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據傳徐志摩的飛機遇難地是濟南的白馬山,也有人說是長清北大山,到底是哪個?

指動濟南


輕輕的我走了

正如我輕輕來

我輕輕的揮手

作別西邊的雲彩

1931年11月19日,中國近現代最著名的詩人徐志摩乘坐的飛機失事,不幸在濟南西郊遇難。
但是徐志摩遇難的具體地點到底在哪裡,似乎一直不太清楚。

其實這個鍋要給沈從文背上。1981年8月份,沈從文寫了一篇小文叫做《友情》,提到了徐志摩墜機的地點說:"出事地點叫開山,本地人叫白馬山。"


實際山開山和白馬山相隔十公里還要多。

徐志摩的親人徐欣寫過一篇紀念文章《我的堂叔祖父徐志摩——紀念徐志摩濟南遇難75週年》中確認:"徐志摩的不幸發生在1931年。是年11月19日中國航空公司寧京線之濟南號飛機(1929年從美國購人)於上午8時,在南京裝載郵件40餘磅,由飛機師王貫一、副機師梁璧堂駕駛出發,乘客僅北大教授徐志摩一人擬去北京。該機於上午10時10分飛抵徐州,10時20分由徐州繼續北行,當時天氣甚好,不料飛抵濟南附近,忽遇漫天大霧,無法進退,致觸開山傾覆,機身著火,機油四溢,熊熊大火不能遏止,機上三人同時遇難,且三人同為35歲。徐志摩就這樣輕輕的走了。"
所以徐志摩的失事地點應該就是濟南長青附近的開山,是沈從文在後來搞錯了,弄混了開山和白馬山。

一盤拉條子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徐志摩的飛機撞的是濟南城郊的開山。

開山坐落於濟南市長清區崮山鎮的境內,當地人稱撅子山。

這個山的高度只有330米,在濟南市的西南方向,距離濟南市區大概還有15公里。

以飛機的速度,15公里也就是二三分鐘就飛到了。

當時徐志摩中國航空公司濟南號郵政飛機,從徐州起飛飛往濟南。

這架飛機本來是運輸郵件的,只有兩名飛行員。

因徐志摩和這架飛機的主人張學良有些交情,可以免費乘機。

當年的飛機比較落後,事故頻繁。

當時濟南附近天降小雨,到處都是雨霧,能見度極低。

正常來說,飛機全航線飛行高度,不應該低於最高峰600米。

但當時飛機就要在濟南機場降落,只能降低高度。

當時導航設備差,飛機應該是偏離航線,正好飛到開山上。

由於雨霧影響,飛行員看不到山峰,結果導致飛機撞山後,翻轉墜毀在開山最西側的西大山。

位於長清大學園區的西大山上,現己修建了徐志摩紀念公園。


薩沙


據傳徐志摩的飛機遇難地是濟南的白馬山,也有人說是長清北大山,到底是哪個?

先說答案:徐志摩飛機遇難地在長清黨家莊附近的開山,應該就是人們通俗所講的長清北大山,也有叫大北山的。

所謂濟南的白馬山一說,應該指的是津浦鐵路的白馬山站,是沈從文正在趕往徐志摩停屍地的路上,聽到梁思成他們瞭解到:“出事地點離濟南約25裡,名白馬山站,有站不停車”。他給好友趙家璧的信中寫到飛機出事經過時,也說“(飛機)到山東時(白馬山只隔濟南25裡)因大霧,飛機下降觸及山腰,失事致禍。”說在此出事,應是大概的說法,此地離出事地應有一段距離。

下面詳細說下有關論證:


1. 徐志摩姑表妹夫陳從周寫詩說在“開山”


“詩人逝去知何許,倦鳥投林尚有還。

南北哪存清淨土,硤川無份況開山。”

在這首詩中,你看到了一個地名,“開山”。沒錯,就是“開山”。徐志摩飛機失事遇難地。

寫這首詩的,是著名園林學家陳從周教授。這是1981年,徐志摩遇難50週年的時候,陳從周教授到山東,路徑徐志摩遇難的開山時,念及舊事,曾賦感三首。這是其中的一首。


陳從周只看過徐志摩一次背影,但為他做了很多


陳從周教授說徐志摩的遇難地在開山,那一定錯不了。因為不僅他與徐家有著極深的淵源,還因為他是《徐志摩年譜》的編訂者,更與徐志摩的兩位夫人張幼儀與徐小曼,聯繫密切。徐志摩前妻張幼儀及子侄,每遇遺著出版及家裡大小事,都找他商量;徐志摩的兒媳婦張粹文,還跟他學過畫。徐志摩的妻子陸小曼在徐志摩去世後,沒人搭理,他是為數不多的幫助過他的人。

根據陳從周所寫的《徐志摩年譜》及浙江海寧的《蔣氏家譜》所記:徐志摩是浙江硤石人,其父親徐申如兄妹三人,排行老二。其父親的大哥叫蓉初,小妹叫念慈。這個小妹念慈,後來嫁給了硤石鎮上的蔣謹旃(音氈)為妻子,他們生下的第二個女兒蔣定,長大後就嫁給了陳從周。因此,論起關係來,陳從周還是徐志摩的嫡親姑表妹夫。

不僅如此,陳從周跟徐家還有另一層關係。那就是徐志摩的大伯蓉初家的女兒,嫁給了陳從周的二哥當媳婦。由於陳從周父母去世得早,而這位二嫂對幼小的陳從周很照顧,陳從周對這位二嫂的恩情始終不忘。這大概是他願意為徐志摩作年譜的原因之一吧。

說起來,陳從周和這位年長他22歲的姑姥表在1918年只見過一面,還是隻看到了徐志摩的一個背影。但他卻為這位姑姥表做了不少事情,大多都是頂著大風大浪而做的。

像他為徐志摩做年譜,就遭遇了難以想象的磨難。在其所寫的《談往》中,曾說過這樣一段話:“(《年譜》)結集時已快面臨解放了,朋友勸我不要幹這蠢事,請趙景深先生寫序,他不肯寫,徐悲鴻先生要我搞魯迅,但都扭轉不了我這顆‘無緣無故的愛’的心,硬著頭皮幹下去了。”

就是因為為徐志摩修年譜,解放後,他被汙替反動文人樹碑宣傳,橫遭批鬥。

遭遇這麼多,後來還去憑弔,他說在開山,想不出能駁到他的理由。


2.徐志摩長孫7年前從美國回來首次祭祖,也是到的長清開山


徐志摩長孫徐善曾和其家人照,其曾帶妻子、女兒從美國回到開山憑弔祖父


而今,《徐志摩年譜》幾乎是所有徐志摩研究者案頭必備的書目。如果陳從周把徐志摩的飛機墜落遇難地搞錯了,恐怕沒有幾個人能搞對了。

事實上,還有另外一則新聞可以證實徐志摩的遇難地在開山。這則消息,才過去了7年。也就是2012年發生的事兒。這年6月3日的中午,徐志摩的長孫徐善曾偕妻子、女兒從美國來到濟南,午飯之後就趕往長清,在長清開山的祖父遇難處敬獻花籃。這是他第一次到祖父的遇到地祭拜。

孫子來祭拜,如果找錯了地方,就鬧大笑話了。所以,是開山無疑了。那麼,問題來了,傳說中的“長清北大山”,就應該是“長清開山”了吧。

那些說出事地點在白馬山的,有說是沈從文說的,想必是誤會了。沈從文這麼說,也是轉述梁思成、金嶽霖等人的說法,這個時候他們都沒有到達現場,而是在趕往徐志摩停屍的地方。

沈從文也是正在趕往徐志摩停屍地的路上,聽到梁思成他們瞭解到“出事地點離濟南約25裡,名白馬山站,有站不停車”。他給好友趙家璧的信中寫到飛機出事經過時,也說“(飛機)到山東時(白馬山只隔濟南25裡)因大霧,飛機下降觸及山腰,失事致禍。”

白馬山站其實是津浦線上的一座車站,在濟南站西南約7公里處。說在白馬山出事,應該是一種大約的說法,畢竟,那一帶,因為有白馬山站,在當時應該是相對有名氣的地方。說在那兒出事,是大約的說法,而非具體的實際地點。沈從文並沒有去出事現場,作文時就沒有那麼具體地寫到開山,也是情有可原的。

事實上,沈從文還聽說飛機骨架已經運到車站,他去看飛機時,“各處找不著,問車站中人也說不明白”。這也說明,飛機出事地點是在別處,不然“骨架”也不會運過來。


3.《晨報》記者親往調查,證實徐志摩在“黨家莊開山”遇難

徐志摩所乘坐的失事飛機的同型號機型


陳從周說徐志摩在開山遇難,還有旁證。這份旁證,就是當時《晨報》的兩則報道,都說飛機在開山撞毀。

1931年11月20日早晨,北京的《晨報》刊登出一則消息:

京平北上機肇禍,昨在濟南墜落!

機身全焚,乘客司機均燒死,天雨霧大誤觸開山。

【濟南十九日專電】十九日午後二時中國航空公司飛機由京飛平,飛行至濟南城南州里黨家莊,因雨天霧大,誤觸開山山頂,當即墜落山下。本報記者親往調查,將機身全焚燬,僅餘空架。乘客一人、司機二人,全被燒死,血肉焦黑、莫可辨認,郵件被焚後,郵票灰彷彿可見,慘狀不忍賭……

這則消息,明確出事地點在“黨家莊”附近的“開山”,而且“本報記者親往調查”,顯然並非道聽途說而得來。不過,這個時候,“本報記者”顯然並不清楚死亡的乘客就是徐志摩這個文豪。


徐志摩遇難地開山已經樹立起石碑


下午,《晨報》就刊登出了號外:

詩人徐志摩慘禍

【濟南二十日五時四十分本報專電】京平航空駐濟南辦事所主任朱鳳藻,二十日早派機械員白相臣赴黨家莊開山,將遇難者飛機師王貫一、機械員梁壁堂、乘客徐志摩三人屍體洗淨,運至黨家莊,函省府撥車一輛運濟,以便入棺後運平,至燒燬飛機為濟南號,即由黨家莊運京。徐為中國著名文學家,其友人胡適由北平來電託教育廳長何思源代辦善後,但何在京出席四全會未回。

……

這則“號外”說得很明白,徐志摩是在“黨家莊開山”遇難的,之後才運至黨家莊。消息來源自京平航空駐濟南辦事所主任朱鳳藻,派去的工作人員有名有姓,連胡適託教育廳長的事實都打聽到了。記者的能量不小,應該是很確鑿了。


4. 陸小曼說:你要是出了事兒,我就做個風流寡婦。一語成讖!


徐志摩回上海前,曾跟林徽因夫婦開過“存亡未卜”的玩笑

徐志摩遇難之前,曾經跟林徽因開過一句“存亡未卜”的玩笑話,居然一語成讖。

那是1931年11月10日的下午,林徽因和梁思成參加完清華大學歡迎柏雷博士的茶話會後,就跟徐志摩見了面。徐志摩告訴林徽因夫婦,他這幾天要回趟上海,但時間不定。說完這話,徐志摩還開起了玩笑說:“時間不定,是否預示著此去存亡未卜啊?”

聽到這話,林徽因心裡突然感到一陣不安,就對徐志摩說:“我和思成始終覺得坐飛機不甚安全,不如改坐火車吧。”但徐志摩笑著請她放心,他還留著生命看更偉大的事兒呢,不會出事的。因為小曼總是電報催他回去,他坐飛機能省時間。

林徽因也許覺得自己太敏感了,就問徐志摩回家能呆多久,徐志摩說最多隻待一個星期,因為下星期還有課。

林徽因告訴徐志摩,她也有課,還要在協和禮堂給外國使節們講中國的建築。徐志摩問清是19號晚上的講座,就答應到時候一定回來捧場。

11月19日中午,梁思成和林徽因收到了徐志摩在南京登機前發出的電報:“下午三點抵達南苑機場,請派車接!”下午,梁思成開車去接,等到4點半,也沒見到他所乘坐的飛機抵達。梁思成四處打聽,也只得到了“濟南附近有霧,飛機可能不能準時起飛”的消息。無奈之下,梁思成只好先回家了。


陸小曼跟徐志摩吵架:你要出事了,我就做個風流寡婦!此話少了當初結婚時的甜蜜。



話說徐志摩11月11日安全抵達上海後,一回到家中,就與陸小曼發生了激烈的爭吵。陸小曼抽鴉片,花錢如流水,而徐志摩因為跟張幼儀離婚,其父親徐申如就宣佈不再承擔他的一切開銷了。徐志摩“壓力山大”,就跑到北京去,兼任三所大學的課程。

這次回來,就像好好勸勸陸小曼,改掉以往的惡習,跟他一塊回北京開始新生活。但陸小曼不但聽不進去,還怪徐志摩嘮嘮叨叨的,不像個男人。

愛情可以不管不顧,生活卻是柴米油鹽。疲憊不堪的徐志摩,在家透不過氣來,就出門會朋友。18日早晨,他去了張歆海夫婦家,剛到那兒不久,就遇到了聞訊趕來的楊杏佛。聊天之餘,大家很關心他坐飛機安全不安全,他笑著說:“不知道,不過我的生命線長著呢。總是要飛的嘛。”

楊杏佛就問他,你這次坐飛機,陸小曼說了什麼呢?徐志摩說:“她說我要是出了事兒,她就做個風流寡婦!”楊杏佛打趣道:“All widows are dissolute(凡是寡婦都是風流的)”。說笑了一陣,就告別了。

19日早上,徐志摩吃過早飯後,就給林徽因發了一個簡短的電報,登上了由南京飛往北京的“濟南號”飛機。這架司汀遜式飛機是1929年從美國購回的,有六座單葉九汽缸,馬力三百五十匹,速率是每小時九十英里。

飛機10點10分到達徐州機場,停留10分鐘後又準時起飛。後來,就在濟南開山撞山了。


5. 沈從文看到徐志摩右額角上有個李子大的斜洞,那是致命傷


19日,梁徽因給外國使節們的講座,徐志摩沒有來。她和梁思成感到了不安,就打電話給胡適,胡適也沒消息,正著急。20日,梁思成看到了《晨報》的消息,趕緊去找胡適。胡適也正在打探失事的飛機是不是徐志摩乘坐的。打探期間,張奚若、陳雪屏、孫大雨、錢瑞生、金嶽霖都來了。最終,胡適得到了確切信息,徐志摩正在出事的飛機上。

第二天一早,按照事先的安排,梁思成、張奚若和金嶽霖就趕到濟南大學,和連夜乘車趕到濟南的沈從文、梁實秋、聞一多等人一起到安放徐志摩遺體的福緣庵,商議操辦他的後事。


徐志摩遇難時的慘狀,很難與這張英俊瀟灑的臉聯想到一起


在山東省立高級中學任教的徐志摩的密友、新月派代表詩人於賡虞,正在北京開會,得知消息後21日與梁思成等人同車而行。

到濟南站後,他急於知道徐志摩的所有消息,就顧不得招呼梁思成等人,匆匆返回他任教的濟南高中;出站不久還遇到了從青島趕來的沈從文。但顧不得多說,就往學校趕。在學校,證實了徐志摩確實遇難了。

午飯後,於賡虞趕緊緻電航空公司,得知徐志摩和兩位飛機師的靈柩停在津浦車站,就趕緊去看。到那後才知道徐志摩的屍體被中國銀行的人抬走了。原來,是中國銀行濟南分行經理何象百接到上海方面中國銀行總裁張家璈(張幼儀兄長)的來電後,即委派職員置備棺木,帶人乘汽車奔赴黨家莊,將徐志摩收屍裝棺,運回濟南,停在了壽佛寺。

於賡虞到了壽佛寺,“只見一棺橫陳,寂無一人,一種黯淡淒涼的境況,令人神傷。”隨後,他讓看守職員打開棺材蓋,只見“徐志摩微微浮腫之面顏上,有些微紅白相間之痕,這大概是被燒傷洗後之狀。兩眼並未完全緊合,尚微露著眼珠,似痴視觀看之人。從長方覆蓋面部的玻璃看來,除有些浮腫外,與生前無大異。”於賡虞問去過現場的職員陳先生,陳說:“(徐志摩)腿已摔壞,兩手燒傷較重,其他不十分重。”

沈從文到了之後,觀察得更仔細。他看到棺木裡的徐志摩“戴著一頂紅頂絨球清緞子瓜皮帽,帽前還嵌了一小方絲料燒成‘帽正’,露出一個掩蓋不盡的額角,右額角上一個李子大斜洞,這顯然是他的致命傷。眼睛是微張的,他不願意死!鼻子略略發腫。想來是火灼炙的。門牙脫盡,額角上那個小洞,皆可說明是向前猛撞的結果。”

沈從文獲悉,徐志摩所乘坐的飛機去濟南差不多有三十里,幾分鐘就應當落地了。但越過泰山高嶺後,降低高度盤旋了許久,似乎找不到方向了,然後砰的一聲就碰著山頭著了火。飛機翻滾到山下,等到村子裡人趕來時,已燃燒成一團火。

兩個飛機師成了兩段焦炭,而徐志摩坐在靠後面一點,除了衣服著火皮膚有一部分灼傷外,其他地方並沒有著火。當天夜裡下了一夜小雨,第二天才被附近火車站的站長獲知,趕緊報告給濟南和南京。


6.徐志摩骸骨被扒出,凌淑華題的“冷月葬詩魂”碑無影蹤


沈從文說,當晚11點,徐志摩的棺材有鐵路運回上海。他的兒子徐積鍇也趕了過來陪同。1932年春天,又運回故鄉海寧硤石鎮安葬。

金庸的媽媽是徐志摩的姑母,安葬徐志摩時,金庸的父親輩分比徐志摩大,且徐家有錢有勢,其父感覺如果去弔喪,不免有諂諛之嫌,就派只有10多歲的金庸去。但徐家還是把他當做貴客隆重接待。

金庸在靈位前跪拜後,舅舅徐申如向他一揖答謝,徐志摩的兒子則磕頭答謝。然後單獨給他開了一桌子酒席,還派兩個穿白袍的男僕在旁斟酒盛飯。告別時,舅舅(徐志摩父親)還送出大門,吩咐用自己家裡的大船連同船伕、男僕一起送金庸回家,還讓帶了向金庸爸媽呈上的道謝禮物。

徐志摩安葬後,曾有說法是其墓13年沒有墓碑。但事實並非如此。據吳令華回憶,其父親吳其昌(徐志摩表弟、著名歷史學家)1933年夏天由武漢回硤石鎮度假,徐志摩的父親徐申如派人請其吃飯。


在西山新修的徐志摩墓,沒有骸骨,只有一本《徐志摩年譜》和一塊金星之石埋在下面


原來,徐父想在徐志摩的墓碑上立一塊詩碑,想來想去頂好是請凌淑華題。他要吳其昌代請,吳說回去再替他辦。但徐申如說很著急,得趕快弄,吳其昌只好立即修書給凌淑華。很快,凌淑華就寄來題詞:“冷月照詩魂”。這句詩準確而傳神地表現出了徐志摩的風骨,真不愧是徐志摩的紅顏知己。此詞立刻被鐫刻於石上。

遺憾的是,吳令華上個世紀70年代去看時,這塊詩碑已經蕩然無存了,徐志摩父親和兒子的墓,也遭到了破壞。

據東山中學老教師許逸雲介紹,1966年深秋,徐志摩墓被紅衛兵砸毀了。墓碑斷了,石墩開了,詩人的骸骨和衣服撥撒了一地……許逸雲課餘到處打聽,終於在硤石鎮東南三公里外一個僻靜處發現了殘碑,這塊碑就是當地一位書法家寫的“詩人徐志摩之墓”碑。同時發現的還有後土碑和祭石臺。他找人挖出來,委託當地村民妥善保護。

1980年代初,許逸雲將發現徐志摩的碑刻的事兒報告給縣委書記,縣委書記就邀請陳從周重畫圖紙,給徐志摩重修墳墓。不過,墳墓雖然大小型制和原來的一樣,但埋葬地變了,從硤石的東山挪到了西山。

墓雖修了,但卻無骨可埋。只好埋了一本陳從周編訂的《徐志摩年譜》,和一塊陳從周從廬山所得的金星之石,石頭上刻的是徐志摩墓從東山遷移到西山的事。

新墓地上,“冷月葬詩魂”的石碑沒有了,徐志摩的屍骸沒有了,只留下一座空冢。但空冢兩側,各刻了一座詩碑,一座題著他的《再別康橋》中的名句,一座題著他的《翡冷翠的一夜》中的名句。

“冷月”已葬不了“詩魂”。詩在,“魂”沒了。


7. 林徽因兒子說,徐志摩身亡“對他來說是好事”


徐志摩身後,屍骸無存,正如他在《再別康橋》中所寫的:“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但他不帶走一片雲彩,那些”雲彩”依舊在。那些“雲彩”,就是他的那些熱戀過的女人,為他悲傷,為他思念。

徐志摩瀟灑地揮揮手走了,留給他們的,是傷害,是無奈,還是什麼,誰也說不清,只有他們知道。

他的前妻張幼儀,為他安葬之後,1949年帶著孫子徐善曾去了香港,1951年又去美國跟其兒子徐積鍇團聚。他們在美國居住在貧民區,屋裡一邊掛著陳從周請胡亞光、齊白石合繪的徐志摩遺像,一邊想著怎樣獨立自強,擺脫生活的困境。


在徐志摩墓一側的《再別康橋》詩碑,他走了,“雲彩”還在


他的妻子陸小曼哭暈過幾次之後,就一邊沉溺於繪畫,排解悲傷,一邊和醫生翁瑞午同居起來。儘管徐志摩的朋友胡適要其與翁斷絕關係,並承諾負責她的生活開支,但陸小曼不以為意,他已經習慣了被人指責,儘管這種指責在徐志摩去世後更加變本加厲,她也只是淡淡地說:“(對翁瑞午)只有感情,沒有愛情。”

也許她的感情都給了徐志摩,再也無法付出。但她需要一個人對她好。那個對她好的人走了,只有用翁瑞午來代替。翁瑞午也的確對他好,翁瑞午先她而去後,翁的孩子們照樣對她好。1965年,陸小曼病逝於上海華東醫院。臨終前,她將《徐志摩全集》的一份樣本及自己的山水手卷交給了陳從周,陳從周給予了妥善的安置。或許,這是陸小曼對徐志摩最後的交代,也算對待起他了。

而徐志摩熱戀過的林徽因,本來在徐志摩出事後要親自趕往現場,但因為身體弱,梁思成沒讓她去,但答應她給她帶回來一塊飛機殘片。那塊飛機殘片帶回來了,掛在她的臥室內,朝夕相對。她在徐志摩去世半個月後,還在《晨報•副刊》上寫下了滿懷深情的《悼志摩》。

也許,她還愛著徐志摩,若非她的兩個姑媽的反對(近些年知情者透露,拆散徐林戀情的是林徽因的兩個姑媽),她早已跟徐志摩鶯鶯燕燕、花前柳下了。但如果真是那樣,那現在最悲傷的不是陸小曼,而是她林徽因了。

生活裡沒有如果,徐志摩走了,不帶走一片雲彩,但留下了三個心態各異的女人,和她們不一樣的日月。

他的死亡,是好,還是歹?三個女人,恐怕說也說不清楚。但她們的後代,或許有話說。

有話說的,是林徽因與梁思成的兒子梁從誡,他曾經說:“我一直替徐想,他在1931年飛機墜毀中失事身亡,對他來說是好事……若同陸離婚,徐從感情上肯定要回到林這裡,將來就攪不清,大家都將會難辦。”(在2012年6月4日在濟南舉行的“2012年中國濟南徐志摩研討會”上,《徐志摩傳》的作者韓石山轉述。)

梁從誡的話,是耶?非耶?已不重要了。他評價的那個人,已經揮手輕輕走掉了。他聽不到了。


文史十八拍


一九三一年十一月十九日,詩人徐志摩在趕往北平聽林微因講座的飛機在濟南附近撞山墜毀。徐志摩遇難身亡。而在此之前,徐志摩和陸小曼在家大吵一頓。而徐志摩也給林微因發了電報,讓梁思成到機場去接他。命運就是這樣巧合,就是這樣的捉弄人。

對於陸小曼來說最後一次吵架,再也沒有機會見到自己的愛人。對於林微因來說,失去了自己的摯友!

對於徐志摩遇難地點,有很多爭議。

  《民國日報》記作:“飛至距濟南城南卅里黨家莊附近,因天雨霧大,誤觸黨家莊迤西十八里之開山山頭,當即墮落山下,機身全焚。”

這應該是真實的記載!

但是在沈從文寫的《友情》裡,他寫到:開山,當地人也稱作白馬山。山不過一百米。一個不到一百米的山只能算一個小山包,任何一架飛機都不可能飛離地面只有一百米?所以,開山,就是開山。白馬山就是白馬山!兩者不是一座山!

  關於徐志摩在濟南的遇難地,濟南作家任遠先生於1987 年進行了實地考察,確定是在長清開山北端一處叫北大山的東坡,也就是今天的開山。其實也就是一個村莊的名字!

徐志摩的髮妻得知徐志摩遇難的消息以後,鎮靜的說了一句:到頭來還是為了林微因。可見林微因在徐志摩心中的位置!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來;

我揮一揮衣袖,

不帶走一片雲!





草堂夜語


“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我輕輕的招手, 作別西天的雲彩”、“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來;我揮一揮衣袖, 不帶走一片雲彩。”

寫下人生中最重要的這首代表作時,徐志摩31歲。

一“詩”成讖!35歲時,徐志摩搭乘郵政航班飛往北平,在濟南上空撞到山上,這位新月派代表詩人不幸罹難,悄悄的走了。

徐志摩紀念公園的碑文

這裡成為徐志摩人生的終點站

那天正逢雨霧,不知道空中是愁雲慘淡還是雲霧彌天……濟南,成為徐志摩人生的終點站。

關於徐志摩的遇難地,長久以來濟南民間有三種說法:一說飛機撞毀在西郊的白馬山上;一說撞毀在長清的開山;一說是撞毀在長清的北大山(又叫西大山、臥牛山)。

據當年報紙刊登的消息,徐志摩的撞毀地是“黨家莊迤西十八里之開山”。那麼,開山在哪裡?

根據這份報紙的記錄,白馬山顯然不在黨家莊向西18裡的地方,可以排除是這座山體了。據調查,當時報紙中所稱的開山,實為“一山三名”。

徐志摩紀念公園過去的樣子(歷史照片)

2006年還沒有修建登山路(歷史照片)

所謂開山是因為山下有個小村叫開山村,也許當時的記者想當然認為,開山村旁的山就是“開山”了。其實,開山的叫法只是當時記者的一廂情願。

在村民的口中,開山還有兩個名字:山南的村民稱其為“北大山”,居住山體東側的村民稱其為“西大山”。

如今,這座位於長清大學科技園東部、東鄰京臺高速和104,北望濟菏高速、西接大學城居里路,鄰近山東工藝美術學院、山東女子學院,海撥225米的山體,於2006年建成了徐志摩紀念公園,2016年又進一步擴建、綠化、整修。

擴建後的徐志摩公園使許多市民慕名而來,人們期盼在這裡尋找一種詩意的滋養,追尋遠去的詩歌精神。但是多數人都抱憾而歸,認為山上“少了點兒文化氛圍”、“應該增加點兒詩意”。還有的網友說:“這個公園建得有點兒鬧著玩兒……”

如今的公園南大門

小廣場上的新月形迎賓牆

與2006年的徐志摩紀念公園相比,“升級版”的徐志摩公園確實有很大變化,整修了盤山路,建起南大門廣場、徐志摩紀念園、蒼翠園、攬勝臺等。不過人們想象中的,綠水青山裡充滿詩意棲居意境的人文藝術氛圍並沒有呈現出來。

“北大山鄰近大學園,周圍高校眾多,這裡理應成為一個城市人文地標景觀。沒想到,給人的感覺卻是一座普通的山體公園而已。”網友們說。

那麼,徐志摩紀念公園還缺少點什麼呢?為此,網友紛紛提出了自己的想法:

想法一:以詩歌為主題,利用山體石刻展示徐志摩主要詩作,配備語音朗讀系統,讓人們一邊聽著詩歌,一邊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想法二:建詩歌博物館,以聲、光、電的現代科技為手段,展示我國詩歌的發展史、優秀詩作、與詩歌相關的史料文物等。

想法三:把北大山改名為“志摩山”,用以紀念徐志摩在此罹難;或者命名為“新月山”,用以紀念現代詩歌中的一個重要流派。

登山路已修整一新

山路上修建了扶手

山頂的長廊

盤山路直通山頂

還有的網友提出,在山體上建詩歌牆、詩歌雕像,公園可以開發出詩歌系列旅遊產品、常年舉辦詩歌沙龍、詩人見面會等等,使北大山成為全國獨一無二的“詩歌山”。

濟南是全國文化歷史名城,留存有大量的人文歷史景觀,如何創新和創意,傳統與現代相結合,把與濟南相關的優秀文化傳統傳播和發揚?這確實是一道難題。

那麼,你認為徐志摩紀念公園缺少點什麼?應該如何開發,形成獨具特色的歷史、人文與自然和諧共振的公園呢?


指動濟南


1931年11月19日,詩人徐志摩搭乘朋友飛機,從上海飛往北平,途中飛機在濟南附近因大霧而觸山,機上人員包括徐志摩在內全部遇難,徐志摩當時才34歲。

徐志摩與陸小曼

關於飛機失事的地點,有好幾個說法。

一、開山說。

出自梁實秋的回憶。梁實秋是徐志摩的好友,當時梁實秋在國立青島大學任教,這裡聚集這一大批徐志摩的朋友。所以徐志摩遇難後,山東省教育廳長何思源馬上致電青大校長楊振聲,電文中如此說:“志摩乘飛機在開山失事,速示其滬寓地址。”

這就是長清開山,也叫北大山

何思源所說的開山就是幾天濟南長清附近的一座小山,附近有村落叫開山,所以何思源稱之為開山,這座山在當地根據方位被稱為西大山或北大山。

二、黨家莊說。

當時上海和北平的一些媒體大都持此說。1931年11月21日的《上海新聞報》說:“濟南號飛機,於十九日在濟南黨家莊附近遇霧失事。”

徐志摩的好友沈從文

山東省教育廳長何思源主持處理了徐志摩的善後事宜,徐志摩的好友沈從文也從青島大學趕去濟南幫忙。他們此事都有文字記載,對飛機失事的地點也都是濟南開山,說明此地沒有錯誤。至於黨家莊之說,我想黨家莊距離開山不超過10華里,路途不遠,可能當時媒體如此報道,後來便以訛傳訛了。


民國年間那些事


徐志摩的離世,確實是一個遺憾,徐志摩遇難的地點,大半是在濟南附近的開山,在當地又被叫作長清北大山。

徐志摩曾經追求過林徽因,彼時的徐志摩尚有妻子張幼儀在家中帶孩子,徐志摩大一開始就不喜歡自己的髮妻張幼儀,但礙於封建時代包辦婚姻的思想,徐志摩在與張幼儀有了孩子以後就迫不及待的出國留學了。

為什麼要提徐志摩的過往?因為,之所以徐志摩會年紀輕輕的在1931年去世,與文章中將要提到的幾位女子有關係。

徐志摩追求林徽因不得,但卻遇到了另一名嬌美女子,陸小曼。

徐志摩為何會出事故?因為徐志摩搭乘了那一架出了事故的飛機,這架飛機是在張學良的關係下才能搭載徐志摩的,也是一架不需要付機票錢就能夠搭乘的飛機,徐志摩正是為了省錢才搭乘了這樣一架飛機。

陸小曼本就是富家女子,生的嬌貴無比,因為徐志摩拋棄了自己的髮妻張幼儀,徐志摩家中也不再為徐志摩與陸小曼提供生活費用,儘管徐志摩同時打了數份兼職,依舊不能滿足陸小曼的開銷,因此,無奈之下徐志摩才搭乘了那架免費飛機。

在民國日報中,曾經有過這樣的記載

“飛至距濟南城南卅里黨家莊附近,因天雨霧大,誤觸黨家莊迤西十八里之開山山頭,當即墮落山下,機身全焚。”

由此可知,徐志摩飛機出事的地點正是在開山附近,開山坐落在濟南市長清區境內,在這裡不得不提一下的還有開山的高度。

開山只有三百餘米高,徐志摩的飛機不可能在這樣低的高度下飛行,那這艘飛機如何撞得到開山呢?原因是因為當時飛機達到開山時已經離濟南市區很近了,飛機開始降低高度,降低高度自然也不可能出事故,恰好當天天氣狀況又不好,飛機在接近開山附近時應該是發生了意外,偏離了預定航線,駕駛員在看不清路況的情況下飛進了開山,最終導致飛機撞在開山上,徐志摩也因此遇難。

徐志摩去濟南,想必也有些許尋找林徽因的念頭,只是這最後一面怕是再也沒機會見到了。

徐志摩在開山遇難之後,留下了陸小曼一人,陸小曼生活沒有依靠,後來更是通過與翁瑞午同居讓晚年生活有所依靠,晚年的陸小曼染上了鴉片,去世前,陸小曼找到徐志摩與張幼儀的子女,希望在死後能夠與徐志摩埋在一起,但這點心願卻也被拒絕了。

陸小曼是愛著徐志摩的,徐志摩出事,心中最為難過的人會是其他人嗎?想必,聽到徐志摩突然離世的消息時,陸小曼整個人都是要傻掉了。


魏青衣


1931年11月19日早8點,徐志摩搭乘航空公司“濟南”號郵政飛機從南京北上,為了去北京聽當天晚上林徽因在北平協和小禮堂舉辦建築藝術的演講會。

可是途中大霧瀰漫,飛機不幸觸山,徐志摩也不幸罹難,徐志摩飛機遇難是在濟南,這是公認的事實,但是很多人卻對白馬山還是長清北大山有爭議,到底是哪個呢?

徐志摩遇難

徐志摩所乘坐的飛機,越過泰山以後,臨近濟南的時候,大霧密佈,進退兩難,再加上飛機駕駛員沒休息好,突然“硼”的一聲炸響,飛機撞在了濟南黨家莊上空的西大山頂上。

西大山在開山村,其山名叫白馬山,就在津浦鐵路旁邊,徐志摩乘坐的飛機失事的時候正好被路警看到,就馬上告知了當地的站長,站長電告中國航空公司濟南辦事處,濟南辦事處又火速電告總公司,總公司得悉後立刻派專人去出事地點調查。

調查人員看到的是“徐志摩坐在飛機的第三排座位,正機師坐在第二排,側首向後如與徐談話,副機師開的飛機,看到徐志摩頭破一穴,肋斷一根,全身燒糊”據說,當時飛機再高三尺也不至於撞山。

徐志摩的噩耗傳到徐志摩家裡,張幼儀忍住痛苦,安排自己的兒子和自己的兄弟去處理遺體並接靈,噩耗傳到林徽因那裡,她痛哭流涕,噩耗傳到陸小曼那裡,陸小曼目瞪口呆,深感天塌地陷,世界一片黑暗。

徐志摩遇難地點

因為徐志摩的墓地是在家鄉浙江海寧,因此對於他遇難的地點有爭議,但是因為徐志摩畢竟屬於近代人物,關於他遇難的記載還是很多的。

當時徐志摩出事以後,沈從文、梁思成等人都紛紛趕到了出事地點,因此徐志摩去世後,關於記載他遇難的文字,除了上海《新聞報》等報紙的記載外,沈從文也記載了一些徐志摩遇難的情況。

沈從文在一九八一年八月寫的《友情》一文中說:“出事地點叫開山,本地人叫白馬山,那日由南京起飛時氣候正常,因濟南附近大霧迷途,在市空中盤旋移時,最後撞在白馬山半坡斜坡上起火焚燒”

從飛機遇難後,收殮遺體到現場的沈從文也和眾多文獻一致,都記載徐志摩是在濟南的開山遇難的,也是白馬山的俗稱,由此可見,徐志摩遇難是在白馬山而不是長清北大山。

結語:

徐志摩飛機遇難的時候才三十五歲,正值壯年,卻薄命至此,人間多了一出慘劇,多了一份遺憾,也多了一段悲情。

“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我輕輕的招手,作別西天的雲彩........”徐志摩可能想不到多年前一首漫不經心的吟誦,竟然暗合了自己的命運。

徐志摩看似短暫的一生,卻不曾虛度,他留在世上的詩文,足以讓眾生為之追憶。


小聰歷史客棧


是長清炒米店的西北大山,上有徐志摩墜機處。也曾問過村裡九十歲的胡承忠老人。墜機的時候他們曾去看過現場。


淨網先鋒懲惡揚善


長清


分享到:


相關文章: