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7 做紅團、​辭年、圍爐……莆田人是這樣過春節的

N 海都記者 唐明亮

春節是指傳統上的農曆新年,是中華民族最隆重的傳統佳節。它不僅僅是一個節日,同時也是中國人把內心深處的家國情懷錶達得酣暢淋漓的一種情感方式,是中華民族一年一度的狂歡節和永遠的精神支柱。但莆田人的春節有著與眾不同的習俗。

做紅團

莆田市民過年時家家戶戶戶都要做紅團,一般在臘月廿七、廿八兩日內進行,從做紅團這天起,過年的氣氛開始越發的濃厚起來。紅團,顏色紅,形狀圓,寓紅紅火火,團團圓圓之意。


做紅團、​辭年、圍爐……莆田人是這樣過春節的

紅團製作主要用糯米麵團製成的紅團皮配上綠豆餡或糯米餡,再用印有福、祿、壽、喜、財、丁、貴、雙孩兒的紅團印,一印一敲一紅團就完美呈現,最後用洗淨的“雞葉”墊底,置入蒸籠內,用大火蒸。紅豔豔,亮閃閃的紅團伴隨著騰騰的蒸氣把這個年味渲染得越發濃郁。

白額春聯習俗

春節時,各家各戶仍有貼春聯的習俗,值得一提的是,莆田貼的春聯是白額春聯即在紅紙上方留有兩寸長的白紙額頭也稱為“白頭春聯”,與各地不同,這一特殊形制的春聯有其特定的歷史淵源。

做紅團、​辭年、圍爐……莆田人是這樣過春節的

據瞭解,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興化府城(今莆田城)在農曆十一月二十九被倭寇攻陷,並被佔據達兩個月之久。直到次年正月廿五日,興化城光復,逃亡百姓才返回家中。這時,年節已過,人們在二月初二那天互相探望之後,於二月初四重新做歲。為紀念莆田這段悲慘的歷史,莆田民間約定正月初四重過大年,稱為“做大歲”。

直到今天,莆田人家的春聯,那抹象徵著喜慶吉祥的紅色,在白額的比照與警示下,也顯得格外得熱烈、珍貴。

辭年

莆田人一直傳承的“辭年”習俗,在除夕子時,人們會在家門前擺好供桌,供桌繫上了繡花紅桌圍,桌上擺上祭品,祭謝天地,辭別舊歲。

“辭年”的祭品十分豐富,花果茶酒齊備,“六齋”、“十味”、線面、“龜”、“團”、雞、鴨、還有“隔年飯”,擺滿供桌。地上的盆裡燒著“貢銀”。大人在一旁唸唸有詞,祈禱來年平安。

做紅團、​辭年、圍爐……莆田人是這樣過春節的

圍爐

除夕的年夜飯是莆田人的重頭戲稱作“圍爐”,各家往往會準備豐盛的晚飯。那天晚上,如果家人有在外沒回家,餐桌上也要留個空位子。之後,灶上要留“隔年飯”,灶膛裡用塊大木柴燒個徹夜不熄的“火寶”,象徵年年有餘歲歲興旺。而餐桌上的菜大多都有吉利的寓意,且十分豐盛,盤菜中,鯽魚(俗名“鯽母”,諧音“積寶”)、蟹(要“十腳全”的,寓十全十美之意)、蝦(諧音“和”一家和和氣氣,和氣生財)、甜丸子(莆仙方音稱“甜粿”意即日子過得甜甜美美的),這四道菜是最受歡迎的。

做紅團、​辭年、圍爐……莆田人是這樣過春節的

其餘的菜就按各家的喜好和經濟情況來定,沒有特別要求。吃飯時,比較講究舊俗的,會把木炭燒紅放在烘爐裡,置於餐桌下面,以示一家親熱團圓、興旺發達,即是“圍爐”。

吃罷年夜飯,長輩會給晚輩“壓歲錢”,小孩燃炮仗、閤家歡笑、歡度佳節。

現在多數的人家,利用三十晚上,全家人坐在一起,直至深夜,俗稱守歲。還有一些農村,流行去宮廟裡搶“頭香”,他們以搶頭香的形式開啟新年的第一天,祈求一年的平安。

正月初一 吃長壽麵 拜年

年初一早,莆田人會吃長壽麵,吃完麵才算添了一歲。

這碗線面比較講究,碗底墊著芥藍,碗麵鋪著紫菜、花生、香菇等配菜。喻示福壽綿長。吃線面第一口不喝麵湯,莆田俗語有“初一早喝麵湯,出門逢雨衣不幹”之說。吃麵後,親鄰戚友間互相拜年,主人以紅桔、瓜籽、糖果、香菸餉客。是日,人們紛紛到城鎮,或到山村遊覽名勝,叫做遊春,有的也去寺廟拜佛祈求平安。

做紅團、​辭年、圍爐……莆田人是這樣過春節的

正月初二 “探亡日”

初二,莆仙話也叫“初二太陽”,是禁忌日,人們不敢互相串門或走親訪友,因為這一天也是莆田習俗中的“探望日”。

此俗也是源於明嘉靖倭寇陷城,莆人被殺者眾多,至正月初一賊始退,逃難的人們返家收殮遭難親友,串門的都是弔喪之人,因此,此日就成為不吉利之日,忌往來。不過凡初一到過的,不犯此忌。初二探亡日,雖然是初一到家拜過年的不忌來往,但是,家家戶戶還是避免這個日子上門。

正月初三 祝壽

初三日,在莆田仙遊、華亭一帶,有此日為老人祝壽的習俗。相傳也與倭寇侵莆後,倖存老人借這一日召集親人,大擺筵宴,相慶劫後餘生有關。

做壽當天,出嫁女兒(或孫女)送來的祝壽的禮盤10個,盤內分別盛著豬腳肉、壽麵、紅團、壽龜糕,用麵食做的豬頭、壽桃,花生、桂圓、蓮子、紅菇、豆腐皮、黃花菜,以及衣服、帽、鞋襪等,每個禮盤裡的食品有的要染成紅點有的還要貼上剪成福祿壽的紅紙花。

正月初四“做大歲”

初四夜,在莆田被稱作為“做大歲”,家家戶戶鞭炮再鳴,重開家宴,一家人團圓喜慶,再賀新春。仙遊人家則一仍年三十舊例,在家門口點燃柴堆,以備家人跳火除穢。家宴的豐盛程度不亞於年三十的年夜飯,充分體現“初四晚大於三十晚”的俗諺描述。(有典故)

做大歲習俗銘刻著莆田人獨特的情感記憶,也成為中國最獨特的過年習俗。

做紅團、​辭年、圍爐……莆田人是這樣過春節的

初五早

初五早,每家每戶循年初一舊例,早餐人人吃線面,重過新年。線面如年初一樣式,莆田人初一、初五吃麵除了取其長久、長命寓意外,因為這樣的麵條也常被稱為“媽祖面”,還帶有求這一年平安順遂的意味。

做紅團、​辭年、圍爐……莆田人是這樣過春節的

初六

說起初六,不得不提起莆田的元宵節。莆田的元宵節素以時間跨度長、活動規模大、群眾參與多等特色而聞名,從正月初六開始到農曆二月初結束,堪稱全國最長的元宵節。

莆田鬧元宵主要以菩薩巡遊為主。但不同村莊、不同姓氏有不同形式的鬧元宵,“十里不同風,一村一習俗”,如爬刀梯、跳儺火、打鐵球、擺棕轎、大遊燈、打砂花、皂隸舞、“紅盤”出遊、“跑廿六”、點燭山等民俗表演,是莆田獨有的“元宵習俗”。

由於今年比較特殊

許多習俗都精簡了

大家更多的是待在家裡

“雲拜年”

莆田有關單位也下發通知

取消各類大型活動

莆田市文化和旅遊局關於做好

全市文旅系統疫情防控工作的緊急通知

各縣區文體旅局,湄洲島旅遊局,北岸宣傳部、文旅辦,局機關各科室,局屬各單位:

綜合目前疫情態勢和有關部門要求,現將做好全市文旅系統疫情防控工作通知如下:

一、自1月24日起全市暫停審批營業性演出活動和所有涉外演出審批,恢復審批時間另行通知;已經審批的包括春節期間外國及港澳臺在境內主辦的演出交流性演出活動,各單位要自行協調解決,並妥善處理退票和解釋等善後事宜;全市所有文藝演出團體、文藝場館暫停文藝演出活動,恢復時間另行通知。

二、全市各級公共文化服務場館等自1月24日起暫停對外服務,原安排的活動取消或者延期,開館時間另行通知。原定的元宵旅遊月所有活動暫停。旅遊景區有發生疫情的景區暫停運營。

三、全市各相關單位、機構要服從大局,處理好觀眾、讀者、遊客在退票、退團、行程變更等方面的合理訴求。如有緊急情況,及時向市局辦公室報告。

四、各縣區(管委會)文旅部門、局屬各單位等文旅部門要嚴格執行值班值守制度,安排專人24小時接聽值班電話及熱線諮詢電話,每天下午5點前用值班電話向市局辦公室(2696660)報送當天情況,無事也要報平安。市場科、產業科等相關科室每天要收集旅行社、星級酒店、旅遊景區等相關情況,每天下午5點前彙總後報局辦公室值班人員,無事也要報平安。局辦公室每位值班人員每天要對局屬各單位值班情況進行不定期抽查登記,並做好電話記錄及情況彙總工作,相關情況及時報告帶班局領導。

“綬溪元宵”活動取消

根據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部署,為避免人員聚集引發交叉感染,積極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切實保障廣大觀眾、市民以及一線工作人員的身體健康與生命安全。特公告如下:

1、從1月25日(正月初一)起,綬溪公園文化活動中心的“民俗展”暫時關閉,具體開放時間另行通知。

2、從1月25日(正月初一)起,綬溪公園遊船停止運營,暫停對外售票,具體開放時間另行通知。

3、原計劃於元宵期間舉辦的“綬溪元宵”活動取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