間,被隋軍幹掉了。

後來李密當了瓦崗軍首領,按理說,你對形勢那麼清楚,那就別打洛陽,直接進攻關中唄?李密的手下柴孝和,也勸李密這麼幹。

李密拒絕了,說必須打洛陽。洛陽城裡有錢有糧,將士們都希望拿下這座城發財。如果進長安,路又遠,恐怕大家會散了軍心。

李密後來果然也是在洛陽城下耗盡了力量,最終不得不投降唐朝。

多麼相似的劇本。

老麻一度對這個問題百思不得其解。李密明明知道哪條路對,哪條路錯,為啥仍然走錯了路?是他不夠聰明嗎?絕不是,隋朝末年比他更聰明的人恐怕沒有幾個。

老麻對比了很多歷史上的智囊和統帥的關係,並結合單位實際,得出了一個答案。對不對另說,看官且寧耐片刻往下看。

李密的錯誤根源,在於領導力不夠。

其實要說看形勢,老麻覺得大多數人都有這本事。一個單位,就那麼些人,那麼些事,只要基本智商在線,誰都能分析個差不多。

但能分析出來,絕對不代表能幹好,這是兩個層面的事。

就像老麻曾經遇到一個去分局的機會,老麻明知只有兩個人競爭,只要把那個人壓下去肯定能調走,方法也有的是。但老麻做不到。那位同事卻做到了,我們兩個根本就沒有走到比拼真正能力的地步,那人直接有領導授意了。

怎麼爭取到領導的授意呢?說穿了其實很簡單。某領導的老婆有一位很高壽的奶奶,一直在鄉下住,不肯進城,那年老太太99歲了,按農村的慣例百歲不過生日,提前到99歲過百歲大壽。

這事我們單位誰都不知道,因為他老家離南京太遠,蘇北的一個小縣城。

但是我這位同事打聽到了,不遠數百里,親自跑了一趟,後面的細節就不說了。

這件事辦得很早,與我倆面臨上調分局隔了將近半年時間,領導估計馬上明白啥意思了。

從這個事,老麻反思了自己的幾個缺點。

第一,臉皮薄,不好意思去跑找送。

第二,猶豫,處事不夠果斷。

第三,相信正義。

李密為什麼不想直接打關中而要打洛陽,也是犯了這麼幾條。

第一,抹不開部屬的面子,農民起義軍愛財,戀土難移。

第二,猶豫不果斷,先等等看,結果陷入泥潭。

第三,過於自信,感覺自己力量強。

但是,你能說李密的理論不對嗎?他早就把天下大勢分析透了,但自己到了決斷時拿不定主意,考慮的事太多,陷入選擇恐懼症,不知道怎麼決策才是對的。

老麻想起來另一個故事。

武則天為了陷害王皇后,不惜在王皇后探望完自己女兒後,親手把女兒掐死,然後誣陷是皇后乾的。

李密如果不管部下們怎麼想的,堅持放棄洛陽打長安,估計軍心也不會散。

老麻也知道領導有好幾個親戚,去打通門路送一下,估計現在也在分局吆五喝六了。畢竟那位競爭者,跟領導的關係也就那麼回事。

成功者有一百種路徑,失敗者卻只有一種模型。

老麻早在上大學的時候,就和同學們規劃說,我不適合當那種殺伐決斷的領導人物,我適合給人背後噹噹參謀,就是因為我領導力不夠。

老麻自信,對單位形勢分析的絕對有道理,對職場的一些認知也算有些水平。

但論實踐,特別是一些敏感重要的問題上,老麻處理的並不好。

認知和實踐,這是兩個層面的事。

但老麻仍然強調,想幹好事,必須先認清形勢。

認清形勢,不一定能幹特別好,但絕對幹不差。

認不清形勢,絕對幹不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