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恥辱柱上的吳三桂,兩次投降,三次叛變的背後,充滿了複雜的人性

回顧歷史,品味經典,感謝支持青年講歷史。

提到平西王吳三桂,我們都非常熟悉,因為在各種文學作品中都能找到他的影子。在民間老百姓罵他是漢奸,在朝廷百官罵他是反賊,反正就是裡外不人。吳三桂的一生,兩次投降,三次叛變。第一次叛變明朝,投降明末起義軍李自成,第二次叛變李自成,投降滿清,第三次又叛變滿清,自立政權。

對於吳三桂的二降三叛的舉動,可謂是給自己招來了無數的罵名。難道吳三桂是天生反骨,就是造反的命,當然不是。吳三桂之所以,一而再再而三的背叛,都有他自己的理由。這其中包含了複雜的人性,只不過在吳三桂的身上,讓我們看到了人性的另一面。

恥辱柱上的吳三桂,兩次投降,三次叛變的背後,充滿了複雜的人性

吳三桂劇照


一“忠”與“孝”的選擇

常言道:“自古忠孝難兩全”,顯然這道題目不是多選題,而是單選題。忠:忠於國家,忠於君主。孝:孝順父母,孝敬長輩。關於忠和孝,我們應如何去選擇,其實是非常考驗人性的一道題。有人說:沒有國,哪來的家,就拿我們的抗日戰爭來說,沒有千千萬萬的戰士,舍小家,顧大家。我們那來今天的幸福生活,但是如果真的面對,家人和國家,需要馬上做出一個選擇時,你會如何選擇?在吳三桂的每次叛變中,如果我們仔細分析,都有他的形式所迫,以及人性的選擇。

崇禎十七年正月,李自成大軍長驅直入,攻入北京城,推翻了大明王朝。崇禎皇帝朱由檢殺死妻兒,跑到了煤山之上自縊而亡。李自成之所以能夠攻入北京城,其實並不是因為他有多強。主要原因是當時明朝的大部隊,都在鎮守山海關,抵禦北邊大金的進攻。原本崇禎皇帝想從山海關調兵,但是因為湊不足軍餉,就沒能調成。北邊調不來兵,南遷大臣不讓走,崇禎皇帝迫不得已,為了保住皇帝最後的尊嚴,這才上吊自殺。

恥辱柱上的吳三桂,兩次投降,三次叛變的背後,充滿了複雜的人性

李自成畫像

當時的北京城中,不僅有皇帝,還有很多明朝高級將領的家眷。吳三桂一家三十多口,都被李自成控制在手裡。李自成手裡攥著吳三桂的一家老小,就逼迫吳三桂投降,吳三桂被逼無奈,只好屈服。但是有人說了在大敵面前,怎麼能投敵叛變呢,應該為國盡忠,拼死抵抗,這才是大義。其實不然,在這種情況下,每個人的心中的想法都不同。相比漢高祖劉邦在面對自己妻兒老小,將要被項羽斬殺時的大義滅親,吳三桂要比他強很多。

二不堪其辱,再次反水

在親情與國家大義的面前,吳三桂不惜揹負罵名,背叛了大明。如果為了家人,背叛也就算了,怎麼後來又背叛李自成,投降大清了呢?有人說,吳三桂是衝冠一怒為紅顏,為了自己的小妾陳圓圓。吳三桂對這陳圓圓用情至深,看見心愛的女人被李自成手下搶走了。這才一生氣投靠了大清,那麼這件事是怎麼傳出來的呢,吳三桂衝冠一怒為紅顏。

恥辱柱上的吳三桂,兩次投降,三次叛變的背後,充滿了複雜的人性

陳圓圓與吳三桂

是自清朝一位名叫吳偉業詩人的詩中,她曾經寫過一首《圓圓曲》,這首詩很長,其中就有這樣一句話,“鼎湖當日棄人間,破敵收京下玉關,慟哭六軍俱縞素,衝冠一怒為紅顏。”說的就是陳圓圓是吳三桂最寵愛的小妾,但是被李自成手下的大將劉宗敏霸佔了。吳三桂就是為了她,才反的,那到底是不是這麼一回事呢?至少不全是,吳三桂投降大清不僅僅是因為自己的女人被搶。還有就是吳三桂的爹,被李自成手下打了。

吳三桂之所以投降李自成不就是為了保全家人嘛,現在自個媳婦被搶,老爹又被人打了,這算怎麼回事。而且李自成大軍在北京城中,壞事做盡,燒殺搶掠,註定不會長久。但是此時的吳三桂可以說是前有狼後有虎,進退兩難。前面李自成,後面大清的八旗軍。結果吳三桂選擇背叛李自成,投降大清。

恥辱柱上的吳三桂,兩次投降,三次叛變的背後,充滿了複雜的人性

多爾袞劇照


三前後都是死,卻走差了路

在面對媳婦被搶,老爹被打的情況下,吳三桂再次反水,投降了大清。這個時候皇太極已經死了,當政的是攝政王多爾袞。起初吳三桂只是向多爾袞借兵,希望借力打力。但是多爾袞並不吃那一套,遲遲不肯回復,最後吳三桂終於等不及了。找到多爾袞,我可以引清兵入關,但是清兵入關後,咱們劃黃河為界。我帶兵去南京,接著擁立老朱家的人當皇帝,咱們井水不犯河水。還有就是不得毀皇陵,不得殺老百姓。

吳三桂說完條件,多爾袞為了控制局面,他都同意了。但是多爾袞也有一個條件,你們明軍都一樣,我們分不清。所以你吳三桂的兵必須換上八旗軍裝,腦袋剃髮,就這樣吳三桂又投降了大清。結果稀裡糊塗地給清軍帶路,攻城掠地,還給清廷立下了大功。結果被封為平西王,開赴雲南。到了雲南還不行,因為大清始終對這個吳三桂都不放心。於是便把他的兒子,安排到北京工作,後來兒子又生了兩個孫子。就這樣吳三桂的子孫兩代人,都被康熙皇帝控制著。

恥辱柱上的吳三桂,兩次投降,三次叛變的背後,充滿了複雜的人性

康熙劇照

結果,康熙皇帝一下令削藩,吳三桂就又慌了,現在是伸頭一刀,縮頭也是一死。此時年輕的康熙皇帝正是滿腔的雄心壯志,手裡又有吳三桂的把柄。所以說康熙皇帝這是走了一步險棋,康熙皇帝不知道的是吳三桂早就派人,把其中一個孫子偷偷接回了雲南。1673年,61歲的吳三桂,高舉反清復明的旗號,結果這邊剛一反,他的兒子和孫子就被殺了。就這樣三藩之亂,正式拉開了序幕。

但畢竟吳三桂是舉一隅之力,抵抗全國,吳三桂能夠調動只有雲南附近的資源。其中吳三桂最致命的一點就是,打著打著,師出無名了,他自己登基稱帝,改國號為周。這樣一來,本來是光復大明,現在變得名不正言不順了。結果全國統一協調後,一致對吳,1678年登基後不久的吳三桂就病死在了湖南。最後他的孫子,敗退雲南自立為王,不過三年後,清軍大舉進攻雲南,吳三桂的孫子也自殺了。

恥辱柱上的吳三桂,兩次投降,三次叛變的背後,充滿了複雜的人性

吳三桂劇照

縱觀吳三桂,這一生幾次的大規模叛變,如果我們仔細琢磨,其實都有其原因。反大明是為了親情,反李自成,是因為看到李自成那群烏合之眾不會長久。反清朝,是迫於無奈以求自保。所以說導致吳三桂一而再再而三,反叛原因,其中包含了複雜的人性選擇,以及歷史原因。他不反,他就得死,所以現實逼得他不得不反。有時候人性這東西,真的無法有一個評判標準。大家都說好,它就對,大家都說錯,那它就不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