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從“一如鄉兵例”到單獨成軍,談宋代兵制改革的創新——蕃兵制

從“一如鄉兵例”到單獨成軍,談宋代兵制改革的創新——蕃兵制

作為溫和的農耕文明,中國古代與周邊遊牧民族的外交史,基本可以概括為與周邊少數民族的戰爭史。我們有一漢當五胡的優勢階段,自然也有低谷時刻,不論是什麼時候,毫無疑問,中華民族早已在一次次的戰爭中積累出充足的經驗。在軍事實力相對薄弱的宋代,反而更因此顯露出統治者創造條件、彌補不足,來抵抗外敵侵略的智慧。這其中,突出的表現,就是蕃兵制的出現。可以說,蕃兵的存在,是宋代兵制的一大創新,也是宋代邊防的一大利器。

一、便膽寒西賊,關塞無塵

宋代的民族問題可謂十分錯綜複雜,有第二個南北朝的稱呼。今天我們要講的只是其中一小部分,在西北方向。蕃兵者, 具籍塞下內屬諸部落, 團結以為藩籬之兵也。簡單地用一句話來概括,蕃兵,就是宋代西北邊境的少數民族軍隊。讓北宋統治者驅狼吞虎,嚴防死守的是他們西邊的惡鄰——西夏。

1、西夏的威脅——西賊原是彼等養虎為患

我們大致知道,北宋的鄰居先後有遼、夏、金。除了金時間短而接觸少以外,北宋和遼夏都既有淵源,也有糾纏。相較於遼,西夏可以說是個“叛臣”。党項族首領在唐末曾因平定黃巢農民起義有功而被封為定難軍節度使,先後臣服於唐朝、五代與宋朝,積累了大量財富,換取了與宋和遼三國鼎立的資本。終於在宋初獨立,伴隨著著名的“好水川之戰”等一系列大小戰役,成為了讓宋人坐臥不寧的又一股強大勢力。我們熟知的范仲淹、韓琦等,都在防禦西夏的問題上,做出了一番成績。

從“一如鄉兵例”到單獨成軍,談宋代兵制改革的創新——蕃兵制

相對於和宋“約為兄弟”,先後覆亡的遼,西夏有它自己的特點。首先是依附強者、欺凌弱者。西夏處於四戰之地,和周邊的外交變得極為重要。因此,西夏曆代統治者長袖善舞,得以在政權林立的時候夾縫求存,將國家發展壯大。直白地說,捅刀子不含糊,俯首稱臣也不猶豫

其次是善於吸收外界的優秀文化。中國歷史界有個門類,叫西夏學,研究這個的學者相當不容易。西夏沒有自己的一本史書,西夏的文字借鑑了漢文,西夏的官制借鑑了宋遼,西夏的文化受吐蕃影響……一切都是東拼西湊來的。

用一個詞來形容的話,西夏是絕對的實用主義。夏國本數州之地, 盜據靈夏浸以強大。靠的就是不務虛。更何況,西夏的首領在宋代以前也是個節度使,“禁軍都點檢”和節度使,都熟悉中原的遊戲規則,宋朝在法理上有優勢,在軍事上則是明顯的劣勢。這樣的一個對手,絕對不容易對付。因此,精英們在著實吃了幾次虧後,選擇了驅狼吞虎。

2、蕃兵衛邊——好一齣以夷制夷的妙計

說到蕃,我們能想到什麼?吐蕃。我們熟悉的吐蕃,是文成公主和松贊干布,然而,那是初唐的舊事了。在安史之亂以後,吐蕃也曾渾水摸魚來分一杯羹,松贊干布死後,漸漸的,強大的吐蕃王朝支離瓦解,四分五裂。當中原終於結束戰亂,勉強完成了局部統一的時候,吐蕃早已大不如前,一部分聚集在首領角廝羅的領導之下,另一部分像千百年來遊牧民族的前輩做過的那樣,來到漢族的地方謀生。

說到這,我們還要扯一句閒話。就像清朝臺灣島的生番和熟番一樣,宋朝對遠來歸附的吐蕃牧民,分為生戶和熟戶。熟戶是仰慕漢族文化,接受教化的少數民族。換言之,為朝廷所用。這其中的精壯,後來就成為了宋代很長一段時間內倚為干城的蕃兵。

從“一如鄉兵例”到單獨成軍,談宋代兵制改革的創新——蕃兵制

倚為干城這個詞,可能程度重一些,但大概並沒有用錯。“虜騎擇虛至,戍兵常忌分。”蕃兵的敵人是西夏的敵人,北宋承平日久,海晏河清的地界生長起來的宋朝士兵,武器不精良,糧草未必充足,時常被剋扣糧餉,操練不多,就業以來被人鄙視,將不知兵、兵不知將,隔三差五換地方站崗……北邊歲賂七十餘萬而兵寢士休, 累世無犬吠之警, 西邊歲費四百餘萬而羌敵數入逆, 執事如雁行, 將吏被介冑而臥。這樣的軍隊要想在綿延幾千裡的國界線上守住陰險狡詐、絕不戀戰、騎射功夫精湛的西夏士兵,實在是強人所難。

二、蕃漢續消息,與子心慼慼

從宋代軍制的總體佈局來說,多數學者將北宋軍隊分為四大兵種——禁軍、廂兵、鄉兵、蕃兵。鄉兵和蕃兵,其實可以劃分為一個兵種,將他們區別開來的,是二者截然不同的建制。而這也是宋代相對於前朝的創新。畢竟,用少數民族的軍隊來攻打外族在中國歷史上很尋常,但是,“完備的邊族兵制, 是宋以前的中原統治王朝中所不曾有過的。”

1、形成定製——合作成工作

蕃兵制的建立,“其法始於國初”。我曾以為提出建議的王堯臣是蕃兵建制的契機,但並非如此。前面說過,宋代建立以後,邊境的部族往往“舉族來附”,西賊“自祖宗以來, 為西方巨患歷八十年, 朝廷傾天下之力, 竭四方財用以供饋餉, 尚日夜惴惴然, 惟恐其盜邊也。”而宋軍孱弱不可用,於是宋廷將邊境的蕃人組建為部族兵,開始在宋夏戰爭中嶄露頭角。隨著蕃人的增多,蕃兵隊伍擴大,有了自己的建制。“蕃部族帳益多, 而撫御團結之制益密”。

從“一如鄉兵例”到單獨成軍,談宋代兵制改革的創新——蕃兵制

如果這樣下去,蕃兵不失為一支得力的僱傭兵,只要撫卹得當,就不怕他們的叛逃,也省了漢族軍隊的過多損失。但終究只是僱傭兵,或許地位上升了,卻也只是特殊一點的鄉兵,他們的團結極大依賴部族的凝聚,他們的士氣極大依賴朝廷的賞賜,他們的潛力極大依賴是否親族被殺……

轉折點的出現,在於《蕃兵法》。可以說,《蕃兵法》的出現,使蕃兵從部族兵向國家軍隊轉變。從此,國家與蕃兵不再是所謂合作關係,儘管還需要防備他們“非我族類,其心必異”,但是,終於完成了馴服的重要一步,軍隊中的蕃兵,接受了漢族的規矩,在損傷自己一部分權益的同時,達成了雙贏的和諧局面。

2、漢藩有別——蕃兵和鄉兵的區別

既然是國家軍隊了,自然也有漢化的一部分。據《宋史》記載, 蕃兵的編制以百人為都, 五都為營, 五營為軍, 十軍為廂。

相同的編制從名稱上表明蕃兵與鄉兵、禁兵的待遇相似,而熙豐軍事改革後, “將”取代“族”而成為一級軍事單位,更表明了蕃兵的“去部族化”

但漢藩終究不同。這裡面原因主要有兩點,其一是利用蕃族的民俗,因勢利導來更好地抵禦西夏;其二是漢族士大夫天然的歧視。首先,蕃兵的升遷和漢族不同。我們知道,宋朝重文輕武的國策使將領調動頻繁,兵不知將將不知兵。但蕃族不同,“其蕃落將校只於本軍序進, 不從它軍, 以其熟虜情, 知出入路故也。”這簡直算是北宋時期的少數民族優惠政策。

其次,宋代的蕃兵是“不養之兵”,換言之,他們的普通士兵沒有固定的軍餉,只有在打仗的時候才有些賞賜,將領才算得上“薄有俸祿”。相應的,他們有自己的田業,而且不承擔徭役。吝嗇的君臣說的很清楚,“歲罕見敵, 何用長於廩給”

從“一如鄉兵例”到單獨成軍,談宋代兵制改革的創新——蕃兵制

第三,漢藩招選的制度也不同。漢族精銳的選拔,起初要用到“兵樣”,簡單地說,就是身高、身材、武力都達標的模範兵,後來改為簡單的等長杖,用身高來粗略篩選一番。起初蕃兵的招選是需要等長杖的,因為這樣做流失了大量人才,就棄之不用了。另外,宋廷對蕃兵依然存在歧視。俸祿上的差別自不用說,宋還嚴格禁止蕃兵與漢人通婚,私自改漢姓等等,蕃將在部隊中也受到歧視,升遷、待遇都受到限制。

三、千歲遺愛,影響深遠還是曇花一現

我們說過,蕃兵在西北防務上起到了重要作用。就宋朝而言,蕃兵制的影響在於成為了宋代西北抵禦西夏的重要軍事力量,為在西夏邊境的漢族軍隊做出補充,相互配合。另外,蕃兵只有田業,兵農合一也使得他們內部加快了封建化的步伐,以 “恆產”鞏固了邊防。自然還有有一些司空見慣的民族融合這樣的結果,但這種現象是一直存在的,和蕃兵倒沒什麼關係了。而且,蕃兵即便“自是為漢所用”,考慮到宋朝前的歷史經驗和宋亡後的實在教訓,也並不能說西北的蕃、羌自此融入中原,成為海內赤子。

對宋代的影響是最直接的一方面,另一方面,從歷史地位上看,蕃兵制的出現,也成為一個創舉。中原政權軍隊中的少數民族同胞,從漢匈戰爭中依附於特定將領的匈奴兵,唐代受到重用的哥舒翰、阿史那杜爾,一直到劃分到朝廷正規軍的蕃兵。用了幾代的時間,終於將這種合作從特例轉為制度。唐宋變革論一向強調宋代經濟社會的變化,我想,軍事上的發明也可算一種。

當然,反覆還是有的。在宋夏戰爭的時候,蕃兵也曾臣服於西夏,“種落勝兵數千, 邊臣失於撫御, 拔族皆去, 更為羌用十餘年。”而北宋南渡之後,蕃兵又臣服於金人。從人性上講,他們的選擇無可厚非,但是不是因此使少數民族軍隊進入體制內變成了宋代的曇花一現呢?也許可以備為一選。但是終究為漢族與少數民族新的合作方式提供了一個新的思路,也是一次大膽的嘗試

從“一如鄉兵例”到單獨成軍,談宋代兵制改革的創新——蕃兵制

四、總結

從“一如鄉兵例”到單獨成軍,蕃兵走過的路,是兩個民族之間彼此合作、相互信任的路,是宋廷絞盡腦汁維護文物之盛的路。中華民族長於驅狼吞虎、以夷制夷,將蕃兵建制成軍,大概是之前的那些僱傭兵、私屬們想不到的。

“唐宋變革論”說宋代的士大夫、商品經濟都是相對於前代的變革,事實上,包括蕃兵制在內,宋代的嘗試、創新,在我看來,既是強敵在側的無奈之舉,也有摸著石頭過河的朝氣蓬勃。蕃兵固然會想起多年前高原戰士的風光,但在政權林立的時代,他們也在積極參與,爭得一席之地。

參考文獻:

1、《北宋朝野人士對西夏的看法》

2、《略論宋代蕃兵制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