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武漢的這個“零”來之不易!

武漢的這個“零”來之不易!

這些天

全中國人民都在期待“零”這個數字

多日來

全國多個省份新增死亡病例為“零”

這一個個“零”傳遞著春天來臨的希望

今天

去探訪重災之下武漢的“零疫情”社區

有哪些防控秘訣

因為這裡的“零”至關重要

因為這裡的“零”更來之不易

武漢的這個“零”來之不易!

5000人的社區無一人感染


武漢東湖生態旅遊風景區的濱湖社區是由城中村改造的一個社區,包括一個封閉式小區和12個開放式村灣,人口有5000多名。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在社區幹部和屬地公安機關的共同努力下,這裡的居民無一感染新冠肺炎。

武漢的這個“零”來之不易!

馬建國到社區村灣發放疫情防控宣傳資料

3月1日,記者來到武漢市公安局東湖生態旅遊風景區分局吹笛派出所,探訪他們守好無疫情社區的秘訣。

今年58歲的吹笛派出所社區民警馬建國這些天一直守在這裡。

濱湖社區“無一人感染”的背後有什麼秘訣?

說起自己守護的這個無疫情社區,馬建國說:“實行硬隔離這是基礎,做好軟服務這是關鍵,真正起作用的還是通過入腦入心的宣傳讓居民安心待在家裡隔離啊。社區幹部給力,轄區群眾配合,才有我們現在的安全。”

其實,在武漢,特別是自2月11日所有住宅小區實行封閉管理以來, “硬隔離”和“軟服務”雙管齊下,有效抑制了交叉感染。我們期待越來越多的“零疫情”社區出現。

武漢的這個“零”來之不易!

硬隔離有多“硬”?


馬建國說,疫情發生以來,我們在小區的兩個出入口均設立了門崗,所有人員進出必須出具證明。必須上班的居民需要持單位證明到居委會開具出入證明,否則一律不得出入。

武漢的這個“零”來之不易!

馬建國在轄區巡邏、宣傳

綽號“蘿蔔”的小區居民是社區出了名刺頭。一天晚上,“蘿蔔”從自家菜地裡摘了一些青菜,想趁著夜色送到居住在臨近社區的親戚。走到小區門口,工作人員嚴詞拒絕了他。

可不死心的他卻強行從小區的一處柵欄翻了出去。正在居委會值班的馬建國很快通過視頻發現了他。

顧不上吃晚飯,老馬跑到小區入口蹲守。晚上6點、7點、8點、9點……夜色掩映下,送菜歸來的“蘿蔔”終於晃晃悠悠地出現在了小區入口處。

“站住!你怎麼出去的?這樣要犯大錯的,你知道不知道?你即使不顧自己,也要考慮整個小區的1000多人啊!”突然,馬建國閃了出來。

“你想給親戚送菜,可以跟我們工作人員說啊。我們可以幫你送過去。你這樣冒然出去,萬一交叉感染了怎麼辦?你想過沒有?!”

“好、好、好,我以後再也不出去了。”頓時,刺頭“蘿蔔”散了勁。

“自從掐了這個‘蘿蔔尖’,轄區的居民都知道我們社區管理是動真格的了。”馬建國介紹,隨後的日子,“蘿蔔”還幫著社區做宣傳,動員大家安心“宅”在家裡抗疫情。

“其他12個開放式村灣,每個只保留一個出口,其他出口全部用藍色隔離板封死。”馬建國說,目前濱湖社區的所有出口都有工作人員24小時值守,確保無可疑人員出入。

武漢的這個“零”來之不易!

馬建國和社區安保人員在門崗

像濱湖社區一樣,在武漢,一個個 “硬隔離”舉措守護著社區的安全。

社區封控,居民出行受到一定影響,這是當前疫情防控不得不經歷的過程。對於偏偏就有不配合的人,怎麼辦?

在武漢青山區的38個社區,一群經偵民警為了做好“硬隔離”可謂“磨破嘴皮”。

2月21日10時許,奧山社區瀾櫞小區停車場收費口,一輛小車橫著堵住了路。小區保安隊長劉強和武漢市公安局經偵支隊政工紀檢室副主任謝紅松立即趕至現場。

“去把監控室的錄像檢查一遍,保證全程錄下來。”交代完,謝紅松上前向駕車男子瞭解情況。

“我是抗疫工作人員的家屬,不能開車出去辦事嗎?”該男子向謝紅松抱怨。原來,他是因為沒有出入小區的證件被保安攔下來的。一氣之下將車堵在了收費口,逼迫保安放行。

謝紅松詳細詢問:“這輛車的出入證是您本人的嗎?”

“不是我的,是我家屬的。”

“現在武漢市有規定,車輛通行必須有相關證件,這是一。第二,抗疫工作人員的奉獻和付出我們都很感激,但這可不是家屬違反規定堵住小區出口的理由。第三,小區有規定抗疫期間車輛一律按規定停放,不能私自外出,您也不能例外。第四,您看您私自把圍欄都拆開了,這真的不對。”

在謝紅松情理並用的勸導下,經過10分鐘的交涉,該男子終於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表示不會再犯。劉強在一旁目睹了全程,從著急到佩服。謝紅松告訴他,群眾因為封閉管理有不滿情緒,儘量以勸誡為主,確保社區問題處理得又快速又穩妥。

武漢的這個“零”來之不易!

軟服務有多“暖”?


3月1日下午,在濱湖社區,超市送來了居民團購的生活物資。

在運送車輛駛離後,民警馬建國指揮志願者噴灑酒精,將所有物資消毒、靜置。

15分鐘後,30餘袋生活物資被志願者搬到小區院內的一個風雨棚裡。他們圍攏起來,對照前一天統計的購物信息表檢查有無疏漏,然後分配送貨任務。

一會兒幫助核對信息,一會兒幫助把物資提上運貨的電瓶車……馬建國跑前跑後忙活著。

武漢的這個“零”來之不易!

馬建國和志願者把物資放上電瓶車

據濱湖社區黨總支書記劉維華介紹,社區24小時封閉管理以來,從居民中招募了15名志願者,負責轄區居民團購生活物資的配送工作。“每個村灣配備了一名志願者,將團購的生活物資送到每個村灣的出入口,然後由村裡的保安人員再轉送到每家每戶。”劉維華說,“我們盡最大努力去減少居民交叉感染的可能。”

“我們是城中村改造的社區,家家戶戶都有點菜地,因此蔬菜供應不是問題。”劉維華說,“大家團購的主要是肉、蛋、奶類物資。”

武漢的這個“零”來之不易!

馬建國和志願者分揀物資

說話間,老馬提起兩包物資往小區裡走。

“家裡情況怎麼樣?有異常嗎?”敲響一戶人家的門,老馬大聲問著。

“一切正常。您放心吧,馬警官。”裡面的人回應著。

“我把你買的東西掛在門上了,等我走了你用酒精消完毒再拿進去啊。”隔著門,老馬叮囑著。

像濱湖社區一樣,在採取“硬隔離”的同時,一項項“軟服務”保障著社區居民的日常生活。

既讓轄區居民“宅”在家裡抗疫,又能保障他們的基本生活需求,讓民警閔傑操碎了心。

閔傑所負責的輔仁社區居民以老年人居多,其中不少還是獨居老人和低收入群體。閔傑將轄區劃分為5個片區,每個片區只保留一個出入口。同時他為每個片區建立了微信群,收集居民的生活物資、常用藥品等信息,然後為大家團購、採買、送上門。

武漢的這個“零”來之不易!

“市裡部署小區封閉管理的當天,我就按照片區為轄區居民建立了5個微信群,用於收集他們的生活物資需求,組織人員為居民團購。”3月1日上午,在新華里社區門口,閔傑一邊檢查小區出口封閉情況,一邊掏出手機向記者展示。

“剛開始的幾天,我們的志願者根本跑不贏,團購量太大了。”說話間,閔傑的微信響了——有一戶居民申請團購豬肉,“不過這幾天這種情況少多了。”

為什麼?

輔仁社區有自己的妙招。

這個社區裡有一個菜市場。離漢通道關閉後,這個菜市場也歇業了。不少賣菜的外地人既回不了家,也無事可幹。

“咱們能不能選擇幾戶放心的商家為小區送菜啊?”一天,閔傑對輔仁社區黨委書記楊文飛說,“當然,前提是要做好消毒防護工作。”

“閔警官這個想法不僅解決了居民吃飯難的問題,也解決了部分留守菜販子的工作問題。”輔仁社區黨委書記楊文飛說,“一天以後,我們在每個小區出口的開闊地上設置了流動售菜點。每天固定兩個小時,讓群眾逐戶下樓自行選購。

武漢的這個“零”來之不易!

在雅緻小區出入口的售菜點,有一名居民正在挑選青菜,一邊的筐子裡新鮮的草莓在陽光照耀下閃閃發亮。

因為轄區老年人多,網上團購和送菜上門必不可少。需求登記、商超對接、物資派送……閔傑和社區幹部帶領志願者每天為居民物資採購忙碌著。遇到不會使用手機團購的老年人,閔傑就一一上門登記需求,為他們先行墊付貨款。

“雞魚肉蛋奶米油,一共七樣,每戶一份啊。”2月29日一早,車站派出所教導員範靖找到閔傑說:“你去安排團購,費用我個人出。”

下午下班前,價值近萬元的物資被送到輔仁社區20戶困難居民手中。

不僅範靖,“閔傑平時也給困難群眾很多貼補。”楊文飛說。

看著閔傑天天忙前忙後,轄區居民十分感動。“我們雖足不出戶,但無壓力,在裕華大家庭感覺非常溫暖。我向閔警官等人表示衷心感謝,也請你們多多保重。”裕華公寓居民老陶在微信群裡說。


不獲全勝

絕不輕言成功

守好來之不易的“零”

期待疫情全部歸“零”的那天

武漢的這個“零”來之不易!

武漢的這個“零”來之不易!

(轉自: 新警事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